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四库全书精编1
10944700000022

第22章 孟子(10)

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①。‘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②。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注释】

①夷:赵注云:“伤也。”②责善:以善相责备。

【译文】

公孙丑问:“君子不亲自教育儿子,为什么呢?”

孟子说:“由于在情势上行不通。教育必定要用正道,用正道没有成效,执教的人接着就会发怒。发怒就反而伤了双方的感情。儿子心里非议:‘老头用正道教育我,可自己却不按正道来做。’这就伤了父子的感情。父子间伤了感情,关系就恶化了。古时候人们交换儿子来进行教育,父子之间避免互相拿正道理来责备对方。父子之间互相拿正道理来责备对方,彼此就会因此产生隔膜,没有比隔膜更不好的了。”

§§§第十四章

【原文】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曾子养曾皙①,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②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注释】

①曾皙:名点,曾参(即曾子)的父亲。父子同是孔子的学生。②曾元:曾参的儿子。

【译文】

孟子说:“事奉,以谁最为重要呢?以事奉父母最为重要;守护,以什么最为重要呢?以守护自身的节操最为重要。不丧失自身的节操又能事奉自己父母的人,我听说过;丧失自身的节操又能事奉自己父母的人,我未曾听说过。谁不做事奉的事呢?可事奉父母却是最根本的。谁不做守护的事呢?而守护自身的节操是守护的根本。”

“曾子奉养他父亲曾皙,每餐必定有酒和肉,用完餐请示父亲,余下的酒肉给谁吃;父亲要是问还有没有剩余,一定回答说有。曾皙死后,曾元奉养父亲曾子,每餐饭也还是有酒肉,但用完膳却不请示父亲,余下的酒菜给谁吃,碰到父亲问还有没有剩余,曾元就说没有了,为的是好将剩余的酒菜下餐再次奉呈。这叫做奉养父母的口腹和身体,像曾子那样才可称为奉养父母的意愿亲情,不单是奉养口腹、身体而已。事奉父母像曾子那样,就好了。”

§§§第十五章

【原文】

乐正子从于子敖之齐①。

乐正子见孟子。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曰:“子来几日矣?”曰:“昔者。”曰:“昔者,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曰:“舍馆②未定。”曰:“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曰:“克有罪。”

【注释】

①乐正子:名克,鲁国人,孟子的学生。子敖:即右师王罐,齐国贵臣。②舍馆:客舍。

【译文】

乐正子随从王子敖来到了齐国。乐正子去见孟子,孟子说:“你也会来见我吗?”乐正子说:“先生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孟子说:“你来了几天了?”乐正子说:“前些日子。”

孟子说:“既然是前些日子来的,那么我说这样的话,不也是应该的吗?”乐正子说:“因为客舍还没有定妥。”

孟子说:“你曾听说过,要等客舍定妥后,才去求见长者的吗?”乐正子说:“我有过错。”

§§§第十六章

【原文】

孟子曰:“不孝有三①,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注释】

①不孝有三:赵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仕禄,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译文】

孟子说:“不孝顺的事情有三件,其中又以没有子孙后代最为重大。娶妻室本应先告诉父母,舜帝没告诉父母而娶尧帝的二女为妻,就是因为担心绝了后代,所以明理的君子看起来,他虽然没有禀告父母,就和禀告了父母是一样的。”

§§§第十七章

【原文】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①;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注释】

①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前一个“乐”读yuè,音乐:后两个“乐”读lè,喜爱、快乐。

【译文】

孟子说:“仁的实质就是事奉父母,义的实质就是顺从兄长,智的实质就是明了这两者的道理而信守不离开,礼的实质就是调节修饰这两者,乐的实质就是喜爱这两者,快乐也就自然产生了,快乐自然而生就无法遏止,无法遏止就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第十八章

【原文】

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底豫①,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底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注释】

①瞽瞍:舜的父亲。厎(zhǐ):致。豫:乐。

【译文】

孟子说:“整个天下都非常快乐地要来归顺自己,把整个天下快乐地归顺自己看得如同草芥一样,只有舜是如此。得不到父母的欢心不可以算做人,不顺从父母的心意就不成其为儿子。舜竭尽事奉父母之道,使父亲瞽瞍高兴起来,使瞽瞍欢乐而感化了整个天下,使瞽瞍欢乐而确定了天下父子间的伦常关系,这就叫做大孝。”

§§§第四篇(下)离娄章句下

§§§第一章

【原文】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①,迁于负夏②,卒于鸣条③,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④,卒于毕郢⑤,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⑥一也。”

