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箴言
自制力指的是能够控制、支配自己的行动,并自觉地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应该从小开始。据统计,自制力强的孩子将来有可能成为艺术型或科学型的高级人才,所以,家长有必须孩子性格发展阶段对孩子的自制力进行有效的培养。
过年的时候,妈妈拿出一大包巧克力糖放在大家面前,说:“这些糖如果你们一个小时后吃的话,每个人还可以多得五粒;要是现在吃的话,每个人就只能你过吃一粒。”大家都异口同声地告诉妈妈,说:“我们愿意一个小时后再吃!”
于是,妈妈掏出一把糖放在桌上就走了。只剩下表兄表妹们围坐在桌子旁面面相觑地看那些充满诱惑力的糖。
可是,最爱吃巧克力的彤彤一会就忍不住了,她想:“这是我们自己家的糖,妈妈不可能不给我吃的。”所以,她拿起一颗糖就吃了起来。妈妈看到她这样,也没说什么。
十分钟,二十分钟,一个小时终于过去了。妈妈按照约定给坚持住一小时的孩子每人发了六颗糖,唯独彤彤没有。
看着别人都有糖吃,就自己没有,彤彤感到非常的委屈,哇的一声就哭了起来。可是,妈妈并没有理会她,就把糖收了起来,笑着对其他孩子说:“你们都是很棒的孩子,彤彤应该向你们学习才对!”
听到妈妈的话,彤彤有些羞愧,发誓如果下次妈妈再玩这样的游戏,她一定要坚持好一小时,不能再像现在这样丢脸了。
延伸阅读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强弱,对于孩子今后各种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制约性。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呢?
充分信任孩子
家长应该充分信任孩子的能力,放手让他自己去努力,而不要事事替孩子做决定。孩子在自由发挥自己能力的过程中,才会更加的有自制力和判断力,也会为自己努力而取得的成绩而感到无比的自豪。此时,家长可以适时的给予支持和鼓励,如:“孩子,我们都相信你一定可以按时完成作业的。以前都是妈妈操心过多,现在就自己证明给我们看好吗?”哪怕孩子没有成功,也不要急着指责孩子。只要孩子态度有进步,就应该得到表扬。只有永远相信孩子,孩子才会感到你对他能力的认可,这样他才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明确目标和要求,集中孩子的注意力
注意力是为任务服务的,任务越明确,完成任务的愿望越迫切,注意力就越能集中和持久。要想使孩子的注意力持久,成人不能强迫他做什么,而要让他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激发他做好这件事的愿望。因此,在活动之前,家长应当帮助孩子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在活动过程中,家长应当及时提醒孩子,使其注意力始终指向某个方向。
例如,家长和孩子种一颗豆放在窗台上。最初几天,孩子可能出于好奇而经常来看一看。但时间久了,兴趣趋于淡化,自然不会来光顾了。如果家长能在种豆之前对孩子说:“这颗豆不久会长出绿色的长长的叶子,你要是看到它发芽了,就赶紧来告诉妈妈”。这样就交给孩子一个任务,为了完成妈妈交给的任务,他就必须经常注意它。
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兴趣与爱好是孩子挑战活动的内在推动力,是直接影响孩子注意力的情感系统。为维持孩子对某一活动的持续兴趣,家长应当注意活动内容的难度要适合孩子的水平,既要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又要具备一定的挑战性。假如活动内容与孩子的先前经验无关,孩子没有充分的经验准备和能力准备,活动任务超出了孩子能力驾驭的范围,即使形式再活泼有趣,也不能让孩子有挑战的兴趣,甚至会因此而丧失自信;如果任务难度过低,对孩子来说没有一点挑战性,孩子也会觉得没意思,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不会太长,孩子的能力也无法得到提升。
注意孩子生活的节奏以及活动时间的长短
家长应当合理安排好孩子的生活作息。让孩子的生活动静交替、有张有弛。不同性质活动之间的转换要平和,给孩子一个过渡准备阶段。例如,孩子在户外跑来跑去,心跳加速,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处于一种兴奋状态。进到户内后,孩子很难立刻进入到绘画或读书等安静活动中。这时候家长如果要求孩子立刻安静下来,集中注意力。这种要求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是违背孩子的身体器官的运作规律的。因为,孩子生活的节奏以及各种活动的时间长短都会影响他的注意力。
让孩子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锻炼自控力
家长应该为孩子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让孩子懂得如何在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中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做到“处变不惊”。这样一来,孩子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人际关系才能得到发展,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提升。
为孩子树立一个“榜样效应”
由于孩子有善于模仿、易受感染的特点,家庭应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道德环境,并充分利用一些健康的儿童作品去影响孩子,引导、培养孩子严格要求自己。另外,家长自己本身也要做孩子的“好榜样”,比如:孩子喜欢看动画片,家长喜欢看足球比赛,最好双方都规定好时间,超过时间就都必须遵守规定不准再看电视,家长做到才能要求孩子做到。
总之,对孩子自我控制情绪能力的培养,最初可以在生活习惯方面。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自控能力培养着重于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心等方面。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让孩子知道“可以这样做,不可那样做”的道理,让孩子用这些道理来辨别自己的行为是对还是错,久而久之就会增强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孩子做得对的事情给予表扬、肯定,会逐步树立起孩子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促使其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注意自己的行为。这样,孩子才能成长为一个有自制力、有原则性的优秀人才。
教子故事乌鸦和狐狸的故事
一天,乌鸦好不容易得到了一块香喷喷的肉,被狡猾的狐狸看到了。肚子饿得咕咕叫的狐狸很想从乌鸦嘴里得到那块肉,可是站在高高的树枝上的乌鸦一直叼着那块肉。狐狸没有办法在树下抢到,他留着口水看着那块肉,怎么也不肯放弃。
突然,它眼珠一转,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轻声对乌鸦说道:“亲爱的乌鸦,您好吗?”乌鸦没有回答。狐狸只好赔着笑脸:“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乌鸦看了狐狸一眼,乌鸦还是没有回答。狐狸摇摇尾巴,第三次说话了:“您的羽毛真漂亮……嗓子真好……可以给我唱首歌吗?”
乌鸦听乌鸦在夸自己,非常的得意,于是就唱了起来。
可是,那块肉马上就从乌鸦张开的嘴巴掉了下来。树下的狐狸叼着肉飞快地跑了,经不起诱惑的乌鸦茫然地看着狐狸火红色的身影,心里非常的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