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化博览3
10936100000007

第7章 欧洲文明的诞生(6)

热月党人主要由大资产阶级和金融资产阶级组成。他们当政后,一方面立即取消了所有对自己不利的政策措施,大肆迫害雅各宾派,禁止人民参加政治活动,废除了最高限价法,取消了对投机商的制裁,镇压巴黎市民的起义,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但另一方面,热月党人却将共和制度坚持了下来,而且坚决镇压了反革命王党的叛乱,对外还击溃了反法同盟的进攻,积极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第二次反法同盟

1797年10月,法国迫使奥地利承认法国在北意大利的地位,第一次反法同盟被瓦解。1798年,拿破仑为了威胁英国到印度的航线,又远征埃及,并很快地占领了埃及。

虽然后来法军征服叙利亚的计划失败了,但法军在欧洲及北非的胜利进军,已经引起了欧洲诸国的极度恐慌。1798年底,以沙皇俄国为首的欧洲诸国又组成第二次反法同盟。1799年春,俄国军队远征北意大利,迅速将驻守在那里的法军驱逐出去。在北线,1799年8月底,英国的远征军在荷兰登陆,击败了法军;在东线,奥军也迫近法国国境。法军在战场上连战连败,法国又面临着封建王朝复辟的危险。

雾月政变

1799年3月,第二次反法同盟从意大利、瑞士、荷兰三个方向进攻法国,法国国内猖獗的王党活动更使督政府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拿破仑得到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于1799年11月9日(共和八年雾月十八日)以解除雅各宾过激主义威胁共和国为借口,派军队控制了督政府,接管了革命政府的一切事务。

历史上称拿破仑的此次政变为“雾月政变”。雾月政变是法国大革命结束的标志。

第一帝国——法兰西

拿破仑上台后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以灵活的策略对付各种反对力量,并将天主教逐步改造为新政权的工具;重视工商业,推行类似重商主义的政策;在军事上推行的一系政策,使法国的军事实力得到了飞速提升。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得到了巩固和发展,拿破仑的个人野心也随之膨胀。

1804年5月18日,他修改了共和国宪法,宣布法国改制为帝国,即历史上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并自封为“拿破仑一世”。

执政府的建立

雾月政变的第二天,拿破仑把法国议会——元老院和五百人院全部解散,夺取了议会大权,并宣布成立执政府。不久,执政府公布法兰西共和国八年宪法,重申废除封建等级制、法国为共和国,并且规定第一执政(即拿破仑)拥有公布法律、随意任免高级官员的权力。

拿破仑还取消了革命时期建立的地方自治机构,使法国成为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由此,拿破仑通过执政府开始了长达15年的独裁统治。

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

1802年,拿破仑修改宪法,将第一执政变为终身职位。这是法国资产阶级帝制的开端。1804年5月,他再次修改宪法,宣布法国改制为帝国,第一执政为皇帝,并自封为“拿破仑一世”。这就是历史上的法兰西第一帝国。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了加冕礼。拿破仑帝国的建立改变了法国的政体,使统治阶层发生了更替,却并未改变法国的国体——法国仍然是资产阶级专政。

《拿破仑法典》

《拿破仑法典》原名《法国民法典》,1804年公布施行。法典除总则外,分为三编。第一编是“人法”,包含关于个人法和亲属法的规定。第二编是“物法”,包含关于各种财产和所有权及其他物权的规定。第三编为“取得所有权的各种方法”,内容颇为庞杂。这部法典的原则可概括为自由和平等原则、所有权原则、契约自治原则,它用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是资产阶级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后来成为许多资产阶级国家立法的蓝本。

对外战争

拿破仑政权是与频繁的对外战争相始终的。这些战争最初是为了反击外国的武装干涉、保卫法国革命果实,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反封建的民族战争。但随着拿破仑扩张野心的日益膨胀,其对外战争逐渐转变为以掠夺、奴役其他民族为主的侵略战争。它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对外侵略掠夺及在欧洲建立霸权的要求。

