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回望征程:王成忠新闻作品选集
10952300000106

第106章 来自柴达木盆地的报告

这是一支英雄的群体,这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队伍。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他们穿枪林冒弹雨,从滚滚的硝烟战火中走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们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风餐露宿,沐雨栉风,为祖国万里山河铺上铁路网。

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个特殊群体的名字——铁道兵,共和国将永远不会忘记这一群属于她的英雄儿女。

昔日的铁道兵,今日的筑路工,正高挺着时代的脊梁,挥动着粗壮的手臂,谱写出一曲曲震撼人心的辉煌乐章。

(一)

1995年9月,铁二十局承担了青海钾肥厂察尔汗盐湖30万方光卤石的采运任务。

察尔汗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南部,盐湖面积5856平方公里,是当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盐湖矿床之一。这里盐类矿物总储量达600多亿吨,含有钠、镁、钾、锂、硼、碘等多种元素,其中氯化钠的储量就足够全世界的人们享用两千多年。

察尔汗盐湖神奇、富有,且十分荒凉。这里海拔2680多米,不毛之地,寸草不长,索有“地球上的月球”之称。

1995年10月1日,在举国同庆共和国46岁生日的这一天,侯广标、李建祥率领50名精兵开进湖区安营扎寨,铁二十局西北工程建设指挥部宣告成立。

从此,这支英雄的队伍,便加入了开发盐湖的建设者行列之中,在茫茫的高原盐湖上,进行了一场非凡的伟大壮举。

(二)

铁二十局开采的光卤石,是一种生产钾肥的原料,施工现场是湖区的一个大矿田。经过自然蒸发晒矿,盐田里生长出来的光卤石呈雪白色,水光粼粼,连绵起伏,散发出耀眼的光亮。开采光卤石,分旱采和水采。旱采矿层薄,一般车可进入采;水采是引入淡水和原卤水调解天然形成高品位的光卤石,由采矿船开采。但采矿船受一定的限制,矿池四周却无法开采,越积越厚,向内延伸达200多米,厚度可达2米以上,排水晒矿后光卤石上面是一层坚实的硬壳,下面却稀湿松软,而池底下部是黑色的淤泥。别说几十吨重的矿车无法靠近,就是人陷进去也将不能自拔。

铁二十局承担采运的正是矿田四周边上厚厚的、白白的、水淋淋的光卤石。这里,正是被盐湖人称之为“无底洞”的“死亡地带”。

“铁二十局有什么神力,能让这30来吨重的庞然大物进入矿田?”人们在拭目以待。

采运30万方光卤石,按合同工期仅有180天。11月至次年4月,正置高原隆冬季节,最冷时气温降到零下30多度,高寒缺氧,盐风怒吼。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进行野外施工,对铁二十局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宁可掉几斤肉,脱几层皮,少活几十年,也要拿下大矿田!”指挥长侯广标声音铿锵有力。

“我们的血管里曾经流淌着军人的血液,我们的旗帜上写着八个大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党委书记李建祥进行战前总动员。

侯广标、李建祥都是五六十年代的老铁道兵。侯广标当连长,是铁道兵有名的“硬骨头连”。李建祥当指导员,是全军闻名的“红九连”,为全军“十面红旗”连队之一,作为“红九连”的老指导员,曾先后受到过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与检阅,如今他年过半百,雄风不减。他们决心要在这里决一死战,为国家盐湖开发事业做出新贡献。

轰鸣的机器声划破了高原沉睡的夜空,矿田四周筑起了高高的堤坝,通往矿田厂的道路被打通。

11月15日,随着劈劈啪啪的鞭炮声,指挥长侯广标下达了开工的命令。

解决矿车进入矿田的问题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与铁路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老铁”们,首先想到了铁路,当年这支铁道兵队伍曾亲手在这“万丈盐桥”上铺路,使一列列满载旅客、货物的火车驶出湖区,今天,让矿车进入矿田,铺路的方式仍然离不开钢轨与枕木。

于是,他们设计了两套方案:一是铺设钢轨枕木“环形采挖施工法”,先由挖掘机在堤坝上两边开挖,将光卤石堆积并用推土机推平压实,然后在临时“路基”上铺路。但由于道路随时变更移动,这种办法费工费时,予以否决。二是用枕木双双固定连接起来,顺铺成便道,车辆倒进装运。当满载矿石的第一辆车从铺设的枕木上小心翼翼地驶出后,工地上一片欢腾。

然而,没运出几车,道路出现裂缝,单边四根枕木成“包饺子”状。他们又将枕木栏腰截断,改为并列横铺,结果枕木被重重的矿车轧碎散离,道路破损,此举又宣告失败。

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打击!30万方矿石的采运任务,如一座大山压在这支“铁军”们的身上。

寻求新的铺路方法,势在必行!

