书城传记中原鹿正肥:袁世凯的奋斗
10954100000060

第60章 蔡锷进京

托“二次革命”的福,北洋军顺势开进了南方各省,不仅江西、安徽、广东的国民党势力被清除,事实上大半个中国都已尽在袁世凯掌握之中,地方割据之势不复存在。即便是西南四省——广西、贵州、四川、云南尚未控制,但至少在表面上,大家已不敢再对中央怀有二心。

从当时的舆论来看,举国上下对于国家的趋于统一,反响相当热烈,各方对此都不吝溢美之词。袁世凯则不仅捞到了实惠,就是在声望上,也达到了个人的最高点。

9月11日,熊希龄内阁组成,这个事得从梁启超说起。

话说梁启超回国之前曾致信袁世凯,远程分析政治格局,指出当时国内政治力量大体分为三派:以袁世凯为首的实力派;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由清末立宪派改组而来的改良派。

梁启超没好意思说自己虽在海外,实际上却是改良派的精神领袖,但袁世凯冰雪聪明,自然很看得清这一点,尤其是对梁启超所主张的由实力派执掌政权,由改良派与革命派通过组织政党、以议会为舞台展开竞争的观点极为赞同,对他所提开明专制的观点更是激赏不已,因此等到善后大借款到位之后,老袁立刻毫不吝惜地拨出专款160万元,请梁启超以他的民主党为基础,再去合并几个政党过来,以对抗第一大党国民党。

梁启超跟钱没仇,再说他一向有意推广自己的政治理想,若能整出个国会第一大党出来,那么这个梦想就离现实不远了。

有钱好办事,加上是梁启超亲自出面,背后又有袁世凯支持,很快民主党、共和党、统一党便达成共识,于1913年5月29日合并为进步党,推选黎元洪为理事长,梁启超、张謇、伍廷芳、孙武、那彦图、汤化龙、王赓、蒲殿俊、王印川9人为理事,名誉理事则有冯国璋、周自齐、熊希龄、张绍曾、阎锡山、胡景伊、尹昌衡、蔡锷、唐继尧等,赫然已是足以和国民党相抗衡的国会第二大党。

这样到了7月份,袁世凯免去了赵秉钧的总理兼内务总长官职,授意进步党推出熊希龄出面组阁。进步党大喜,经过好一番谋划,推出了一个“第一流的人才内阁”,其中熊希龄以国务总理兼任财政总长,其他为外交孙宝琦,内务朱启钤,陆军段祺瑞,海军刘冠雄,教育汪大燮,司法梁启超,交通周自齐,农林、工商张謇。

——袁世凯本想请张謇出面组阁,张謇不愿,推荐了熊希龄。张謇连内阁总理都不肯当,又如何肯出任区区一个农商总长?但架不住熊希龄三天两头死缠烂打,说“是你让我出来组阁的,你得帮我的忙”,张謇却不过朋友的面子,这才答应了。

此内阁因为巨星闪耀,故又被称作“名流内阁”,很是让袁世凯得意了一阵。

没过几天,袁世凯接到了云南都督蔡锷发来的电报,蔡锷表示自己有病在身,难以胜任云南的繁巨,希望可以离职,到北京或上海养病,并推荐老部下、现任贵州都督唐继尧接任自己的位置。

袁世凯接电大喜——蔡锷,那可是他渴求已久的大人才!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1882年出生于湖南宝庆(即邵阳)一个贫寒的裁缝之家,自幼在私塾读书,16岁时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深受两位老师维新思想的影响,对于当时的大清朝来说,这又是一个如假包换的不良少年。这个不良少年颇受中文总教习梁启超的赏识,两人就此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百日维新失败,湖南时务学堂风流云散,蔡锷想去日本追随老师梁启超,却苦于没有盘缠,便随老师樊锥及几个同学来到北京,得到正在小站练兵的袁世凯的大力资助后,终得以东渡留学。那个时候,居然敢资助梁启超的弟子,应该说袁世凯胆子够大。

关于这一节,后来梁启超在蔡锷的追悼会上有更详细的说法,他说蔡锷“湖南长沙出来只借得二毛钱,到了汉口借亲戚洋六元,由汉到京,袁项城借给他洋一千元,到东后以三百元为学费,其余均为交友及公益之用,而自己出来则步行,未尝坐过车子”。

