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四库全书精编1
10944700000002

第2章 大学(1)

§§§第一篇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①,在亲民②,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③,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④。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⑤,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⑥;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⑦;致知在格物⑧。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⑧,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释】

①明明德:前一个“明”为动词,使……显明。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清明的、光明的。②亲民:亲,当作“新”,为动词,使……革新。③止:指上文所说的“止于至善”。④得:获得(至善)。《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⑤知所先后:意指能够知道道德修养的先后秩序。⑥先齐其家:意为使家族齐心协力、和睦平安。⑦致:至。知:认识。致其知,做到认识正确。⑧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据朱熹解释:“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四书集注》)⑨治:“乱”的反义词,安定。

【译文】

《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明人们的美德,在于使民众革旧更新,在于使人们的思想达到最高的理想境界。

知道所应达到的理想境界是“至善”,然后才能有确定的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然后才能内心宁静,内心宁静,然后才能思想安稳,思想安稳,然后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思想上才能有所收获。

万物都有根本和末梢,万事都有结局和发端,能够明白它们的先后次序,那么就能够接近这《大学》的原则了。

古时候,想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他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先要治理好他的家族;想要治理好自己家族的人,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想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想要端正自己思想的人,先要自己意念诚实;想要自己意念诚实的人,先要做到认识正确;而做到认识正确的方法就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才能做到认识正确;做到认识正确,然后才能意念诚实;意念诚实,然后才能思想端正;思想端正,然后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养,然后才能整治好家族;整治好家族,然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从天子到平民百姓,统统都要以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作为根本。

如果一个人的品德修养这个根本乱了,却想要做到家齐、国治、天下太平,这不对。这样做把应该重视的事轻视了,把应该轻视的事看重了,这样的情况是不会有的。

§§§第二篇

【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①,毋自欺也。如恶恶臭②,如好好色③:此之谓自谦④。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⑤,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⑥,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⑧:“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⑨!”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注释】

①诚:使动词。意,指意念。诚其意:使意念诚实。②恶恶臭:前一个恶(wù)字,意为讨厌、厌恶。恶臭(xiù),指污秽的气味。③好好色:前一个好(hào)字,意为喜好、喜爱。后一个好(hǎo),意为美丽的。色,指女色、姑娘。好好色,喜好美丽的姑娘。④谦:同“慊”(qiè),满足、惬意。⑤闲居:独居,独处。⑥厌(yā)然:掩藏、躲避的样子。⑦著(zhù):显明。诚:实际。中:心中。形:现形。⑧曾子:曾参,孔子的弟子。⑨其:通“岂”,反问语气词。润:滋润,引申意为修饰。这句说拥有财富可以使房屋华丽,具有道德足以修养身心。胖(pán):安适舒泰。

【译文】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姑娘:这叫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君子独处的时候也很谨慎。

小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当他们见到君子,却又躲躲藏藏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而显扬自己的美德。其实别人都能看透这些坏人,就像能见到他们的五脏六腑一样,那么这种做法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说,人心里有什么样的实际德性,外表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言行表现。所以君子即使独处之时也很谨慎。

曾参说:“一个人常常被十只眼睛注视着,被十根手指指点着,要求自己能不严格吗?”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使房屋华美;道德可以修养人的身心,使人思想高尚;心胸宽广开朗,身体自然安适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

§§§第三篇

【原文】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①: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②,所以事长也③;慈者④,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⑤。”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⑥。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⑦;一家让⑧,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⑨。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注释】

①成教:成功地施教。教,指教化,即精神上感化。②弟:同“悌(tì)”,封建社会道德之一,指弟弟应绝对敬爱兄长。③长(zhǎng):兄长。引申为上司,长官。④慈:封建社会道德之一,指上对下的爱,主要指父母对子女,也指君王所谓的爱平民。⑤如保赤子:《尚书·周书·康诰》篇作“若保赤子”。是周成王告诫康叔的话,意思是要他保护平民如同母亲养育保护婴儿一样。赤子,初生的婴儿。婴儿初生时为赤色,故言赤子。⑥中(zhòng):“符合”的意思。⑦兴:兴盛。⑧让:谦让。⑨机:指古代弩箭上的发动机关,引申意为关键。偾事:犹言败事。偾(fèn),覆败。尧、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两位领袖,是古代传说中圣明仁慈的君王。帅:同“率”,率领,统帅。桀(jié):夏代最后一个君主,残酷暴虐,荒淫无度,后被商汤所败。纣(zhòu):商代最后的君主,生性残暴,后为周武王所灭。好(hào):喜爱。有诸己:为自己所具有的,这里指自己具有了美德。诸,兼词用法,是“之于”的合音,有“对于”之意。藏:积藏。恕:恕道。喻:使别人明白。桃之夭夭:这四句诗引自《诗经·周南·桃夭》的最后

一段。《桃夭》这首诗是庆贺姑娘出嫁时所唱的歌。夭夭(yāoyāo),草木鲜嫩、美丽的样子。蓁蓁(zhēnzhēn),树叶润泽、茂盛的样子。之子,这个姑娘,这里指被嫁少女。于归,姑娘出嫁。宜兄宜弟:这句诗引自《诗经·小雅·蓼萧》。宜兄宜弟,意为家族中兄弟之间要互相友爱团结。其仪不忒:这两句诗引自《诗经·曹风·鸬鸠》。仪,指礼仪。忒(tè),差错。正,正大。引申为表率的意思。

【译文】

所谓治理国家,必须先治理好家族,不能治理好本家族,却能治理好本邦国的人,那是不会有的。所以君子就是不离开自己的家族,也能够收到治理邦国教化人们的成效。因为在家孝顺父母,就是侍奉国君的道德;在家尊敬兄长,就是服事长官的道德;在家慈爱子女,就是父母官役使百姓的道德。

《康诰》里说:“保护百姓要像保护初生的婴儿一样。”如果诚心实意去追求。虽然不能完全符合,但也不会相差太远。生活中谁也没有见过先学会养育孩子,然后再出嫁的女人。

一个家族仁爱相亲,整个邦国都会兴起仁爱之风;一个家族实行谦让,整个邦国都会兴起谦让之风;一个君王如果贪婪暴虐,整个邦国就会群起作乱。事情的关键就像这样。这就叫做:一句话能弄坏整个事情,一个人能安定整个国家。

尧、舜用仁政来统率天下,于是民众就跟着实行仁爱;桀、纣用暴政来统治天下,于是民众就跟着凶暴。君王的政令跟君王的嗜好相反,民众是不会服从的。因此,君子自己先应该具有美德,然后才能要求别人。自身应该没有恶习,而后才能去批评别人。如果本身有不合恕道的品性,却去开导别人,世上没有这样的道理。

所以治理邦国,首先要治理好家族。

《诗经》写道:“桃树妖娆花儿新,满枝叶儿碧又青。这个姑娘出嫁了,全家老小喜盈盈。”只有先使一个家族之人和睦相亲,而后才能教化国民。

《诗经》写道:“兄弟亲密,心齐如一。”只有先使一个家族兄弟和睦相处,互相友爱,而后才能教化国民。

《诗经》写道:“国君礼仪无差错,方为各国之楷模。”国君要使自己家族中的父子兄弟关系足以符合道德准则,然后百姓才会效法。

这些都说明要治理邦国,首先要治理好家族。

§§§第四篇

【原文】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①;上长长而民兴弟②;上恤孤而民不倍③。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④。

所恶于上⑤,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⑥。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⑦。”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⑧。”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⑨。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