一直蹲在现场的指挥长侯广标,面色铁青,嘴唇发紫,他三天三夜没吃一口饭,没眨一下眼了,脑海里一直在翻腾着、思索着:道路、道路,工效、工效……

“铁轨铺设在排放均匀的横木上,承受着一次又一次大负荷的冲击,是利用了整体平衡的原理,我们如果在枕木的接头底部加入铁皮或枕木之类,不是也能起到整体平衡的作用吗?”指挥长侯广标,党委书记李建祥、副指挥长李忠诚三人不谋而合。

事不迟疑,李忠诚带上3名修理工,架起火炉,连夜打出120根道钉。

已铺设的便道全部拆除,枕木接头底部加设铁皮、枕木,枕木两侧及缝隙中灌入盐浆,再用道钉加固起来,这一伟大的尝试终于取得成功。

“拦路虎”被扫除了。矿车由一档、二档换上四档,在矿田里进退自如,司机拉运趟数,由原来的每天七八趟猛增到20趟。人员、机械车辆转入正常施工。

青海钾肥厂副厂长王谷杞在工地上看到这一伟大的壮举,激动不已,他用力地握着侯指挥长的手连连说:“我们这么多年都拿它没办法,还是你们‘老铁’厉害!”

(三)

铁二十局上场的机械设备都是新购置的,堪称一流。上场人员除2名是新分来的学员外,其余都是以前当过铁道兵的,政治素质好,技术过硬,作风顽强,善打硬仗、恶仗。

然而,他们毕竟是站在海拔近3000米的青藏高原上,冒着30多度的严寒,顶着刺骨的寒风,进行着高强度、超常规的野外施工。这里高寒缺氧,空气稀薄,呼吸困难,他们就是在盐湖上站着不动,也等于在内地肩上扛着一袋50斤重的面粉行走。大自然赋予他们的是多么的冷酷无情!

但是,侯广标、李建祥他们并没把这些放在眼里,他们思考的是如何在180天之内运出30万方光卤石。这笔账很清楚:6个月采运30万方,平均每月采运5万方,9台红岩车每天每台运200方,每车装15方需装13车,运距平均在10公里以上,每车从装到卸需要1个小时,每天每台车拉运13车就是13个小时。

大家心里明白,算这笔账并没留有余地,开工时间由于种种原因推迟了半个月,开工后的几天里因道路问题又没干出多少活。侯指挥长反复在责问自己:在这么差的环境条件下,职工每天工作13个小时以上能吃得消吗?机械、车辆能保证天天出满勤吗?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30万方矿石还有什么潜力可挖呢?

毛泽东说:“世界上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侯广标、李建祥带领着这支机械化施工作业队伍,在青海察尔汗盐湖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增加红岩车马槽高度。利用报废车边板和钢板焊接后每车可多装3方;

——增加挖掘机斗容量。将18片钢板排列有序地焊接在斗子两旁,使每斗容量由原来的1.5方增至2.5方;

——采用“倒计时”工作法。逐级下达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头,确保当天当月超额完成;

——实行军事化管理。早晨6点起床,7点开饭,7点半出车,中午在工地吃盒饭,晚饭10点,均以哨音为号。中午送饭时每个司机发一包康师傅方便面,每台车配备一个八磅暖瓶,饿了,就在驾驶室泡方便面充饥;

——工资分配“四挂钩”。实行单机单车核算,司机工资与完成产值挂钩,修理工与司机工资挂钩,勤杂人员与司机、修理工工资挂钩,指挥部与车队工资挂钩,从而形成了全员利益共同体。

(四)

高原隆冬,气温骤降。一些施工企业停止了野外作业,收兵回营。然而察尔汗盐湖铁二十局施工高潮迭起,筑路工在白茫茫、水淋淋的矿田里铺设道路,号声震天;挖掘机、推土机隆隆作响;9台大红岩车在堤坝上往返穿梭,急驰飞奔。50名勇士,战天斗地,连续作战,他们在广袤浩瀚的察尔汗盐湖上留下了一行行深深的足迹,用血和汗弹奏出一曲曲动人心弦的时代乐章……

指挥长侯广标,办事干练,雷厉风行,始终保持着一名军人的气度和作风。面对困难和问题,他沉着冷静,大胆决策,群策群力,共度难关。他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医生早有定论,他不宜呆在高原。可他凭着对祖国、对企业的忠诚和对盐湖开发的痴情,抱病工作,超负荷地运转,完全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今年55岁曾经“三进高原”的党委书记李建祥,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老革命”。他老当益壮,雄风犹存,与职工群众打得火热,把思想工作做到大家的心坎上,想方设法改善好伙食,确保每天让职工在高原上吃上六菜一汤。

他下厨房,率领勤杂人员上工地抱盐块,平路基,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危险就出现在哪里。一次他在工地指挥作业时,失脚掉进矿池里,越陷越深,差点把命搭上,是工友们迅速组成梯队,连拉带扯地把他拖了出来。

运输队副队长魏廷甫,兰州铁道学院机械系刚刚毕业分来的大学生李升奇,始终坚持指挥在工地,从没离开过工地半步。他们精心指挥车辆出入,拆路铺路,有时看到忙不过来还亲自动手干。老魏曾一度感冒、上火、脸肿、牙疼,连饭都吃不动,可他全然不顾。小李因疲劳过度,一头栽倒在矿石上,脸磕破了,血流不止,也没离开岗位。

