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作文课讲稿(全二册)
10948400000019

第19章 表达篇(10)

又如“艰苦奋斗”这个口号,在当今这个物质条件极大改善的时代,怎样看待“艰苦奋斗”,还要不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篇谈“艰苦奋斗”的文章,对此就行了深入地分析和论述。经过作者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论文提出了发扬传统与时代的发展是统一的。作者对“艰苦奋斗”作了历史性的考察,提出它的形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不同在发生变化,今天衡量艰苦奋斗的标志,不再是“野菜和水煮”,而主要看处于艰难困苦之中,能否具有一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论文揭示了“艰苦奋斗”的本质特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对事物形成一种明晰的印象。也就形成了哪些要写,哪些不写;哪些多写,哪些少写;哪些先写,哪些后写;这就有了思路,有了自己心中的结构。议论文的结构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证明观点、说清道理的思维过程。这就是最基本的议论结构的思路。

写议论文要思路清晰,这是写议论文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做到了这一点,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思路清晰是我们写好议论文的基础。

思考与训练:

一、说说议论文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说说一篇好的议论文,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三、说说议论文与记叙文、说明文三者之间的异同。

四、写议论文,开阔活跃、细致严密的思路是怎样形成的?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大部分人都喜欢热闹,害怕孤独,认为孤独会使自己远离人群,远离社会,会使自己更加寂寞;但有些人却喜欢孤独,认为孤独是一种财富,是一种美,因为孤独可以使一个人静下心来思考、体验。同学们,你又如何看待“孤独”呢?有没有“孤独”的经历呢?

请以“孤独”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六、逆境一定出人才吗?有人说:逆境未必出人才,这要看自己的努力。请以“逆境与人才”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少于800字。

第十六讲 怎样写好议论文(中)

议论展开的方式

我们说,写议论文有了清晰的思路,接着就要展开议论。一篇好的议论文,开头、文中段落和结尾如何展开,是写好议论文的关键。下面,我们分别讲讲它们的展开方式:

一、开头的展开方式。开头的展开方式有多种,其中常见的有六种。(1)开门见山法。何谓开门见山法呢?开门见山法就是直截了当地提出论点的方式。它的优点在于把观点鲜明地摆在我们面前,使我们对作者支持什么,反对什么,一目了然。我们来看韦敏的《有幸生逢改革时》:

现在有些年轻人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没有让自己的才华在兵荒马乱之时大显身手。然而我却要说:“我是时代的幸运儿,因为我有幸生逢改革时。”

作者针对“生不逢时”的错误观点,一开头就直入论点: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有幸生逢改革时。此开头如爆竹骤响,令慨叹者猛醒。(2)设喻法。何谓设喻法呢?设喻法就是用比喻提出论点的方式。它的优点是借助形象帮助说理,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例如:

一块砖,一块瓦,微不足道,但是,千块砖,万片瓦,就能建起社会主义的宏伟大厦。一棵树,微乎其微,但是,千木成林,就能起到吸烟滞尘、防风固沙、美化环境等改变气候条件的作用。由此,我想到了改变社会风气这个问题。

借助比喻说理,使议论文形象、亲切、生动,引起读者的注意。(3)引言法。何谓引言法呢?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先引用一句别人的话(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等等),用这句话作为议论文的观点或从中引出自己的观点的方式。它的优点是使议论文起点高,富有深刻的哲理,给人一种生活的启迪。我们来看曹彦慧的《论逆境与成才》:

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有句名言:“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逆境中作出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以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环境愈是艰苦,条件愈是恶劣,往往愈能磨练人的忍耐力,激发人的创造力。

作者用名家的话,引出文章的论点。名家的话精炼感人,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4)设问法。何谓设问法呢?设问法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先就要议论的问题,提出疑问,然后再回答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它的优点是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不仅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而且引发读者同自己一起思考,使读者参与到写作的思维中来。这种方式,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例如:

怎样看待得与失呢?关键要看为什么得,为什么失,如果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一些个人利益,这样的“失”是值得的。相反,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种“得”的代价,是要遭人鄙视和唾骂的。

从设问入手,提出论点,不仅吸引力强,而且发人深思。(5)对比法。何谓对比法呢?就是通过对比来阐明事理的方式。它的优点是从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中,判断是非曲直,彰显正确与美好。下面,我们来看余光中的《面目何足较》:

六月初美国的《名星周刊》有一篇报导,题名《迈克的鼻子要掉了!》,说的是摇滚乐巨星迈克·杰克逊为了舞台形象,前后不但修整了面颊、嘴唇、眼袋,而且将前额拉皮,可是鼻子禁不起五、六次的整形手术,已经出现红色与棕色的斑点,引起病变与高烧。文章还附了照片,一张是迈克二十岁时所摄,棕肤、浓眉、阔鼻,十足的年轻黑人;一张是漂白过的近照,却捂着鼻子,难窥真相。