【注释】

①诸冯:地名,相传在今山东菏泽以南。②负夏:地名,约在今山东滋阳以西。据《史记·五帝本纪》说舜“就时于负夏”。③鸣条:地名,在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史记·五帝本纪》说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④岐周:指岐山下周的旧邑,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⑤毕郢:地名,相传是周文王去世的地方,在今陕西成阳县东二十一里。⑥揆(kuí):准则。

【译文】

孟子说:“舜出生在诸冯,迁居到负夏,逝世于鸣条,是东方边远地区的人。周文王出生在岐周,逝世于毕郢,是西方边远地区的人。地方相距一千多里,时代相隔一千多年。当他们得志后在中国实现仁政的抱负。简直如同符、节吻合那样一致。先代的圣人和后代的圣人,他们的准则都是一个样。”

§§§第二章

【原文】

子产听郑国之政①,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②。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③成,十二月舆梁④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⑤,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曰亦不足矣。”

【注释】

①子产:即公孙侨,字子产,春秋时郑国贵族,先后在简公、定公、献公、声公朝为相四十多年,著名的政治家,颇得孔子的赞许。②溱(zhēn):郑国水名,源于河南密县东北。洧(wěi):郑国水名,源于河南登封以东。东流至密县与溱水汇合。③徒扛:简陋的独木便桥。④舆梁:可通车马的大桥。⑤行辟人:辟同避,古代高级官员出行,有专人清道。

【译文】

子产在郑国当政,用自己的座车在溱水、洧水那里载行人过渡。孟子说:“子产这只是小恩小惠,但并不懂得如何治理国政。要是十一月搭好走人的便桥,十二月修好行车的梁桥,百姓就不会再为渡河的事担忧了。君子整治好自己的政务,外出时使行人避道也是可以的,又怎能去一个个地把人渡过河去呢?所以,治理国政的人要讨得每个人的欢心,那时间也是不够用的呢。”

§§§第三章

【原文】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王曰:“礼①: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②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③。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④之,又极⑤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

【注释】

①礼:指《仪礼》。旧君,过去曾事奉过的君主。服:指穿丧服。②膏泽:即恩惠。③田里:指禄田和居宅。④搏执:犹言搜索拘捕。⑤极:穷困,走投无路。

【译文】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子如同手足,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待如同腹心;君主看待臣子如同犬马,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待如同常人,君主看待臣子如同尘土、草芥,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待如同强盗、仇敌。”

宣王说:“礼制规定,要为以往事奉过的君主服丧,君主怎样做才能使人为之服丧呢?”

孟子说:“如果臣子劝谏被接纳、进言被听取,因而恩惠下达到百姓;臣子因故要离去,君主派人引导他离开国境,并派人事先前往他所要去的地方进行妥善安排;离国后三年不回来,才收回他的采地和房屋。这叫做三有礼。君主能做到这样,臣子就会为他服孝。现今做臣子的,劝谏不被接纳,进言不被听从,因此恩惠到不了百姓;臣子因故离国去,君主就派人拘捕他的亲族,并故意到他所要去的地方为难他,离开的当天就没收他的禄田和房屋,这就叫做强盗、仇敌。对于强盗、仇敌有什么孝可服呢?”

§§§第四章

【原文】

徐子①曰:“仲尼亟②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③,不舍昼夜,盈科④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⑤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注释】

①徐子:孟子的学生徐辟。②亟(qì):屡次。③混混:滚滚。④盈科:注满坑洼地。⑤浍(kuài):田间的水沟。

【译文】

徐辟说:“孔子多次对水加以赞美,曾说:‘水啊,水啊!’请问他对于水取的是哪一点呢?”

孟子说:“从源头流出的水滚滚向前,昼夜不停,注满了低坑洼地又继续向前。一直流到大海。凡是有本源的正像这样,孔子所取的就是这一点。假如没有本源,就像七、八月间雨水滂沱,一下子沟渠都满了,可是它们的干涸是立等可待的。所以名声超过实际,有道德的君子感到可耻。”

§§§第五章

【原文】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译文】

孟子说:“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的地方很少,一般人把它丢弃了,君子把它保留了。舜对于万物的道理能明了,对于人们的常情能洞察,所以他能自然地依从仁义行事,而不是勉强地行仁义”

§§§第六章

【原文】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①,忘远。周公思兼三王②,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注释】