清晨,最令司机头痛的是烤车,负20号的柴油冻结,滤清器结水油路堵塞,车发动起来常常跑不了几米就熄火,司机们只好停下来拆洗滤清器,除掉“油蜡”。如此拆拆装装,走走停停,一连折腾好几次。司机们脸冻肿了,手冻裂了,可谁也不叫一声苦。

工班长、18号车司机姚通广患重感冒,一连几天高烧不退,可他仍坚持跑车,直到昏倒在驾驶室。工友们赶忙把他送进钾肥厂医院,可一瓶液还没输完,他拔下针头抓车上了工地。22号车驱力器齿轮坏过几次,每次修复安装时,司机董绍贵都对车磕几个响头,祈求能平平安安出满勤。23号车司机马秀林患有严重的膝关节炎,尽管膝盖部位用绷带裹了一层又一层,但仍难抵御高原刺骨的寒风,每天晚上出车回来两腿不能动弹,由别人挽扶下车。晚上,大伙都睡了,他咬紧牙关,强忍疼痛用烈酒猛搓患处,多少次睡梦中,他都自言自语地说:我明天还要提前起来烤车……

司机多拉快跑,盐路坎坷不平,汽车钢板经常断裂。修理工修车不过夜,经常一晚上换几台车的钢板和零件,在冰凉的地上一直干到凌晨四五点钟。身子冻僵了,面部和双手肿裂了,可他们无怨无悔。

3名挖掘机司机每天都是最先进场发动车,晚上又是最后一个回来。卢江驾驶的WR160挖掘机,吨位最大,装车最多,实践中,他摸索出一套“自我控制,平稳操作,减少震动”的作业法,确保了大吨位机械在松散的盐田中安全生产。

职工们都拼上去了,元旦、春节也没放假,坚持大干,无论刮风下雨,中午饭都坚持在工地上吃。青海钾肥厂厂长刘万宁、副厂长王俊山、党委副书记安平绥等领导看到这种场面,深受感动,眼里噙着泪花走上前去与职工一一握手,并动情地说:“你们真是一支了不起的队伍啊,钾肥厂二期工程我们合伙干!”

青海钾肥厂钾肥公司经理王有斌、生产部长陈义友、李成军等部门领导也多次去工地和工棚看望这支队伍,解疑释难,鼎力相助。

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1996年4月21日下午5时,30万光卤石的采运任务比合同工期提前9天圆满完成!在当晚举行的庆祝会上,指挥长侯广标给大家敬酒,他说:“兄弟们,你们吃了常人没有吃过的苦,受了常人没受过的罪……!”他哽咽着再也说不下去了,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青海钾肥厂给远在陕西咸阳的铁二十局党委发去贺电,高度评价了这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同时,以奖励形式追加了15万方光卤石的采运任务。他们又一鼓作气,奋战108天,以实际行动向青海钾肥厂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目前,由中国和以色列合资兴建,投资额高达52亿元的青海钾肥厂二期工程项目,业经国务院批准公布实施。如今,铁二十局的建设者们正以临战的姿态,高举英雄的旗帜,决心与青海钾肥厂一道,共同开创更加伟大的事业,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载1997年1月2日《开路先锋报》)

评述

这里是海拔近3000米的高原盆地,寸草不长,很是凄凉,北风一吹,冻得人直打颤;一望无际的盐湖上建起了一排简易的住房,里面住着执行开采光卤石任务的一支小分队;工地现场盐田里是白花花的光卤石,盐田在这里被称之为“无底洞”和“死亡地带”,在里面开采光卤石谈何容易?!

采访这样一个在特殊环境执行特殊任务的群体,并非易事。作者当时曾经有过这样的念头,谁愿在这“鬼地方”呆,抓紧采访完赶快回去。可这个念头刚一闪现就深深地自责自己,这里的干部职工不是更苦吗?李建祥、侯广标都是老同志,他们还在这里指挥战斗,自己有什么理由不能与他们并肩作战?于是下决心采访他们,宣传报道他们的英雄壮举。作者白天上工地,晚上采访,与他们同吃、同住、同苦、同乐。采访之后,作者又关起门来写了三天三夜,稿子写好后,又几次让他们修改补充,直到满意为止。就这样,作者在青海察尔汗盐湖一住就是20多天,胜利完成了这次艰难的、终身难忘的一次特殊的采访任务。

《青海日报》1996年12月20日在周末版以《激荡在盐湖上的回声》最先予以发表。1997年1月1日《西北信息报》四版头条以《世界屋脊创业歌》为题发表,同日《中国铁道建筑报》在二版头条发表,1997年1月21日《西北建筑报》二版头条以《在世界屋脊谱写辉煌篇章》为题发表,1997年3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二版以《创业世界屋脊》为题发表,1997年5月14日《人民铁道》报四版头条以《世界屋脊创业歌》为题发表,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