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回望征程:王成忠新闻作品选集
10952300000109

第109章 埋在路下的亲情与缺憾

——写在南昆铁路铺通之际

1997年3月18日,当位于贵州境内的八渡车站接轨点落下最后一节轨排、拧紧最后一颗螺栓时,南昆铁路建设群体内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开始萦绕在人们的心际。

(一)

云南省师宗县文化小学五年级学生吴亮,是南昆线铁二十局工程指挥部一名汽车司机的儿子。父亲在吴亮的头脑里是那么的陌生和遥远:“早上上学时爸爸早已经出车走了;晚上睡觉时爸爸还没回来。连节假日都是那样。爸爸留在我心目中的印象就是那扔在家里的一堆又油又泥的工装。”

“我曾在心里头恨过我的爸爸,怨他不关心我和妈妈,为此曾抽烟打架报复过他。现在我才渐渐明白,不是他不爱我和妈妈,而是修铁路实在是太苦太忙了。我理解了我的爸爸,决心好好学习,长大后也当一名筑路工人,为祖国铺路架桥,修更多更多的铁路,让万里山河铺上铁路网。”

南昆线铺通庆祝会后,吴亮的爸爸有了些许闲暇和儿子团聚,可吴亮却因意外事故身亡。

吴亮那篇《我的爸爸》的作文在地区获了奖。如今,小主人不在了,吴亮的奖状和证书还放在老师那里。

(二)

在南昆线山峦起伏的长坡岭,炊事员赵英奎勤勤恳恳地工作着,简单的饭菜经他一拾掇,总是那么地有滋有味。他的工作又是那么的平凡,总是每天起早贪黑地为近百人的饮食劳作。

赵师傅的工作应该说很繁重也很乏味,整天蒸汽熏、油烟呛,连开饭都没有规律。职工们什么时候回来,他就什么时候开饭,回来几个人,他就做几个人的饭,工期紧的时候,赵师傅就把热腾腾的饭菜送到工地上。因工作十分忙碌,赵师傅难得回家。他妻子只好带着两个孩子千里迢迢从贵州农村到工地探亲。看到人手紧,老赵太累,便主动带着两个孩子帮他到街上买菜。万万没想到车祸闯进了这个家:儿子当场被轧死,女儿的盆骨被撞断,成了终身残废。女儿转到曲靖地区医院,万分悲痛的老赵此时还牵挂着工地上百十口人的吃喝,他给孩子办好住院手续,留下妻子照料,随即又跟车返回赶做晚饭。当赵英奎含着悲痛的眼泪给大伙端来丰盛的饭菜时,工友们顿时泣不成声。

(三)

接到“莉病亡”的电报,蒋开合耳朵里嗡的一声,眼前一黑,瘫倒在工地上。泪水,像决堤的河水……

那是1995年的5月,正读高三的蒋莉从四川蓬溪给在南昆线工作的父亲蒋开合发来一封信,信中说最近一个时期她总感觉头痛,很想见见父亲。时隔不久,蒋开合又收到女儿躺在病床上写的信:“爸爸,自上次给你写信后,我每天都眼巴巴地看着病房的门,听着楼道里能传来你熟悉的脚步声,盼着爸爸能早一天回来。可盼啊,盼啊,就是盼不见您的身影。”“爸爸,女儿好想你呀,你能回来看看我吗?”

此时,南昆线正值百日大干,蒋开合带领一个爆破作业组决战西街口车站。他一人开一台压风机和一台潜孔钻,打眼、放炮,一个人顶几个人地干。女儿两封来信他都悄悄地放进口袋里。

8月4日,一封加急电报送到了蒋开合的手中:“莉病重,速回。”他一下子慌了。莉莉是自己最疼爱的女儿,聪明好学,是全班的尖子。病情拖了这么长时间,怎么还没好?他不敢再想下去了。蒋开合恨不得长出双翅飞到女儿身边,看一看心爱的女儿。他一遍一遍地祈祷:再过三四天,爆破任务就完成了,爸爸就可以回去了,一定带你去仔细诊断,直到把你的病治好……

可是,蒋开合怎么也没想到,他心爱的女儿竟然走得那么快,那么急。孩子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看一眼爸爸没能满足她,女儿不得不带着无尽的眷恋离开了人间。

凿岩穿洞,跨越天险铺通南昆铁路,都是数以万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们作出的辉煌业绩。可谁又知,他们付出了多大的牺牲,他们为铺通南昆铁路埋藏了多少亲情与缺憾!

编者按语

编完这篇通讯,我的眼睛潮湿了。

这三个小故事,只是从筑路大军工作生活的海洋中采撷的几朵浪花。从这小小的浪花中,可以看到广大筑路工人为了筑路通车作出了多么大的牺牲,铁路下埋藏了他们多少亲情与缺憾,他们的敬业精神多么难能可贵!这种精神值得全社会学习,值得广大群众讴歌,那些只知向社会索取的人应在他们的精神海洋里受到洗礼。

(载1997年7月10日《咸阳报》)

评述

这是作者两次到南昆线采访获得的几个突出典型事例。1997年3月18日南昆铁路全线通车,作者抓住南昆铁路通车的机会,决心对南昆线进行再宣传,以扩大二十局的社会影响。于是,精选了这一组人物,以《血洒红土地》为题寄到有关报社。《埋在路下的亲情与缺憾》这篇通讯,是《咸阳报》1997年7月10日头版头条配编后发表的。

在其他报发表的还有:1997年4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以《让生活缺憾减少到最少》为题发表,1997年4月16日《人民铁道》报以《血洒红土地》为题发表,1997年4月19日《科技日报》以《为了红土地》为题发表,1997年5月1日《西北建设报》二版头条以《血洒红土地》为题发表,1997年5月3日《陕西工人报》二版头条以《南昆塑像》为题发表。这篇稿子还在《陕西工人报》“宝桥杯通讯大奖赛”中获得一等奖。

这篇通讯写作具备了这样几个显著的特点:

其一,精选事实,以小见大。对采访到的人物事件用心比较,从中精选出最有价值、最能反映主题思想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有价值的实事未必就是大事,平凡孕育伟大。一滴水见太阳,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新闻作者就是要努力寻找到能够映出太阳光辉的那一滴水。

其二,坚持“用事实说话”。用报道事实向读者阐明某种思想和观点,不特意将它指出来,而是通过叙述事实使之自然地显示出来。

其三,反映主题,借口说话。这篇报道借用了一篇作文、一封来信、两封电报等客观事实,反映了他们的爸爸——南昆铁路建设者们无私奉献的精神!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令人肃然起敬!

其四,要言不繁、画龙点睛。通篇语言精练、生动、鲜明。在叙述事实之后,顺势进行一番议论,并以此收尾,使事实更清楚、更完整,使新闻事件所揭示的主题思想得以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