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原鹿正肥:袁世凯的奋斗
10954100000046

第46章 请我出山不容易

黎元洪莫名其妙当上都督的当天,正值袁世凯53岁生日。这天晚上,洹上村正大摆盛宴给寿星祝寿呢,突然收到一封奕劻发来的电报,袁世凯仔细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原来电报上说的是:“武昌兵变,弃城而逃。”后面还问了一句“该如何应对”。

乍闻此事,满座皆惊,寿酒是没心思再喝了,大家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国事。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叛军不过是群乌合之众,成不了气候,不过现在很可能是袁世凯出山的最佳时机。

袁世凯不由得想起几个月前,当年在山东时的老下属、负责给西狩的慈禧运送礼物的曹倜前来拜访,纵论时局时,老曹曾催促他出山,说的是“今朝政日非,大乱将至,前论平乱人才,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诸公相继逝世,只存宫保一人,倘再不出山,危机迫于眉睫矣!”而当时自己的回答是:“如大局不糜烂,起用决不及予;果糜烂矣,即出山恐亦不易收拾也。”

如今武昌烽烟骤起,袁世凯相信以大清朝之离心离德,即使是群乌合之众,也未必就撼动不了其基石,何况这还是一群由职业军人组成、有枪有炮的“乌合之众”。故大局必将糜烂,则自己之出山不过是旬日间的事,既然如此,何不悠然一些,坐以观变?

不过奕劻是老朋友,既诚心请教,自不好太敷衍他,于是便回了一电,说了几句心里话:“民心思动,已非一朝,这一次不是单靠兵力所能平定,不妨剿抚兼施。”

第二天,10月12日,湖北新军第21混成协42标里的革命党人胡玉珍、邱文彬、赵承武在汉阳发动起义,当天即光复汉阳。起义军随后攻克汉口,至此,武汉三镇全部易帜。

就在这一天,黎元洪也想通了,自己既然已经被架上了领袖的位置,那么横竖都是造反,不如反得轰轰烈烈一些,便顺应大家的要求,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成立湖北军政府,以铁血十八星旗为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的旗帜,并正式承认自己为军政府都督。

除了伤还没好的孙武以及张振武等有数几个革命党之外,军政府中全是黎元洪和汤化龙的人,革命党人倒也不计较这些,当时大家真是齐心协力,忙着以湖北军政府的名义,通电全国,号召大家共同起义,推翻清朝。

清廷的反应很迅速,12日当天即派陆军大臣荫昌率大军赶赴湖北镇压。至于瑞澂,当然要革职,不过只是革职留任,允其戴罪立功。

10月14日,朝廷的大军编组完毕,以陆军第四镇及第二镇第3混成协、第六镇第11混成协为第一军,荫昌为总统(又称军统);以陆军第五镇、第三镇第5混成协、第二十镇第39混成协为第二军,冯国璋为总统。另外,海军提督萨镇冰负责统率海军和长江水师,开往武汉。

所有这些军队,理论上全部归荫昌节制,可荫昌自己也明白,这些以北洋为班底的队伍,除了袁世凯,根本没有人能够驾驭,因此,他向载沣建议,应该请袁世凯出山,随军前往武汉。

其实不用荫昌说,武昌起义的消息刚一传来,请袁世凯出山的呼声即已高涨,领头的当然是内阁总理大臣奕劻;拼命敲边鼓的,则是两位协理大臣那桐和徐世昌。他们加一块,正好是内阁三巨头。三巨头认为,此时此刻,于公于私,都应该请袁世凯出来。

可是反对者同样大有人在,载泽、善耆、溥伟等人加上隆裕太后,势力比三巨头还要强大,载沣没有办法不听他们的。

那桐急了,直接提出告老还乡;奕劻心灰意冷之下,也称病不再上朝。载沣不是个很有主见的人,马上把二位请了回来,说有话好商量。奕劻遂坚持说:“此种非常局面,本人年老,绝对不能承当。袁有气魄,北洋军队都是他一手编练,若令其赴鄂剿办,必操胜算;否则畏葸迁延,不堪设想。且东交民巷亦盛传,非袁不能收拾,故本人如此主张。”

