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你一定想知道:动物植物知识
10943300000006

第6章 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是一类既能在水里,又能在陆上生活的脊椎动物。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并没有两栖动物,只有游来游去的鱼类。后来,地球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有些鱼儿爬上岸来,尝试着新的生存方式,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两栖动物。两栖、爬行可谓个个身怀绝技。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人类的好朋友吧!

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是最原始的陆生脊椎动物,既能适应陆地生活,又有从鱼类祖先继承下来的适应水生生活的习性。多数两柄动物需要在水中产卵,发育过程中有变态,幼体(蝌蚪)接近于鱼类,而成体可以在陆地生活。但是,有些两栖动物进行胎生或卵胎生,不需要产卵,从卵中孵化出来几乎就已经完成了变态,还有些终生保持幼体的形态。

三种基本的两栖动物

自然界有三种基本的两栖动物。无足目(蚯蚓目),主要特征:体细长,没有四肢,尾短或无,形似蚯蚓。有尾目,主要特征:体圆筒形,四肢较短,终生有长尾而侧扁,爬行,多数种类以水栖生活为主,形似蜥蜴,如大鲵,俗称“娃娃鱼”。无尾目的主要特征:体短宽,四肢较长,幼体有尾,成体无尾,跳跃型活动,幼体为蝌蚪,从蝌蚪到成体的发育中需经变态过程,如蛙和蟾蜍。

主要特征

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向陆生的过渡类型。主要的特征是,体温不恒定,卵生,幼体在水中生活,经变态后成体可适应陆地生活,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而湿润,无鳞片、毛发等皮肤衍生物,黏液腺丰富,具有辅助呼吸功能。

形态结构

两栖动物有的大到5米多,也有的小到1厘米以下。两栖动物的皮肤光滑无鳞,眼球角膜呈凸形;耳朵结构略显复杂,有中耳,可感受声波;嗅觉尚不完善,但已具味觉感受器。

蛙是两栖动物中的一大类群,从池塘、小溪到草地、林地,到处可见它们的踪迹。蛙没有尾巴,具有有力的后肢,后脚趾间有蹼相连。它们在陆地上常跳跃行进,在水中以游动为主。

保护色

多数蛙的肤色和斑点有利于它们进行伪装,躲避敌害。有些种类还能改变体色,如绿树蛙。春夏季节,绿树蛙体色翠绿,与周围的树木浑然一体;秋季来临,它们的体色就变成黄褐色,与周围的枯枝、落叶的颜色相仿。

游泳方式

蛙一出生就开始锻炼游泳技能了。当它们还是蝌蚪时,它们靠尾巴的左右摆动来游动。四肢长出来后,它们就通过强壮有力的后肢不断蹬水,趾间的蹼向后拨水,从而推动身体前进。

蛙的冬眠

当寒冷的冬季即将来临时,多数蛙便用后肢挖掘洞穴,然后潜入洞穴中,用土壤的温度和湿度包裹身体,开始漫长的冬眠。

蛙鸣

动物学家发现,不同的蛙鸣声代表不同的含义。夏季,雄蛙发出响亮的鸣声,代表求偶信号;蛙们在划分领土时会发出震耳欲聋的鸣声,表明它们存在很大的争议。据研究,青蛙是依靠喉部的一对声带发声的。若声带被周围的肌肉和软骨拉紧,那么空气通过时就发出振动。

蛙的交配和产卵

多数蛙在水中交配,雄蛙用前肢紧抱住雌蛙。雌蛙将卵产在水中,雄蛙负责使卵受精。蛙卵通常由胶状物质包围,可避免鱼类和其他捕食者的袭击。有些种类的蛙卵呈块状,有些种类的蛙卵则呈长串状。

