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我的日记选
10951600000087

第87章 毛泽东怎样读书

2008年初冬,我有幸得到长沙之行的机会,有幸怀着极其崇敬的心情参观了伟人毛泽东的故居、陵园。为了追寻伟人青年时代的足迹,又风尘仆仆地来到了湖南第一师范。在一师青年毛泽东纪念馆,使我最受教育的是那洋洋几万字介绍毛泽东学生时代刻苦学习的情景和精神。

毛泽东学习非常刻苦,每天早晨,学校还没有打起床铃,他就提前起床,进行冷水浴和“六段操”后,便迅速走进自习室,在窗户边朗读他所喜欢的文学或英语。有时也到后山“君子亭”去看书,有时还特意到喧闹嘈杂的南门口看书,专心致志,旁若无人。上课时,他专心倾听老师讲解,认真做好听课笔记。午后或空闲时间,常去图书馆借阅书刊或到阅报室去看报。晚饭后,照例邀集一些同学外出散步,互相交换一天的学习心得,或谈论时事问题。晚上,便集中精力,认真钻研社会科学,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经常废寝忘食地学习。

毛泽东一贯喜读国文、历史、地理,后来精心研究哲学。对于文学,他特别爱好,曾仔细研读过《韩昌黎全集》、《昭明文选》、《诗经》和《楚辞》等,也喜爱孔融、陈同甫、叶冰心等人的文集。因而无论是对古体诗词,还是对于古体散文,都作得很好。他的文章,议论纵横,气势磅礴,被誉为“立试万言,倚马可待”,往往被老师批上“传阅”,贴在事务室对面的走廊上。对于中国的书法,他很感兴趣,有一段时间,他曾天天练碑帖,获益匪浅,书法进步很快。他重视研究历史,特别是对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记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些书籍因为一时难以买到,他就一本本全文抄下来,仅西洋伦理学史一科,手抄本就达7本之多。可见毛泽东当时在学习上所下工夫之深。

在学习过程中,毛泽东坚持按照徐特立先生提出的“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读书方法。除了在书上密加圈点和写眉批之外,还经常写读书笔记。凡有什么心得体会或新的见解,都及时记载下来,不断积累。他在第一师范读书五年半的时间所写的《讲堂录》、《读书录》、《随感录》、《日记》和抄本就有一大网篮。现珍藏的一本读书笔记共47页,一万余言。前面11页是手抄的《离骚》和《九歌》,在《离骚》正文的上面批有各节提要。后面36页冠名《讲堂录》,主要是修身和国文的听课笔记,是1914年听杨昌济、袁仲谦讲课时所记。这本读书笔记生动地体现了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刻苦学习的精神。

毛泽东善于吸取他人之长,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他常说:“中国人把学问两个字连成一个词很有意思。学问学问,就是好学好问。一个好学好问的人,才能真正有学问。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也一定是一个虚心好学的人。”他不论是读书听课,还是看报纸杂志,凡是不太明白的地方,从术语、名词、典故,到理论逻辑和思想内容,都要记下来,以便随时向别人请教。他非常尊重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王季范、黎锦熙等进步教师,虚心向他们请教,并经常把自己的学习心得、日记送给他们看,征求意见。他还利用星期天到杨先生家里去聆教,或一起讨论治学做人的道理,或谈论国家大事,所以他也特别得到杨先生的钟爱。有一次,他写了一篇《心之力》的文章,杨先生非常赞赏,给打了100分。

毛泽东非常重视独立思考,坚持以分析批判的态度进行学习。他常对同学们说:“古人的话,老师的话和一切名流学者的话,不一定都对。我们看书、看报、上课、听演讲都要开动脑筋多想一想,对的就接受,不对的就应该摒弃,囫囵吞枣的方法最要不得。”毛泽东读过的书往往写有很多批语,如《伦理学原理》一书批语就有一万二千多字,这些批语有的是对书中的见解表示赞同,有的是对书中的观点进行批判,而绝大部分批语是阐述自己的伦理观、历史观和世界观。如批语中所写到的“吾国之三纲在所必去,而与教会、资本家、君主国四者,同为天下之恶魔也。”又如“吾意必须再造之,使其如物质之由毁而成,如孩儿之从母腹胎生也。国家如此,民族亦然,人类亦然。”在论及自然界和人与自然界关系时,批语写到“吾人虽为自然所规定,而亦即为自然之一部分,故自然有规定吾人之力,吾人亦有规定自然之力。”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所有批语还不完全正确,但处处充满着他追求真理和改革国家与社会的精神。

毛泽东在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从文化知识以及思想、政治等方面,为他以后参加并领导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师范,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好了基础。”

2011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