蔡锷在日本先后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1900年,他的另一位老师、也是梁启超的好友唐才常回国组织自立军计划在武汉发动起义,当时在东京的时务学堂同学多数都跟了回去,蔡锷因年龄太小而留了下来,但等大家走后,他改变了主意,一个人坐船经上海赶到了武汉。

唐才常很高兴蔡锷的到来,但考虑到他尚不满18岁,不忍让他参与此吉凶难卜之事,故意派他去湖南面见维新派清军将领黄忠浩,请黄呼应此次起义。黄将军并不看好唐才常的行动,认为只会带来无谓的牺牲,便只将蔡锷留在了家里。

起义果然失败了,之后蔡艮寅改名为锷,在黄将军的帮助下再次回到日本,并考入陆军士官学校,因成绩突出,与同学蒋方震(即蒋百里)、张孝准并称为“中国士官三杰”。

1904年蔡锷学成回国,立即成为各省争抢的对象,他先后在江西、湖南教练新军。1905年6月,广西巡抚、李鸿章的侄子李经羲派人到湖南招募500人到省城桂林,编成新军一营,以郭人漳任管带,林虎充督操官,蔡锷为总参谋官兼总教练官,并兼任随营学堂总理。蔡锷遂辞去湖南的工作前往广西就任。

到桂林不久,恰逢袁世凯、张之洞会操彰德,各省都派了观察员前往观操,广西派去的就是蔡锷。所有观察员中,只有两个人入了袁世凯的法眼,被破格提升为审判员,一个是后来钱学森的岳父蒋百里,另一个就是蔡锷。

回来之后,蔡锷兼任了广西陆军小学总办,1907年陆小第二期招考,计划招生130人,另备取10人,有一个临桂地区的考生叫李宗仁,考取了备取第一名。

李宗仁家境贫寒,考完后就回去干活去了,在上山砍柴回家的路上听赶集回来的邻村乡亲说自己考上了,兴奋得几天都没睡好觉。

好不容易等到报到的日子,李宗仁兴冲冲步行前往桂林。当时进城尤其是上省,对贫农子弟来说是件天大的大事情。李宗仁虽只有16岁,却也知道该把自己收拾得干净点,以免被人瞧不起。于是快到桂林的时候,风尘仆仆的小李先跳到河里洗了个澡,换上一套长衫和母亲亲手缝制的新鞋新袜子,才进城去学校报到。

这个澡直接导致李宗仁迟到了10分钟。蔡锷得知此事,按照他亲手制定的规章制度,取消了小李的入学资格,只给了他一些勉励,鼓励他明年再来报考。

第二年李宗仁果然又来了,而且考上了正式名额,这一次他没敢迟到,顺利进入了陆小第三期。这一届的同学里,有后来和他并称“李白”的白崇禧,上下一届的校友里,则还有黄绍竑、李品仙等未来广西军界的风云人物。

因为以身作则治学严谨,且在骑马、游泳、体操等军体项目上都表现出过人一筹的技艺,蔡锷很快就成了同学们崇拜的偶像,比如李宗仁就曾在回忆录里如此写道:“我们的总办蔡锷将军有时来校视察,我们对他更是敬若神明。蔡氏那时不过30岁左右,可称文武双全。他骑马时,不一定自马的侧面攀鞍而上,他常喜欢用皮鞭向马身一扬,当马跑出十数步时,蔡氏始从马后飞步追上,两脚在地上一蹬,两手向前按着马臀,一纵而上。这匹昂首大马,看来已够威风,而蔡氏纵身而上的轻松矫捷,尤足惊人。我们当时仰看马上的蔡将军,真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感。”

但就是如李宗仁这样的崇拜者,后来都参加了倒蔡运动。原来1910年,李经羲高升云贵总督,广西巡抚由湖南人沈秉堃接任。此时的陆军小学,也已升级成为陆军干部学堂,本来是按照一镇一协的编制培养军官,现在却被压缩成了一协,凭空得淘汰三分之二的人,这个事,当然是由总办蔡锷来主持。

蔡锷考大家国学,最后把广西籍的学生淘汰掉大半,剩下的多是湖南籍学生。事情做得太过明显,广西人民怒不可遏,全省上下顿时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驱蔡运动,李宗仁、黄绍竤等都有参加。