东交民巷是外交团的代称,奕劻倒真没有骗载沣。事实上,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的美国代表司戴德、法国代表贾思纳都曾公开放言,如果清廷能请袁世凯出山,并同意改革宪法,那么叛乱将失去目标而不攻自破,他们甚至直截了当地说:“银行团要求能有一个像袁世凯那样的人来保证局势的稳定。”袁世凯朝鲜时期的老朋友、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更是热情洋溢地表示,非袁世凯不能挽救大清朝。美国公使嘉乐恒则公开建议清政府尽快起用袁世凯,并得到了各国公使团的一致附议。此外,嘉乐恒还代表美国政府对清国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做过如此表示:“不是起用袁世凯做一个普通高级官吏,而是作为朝廷的顾问兼皇权执行者。”

既然连洋人都这么坚持,而载泽、善耆他们除了反对并不能拿出太具体可行的主意来,再加上奕劻斩钉截铁地担保袁世凯绝不会有二心,载沣的心思也就活动了,决定起用袁世凯,为国效力。

反袁派很不高兴,反应最激烈的是小恭王溥伟,直接进宫苦苦劝阻,见载沣意志已决,就建议同时起用其他人来制约袁世凯。不想载沣竟一片茫然,自言自语道:“何人可用?”溥伟差点气哭了:“五叔监国三年,莫非何人可用都不清楚?”载沣情急之下也说了实话:“满朝都是他们的人,我几时有过自己的班底?”溥伟想想也是,赶紧出主意,说岑春煊最恨袁世凯,而且他无论声望还是能力都不在袁之下,如果用他,总能让袁世凯有所顾忌。

载沣大喜,事情就这么定了。10月14日,朝廷发布上谕,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兼办剿抚事宜。也就是说,让他当荫昌的副手。也在这一天,朝廷发布了另一道上谕,起用岑春煊为四川总督。

这时袁世凯早就想好了,接到上谕后立即给朝廷写了封奏折,大概说的是:国家有难,我袁某人心急如焚,恨不得鞠躬尽瘁为国分忧。奈何足疾未愈,有心无力,只能等病好之后,再为国效劳。

电报发出不久,荫昌来了。

荫昌率军出发之时,同盟会通州司令部司令、年仅19岁的蔡德辰与陈雄等人曾谋划在前门车站刺杀他,因无从下手只好作罢。10月15日,荫昌率军走到彰德,特意下车前往洹上村,拜访老上司袁世凯,希望能得到他的支持。

当年袁世凯在山东当巡抚的时候,荫昌是他手下的副都统,两人关系一向很好。后来慈禧死后,朝中亲贵欲杀袁世凯,和奕劻一样,荫昌没少为他说好话,袁氏一门对他都心怀感恩之情。

所以荫昌理所当然受到了热情接待,并得到了北洋将士将竭力效劳的承诺。不过当他请袁世凯给出出主意时,得到的却是一句“切勿轻战”。荫昌此时已然意气风发,脱口说道:“武昌那一群不过是乌合之众,且无人主持,大军开到,不难荡平。”袁世凯善意地提醒道:“乱军以黎元洪为都督,何谓无人?”——在袁世凯心目中,黎元洪依然是彰德秋操时那个英姿勃发的形象。

这一番鸡同鸭讲当然不会有什么效果,在袁世凯来说,固然是高估了黎元洪此时的能力,不过荫昌虽然得到了北洋军全力支持他的承诺,可是袁世凯又怎么可能情愿让他那些老部下为大清朝去卖命?

果然面对随后赶来洹上村请求面授机宜的冯国璋,袁世凯只送了他六个字:“慢慢走,等等看。”冯国璋心领神会,告辞而去。

两天之后,荫昌抵达湖北孝感安营扎寨,坐镇指挥。按他的计划,应该一鼓作气攻下汉口,赢取一个开门红好向朝廷邀功。孰料先头部队根本不听他的,开到刘家庙与张彪会合之后,便借口后续部队未跟上,兵力不够,死活不肯打。

后续部队确实没跟上,因为袁世凯一句“慢慢走,等等看”,大家也就乐得走走停停,武胜关以南各车站挤满了兵车。那可是铁路,前面的车不走,后面的就是想走也走不动,况且还没人想走。一时间,京汉铁路沿线,堵车堵得就好像现在上下班高峰期北京的二环、三环、四环、五环路,完全让人看不到希望。

