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四库全书精编1
10944700000005

第5章 中庸(2)

虔诚地斋戒沐浴,仪表端庄,无礼的事不做,这是修养品德的方法;摒除谗言,远离美色,轻视财物,重视德性,这是劝勉贤人的方法;尊崇亲族的地位,重赐亲族的俸禄,好恶与他们一致,这是劝勉亲族的方法;为大臣多设属官,足供任用,这是劝勉大臣的方法;对士臣要讲究忠诚信实,并以厚禄供养他们,这是劝勉士臣的方法;役使百姓要适时,减轻税赋,这是劝勉百姓的方法;每日察看,每月考查,付给的粮资与他们工效实绩相称,这是劝勉各种工匠的方法;盛情相迎,热情相送,嘉奖有善行的人,同情才能不足的人,这是优待边远异族的方法;延续中断俸禄的世家,复兴废灭的邦国,整治混乱,解救危难,定期朝见聘问,贡礼薄收,赏赐厚重,这是安抚诸侯的方法。大凡治理国家有九条准则,但做起来道理都是一样的。

凡事有预谋就会成功,不预先策划就会失败。说话预先想好就不会结结巴巴,做事预先想好就不会感到困难,行动之前预先想好就不会抱愧不安,执行规则预先想好就不会陷入困境。

处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级的信任,百姓就不可能治理好了。得到上级的信任是有方法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上级的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方法的——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是有方法的——自己心不诚就不能孝顺父母。心诚是有方法的——不明白善就不能使自己心诚。

天生诚实是天道;做到诚实是人道。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便能办事合理,不必思索便能有所收获。从容不迫地达到中庸之道,这种人就是圣人。做到诚实的人,就必须选择至善的道德,坚定不渝地守住它。要广博地学习,要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清晰地辨别,要忠实地贯彻。

要么就不学,学了还不会就不中止。要么就不问,问了还不明白就不中止。要么就不思考,思考了没有心得就不中止。要么就不辨别,辨别了不清楚就不中止。要么就不做,做了觉得不忠实就不中止。别人一次能做到的,自己用百倍的功夫,别人十次能做到的,自己用千倍的功夫。如果真能这样做,即使愚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刚强。

§§§第三篇

【原文】

王天下有三重焉①,其寡过矣乎!上焉者②,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③,虽善不尊④;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⑤,建诸天地而不悖⑥,质诸鬼神而无疑⑦,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⑧,近之则不厌。

《诗》曰⑨:“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注释】

①王(wàng):成为君王,统治天下。王是动词。三重,三件重要的事,指上章说的礼仪、制度、考文。②上焉者:指在上位的人。③下焉者:指在下位的人。④不尊:没有尊贵的地位。⑤考诸三王而不缪:意为君子之道符合古代三君王立下的法则。诸,“之于”合音。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缪,通“谬”,错误。⑥建诸天地而不悖:指君子之道符合天地之道。建,立。悖(bèi),违背。⑦质诸鬼神而无疑:《中庸》认为鬼神不疑,即是符合天道。质,质问、卜问。⑧望:仰望,敬仰,仰慕。⑨《诗》曰:这四句诗出自《诗经·周颂·振鹭》。这首诗是周王设宴招待来朝的诸侯时,在宴席上唱的乐歌。彼:诸侯所在国。这句意为:诸侯心里不憎恶周朝。此:周王所在地,即指朝廷。射:《诗经》里作“驍”,厌恨。这句是说,周朝心里不厌恨诸侯。庶几:差不多。夙(sù)夜:早晚,犹言早起晚睡。这句是说,各诸侯早起晚睡,勤于政事。永:长。终,通“众”。这句是说,各诸侯能长久受到众人的称赞。蚤:通“早”。

【译文】

君王统治天下有三件重大的事情,做好了大概就很少有过失了。在上位的人,品德虽好但没有验证,没有验证就不确实,不确实则百姓不会听从。在下位的人,品德虽好,但不尊贵,不尊贵就不确实,不确实也不能让百姓听从。所以,君子统治天下的道理在于:要以自身的品德修养为根本,要在百姓中得到验证和信任,要用夏、商、周三代先王的礼仪制度来考查而没有谬误,树立在天地之间没有悖理的地方,卜问鬼神没有可疑的地方,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出现也不会感到迷惑。

卜问鬼神没有可疑的地方,这是了解天意;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出现也不感到迷惑,这是了解人意。