绿雨滨蛙

绿雨滨蛙又叫绿树蛙,以树栖生活为主。绿树蛙皮肤光滑,腿部细长,脚趾长而大,趾间连有蹼膜,趾端长有吸盘,可吸附在树干上。绿树蛙习惯夜间活动,捕食昆虫和蜘蛛。

牛蛙

牛蛙因发出“哞哞”的鸣声而得名牛蛙。牛蛙是蛙中的“巨人”,体长约有20厘米,常栖居在池塘、河流、沼泽和水田等处。牛蛙的胃口很大,能吃各种昆虫和软体动物,能捕捉小鱼,甚至能捕捉小鸭等水禽。

豹树蛙

与其他蛙不同的是,豹树蛙具有滑翔的本领。它们能利用前肢与后肢趾间的蹼,在空中做出转身180。的高难动作,趾端的吸盘可使它们在树干或叶片上进行高难度的降落。

箭毒蛙

箭毒蛙是毒性最强的一种蛙。它们的体长只有4厘米,却能从皮肤腺里分泌出一种剧毒的物质。一只箭毒蛙的毒液足以杀死2万只老鼠!由于箭毒蛙毒液的毒性强,所以生活在南美丛林中的印第安人常把它们的毒液涂抹在箭头上,用以打猎。

长趾蛙

长趾蛙吻部长而尖,体形修长,两脚长而纤细,善于跳跃。其背面为绿色或棕色,有黑色斑点,并长有4~5条醒目的浅色纵形线纹,四肢有深棕色横纹,腹面略带黄色。

达尔文蛙

达尔文蛙常在树丛里生活。每到繁殖季节,雌蛙产下卵后,雄蛙就伏在卵上,等到卵即将孵化成蝌蚪时,用舌头把卵卷起咽下去。卵落到雄蛙的声囊里,小蝌蚪就在那里生长。等到蝌蚪长到只留下一条尾巴没有长出时,雄蛙便张开嘴,让蝌蚪们跳出去。在此期间,雄蛙仍能继续进食。

林蛙冬眠的研究

每到秋分前后,林蛙便潜入水中冬眠。冬眠期间子,林蛙完全靠消耗春夏两季储存的脂肪,维持微弱的生命活动。有学者认为,研究林蛙的冬眠,模仿其冬眠期里参与体内脂肪分解的营养要素构成来改善肥胖者体内营养的构成,可以帮肥胖者健康瘦身。

蟾蜍

蟾蜍又名癞蛤蟆,它们表面有疣,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过度蒸发。蟾蜍行动笨拙,不善游泳,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陆地上,只在产卵时回到水里。

繁殖

蟾蜍的交配和产卵方式与蛙相同,但是卵的形状不同。蟾蜍的卵很长、多筋,通常缠绕在水生植物上。多数蟾蜍并不关心自己的卵,但是有一种雄性产婆蟾却把成串的卵缠绕在腿上,进行保护,待卵快孵化时再把卵释放到水中。

自卫

蟾蜍的体色有利于伪装,使它们能够融入周围的环境中藏身。体表的疣看似丑陋,因此能令一些捕食者放弃捕食。如果不幸被敌害袭击,蟾蜍就会从眼后的耳后腺射出毒液,使捕食者痛苦得难以向前,蟾蜍就能趁机逃生。

捕食方式

蟾蜍是农作物害虫的天敌,它们一夜吃掉的害虫要比青蛙多好几倍。蟾蜍的嘴很大,能完整地吞食猎物。捕食时,蟾蜍会慢慢移动以靠近猎物,紧接着伸出黏湿的舌头快速地攫取猎物。

冬眠

每到深秋季节,蟾蜍便潜入松软的泥土中,开始漫长的冬眠。冬眠期间,蟾蜍不吃不喝。如果秋季的脂肪储备不足,营养不充分,开春后蟾蜍就有可能因为体力不支而死亡。因此,人工养殖蟾蜍时常在越冬前将蟾蜍养得非常肥壮。

