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中国传统文化选编(容斋随笔)
10938500000003

第3章 秦用他国人

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如齐之田忌、田婴、田文,韩之公仲、公叔,赵之奉阳、平原君,魏王至以太子为相。独秦不然,其始与之谋国以开霸业者,魏人公孙鞅也。其他若楼缓赵人,张仪、魏冉、范睢皆魏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燕昭王任郭隗、剧辛、乐毅,几灭强齐,辛、毅皆赵人也。楚悼王任吴起为相,诸侯患楚之强,盖卫人也。(《随笔》卷二)

李斯:战国末上蔡(今属河南)人。荀卿学生。因六国弱,无法施展才能而入秦,助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为丞相。秦始皇死,又助胡亥继帝位。

燕昭王:名平,即位称昭王,欲强燕国,以招贤事问郭隗,郭说:“王必欲致士,先以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事之。一时“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

楚悼王:即熊疑,其父声王被盗杀死,继立为悼王。吴起:战国时卫人。曾参学生。初仕鲁,后仕魏,用为将。身居高官,同士卒共甘苦,执法严明,为魏相忌恨,遂奔楚,悼王用为令尹。

“点评”

这一则提到的人物和事情,《史记》诸世家中均有记载。战国时期,六国和秦国原本都是诸侯国,势力比秦国弱,但并不是没有胜过秦国的形势。可是七国虎视眈眈地相争,最终六国灭亡,秦统一了天下。原因何在,历来不乏探寻者。苏洵写《六国论》,把六国灭亡的原因归于割让土地、贿赂秦国,既削弱了自己,又壮大了秦国,谁胜谁败是明摆着的。

这是苏洵的看法。洪迈讲的是秦国与六国任用谋臣也存在着明显的高下之分,秦国重视人材,不管是哪个诸侯国的,只要能加强秦国的力量,无不争相引进,给予信任,委以重任。比如秦国开始一同谋划开创霸业的,就是魏国的商鞅,他辅助秦孝公搞变法,使秦富强了。其他像楼缓、张仪、魏冉、范睢、蔡泽、吕不韦、李斯等,原来都是其他诸侯国的人,都受到秦国的礼遇和重用,他们也都为秦国战胜六国出谋画策,贡献力量。

这是一种开明的、明智的用人策略,中外古今由于做到这一点而立于不败之地的事例还少吗?我注意到当今美国不乏秦国之风,敢于任用不少华裔人士掌握州府各种大权便是一例。

六国则不然,他们囿于一族一国观念的束缚,所用的宰相全是同一宗族或同一国别的人,比如齐国用田忌、田婴、田文,韩国用公仲、公叔,赵国用奉阳君、平原君,都是本国本土的贵族,魏王甚至任用儿子襄王为相。洪迈只是列举若干历史事实,未加一句评论,若与《六国论》结合起来看,他的用意很明白。我想,六国用人犹如近亲结婚,怎么能结出佳果呢?

选用人材,大到国家,小至部门,都关系重大。加拿大教授叶嘉莹曾对我说,西方的大学不像中国大学留本校毕业生任教,既便是高材生他们也不留,毕业生得先去其他大学任教两年,才可聘回母校。西方注重人材和知识的流动,不喜欢近亲繁殖,影响下一代。善用他校培养的人材,至少可以取长补短。这是读过洪迈此文引发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