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你一定想知道:动物植物知识
10943300000011

第11章 哺乳动物(3)

长臂猿一般生活在高大的树林里,借助长臂和钩形手在树与树之间来回游荡,一次可跨越3米。可当长臂猿在地面上行走时,动作却非常笨拙,两条长臂似乎没有适当的地方可放,只得向上举起,同时上举的长臂能起到平衡身体的作用。

繁殖

雌性长臂猿通常每两年生育一次,每胎产1仔。幼仔出生时,除了头顶长有毛发,身体其余部位都只有光滑的皮肤。不久,幼仔便会长出黑色的体毛,且体色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生变化,直到与成体相似。自出生时至8岁以前,幼仔一直生活在群体中。

白眉长臂猿

白眉长臂猿因其两眉均为白色而得名。它们栖息于热带原始森林中,几乎常年生活在树上,偶尔也到地面上行走,走路时身体半起立,两臂有时弯在身体两侧,有时举过头顶,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白眉长臂猿叫声洪亮,数里外都能听到它们的叫声。白眉长臂猿产于中国云南、西藏等地,其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现已濒于灭绝。

黑长臂猿

黑长臂猿进化程度较高,其尾巴已消失,下肢短,上肢长,手呈钩形,可借助手臂吊在树枝上在林间穿行。前进时,两臂互相交叉移动,穿行时速可达15千米。黑长臂猿以家族群活动,每个家族群占据一片森林为领地。每天清晨,雌猿先发出高亢的叫声,雄猿及幼仔随之发声。

猩猩

猩猩是亚洲地区除了长臂猿以外的另一种类人猿,分布在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栖息于热带雨林中。它们一般生活在树上,但是不能在树间跳跃,只能用手和脚慢慢地移动。

身体构造

猩猩身高1.15~1.37米,腿部明显比手臂长,双臂展开约为2.25米,成年雄性首领面部长有异常厚的脂肪赘疣。猩猩的手掌很发达,拇指短,其余四指长且结实,可弯曲成钩状,以便抓握东西。

独居生活

猩猩很少过群体生活。虽然有时母猩猩和幼仔在一起,但大多数猩猩仍过着独居生活。此外,猩猩很少发出叫声,即使发声,其他猩猩也很少理会。即使两只猩猩在森林中相遇,它们也互不理睬。猩猩也会梳理毛发,但这种现象多见于亲子之间,或是自己梳理。

手势语言训练

猩猩的声带不同于人类,它们的发音受到生理限制,但它们可以用手语与人类交谈。科学家曾对一些猩猩进行手势训练。一段时间过后,这些猩猩便学会了噶些简单的手语,一年下来便能掌握100个单词。长到7岁时,它们已经能使用645个手语词汇,能用手语与人类交谈。

进食

猩猩通常每天早晨8点多走出巢,在附近的树上觅食果实和树叶。当它们采食枝端的新芽时,必须用脚和一只手握住树枝,而伸出另一只手去采。有时,猩猩也会吞食一些富含矿物质盐的泥土,有时甚至吃树皮。猩猩之间很少为食物而起;中突,因为每个个体都有各自的生活区域。

繁殖

猩猩的繁殖速度很缓慢。雌性猩猩平均每年产仔1只,一生可产仔3~4只。幼仔出生时只有约1.5千克重,几个月后便学会站立和攀爬。它们观察周围环境,慢慢学会发掘森林里的东西。约3岁半时,幼仔学会独立行动,开始断奶,能直接进食寻找到的食物。

居无定所

猩猩主要在树上生活,其居所离地面平均高度8~12米,最高可达20米。由于害怕跳蚤的骚扰,猩猩几乎每天晚上都要重新筑巢,所以它们没有固定的居所。猩猩平时总在树与树之间来回觅食或嬉戏,能在其生活区域内的任何一棵树上筑巢休息。

大猩猩

大猩猩是人类的近亲,它们在猿类中体形最大,重达225千克,站起来约有2米高。世界上共有3种大猩猩,即西部低地大猩猩、东部低地大猩猩和山地大猩猩,它们全部产在非洲。