蛙和蟾蜍的区别

在区分普通蛙和蟾蜍时,有一条经验性的规则很有用:蛙跳跃着前进,且身上潮湿、黏滑;蟾蜍主要靠爬行前进,身上干燥、多疣。但是并非所有的蛙和蟾蜍都适应这条规则。世界上有些地方有皮肤干燥多疣的蛙,也有潮湿、黏滑的蟾蜍。

蝾螈

蝾螈终生有尾,是有尾目两栖动物的代表,与其同属一目的还有鳗螈、钝口螈、洞螈等。蝾螈在成长过程中,通常要经历蜕变的生长过程。

栖息地

大多数蝾螈栖息在潮湿的地方,或仅在夜晚爬出。水栖的蝾螈住在小溪、湖泊,池塘或洞穴中,陆栖蝾螈则躲藏在岩石、圆木下或穴居土里,有些蝾螈甚至还会爬到树上去。

生活习性

无论是陆栖蝾螈还是水栖蝾螈,它们都喜欢潮湿的生存环境,以便保持皮肤的湿润,利于水和空气的流通。蝾螈还具有休眠的习性。在寒冷地区,蝾螈在冬天冬眠;在温暖地区,如果气候干旱燥热,它们就进行夏眠。

变态生长

水栖蝾螈在水中产卵,卵孵化成形似蝌蚪的幼体;幼体用鳃呼吸,在成长中鳃逐渐消失,体态特征逐渐趋向成体。

防卫

在遭遇敌害时,蝾螈有好几种防卫方法:有些种类呈弯曲防卫姿势,举起尾巴,直立下颌,显出它们色彩艳丽的腹面,以恐吓敌人;有些蝾螈皮肤有毒,体表呈现警戒色;还有些蝾螈在遭到攻击时能自动脱落尾巴,迷惑敌人,趁机逃生。

火蝾螈

火蝾螈色彩艳丽通常生活在森林里和其他潮湿地区,习惯夜间外出觅食。它们的皮肤有毒,呈现黄色和黑色的图案。在它们觅食时,敌人往往不敢靠近。雌雄火蝾螈在陆地上交配,雌螈在池塘或溪流里直接产下幼螈。

求偶

蝾螈的求偶方式很有趣。到了繁殖季节,雄性蝾螈背上就会长出显着的冠状突起,体色变得鲜艳美丽,四肢趾头变得粗大,以此吸引雌螈的注意。

进食习惯

蝾螈是肉食动物。它们在捕食时,像蟾蜍一样慢慢爬向猎物,然后快速地向猎物发动攻击。与蟾蜍不同的是,蝾螈攫取食物的武器是它们尖利的牙和颚。大蝾螈习惯夜间活动,依靠灵敏的嗅觉和触觉觅食。

产卵和发育

繁殖期时,多数雄性蝾螈能排出精囊,雌性蝾螈便上前,张开排泄腔,将精囊纳入体内,卵就在雌性体内受精。陆栖蝾螈在陆地上产卵。有些蝾螈不产卵,直接产出幼仔。

黑斑蝾螈

黑斑蝾螈头部扁平,躯干至尾基部浑圆,尾后端侧扁。黑斑蝾螈分布在中国江南地区,通常栖息于海拔800~1700米的山溪石隙中,主要以蜉蝣目、双翅目、鞘翅目等昆虫为食,一般在5~6月产卵。

东方蝾螈

东方蝾螈皮肤裸露,背部为黑色或灰黑色,皮肤上分布着稍微突起的痣粒。东方蝾螈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地区,栖息于山路水潭中或水流缓慢的山涧里。平时,它们喜欢在水底和水草下面活动;入冬后,它们常常隐伏在水底潮湿的石窟内或石缝间,一般不露出水面。

蝾螈的同类——虎纹纯口螈

虎纹钝口螈是北美洲最大的两栖动物,体长可达40厘米。它们过着穴居生活,独自挖洞居住,或住在其他动物的洞中。虎纹钝口螈是一种贪婪的肉食动物,甚至捕食其他两栖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