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局集团新闻培训班有感(三则)
老总的“适销对路。”
应邀,《中国交通报》副总编杜迈驰前来给新闻培训班学员授课。当杜“老总”和通联部崔良民同志步入教室时,学员们自发地报以热烈的掌声。
杜“老总”五十有余,新闻系研究生,“新闻饭”吃了几十年,对新闻着实研究透了。“老总”的授课别具一格,很有特点,给每位学员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大家各有所获,受益匪浅。他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他多次重复说的一句话——“适销对路”。他先是走下讲坛,来到学员中间逐个发问:“你想让我讲什么?”接着把学员的回答分门别类归纳若干问题,并写在黑板上,然后针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讲解,用他的话这叫“适销对路”。这一招果然灵验,“老总”讲得认真、耐心、学员们听得像着了迷似的,开饭时间到了,学员们还不愿离去,最后“老总”又让学员提问题,又讲了三个问题才罢休。不知不觉开饭时间已过了半个多小时。
“老总”在讲课中多次提到“适销对路”,其实他讲课之前现场调查,这本身就是“适销对路”之举。还有,他还讲到办报纸要“适销对路”,要适应市场,适合读者口味等等。
由此,我想到了战士打靶。打靶要命中靶心,打中十环,需要掌握要领,具体说是瞄准目标,屏住呼吸,慢慢扣动扳机,恰到好处地击发,在瞄准击发过程中,还要做到准星、缺口、目标三点成一线,如此而已。
讲课如此,办报如此,打靶如此,那么写稿投稿呢?也是这个道理。采访,主题提炼,写成稿件,直到发往哪家报社,甚或发到某报某版某栏目,都要讲“适销对路”,形象地说也就是“给闺女找个好婆家”。倘若如此潜心劳作,又何愁稿件不见报呢?
学员习作100%达标
学习班期间忙得没能顾及细读学员习作,直到回到机关咸阳,处理完手头的急事,才得以慢慢“品味”学员们的作品。
案头放了一大摞学员们的文章,足有100多篇,有消息、通讯、评论、也有诗歌、散文、小说,各类文体应有尽有。因报社编辑急着“上版”,于是我先挑选了第一期专版学员的几篇稿子,并动笔改了出来。接下来我又一篇一篇地往下看,基本上一口气看完了全部作品。至此,我对这些作品的评价是100%达标,略加改动100%能用。理由有三:其一,新闻事实抓得准,主体提炼得好;其二,从标题制作,到导语和行文结构,都下了工夫,是用心、用血写就的;其三,写法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文笔流畅,不少文章体现出作者颇深的文字功底。
昨日来京出差,特意去《中国交通报》看望杜“老总”。“老总”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当他得知这一消息时,异常兴奋、异常激动,并举杯表示祝贺。
如此100%达标,着实来之不易。应从多方面看,但最主要的原因,一是准备充分,各公司部长们讲课,报社领导编辑们讲课,都是场场精彩,堂堂动人,用学员的话说“不想落下一课”。在50多名学员中,有不少是第一次来到美丽的苏州城,这里旅游景点又多,他们多么想去看看啊!可是,整个办班期间,他们竟无一人提出,无一人缺课。课堂秩序井然,学员听课认真。课程排得满满的,一课接一课,可谓“倾盆大雨”,后来实在排不过来,连晚上还上课。二是学员年轻好学,学习目的明确。这次办班,按要求35岁以下者方有资格参加学习,实际上来学习的大多是二十岁出头的娃娃,有不少还是刚从校门走出的学员,我查看过学员花名册,本科生就有21人,另有新闻系本科生2人。如此认真地传授,学员如此年轻,文化素质如此之高,学习又如此刻苦,出此成果则不足为奇了。
三支笔芯和1万字作品
在新闻座谈研讨会上,有的学员谈到这次学习收获巨大,笔记本记了两本;有的学员谈到笔芯用了三支;有的写稿件近10篇,几乎是天天在整理笔记、写稿子。我曾看到过一名学员写了密密麻麻数十页,算来足有1万多字。10天的培训,记2本笔记,用3支笔芯,写上万字稿件。面对如此刻苦、如此优秀的学员,我的眼睛湿润了,我被感动得落泪了……
首先我为之高兴,为之骄傲和自豪,我看到了二十局集团新闻事业的未来。我们党的新闻事业需要这样的人,需要这些为之尽心竭力、拼搏进取的人。禾苗茁壮,何愁不开花结果?何愁不能长成参天大树?何愁不能成为新闻战线上的栋梁之材?!
我还想到,这种吃苦、拼搏精神,正是干新闻工作的人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东西。搞新闻很苦、很累,为别人做“嫁衣裳”。它不同于架桥梁、打隧道,其技术可谓一劳永逸;也不同于其他下基层“走马观花”,一走了之。人们常说培养出来一名新闻工作者不亚于培养一名高级工程师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搞新闻这行,每篇稿子都得从头开始,绝不可穿旧鞋走老路,即便是一篇三五百字的短稿,也得认认真真地采访,占有大量素材,采访之后还要认认真真地思索、构思一番,然后再按新闻要求认认真真地进行写作。正因为新闻工作的这种特殊性,所以能写几篇一般化的稿子容易,坚持下来就很难,能够多年一如既往,一往情深地坚持写,并能干出点名堂,搞出点成果出来,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正恰恰是这些特殊性的缘故,决定了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必须具备勤奋好学、追求永无止境的精神,必须具备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认准方向,认准目标,就要义无反顾地往前走,就像唐僧西天取经那样,坚持到底方能取到真经。说到底,要勤奋,要吃苦,乐于勤奋,乐于吃苦,自我加压,自找苦吃,踏踏实实,永不自满,不断登攀!唯此,方能成功。
(载2003年9月25日《开路先锋》报)
评述
这篇“新闻三昧”的评论,是作者2003年9月10日至8月20日在苏州办班的一点感想。这次办班邀请了《工人日报》、《中国交通报》、《中国铁道建筑报》等新闻媒体资深领导、编辑前来授课。《中国交通报》杜迈驰老总的“适销对路”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比较深,搞新闻报道就是要好好研究“适销对路”的问题。学习班上学员们的作品都达标,写的稿子改动一下都能用出来,这是对学习培训质量的一个检验,着实可喜可贺!学员学习写作十分刻苦,有的学员记了满满两大本子,有的学员学习培训期间还能写出1万多字的作品,也就是说10天培训平均1天写1000多字。因为白天学习紧张,这1万多字都是饭后体息时间和晚上写出的来呀!搞新闻报道实在是太苦了,太累了,没有这种吃苦的精神,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没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是万万做不到的呀!
岁月如梭,作者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了。作者总是想把自己多年的写作知识和写作经验、体会传授给学员。于是,每次办班都对学员要求特别严,学习安排得特别满,为的是让他们多学一点,学扎实一点,回去就管用,只要坚持下来就能早日成才,即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办班时都讲上几课,有时还见缝插针地跟学员们多讲讲、多交流交流,总想把自己几十年走过来的路,经历过的事,教训与成功,失败与坎坷,以及从实际工作中悟出来的一些道理等等,哪怕用简洁的语言也想给大家讲一讲,说一说。为的是使学员们少走弯路,为自己成长进步缩短距离,大步快跑。还教育大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骄傲,不自满;认准目标就要坚持走到底,不惧艰险,挑战自我,追求卓越,多出佳绩,尽快成长壮大起来。为党的新闻事业铺路、培养人才,是职责,也是作者的一大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