这样的局面,荫昌自然无所作为。而此时,全国各地暗潮汹涌,各处似乎都随时可能爆发起义,于是,不仅朝中大佬、各国公使,就连各地方督抚都开始催促朝廷,像两江总督张人骏、直隶总督陈夔龙、云贵总督李经羲等纷纷上奏载沣,要求立即起用袁世凯,以救此危局。

载沣再傻也明白袁世凯是嫌官小不肯出山,正犹豫要不要顺应舆情再次相邀,10月19日,前方终于打了一仗,北洋军随便敷衍了一会就败下阵来,刘家庙失守。消息传来,载沣坐不住了,赶紧派徐世昌去洹上跑一趟,跟袁世凯好好谈谈,无论如何得让他出来收拾局面。

袁世凯看差不多了,加上跟徐世昌关系不同,总算说出了掏心窝子的话,请他带回复出的六项条件:明年召开国会;组织真正的责任内阁;开放党禁;宽容武昌起义参与者;朝廷拨给400万两银子作为军费;授予前方军事指挥全权。此六条,缺一不可。

这是要篡权!别说隆裕太后他们,就载沣也不能答应。然而形势的发展不以皇族亲贵们的意志为转移,10月22日,湖南新军起义,宣布独立,推共进会领袖焦达峰为湖南都督,巡抚余诚格化装逃走;同日,陕西新军起义,宣布独立,推新军营长张凤翙为陕西都督,西安将军文瑞投井自杀,护理巡抚钱能训自杀未遂,被赶出陕西;10月23日,九江新军起义,推新军团长马毓宝为九江军政府都督,江西震动;10月25日,广州将军凤山刚刚到任,即被革命党人李沛基、李应生兄弟炸死……

不仅如此,就连派往武汉的长江水师都有几艘兵舰宣布起义。面对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皇亲国戚们被吓得不轻。这样到了10月27日,朝廷终于做出让步,下旨召回荫昌,派袁世凯为钦差大臣,全权督办湖北剿抚事宜,所有派出的海陆军、长江水师均归其节制,并从宫中拨出100万两银子充作军费。

另外,按袁世凯的意思,冯国璋改任前线第一军总统,段祺瑞任第二军总统。荫昌大概是碍于面子,并未返京,而是留下参加反攻——他倒真是个能上能下的“领导干部”。

朝廷没有完全接受全部六项条件,袁世凯显然对此并不满意,打算再耗一耗,不急着去上任。不过他也没闲着,接到上谕之后,立即电令冯国璋发动进攻,要真打!这么做,自然是对朝廷的投桃报李,同时也是为了给起义军一个下马威,以自抬身价。

接到袁世凯的命令,冯国璋便下了总攻击令。10月28日,第二镇第3协统领王占元率部反攻,冯国璋亲赴前线督战,当天就拿下了刘家庙、大智门等阵地,革命军被迫退守汉口市区。

——需要说明一下,湖北军政府成立之后,起义军立即进行了扩军,由3000人扩充到了2万多人,新招的全是武汉本地人。这些人,革命意志没的说,但因为仓促成军、缺乏训练,战斗力肯定要大打折扣。

10月29日,冯国璋下令攻打汉口,北洋炮兵重炮参战,在刘家庙高地架起大炮轰炸革命军炮兵阵地,优势显著。在炮火的掩护下,北洋军层层推进,革命军节节败退,战争进入到了巷战阶段,双方打得异常惨烈。为了速战速决,冯国璋甚至下令开炮轰炸市区,并不惜放火。结果汉口很快就变成了一片火海,交战双方的态势变得更加倾斜了。

就在这一天,北方发生了一件大事,终于促使袁世凯离开洹上村,启程前往湖北。

1911年10月29日是个大日子,在汉口,冯国璋打了大胜仗;在直隶滦州,则发生了一起“兵谏”,是由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牵头干的。

这事得从永平秋操说起。直隶永平府,大概包括了现在唐山、秦皇岛两市的大部分地区,计有滦州、卢龙、迁安、昌黎、抚宁、乐亭、临榆七县,史称永平七州县,是内地通往东北的咽喉要道。