余光中在这篇文章的开头,就对迈克·杰克逊整容后的形象和他二十岁的形象进行了对比,为下一步阐述“面目何足较“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批判了迈克·杰克逊追求虚荣、掩盖真实面目的琦形心理。(6)铺陈法。何谓铺陈法呢?就是先对论题有关的事物铺叙一番,然后再切入论题的方式。它的优点是便于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论点。例如:

倘若你要一杯新水,就必须倒掉杯中已有的陈水;倘若你要一朵玫瑰,就必须放弃到手的蔷薇;倘若你想多一份心灵的体验,就必须多品一味心灵的创伤。生活本身就是一门平衡得失的高雅而又深奥的艺术。在我们不断地选择之中,保留与舍弃,两者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铺陈法在复沓咏唱般的词语铺陈中,使读者受到一层深似一层的感染。其文章的魅力和说服力自然也就在其中显现。

议论文的开头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同学们在写作实践中,完全可以另辟蹊径,写出富有个性的开头来。

二、段落的展开方式。段落的展开相对开头结尾来说比较复杂,掌握起来也要难一些。下面,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常见的段落展开方式。(1)总分展开。何为总分展开呢?顾名思义,就是在段的展开过程中,有的句子是对内容的整体概括,另外一些句子是对这个概括句的分条阐述。它根据总括句的位置不同,又分为“总分”、“分总”、“总分总”。总分式就是总括句在前,分条阐述的句子在后的方式;分总式就是分条阐述的句子在前,总括句在后的方式;总分总式是指前后都有总括句,中间是分条阐述的句子的方式。我们来看范国平的《说“勤”》:

朋友,你想在学习上取得成果吗?你一定会回答:“想。”可是,怎样才能取得成果呢?读书固然是很重要的,但只埋头读书就行了吗?不行!成果的取得,贵在一个“勤”字,包括勤练,勤记,勤观察,勤运用,勤思考和勤总结。

……

这是一个总—分—总式的段落展开方式。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即:成果的取得,贵在一个“勤”字。为了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怎样的“勤”才能取得成果,便在本论部分以分位法并列式的结构,对“勤练、勤记、勤观察、勤运用、勤思考、勤总结”等六勤逐一详细地论证,最后以激励之语呼唤勤学的人们去勇攀科学的高峰。论文结构紧凑,条理清楚,内容翔实,证据充足,因此说服力强,给人以启迪和教育。(2)并列展开。何为并列展开呢?并列展开和总分展开基本是相同的,只是并列展开没有总括句,展开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我们来看阎文杰的《找准伟大的方向》:

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和别人处于同一境遇时,别人都迷惑茫然,而他却能冷静下来,找准正确的方向以获得最终的成功。

仰望历史的星河,总有因找准伟大方向的星光绚丽夺目。

我打开历史:

于是孔子走来了。他深知自己不是善辩的说客,在周游列国,政见终不被接受时,在对鲁国的政治失望时,毅然选择了教书育人这一正确伟大的方向。孔子后来停止了直接的政治活动,一面继续整理文化典籍,修订六经;一面广收弟子,大规模地开展文化教育事业。相传教授弟子3000余人,其中精通六艺的弟子有72人,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找准伟大的方向,成就了千古圣人孔子。

于是勾践走来了。当吴国的铁骑踏过了自己的都城,自身也成了吴国奴隶之时,勾践清醒地认识到,只要吸取教训,休养生息,定能东山再起。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受尽非人待遇的勾践坚持着自己的方向,终于,三千越甲踏过了吴国坚固的城池。找准伟大的方向,成就了春秋最后一个霸主勾践。

俯瞰现实的海洋,总有因找准伟大方向的水滴格外晶莹。

我放眼现实:

于是袁隆平走来了。当他还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中学老师时,他就认准了科学研究这一伟大的方向。“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他成功了。饱满的杂交水稻不仅使中国人填饱了肚子,也使世界上很多人摆脱了饥饿的困扰。找准伟大的方向,成就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于是俞敏洪走来了。他高考数次落榜,出国梦想屡次破灭;在北大教书,他沉寂了七年,也思考了七年。他找准了自己创业这一大伟大的方向,于是他勇敢地抛弃了工作,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几年后,新东方学校从“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俞敏洪获得了巨大成功。“新东方”被媒体评为最具升值潜力的十大企业新星之一。找准伟大的方向,成就了“留学教父”俞敏洪。

人生的方向,因人而异,各有不同。找准方向,是让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一个合理的目标,而不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找准方向,我们才能在生命的征程中沿着轨迹稳步前行;找准方向,我们才能用一生的力量,实现最大的梦想。

