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之后,我们将跨入21世纪。为迎接新世纪的曙光,托起跨世纪的太阳,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中宣部等部门,相继组织了“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与“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等活动。
据报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自1990年在深圳点燃火种,1993年12月2日,“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郑重地写进了《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我国青年工作战略发展规划》,启动了中国青年志愿风的大幕。1993年12月19日,铁路团组织以春运为契机,组织2万余名铁路青年志愿者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铁路青年志愿者学雷锋迎春运”活动,使“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以全新的阵容,首次在铁道登台亮相。
1994年5月4日,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里,乔石、丁关根将火红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大旗授给了8支青年志愿服务队。12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京成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到会祝贺并讲话。次日,青年志愿服务国际磋商会在京举行,并签署备忘录,标志着中国青年志愿行动正式与国际接轨。
“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与“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是在迎接新世纪的伟大进军中应运而生的,是中国共青团面对跨世纪的历史性课题选择的工作突破口和主攻方向。1994年6月2日至3日,团中央组织座谈会,来自10省市近20位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活动试点单位代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确定今后每年表彰命名100至200名全国青年岗位能手,10名全国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同时确定9月为“青工技能月”。6月29日至7月2日,团中央、国家经贸委、劳动部联合召开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活动座谈会,揭开了全国实施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的序幕。8月9日至10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中宣部理论局在京联合主办了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研讨会,从理论上专门研究青年人才问题,形成了共识。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培养选拔跨世纪的领导人才。12月,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确立培养跨世纪青年企业家的战略目标。12月22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召开的全国跨世纪青年人才群英会在京举行,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朱镕基、刘华清、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了青年群英。
举世瞩目的三大系列活动,堪称跨世纪的伟大奠基,顺应了跨世纪的历史形势,适应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向历史、向时代、向整个世界树起了中国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她一经举起,就有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志愿者汇集在这面旗帜下,对人民奉献出一颗火热赤诚的爱心,谱写出一曲曲“团结、友爱、奉献、进步”的时代新乐章!爱国主义,是构筑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柱。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爱国主义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爱国主义是没有时间、空间和条件限制的,体现爱国主义精神是多方面的,可以是轰轰烈烈的壮举,也可以是默默无闻的奉献。“双跨”工程无疑是一场人力资源的革命。毛泽东同志曾进过,人是世间最宝贵的因素。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并以整体改革推进的态势走向新的世纪,但这一切都需要人的参与,依赖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依靠一个宏大的人才群体来带动这场伟大的变革。
从我们企业职工队伍来看,青年职工约占职工总数的80%,且绝大多数处在施工生产第一线,是施工生产和推动企业改革的主体力量。企业的兴衰、生产经营的成败、经济效益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员的素质,尤其是青工的素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本质是要求现代素质的人才与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同步结合。因此,企业实施“双跨”工程,立足现在,着眼未来,致力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则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我们企业在这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是一些专业人才总量不足,另一方面是人才结构比例失调,人才老化和断层现象也较明显。一些青工不热爱本职,好高骛远,不能胜任本职工作要求,从青工总体技术素质而言,问题还较为严峻。再就是受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一些年轻人自我价值位置没摆正,理想观没有正确建立等等。
当前,我们铁路企业面临着一个重振雄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机。前不久,铁道部长韩杼滨在“全国铁路教育工作会议”上宣布,铁道部跨世纪人才素质工程开始实施,这项工程的内容是:到2002年,全路职工素质有明显提高,全路专门人才达到职工总数的20%,工人中受过系统专业教育的达到70%。增强企业活力,关键在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于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一些企业亏损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由于人的素质不高造成的,这里既包括领导人的素质,也包括职工的素质。没有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大批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没有大批掌握高超技能的能工巧匠和技术带头人,企业发展、企业经济效益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促使人才尽快成长,就要创造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使其“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要重视人才的优生,通过育人环境和条件优化,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要树立选用人才的时效,中外科学史表明,25岁至40岁之间是出成就的最佳年龄,给他们一次机会,他们就会还给你一个奇迹!人才还需要激励,需要保护。“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才专心至于事业,也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抵御外界的侵扰。所以,要建立使人才正常生长的安全机制,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促使人人向人才看齐,向人才攀升。
中华民族素有聪明才智,世界文明史上印满了她的足迹。今天的中国人,正满怀信心迎接新世纪的挑战。随着“新的伟大工程”的启动,跨世纪的太阳必将冉冉升起在世界的东方!
(载1995年1月14日《人民铁道》报)
评述
这篇评论是《中国铁道建筑报》当时三版编辑韩传荣同志的约稿,他编发“青年之友”栏目,约作者为“青年之友”栏目写一篇青年工作的评论员文章。为写好这篇文章,作者仔细查阅了大量资料,翻阅了《中国青年报》等一个时期的有关报道,手头积累了大量素材。这篇文章的主题,主要是围绕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中宣部等部门组织开展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和“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展开的,并紧密结合了企业青年职工队伍的实际,探讨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问题。
这篇评论,1995年1月1日在《开路先锋报》上发表,接着《人民铁道》报于1995年1月14日在三版“大看台”栏目发表,《中国铁道建筑报》1995年3月11日冠以“本报评论员”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