本次秋操原计划于10月初举行,共投入6万余人,以军谘府大臣载涛为阅操大臣。会操部队分为东西两军,西军为载涛的嫡系部队皇家禁卫军,总指挥为陆军部正参议舒清阿,副总指挥分别为“副军咨使”哈汉章和“军咨官”田献章;东军总指挥为军咨使(相当于总参谋长)冯国璋,副总指挥分别是陆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陆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

这里得先说一下吴禄贞。

吴禄贞字绥卿,1880年出生于湖北云梦,其父为私塾老师,借此得天独厚的条件,小吴自幼随父读书,喜欢诗词,尤其喜爱岳飞的《满江红》。读书之外,小吴还热衷于习武,是个文武双全的小家伙。

16岁那年,怀着一颗报国之心,吴禄贞参军入伍,在部队里与后来武昌起义的领导人孙武结为挚友。

1898年,18岁的吴禄贞被张之洞送到了日本士官学校学习陆军,期间结识了张绍曾、蓝天蔚,他们三人后来被称作“士官三杰”。在日期间,因目睹日本社会发展之迅猛,大受刺激,坚信非进行政治改革、并推翻清朝不足以救中国,遂发起组织了励志会,后加入兴中会,属于年轻的老革命党人。

1902年吴禄贞毕业回国,为张之洞重用,担任武昌普通学堂教习、会办。不久后与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在湖南发起组织华兴会,并积极协助黄兴制订在长沙起义的计划。

1904年5月,吴禄贞奉调入京,任总理练兵处军学司训练科马队监督,开始崭露头角,并受到亲贵良弼的赏识,两人渐渐结为密友。不想1906年赴新疆伊犁考察新军时,因忤逆了陕甘总督升允,被撤去监督差事。

1907年徐世昌谋得东三省总督的位子,因良弼的推荐,上任时带了吴禄贞去当军事参议,并任延吉边务帮办,不到两年即升任督办。1910年初被调回北京,授以镶红旗蒙古副都统,4月被派赴德、法两国考察军务,11月回国的时候,赶上了一个大机会——段祺瑞被调往江苏清江,接替“因病”开缺的王士珍,升任江北提督。他原任的北洋陆军第六镇统制,由赵国贤接任,但赵只是个过渡性的人物。

盯着这个位置的人很多,其中就包括了革命党人。革命党人里,大家都认为只有吴禄贞才能和资历兼具,于是同盟会员黄恺元拿出2万两银子,用以贿赂庆王奕劻。奕劻见钱眼开,加上载涛、良弼等少壮派亲贵想用日本士官系来抵消袁世凯在北洋军中的势力,当年年底吴禄贞就当上了第六镇统制,全镇驻防在保定至石家庄一带。此时,士官三杰里的另两位,张绍曾当上了新军第二十镇统制,蓝天蔚则官拜第2混成协统领,都是东北军界响当当的实力派。

这两位的上位又得从徐世昌说起。当年徐世昌在就任东三省总督时,先是将曹锟的北洋第三镇调往吉林,接着又从吴长纯的第五镇、段祺瑞的第六镇中各抽出一部扩编为第一、第二混成协,以王化东、王汝贤任协统,二王都是北洋系统的人,这自不在话下。1909年锡良继徐世昌任总督,将第一混成协与奉天巡防军的一部合编为第二十镇,以陈宧为统制。

这个陈宧是个人物,我们将在以后细说。此时他之得以当此重任,除了锡良的赏识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与北洋系无任何渊源。没错,锡总督新官上任,正热衷于往北洋军队里掺沙子呢!