因此,君子的举动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则,君子的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君子的言谈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准则。离得远的则有仰慕之心,离得近的也不会厌烦。

《诗经》里说:“诸侯在朝廷无人憎,朝廷对诸侯不忌恨。早起晚睡政事勤,众人称赞美名存。”没有不先做到这些却早有美名流传于天下的君子。

§§§第四篇

【原文】

《诗》曰①:“衣锦尚絅②。”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③;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④。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⑤,知风之自⑥,知微之显⑦,可与人德矣。

《诗》云⑧:“潜虽伏矣⑨,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诗》云:“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注释】

①《诗》曰:这句诗出自《诗经·卫风·硕人》。这首诗称赞卫庄公夫人姜氏容颜美丽,性情贤惠。②衣(yí):用作动词,穿。锦:这里指色彩华美的丝绸服装。尚:加在上面。絅(jiōng):用麻纱制作的单罩衣。尚絅,原诗为“褧衣”。③暗然:暗淡的样子。日章:日渐彰明。章,同“彰”。④的然:鲜艳的样子。的(dī),鲜艳,显著。⑤知远之近:意为知道远是从近开始。⑥知风之自:意为知道教化别人必从自己做起。风,指教化。⑦知微之显:意为知道隐微之处对显著之处也有一定的影响。⑧《诗》云: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小雅·正月》。这是一首揭露社会现实的诗。⑨伏:隐匿。孔:很,甚。昭:《诗经》作“炤”,意为明显。内省(xǐng):经常在内心省察自己。无恶。引申为“无愧”的意思。志:心。《诗》云: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抑》。这首诗是卫武公警戒自己的。相(xiáng):看。在尔室:你独自一人在室。不愧于屋漏:意指心地光明,不在暗中做坏事或起坏念头。屋漏,屋之西北角阴暗处。《诗》曰: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商颂·烈祖》。这首诗是商的后代宋国在祭祀祖先时唱的乐歌。奏假:指祷告,祈祷。奏:奏乐。假:通“格”,感通。靡:无。劝:鼓励。鈇(fū)钺(yuè):与“斧钺”同。这里引申为刑戮。鈇,铡刀。古人用以腰斩的刑具。钺,古代一种兵器。《诗》云: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周颂·烈文》。这是周王在举行封侯仪式上所唱的乐歌。不显:充分显扬。不,通“丕”,大。百辟(bì):指诸侯。刑:同“型”,法则。此为效法。《诗》云: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皇矣》。这是一首史诗,叙述周朝祖先开国创业的历史。《诗》曰:这句诗出自《诗经·大雅·烝民》。輶(yóu):古代一种轻便车,引申意为轻。毛:羽毛。毛犹有伦:这句是说羽毛还是有东西可以类比的。伦,比。上天: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文王》。载:事。臭(xiǔ):气味。

【译文】

《诗经》里说:“锦衣外边罩麻衣。”这是因为讨厌锦服的文采太鲜艳了。因此,君子为人处事,外表暗淡无色,而内心美德日渐彰明;小人为人处事,外表色彩鲜艳,但内心美德日渐消亡。君子为人,外表平淡而内具意味,外表简朴而内含文采,外表温和而内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知道教化别人要从自己做起。知道细微能转化成显著,这样就可进入到圣人崇高美德的行列中去了。

《诗经》里说:“鱼儿深深水中潜,仍然清晰看得见。”因此,君子经常在内心深处省察自己而不感到内疚,就不会有愧心。别人之所以不及君子,大概就是因为君子能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严格要求自己。

《诗经》里说:“看你独自在室中,心地光明应无愧。”所以,君子即使没行动时,也很恭敬;即使没言谈时,也很诚实。

《诗经》里说:“默默无言作祈祷,今时不再有争闹。”所以君子不须赏赐,百姓就会受到鼓励;君子不必发怒,百姓就会比看到刑戮还要畏惧。

《诗经》里说:“充分弘扬好德性,各路诸侯齐效行。”所以君子忠厚谦恭,天下就会太平。

《诗经》里说:“文王美德我怀念,大声厉色抛一边。”孔子说:“用大声厉色去改变百姓,这是最低等的办法!”《诗经》里说:“美德微妙如鸿毛。”鸿毛虽然轻微细小,但还是有东西可以类比。“天生万物有其道,无声无味真微妙。”这才是最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