活动习性

大猩猩每天7点多起身离巢,觅食附近的树叶,大约吃2个小时才停止。白天,除了移动和吃东西外,它们便会睡觉,如此交替进行,直到傍晚为止。当森林渐渐变黑后,它们便很少活动了,而是整群地围在一起。约傍晚5~6点时,它们开始折树枝筑巢,准备睡觉。

群居生活

大猩猩一般12只左右组成一个小群体,过群居生活。每个群体由一个年长的雄性大猩猩作为首领,其特征是背毛呈银灰色。大猩猩群体成员都能和睦相处,它们通过面部表情以及30多种不同的叫声来传达信息、表达情感。

性情

大猩猩性情温和,但是容易受到惊吓。如果人类或陌生的东西靠近它们,或突然出现在它们面前,它们通常会不安地大声吼叫或捶打胸部。虽然它们对太靠近的人类大声吼叫,但很少会主动攻击人类,通常都是慢慢溜掉。

繁殖

野生状态下的大猩猩在13~16岁开始繁殖后代,平均寿命可达60年。成年雌大猩猩一般每胎可产仔1只。幼仔出生时身体弱小,在三四岁前一直需要母猩猩的精心照顾。当雄性大猩猩长到十一二岁时,后背的毛便逐渐变为银灰色,“银背”便是它们成熟的标志。

天敌与疾病

大猩猩在夜间睡觉时常常会被豹偷袭,所以它们常筑造坚固的窝巢。窝巢以银背大猩猩为中心,幼仔与雌性大猩猩睡在窝巢里,以减少危险。不过,6~10岁的黑背大猩猩常离群独自睡觉,因此难免遭受豹的捕食。但对大猩猩威胁更大的却是肺炎、寄生虫或其他疾病的感染。

有袋类哺乳动物

有袋目的动物以没有真正的胎盘,出生时幼兽发育不全,需要在育儿袋内抚育后代为特征。有袋类最早出现于白垩纪中期的北美洲,在白垩纪晚期非常繁盛,并进入其他大陆。新生代大部分地区的有袋类由于其他种类的竞争而灭绝,在南极洲的有袋类则由于冰盖的形成而灭绝,只有在大洋洲和南美洲的保存了下来并且非常繁盛。

有袋目动物

现生的有袋目动物共有237种左右,分为负鼠科、袋鼬科、袋鼹科、袋狸科、新袋鼠科、袋貂科、袋熊科、袋鼠科等十多个科,其中新袋鼠科的分布局限于南美洲的部分地区,负鼠科分布于南美洲和北美洲的部分地区,其余均分布于大洋洲。

有袋目动物的食性

有袋目动物的食性大部分吃草,也有的食肉,还有些吃昆虫维生。像澳洲的有袋食蚁兽就专门吃白蚁,每天能吃几万只白蚁。虽然有袋目动物的繁殖力很强,但是因为人类的侵犯,数目已经大量减少,有些种类甚至濒临绝种。

形态多样化

有袋目动物的外表、大小、习性都有很大的变化。澳洲有袋类不仅习性上非常多样化,形态和体形上也非常多样,有些似鼠,有些似狼,有些似熊,现存最大型的大赤袋鼠体重超过90千克,最小的袋小鼠体重仅4克,二者相差超过两万倍,而史前更有体重数吨的巨型有袋类,没有其他的动物类群体形有如此大的差别。

羚羊

羚羊是牛科动物的一类,分布于非洲和亚洲。羚羊的角是空心的,但角仍然很结实。羚羊种类繁多,体形优美、轻捷,四肢细长,蹄小而尖,机警。它们成群生活在旷野或沙漠,有的栖息于山区地带。产于中国的有原羚、膨喉羚、藏羚和斑羚等。

藏羚羊

藏羚羊,被称为“可可西里的骄傲”,是我国特有物种,群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严禁贸易的濒危动物。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藏羚羊遭受了从未有过的大规模盗猎,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山羚

山羚是一种灵巧的小型非洲羚羊,通常过小群体生活,以岩石缝隙中的灌木为食,山羚具有很强的弹跳能力,在山岩上行走时能如履平地,因而又得名“岩羚”。它们在岩石间跳跃时,能用小巧的蹄子站立在只有几厘米宽的岩石边缘。