后来陈宧因无钱向军咨府第一厅厅长、也是他的湖北老乡卢静远行贿而被调离,锡良便安插了与北洋系格格不入的日本士官系才俊张绍曾继任第二十镇统制,随后又将王汝贤调离,蓝天蔚就当上了第二混成协协统。

这次永平秋操,按计划,东军的主力正是吴禄贞的第六镇,以及张绍曾的第二十镇。通知下达后,吴禄贞觉得机不可失,立即秘密联络张绍曾、蓝天蔚,相约在秋操时玩真的,先灭掉禁卫军,然后攻打北京,灭掉清朝。然而保密工作没做好,朝廷听到风声之后,下令第六镇不再参加秋操,待在原驻地不许乱动;但第二十镇需照旧前往永平。

1911年10月11日,第二十镇官兵从关外乘坐火车到达永平附近的滦州时,因武昌起义爆发,朝廷下令中止秋操,命该镇官兵原地待命,张绍曾率领人马就待了下来。

吴禄贞没那么老实,电奏朝廷自告奋勇要带领第六镇人马前往武汉平乱,真实意图其实是借此摆脱朝廷的控制,与湖北革命军会合一起革命。朝廷也不傻,夸奖嘉勉之余并没有同意,反而由荫昌出面抽调走了他下辖的第11协,并命令他率余部留在保定待命。同时还调走了张绍曾手下的第39协,极大地削弱了第六、第二十两镇的兵力。

过了没几天,清政府从俄国买了一批军火,计划从沈阳运往北京转汉口,以补充前线的北洋军。火车经过滦州时,张绍曾一声令下,冯玉祥、王进铭等官兵就把整列火车都给扣了下来。这些革命派的官兵本打算当日宣布独立,进攻北京,奈何张绍曾虽同情革命,但对清廷的态度并不像吴禄贞那般决绝,再加上他深知本镇内部北洋派势力也不可小视,怕革命未成自家先分裂了,便决定先行兵谏,随即联络了东北的另两大实力派第三镇代理统制卢永祥、第2混成协协统蓝天蔚。

卢永祥本是北洋嫡系将领,一切唯袁世凯马首是瞻,哪里肯听张绍曾的?张绍曾不管这些,直接替他签上了名字。于是10月29日,朝廷就收到了一封张绍曾、卢永祥、蓝天蔚及张绍曾手下第39协协统伍祥桢、40协协统潘矩楹联合署名的电报,这就是历史上的滦州兵谏。

张绍曾他们的电报相当于最后通牒,共向朝廷提出了12项条件,主要包括年内召开国会,由国会起草宪法、选举责任内阁,实行宪政。这些其实和袁世凯的要求差不多,但最后的威胁极大地增加了此电报的分量——张绍曾他们表示:以上条件,朝廷若胆敢有丝毫不答应,将士们就将攻取北京!

这要搁在以前,想都不用想,朝廷非调集大军灭了这群狗贼不可。可今时非同过往,载沣一帮人正因远处的武昌起义而焦头烂额呢,却恰在10月29日这一天,近处的山西也已宣布独立,起义军杀了刚升为巡抚23天的陆钟琦,拥立阎锡山为都督,麻烦有点大了。

——这里简单交代一下,这个山西巡抚陆钟琦,他有个孙女叫陆士嘉,是后来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并参与创办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陆士嘉有个外孙,就是创作过校园民谣《同桌的你》的高晓松。

好了闲话少说,单说在这个时候接到张绍曾他们的电报,而且是超级强硬的态度,朝廷哪敢不答应?载沣先是让奕劻复电张绍曾,夸赞他“忠勇为国”,接着和隆裕太后一商量,觉得事已至此,只好什么都答应下来。就这样还不放心,便想要迁都热河,意思是你们这些革命党,老子惹不起难道还躲不起不成?

迁都的事需要广泛征求意见,得慢慢来,这且不说。载沣还算清醒,知道有件事不能慢慢来,遂赶紧于第二天颁布上谕,宣布撤销皇族内阁,命资政院负责起草宪法。

对张绍曾,朝廷很客气,赏给他一个侍郎衔,授为宣抚大臣,命令他前往长江一带宣示朝廷立宪的恩德和诚意,抚慰各路人马。如此简单的调虎离山之计,自然被张绍曾一眼看破,老张遂发动手下冯玉祥等人,以第二十镇全体军官的名义,电请朝廷收回成命。

这个事让朝廷很烦,不知道该怎么办,便索性不理会。不过载沣倒是真有点诚意,发完撤销皇族内阁的上谕之后,又发了道罪己诏,痛责自己“用人无方,施政寡术”,并表示“誓与我国军民维新更始,实行宪政”,同时明令释放所有在押政治犯,其中最有名的一个犯人,名叫汪精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