①泄:狎。②三王:三代之王,指禹,汤,文、武。

【译文】

孟子说:“夏禹王厌恶人家进献美酒,却喜好听取有益的言语。商汤王坚持中庸之道,起用贤人却能打破常规。周文王看待百姓,就像他们受了伤害似的百般抚慰。接触了道却好像还没见到它那样努力。周武王不轻慢身边的近臣,也不忘怀他方的远臣。周公想要兼学夏、商、周三代的贤王,来实施禹,汤,文、武四位君主所开创的业绩,如果遇到有不符合的地方,便抬头思考,夜以继日,有幸想通得到答案,就高兴地坐着等待天亮,好立即拿去实施。”

§§§第七章

【原文】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译文】

孟子说:“圣王采诗的盛举废止了,《诗》也就散失了,《诗》散失后孔子才写出了《春秋》。晋国的《乘》,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涵义是一样的,都指史书。它们所记载的事情是齐桓公、晋文公图霸之类,它们的文字也只是史书的笔法。孔子说:‘《诗》三百篇褒善贬恶的微言大义,我孔丘在作《春秋》时便借用过来了。’”

§§§第八章

【原文】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译文】

孟子说:“可以取,可以不取,取了会伤害廉洁,当然以不取为合适;可以给,可以不给,给了会伤害惠爱,还是以不给为合适;可以死,可以不死,死了会伤害勇敢,就应该以不死为合适。”

§§§第九章

【原文】

逢蒙学射于羿①,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

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

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②。卫使庾公之斯追之③。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④,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⑤。”

【注释】

①逢(páng)蒙:亦作“逄蒙”,传说中羿的弟子。②孺子:郑国的大夫。③庾公:卫国的大夫。④端人:正派人。⑤乘(shèng)矢:四支箭。

【译文】

逢蒙向羿学习射箭,完全学到羿的射箭技术,他心想天下只有羿一个人胜过自己,于是就杀死了羿。孟子说:“这件事羿本身也有过错。”公明仪说:“羿似乎没有过错吧。”

孟子说:“不过轻一点罢了,怎么会没有过错呢?郑国有次派子濯孺子侵犯卫国,卫国派庾公之斯追击他。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了,拿不起弓来。我将没命了!’便问他的车手说:‘追赶我的是谁?’他的车手回答:‘是庾公之斯。’子濯孺子说:‘我有生路了。’他的车手说:‘庾公之斯是卫国最优秀的射手,您却说有生路了,这是说的什么意思呢?’子濯孺子说:‘庾公之斯向尹公之他学习射技,尹公之他向我学习射技。尹公之他是个正派人,他选取的学生必定正派。’庾公之斯追上了,说:‘您为什么不拿起弓来呢?’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了,拿不起弓来。’庾公之斯说:‘在下向尹公之他学习射技,尹公之他向您学习射技,我不忍心用您传授的技艺反过来伤害您,虽然如此,今天的事情是国家的公事,我不敢完全废弃。’于是就抽出箭来,在车轮上敲打磕去箭头,一连射了四箭之后便回身走了。”

§§§第十章

【原文】

孟子曰:“西子蒙不洁①,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②,齐戒沐浴③,则可以祀上帝。”

【注释】

①西子:指春秋末年的美女西施,又名夏姬。②恶人:此指面貌丑陋之人。③齐戒:即斋戒,古文中斋戒的斋多作齐。

【译文】

孟子说:“美女西施要是沾上了一身污秽,人们都会捂着鼻子走过去远离她。即使是相貌丑陋的人,只要是他洁净了身心,那么他就可以去祭祀上帝。”

§§§第十一章

【原文】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①。故者以利为本②。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③,可坐而致也。”

【注释】

①故:指事物的本原。②利:顺。③日至:冬夏二至的准确时刻是古代历算的重要数据。《孟子》书中的日至,有的指夏至,有的指冬至。此处指的是冬至。

【译文】

孟子说:“普天之下的人谈论的人性,那要按它的本来面目就可以了。按它的本原谈必须顺乎自然为准则。之所以厌恶聪明人是因为那种聪明人穿凿附会,如果聪明人像大禹顺势疏通水流那样,那么就不会对聪明厌恶了。大禹疏通水流,是让水流不违反自然、因势利导地流行,如果聪明人也使自己不违反自然地行事,那么也就更聪明了。苍天虽然很高,星辰虽然很远,只要能用心寻求它们远行的本原,即使千年以后的冬至,也能坐在家里运算得知的。”

§§§第十二章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