这样就连沈秉堃也保不住蔡锷这位老乡了,只好任由省咨议局通过决议,免去蔡锷的总办职务,只让他接着到新军里去当个标统。

这个时候,李经羲在云贵总督任上干得也不是很爽,主要是因为督署总参议靳云鹏凡事独断专行,根本不买他的账。靳云鹏和弟弟靳云鹗都是小站出身,属于北洋系元老,又是段祺瑞的嫡系,在云南身兼督署总参议及新军第十九镇总参议,大权在握,不把新上任的总督太当回事也属正常。

这已不仅是面子问题,而完全成了路线斗争。李经羲想要搞掉靳云鹏,便找了亲信罗佩金与李根源商量办法。这二位都是在广西时就跟着老李混的人,和蔡锷也相熟,尤其是罗佩金,对蔡锷很是佩服,经他们强烈推荐,李总督当即密电蔡锷,请他来云南发展。

蔡锷在广西正不得意,遂于1910年4月来到昆明,出任十九镇第37协协统,罗佩金自愿在他手下第74标当标统,此时雷飙、刘存厚、唐继尧都还只是再下面的管带。朱德当年25岁,从四川步行来到昆明,本来想投考云南讲武堂,奈何该校不招收外地人,所以最开始只能在蔡锷手下当一名普通士兵。

武昌起义爆发之后,蔡锷、罗佩金、李根源等十余名将校谋划响应,决定推蔡锷为临时革命军总司令,于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发动起义,后世称之为“重九起义”。

起义很成功,朱德此时已升任连长,表现尤为英勇,最后是十九镇统制钟麟同被杀,李经羲被抓获,只有靳云鹏侥幸逃脱。

一片喊杀声中,蔡锷念及李经羲对己有恩,不忍下手,费了好大劲才做通了大家的工作,决定尊重李本人的意愿,送他全家乘火车离开云南,从越南转道香港到上海去当寓公。李经羲抵达火车站时,虽有人相送,还是被起义士兵强行剪去辫子,但总算保住了一条命。

云南全境平定之后,成立了军政府,蔡锷被推选为都督,这是众望所归的事情。蔡锷干得不错,一开始很受各界的拥戴。

1912年春夏之交,纷乱已久的西藏局势来到了转折时期。在英国人的煽动下,西藏当局宣告独立,并派出叛军侵扰川藏边界,先后攻陷了江卡(今西藏芒康)、盐井、乡城、稻城和理塘等地,还包围了巴塘、昌都等重镇。新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不能坐视不管,袁世凯先是派了四川都督尹昌衡率川军前往平叛,接着又令蔡锷率滇军支援。叛军打不过川滇两军,结果在英国的干涉之下,中、英、藏三方展开了谈判,旷日持久的谈判无疾而终之后,英方谈判代表麦克马洪背着中国政府,竟然在私底下和西藏地方政府换文,整出了一条莫名其妙的麦克马洪线,这是后话,在此不提。

看得出来,云南都督蔡锷对中央政府是持支持的态度,后来在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之时,他也旗帜鲜明地站在了袁世凯这一边,袁世凯对蔡锷同样是相当欣赏和器重。然而此时,因为“滇人治滇”思潮的兴起,蔡锷在云南的处境,却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因此,同时也是为了以身作则反对军人干政,蔡锷给袁世凯发了电报,要求离职养病。对于这一节,梁启超后来有如下回忆:

民国三年春天,蔡公把都督辞掉回到北京。他辞都督并非有人逼着他辞,云南人苦苦挽留,中央也不放他走,但蔡公意思一来因为怕军人揽政权,弄成藩镇割据局面,自己要以身作则来矫正他,二来因为他对外有一种怀抱,想重新训练一班军官,对付我们理想的敌国,三来也因为在云南两年太劳苦了,身子有点衰弱,要稍为休息休息。他前后写了十几封信和我商量,要我帮他忙,把官辞掉,于是我们在北京常在一块儿又一年。

这个回忆里,时间上有所偏差,事实是,1913年9月28日,袁世凯即已发布命令:“云南都督蔡锷,叠电因病请假,着给假三个月,来京调养。”同时根据蔡锷的推荐,任命云南人唐继尧署理云南都督。

唐继尧终于当上了家乡的都督,虽然前面还挂着“署理”二字,也还是非常满意。袁世凯的心情则完全不同,他一想起自己这个大总统前面的“临时”两个字,心里就觉得别扭,觉得是可忍孰不可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