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习与迁移
10953700000001

第1章 迁移的概念

教育心理学中迁移一词的意义是:先前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对新学习与获得的影响(Gick&;amp;Holyoak,1983)①;或者从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冯忠良,1992)②;还有人说是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所产生的某种影响(周谦,1992)③。M ayer 和 Wittrock(1996)认为,只要先前学习的知识影响当前的学习或当一个先前解决的问题影响了新问题的解决方式时,迁移就产生了。④ Ertmer 和 New by(1993)则认为迁移是指用新的方式或在新的情境中应用已经习得的知识,也是指已有的学习如何影响新学习。⑤ 也有人将它定义为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陈琦,1997)。⑥ Sternberg认为,迁移是指将知识从一个问题或情境中迁移到新的问题中(Sternberg et al,2002)。⑦ Bruner则把迁移看作是把习得的编码系统用于新的事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迁移来自于概括,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情境可以使得行为在共同要素中实现迁移。而根据认知理论,迁移同信息如何贮存在记忆中直接有关。当学习者知道在不同的情境中如何运用知识,那么就发生了迁移。建构主义则主张:通过让学习者参与到一个有意义情境中的真实任务,就能实现迁移(Ertmer&;amp;Newby,1993)。①

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也称积极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积极的促进作用。包括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具有了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活动所需的时间或练习的次数减少,或是另一种学习的深度增加或单位时间内的学习量增加,或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使学习者顺利地解决了面临的问题等情况。如小学数学的学习保证了中学代数的学习,数学知识的学习保证了物理中有关计算问题的解决。摩托车骑手对道路情况的判断能力有助于他(她)学习汽车。

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也称消极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的促进作用。多指一种学习所形成的心理状态,如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edness)和反应定势(response set)等对另一学习的效率或准确性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或一种学习使另一学习所需的学习时间或所需的练习次数增加或阻碍另一种学习的顺利进行、知识的正确掌握等。负迁移发生是因为问题解决者试图把熟悉的但不恰当的方法用于新的情境。如汉语拼音的学习会干扰英语的学习,学会骑三轮车会对学习骑自行车产生阻碍作用等。

在两种学习之间之所以既可能产生正迁移,又可能产生负迁移,关键是由于在一种学习中所概括出来的结论(如原理、概念等)向另一种学习的推广。在这个推广过程中,如果这一结论对两种学习都是适合的,那就会产生正迁移;如果这一结论对两种学习中的一种学习是不适合的,那这种推广对这一学习来讲就变成了一种干扰,这时就产生了负迁移。由此可见,两种学习具有相似性是产生正迁移或负迁移的共同原因,而在相似的前提下能否使用共同或相同的原理、概念,则是造成正迁移或负迁移差异的原因。

零迁移也称不确定迁移。如果两种学习没有相似性,或一致性程度很低,那在一种学习中通过概括得到的结论不会推广到另一种学习中去,一种学习也就不会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一般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作零迁移。零迁移的产生,还有另外原因,当一种知识还没掌握时,即使另一种知识与之有相似之处,它们之间也不会产生迁移。因此,零迁移的产生也与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或掌握程度低下有很大关系(Brown&;amp;Kane,1988)。①

当在一种情境中学习的一个规则、事实或技能应用于另外的一个十分相似的情境中时,产生的迁移是特殊迁移(specific transfer)。如把标点符号的规则运用于写一份求职信或用字母表的知识来查字典。一般迁移(general transfer)指把一种情境中学习原则或态度应用于新问题,常常是不相似的新问题。因此,一般迁移可能意味着你用问题解决的启发式(problem solving heuristics)来解决你个人生活中的问题(W o o lf o ld A 。,2001)。②

Saloman和 Perkins(1989)提出了“低路迁移”(low‐road trans‐fer)和“高路迁移”(high‐road transfer)。③ 低路迁移是高度实践技能的自发的、自动化的迁移,它几乎不需要反思。它是相同内容的迁移和相同程序的迁移。这种迁移产生于不同的、广泛的实践活动,最后达到迁移行为的自动化。高路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学到的抽象知识有意识地应用到另一种新的情境中去。它需要抽象和反省。它使用事前的预期反省和事后的推论。当然,它是一个受控制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我们也可从知识学习的顺序把迁移分为前向迁移(forward‐reac‐hing transfer)和后向迁移(backward‐reaching transfer)(Sternberg et al,2002)。④ 前向迁移是你在学习任何知识的过程中都准备要将它应用到以后的学习。比如说,你在学习统计时,为了能使统计知识应用于你以后的工作中,你会有目的地去学习它。后向迁移是当你以前学过的知识与当前正在学习的任务有密切相关时,你才意识到以前知识的实用性。比如你在以前是为了完成课程而学习了统计学,而当学习了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时,发现统计知识能应用于你今后的教育或心理研究中去,这就是后向迁移。

许多理论家认为迁移的量是学习的源领域(source domain)与新的领域之间交集的函数。交集的测量需要一个知识是如何被表征和跨领域概念图式化(mapped)的理论(Bransford et al 。,1999)。① Sin‐gley 和 Anderson(1989)认为:任务之间的迁移是任务之间共有认知元素之间的函数。②

我们认为,迁移是学习者理解或识别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后产生的已有知识对新知识、新问题的应用。迁移的正确与否决定于学习者对新旧知识之间理解深度。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体现在事物的主客观两个方面。从客观上讲,迁移只有在两个相互有联系的问题之间才能进行,我们可以用客观计量的方法来确定两个问题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关性的程度(见第58页“不同物理问题间相似性评定指标及办法”)。当然,我们必须注意一个事实,这样客观测量出来的相似性或相关性的程度仅仅表示两个问题之间关系的客观存在,这种客观存在并不是迁移的充分条件,而仅仅是必要条件。迁移成功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主观,即认知主体对两个问题本身的理解,或者说对两问题之间相似性或相关的“感知”或“体会”。主体对于问题理解的深度才是迁移成功的关键。因此,我们的观点是问题之间的客观相似性是迁移的必要条件,而只有加上主体对问题间的相似性或相关性的理解才是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迁移能力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不可能将所有知识都教给学生,只有具备了迁移能力,学生才能适应不断变革的社会。然而迁移并不是自动产生的,它需要培养和训练。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