作者在这篇议论中,从“打开历史”和“放眼现实”两个角度,并列展开,分别论述,使文章有条不紊,条理分明。(3)因果展开。何为因果展开呢?就是在议论过程中,不是单纯地说观点,谈事实,而是分析观点所以成立,事实所以存在的原因。这就使论述不断深入、不断完善。我们来看唐一铭的《合作才能双赢》:

合作是一种智慧,一种实现双赢的智慧。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可以发现:但凡成功之士,都会是合作的智者,因为合作才能双赢。

春秋战国时的宰相蔺相如足智多谋,但在武将廉颇眼里,一个只会说几句好话的文相何以职位比他高?于是处处与之作对,出言不逊。但蔺相如深知在那个群雄争霸的年代与廉颇合作是多么重要,他铿锵的话语使廉颇明白了“秦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今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的道理,最终演绎了“负荆请罪”的佳话。

三国时的刘备与孙权在鼓角争鸣之时放下了干戈,孙权给刘备提供了暂居之地,诸葛亮为孙权设计了火攻之计,孙刘联军取长补短,使曹操八十万大军顷刻间“灰飞烟灭”。这一把火使孙权消除了曹魏的威胁,又使刘备开辟了蜀地的霸业,合作使孙、刘与曹操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作者从因果关系入手,列举了春秋战国廉颇与蔺相如和好和三国时孙、刘联合抗曹两个事例,阐明了合作是一种双赢的智慧,只有合作才能双赢的道理。(4)假设展开。何为假设展开呢?就是通过在假设条件下可能产生的结果的推测,来证明观点的一种分析方法。我们来看施灿的《生无所息》:

如果每个人都想着偷懒,想着靠别人,那么,说不定我们现在还处于原始社会,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休息是懒惰者用来拒绝努力的借口,休息是怯懦者用来逃避责任的理由,休息是骄傲者用来麻痹自己的鸩酒,休息是庸碌者用来虚度一生的枕头……

作者的论点是生无所息,为了使这一论点论述得更透彻,作者先假设生有所息,假设每个人都想着偷懒、依靠别人,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停留在原始社会,人类还在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先用假设论述,再转入正面说理,使前面错误态度和后面的正确做法,形成一个鲜明的对照,从而使论述更加深刻精辟。(5)正反法。何为正反法呢?就是对待同一事物的正确与不正确的两个方面的认识和做法进行罗列,比较它们的不同,从而达到突出正确,否定错误的目的。这一展开方式,可以避免行文平直呆板,在正反对比中,更加鲜明地证明观点。我们来看《米卢与孔明》:

大丘体育场的新闻发布厅,面对着众多的记者,米卢依稀感到自己的使命结束了。三战一球未进,一分未得,在媒体与国人的眼中,他早已不是那位回天有术的神奇教练,而是一位招摇撞骗的江湖郎中。

我们铭记着它的失败,却忘记了它的成功。

五丈原的军帐内,一盏油灯照着他——诸葛孔明憔悴的面庞。蜡黄的脸上显露着他的不甘,口中喃喃道出的是对后世的无尽的牵挂。帐内四周站立的官员早已热泪盈眶。终于,一阵秋风袭过,那盏油灯即刻熄灭。五丈原内哭声响彻一片。又何止是五丈原,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多少后人为这位旷世英才潸然泪下。尽管蜀汉依然只能偏居一方,遥望中原;尽管,人们对汉业的光复仍然只能去期望;尽管,孔明还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未完成。但是这些早已被人们忘却。人们只记得他的忠心为主;人们只记得他为了三分天下而鞠躬尽瘁;人们只记得他为无处容身的汉业打下了基石。人们早已将孔明奉为神明,而孔明,也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

我们铭记着他的成功,忘却了他的失败。

米卢走了,带着人们对他的责难,带着人们对他的唾弃,也带着满腹的辛酸与不解。

孔明也走了,留下了一片未完成的大业,留下了一堆难以收拾的后事,也留下了一个朝代的遗憾。

米卢与孔明,一样的曾经辉煌,一样的大业未成,一样的离去,为何结局竟如此迥异?

……

作者把米卢与孔明放在一起对比,在层层对比中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为何千年的文化积淀却让我们越发地功利与短浅?为何我们在现代社会里沐浴着文明,却在心中滋长着狭隘?米卢与孔明,我们的对待又为何如此不公?我们是否也应该重新审视,怎样对待忘记与铭记?结句问得深刻而尖锐,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思索。(6)归纳展开。何为归纳展开呢?就是列举一些各具特点又有内在联系的个别事物,通过分析,进而推导出这些事物的共同特征叫归纳展开。许多有内在联系的个别事物就是论据,推导出的结论就是论点。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