熊科以体形粗大有力,尾极短,出生的幼兽常发育不完全为特征。种类不多,现存仅8种,是犬型类中种类最少的一科,且多数种类数量稀少。熊科成员多数食性很杂,也有少数以肉食或植食为主,体形多比较大,其中包括陆地上最大型的食肉动物。熊科成员虽然体态笨重,但是多数能爬树,并有不少是游泳好手。熊科成员视觉不佳,但嗅觉比较灵敏,主要依靠嗅觉觅食。

交流

熊主要通过嗅觉来相互交流。它们用粪便和尿液来标记它们的领地,以及通过在树上蹭摩它们的身体或磨砺它们的脚爪来留下它们的气味痕迹。熊也通过声音来交流。它们互相之间用咆哮、怒吼、哀鸣甚至颤音来表达警告、求爱或威胁,如果它们不安或痛苦,通常还会发出咳嗽声或猛嗑下巴。

体形

熊和其他食肉动物的区别在于它们有着强壮而结实的躯体、较宽的头部、长长的口鼻部和圆圆的耳朵。

食物

几乎所有熊类动物都没有裂齿,而大多数食肉动物的裂齿则非常发达。它们长有许多隆起的扁平臼齿,适合咀嚼它们所吃的各种食物。大多数熊类动物都吃它们能够找到的任何食物:浆果、坚果、蜂蜜和水果,以及老鼠、地鼠、鱼、鸟、蛋或腐肉。春天它们也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昆虫、幼虫、青草、种子、根茎和新鲜的植物嫩芽等。偶尔,如果缺乏食物,它们就只能以树皮来果腹了。

眼镜熊

眼镜熊是南美洲唯一的熊科动物。它们在熊科家族中不算庞然大物,身长150~180厘米,体重64~155千克。眼镜熊的毛发中等长度,全身的毛色为黑、红棕或深棕色,十分厚密粗糙。它们的相貌独特,口鼻部分和多数熊科动物一样,颜色较浅,最有趣的是它们的眼睛周围有一圈或粗或细的奶白色纹,将眼睛上的黑斑隔开,远看好似戴着一副墨镜,眼镜熊的名字也因此而来。

美洲黑熊

美洲黑熊体形硕大,四肢粗短,体长约1.2~2米。公熊可能比母熊大很多,体色有很多种。东北部的美洲黑熊颜色偏深,以黑色为多;生活在西北部的颜色则偏浅,毛色有棕色、浅棕、金色等。

大熊猫

大熊猫身体胖软,头圆颈粗,耳小尾短,四肢粗壮,身长约1.5米,肩高60~70厘米左右,体重可达100~180千克。特别是那一对八字形黑眼圈,犹如戴着一副墨镜,非常惹人喜爱。大熊猫食性单一,仅以几种竹子为主食,偶尔也会吃动物性食物,由于竹子营养较少,大熊猫一生的主要时间都用于进食和休息,类似于树袋熊。

迄今为止,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分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

猫科动物

猫科动物是食肉目中肉食性最强的一科,生活在除南极洲和澳洲以外的各个大陆。猫科动物都有着柔软、强健的身体,能快速、灵活地行动,而且一般都具有长距离奔跑的能力。大多数猫科动物都生活在森林中,善于爬树。它们长有强壮的前肢和胸肌以及锋利的爪子,习惯于用强有力的后肢跳跃,它们的长尾巴则在跳跃或爬树时起平衡身体的作用。

种类

动物学家通常将现代野生猫科动物,大致分为三个亚科:猫亚科、豹亚科和猫豹亚科。其中,猫亚科即小型猫科动物,有30个种;豹亚科即大型猫科动物,有5个种;猎豹亚科即猎豹,仅有1个种。迄今共发现36种现代猫科动物分布在从亚洲经欧洲和非洲到美洲的广大地区。

平衡感

由于内耳中的前庭器官的作用,猫科动物具有出众的平衡感。这种机制能让它们在空中调整姿态,确保四脚先着地。

繁殖

猫科动物每年产一胎,但这并非轻而易举。随着它们的数量不断减少,并且生活在相互隔绝的状态,要想找个伴侣可不容易。就算最终能找到配偶,雄性也很少会守在雌性周围以帮助它抚养幼仔。

雪豹

雪豹原产于亚洲,生活在亚洲大陆中心地区的高山上。它的脚爪和猞猁相似,包裹着毛皮,行动起来就像穿着雪地鞋一样,这让它能在积雪很厚的野外如履平地。雪豹也是一种身体异常强壮的猫科动物,它能一下跳跃过峡谷,或者叼起相当于自身体重3倍的猎物。

野猫

野猫通常指小型的野生猫科动物,它们的体形比虎、豹等大型猫科动物小,却都是积极的猎食者。野猫主要包括豹猫、山猫等。

猎豹

猎豹是速度最快的陆地动物。其奔跑速度可超过每小时60千米,它们在短程内能轻松超越任何一种动物。它是少数靠速度而不是伏击来捕捉猎物的猫科动物之一。猎豹身材细长,其毛皮上的环状斑点是黑色实心的,不同于花豹的环状斑点。这能帮助它们在其自然栖息地——热带大草原和开阔的林地中隐藏自己。

老虎

老虎是独居的掠食动物,幼仔留在母虎身边至多两年,之后雄虎会远离自己的出生地以寻找自己的领地,但雌虎经常会呆在母亲的领地附近。老虎的条纹状毛皮很容易识别,大多数老虎都栖居在森林和草原地区。老虎是游泳健将,经常可以看到老虎在池塘、湖泊与河流中游泳。

象是地球上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弯曲的象牙和长长的象鼻是它们最显着的特征。弯曲的象牙显示出雄象的威猛,而象鼻则像人类的胳膊和手一样灵活。目前,象科动物主要包括亚洲象和非洲象两种。

群居

象是群居性动物,以家族为单位,普通的群体由10~20只象组成。有时,数个家族结成一个大的群体,形成数量达百只的象群。它们一起觅食,遇到敌人时集体防御。

进食

象体形庞大,需要大量进食以补充身体所需,一天可吃225千克甚至更多的食物,食物对象主要为草、树叶、嫩芽和果子。此外,象每天还要喝140~230千克的水。

活动习性

象行动迟缓,一般每小时的行程只有6千米,但是有时速度也可达每小时40千米。象喜欢玩水,只要遇到有水的地方,它们便会跳进去玩耍。象在休息或活动时,喜欢晃动它们的长鼻,通过嗅觉捕捉周围的信息。

象鼻

象的鼻子长且能灵活运动,既能拔起10米高的大树,也能捡起细小的针。象鼻还可用于取食和吸水,争斗时,象鼻也是象攻击和自卫的重要武器。

游泳

象的水性极好,能涉水渡过宽而深的大河和湖泊,也能进行马拉松式的游泳。它们通常轮流将头和前脚搭在另一头大象的身上,只用后腿游泳。它们通过交替休息,共同达到目的地。

交流

象的视觉很差,但是嗅觉和听觉非常发达。象群之间常常通过象鼻的触摸和嗅味进行交流。象能发出低频率的声音,这种声音能传到很远的地方,所以距离较远的象群能通过声音进行联络。

驯养

几千年前,象就开始被人类驯养,帮助人类搬运沉重的货物。在亚洲南部,许多亚洲象被人类用于搬运木材。象是一种聪明的动物,它们能很快学会一些简单的技巧,有时能协助驯养者表演一些小节目,有些亚洲象甚至能帮助主人照顾小孩。

防卫

象的幼仔常遭遇狮子和鬣狗的捕食,它们必须紧紧跟随象群,获得群体的保护。成年的象几乎没有不可对抗的敌人,如果遭到敌人袭击,尖利的獠牙和长长的象鼻就成了象的有力武器。

母性

雌象是象群的首领,不论象群走到哪里或遭遇多么强大的敌人,雌象都不会丢弃幼仔独自逃生。如果幼仔生病,雌象常用长鼻轻轻抚摸幼仔的脊背,使幼仔感到慈爱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