大陆封锁政策

1806至1814年间,拿破仑一世对英国采取了一项重要的政治经济措施,即用经济封锁摧垮英国。1806年11月起,拿破仑先后颁布《柏林敕令》、《华沙敕令》、《米兰敕令》和《枫丹白露敕令》,这些敕令规定:隶属于法国的各国,不仅不准与英国发生贸易关系,而且要断绝一切来往;法国统治下的欧洲的英国侨民,一律为战俘;所有法国及其隶属国境内的英国货物和商船,全部没收。但大陆封锁没有达到从经济上摧毁英国的目的。由于当时法国工业的发展水平不能代替英国,不能满足欧洲各国的需求,大陆封锁政策引起这些国家的不满;同时,英国采取反封锁措施,并进行大规模的走私活动。随着拿破仑帝国的崩溃,大陆封锁政策也随之破产。

《提尔西特和约》

1806年9月,英国、俄国、普鲁士、瑞典等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却连连被法军挫败。1807年7月7日,法国和俄国签署条约,俄国被迫承认法国在欧洲大陆取得的一切权利,并退出反法同盟。7月9日,法国又和普鲁士签订条约,普鲁士的军队被限制在4万人,并向法国赔款1亿法郎,还割让了大片土地。这两个和约合称《提尔西特和约》,标志着第四次反法同盟的失败,也表明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已完全变为霸权主义侵略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

拿破仑征服欧洲

1800至1809年,拿破仑的军队在欧洲大陆上纵横驰骋,所向无敌,几次反法同盟都在法军的强大攻势下解体。法国军队接二连三地击溃了在数量上占很大优势的俄、普、奥等国的军队,迫使这些国家的封建君主先后俯首求和。到1809年为止,德意志、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比利时、波兰及瑞典诸国都直接或间接地由拿破仑帝国统治,拿破仑征服了除英国、俄国以外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1810年4月,奥地利王室被迫将公主嫁给拿破仑,标志着法兰西第一帝国达到了鼎盛时期。

帝国的崩溃

至1811年,拿破仑帝国已经囊括130个省、7500万人口,另外还有许许多多的附属国及同盟国。

但是这个帝国实际上已危机四伏:

欧洲各国民族运动及民族解放战争高涨;拿破仑政权的国内阶级基础日益缩小;法国人民普遍怀有反战情绪;连年的战争造成法国经济衰落,甚至出现了经济危机。

侵俄战争失败

1810年起,拿破仑开始准备侵俄战争。1812年2月和3月,他先后与普鲁士、奥匈帝国结成反俄军事联盟。同时,俄国也积极备战,由库图佐夫指挥的训练有素的40万大军严阵以待。

1812年6月24日,拿破仑不宣而战,亲率60万大军渡过尼门河,法俄战争开始。俄军采用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法军全无机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战役,始终未能粉碎俄军主力。9月13日,拿破仑进入已被放弃的莫斯科。而此时,库图佐夫蓄积力量,等待进攻的机会。10月18日,俄军在莫斯科外围转入反攻。拿破仑军队在逃亡途中不断遭到俄国游击队的袭击,在12月13日重渡尼门河时,拿破仑手下只剩下5万人,50多万法军在俄国战场上丧命。侵俄战争的失败,使拿破仑受到沉重的打击。

莱比锡战役

1813年,普、俄、奥、英等国组建第六次反法同盟。同年10月16日,反法同盟与法军在莱比锡进行会战。在这场战役中,同盟国投入32万大军,而法国只有16万人。战斗打得十分激烈,交战中双方各损失约6万人。10月19日,由于一直同法国协同作战的萨克森军团突然倒戈,拿破仑惨遭失败。经过这次沉重打击,拿破仑的军队已经陷入瓦解状态。莱比锡战役被称为“民族之战”,因为对于欧洲各国人民来说,这是一场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

波旁王朝复辟

莱比锡战役取胜之后,俄、奥、英在法国前途的问题上出现分歧,最后决定由波旁王朝复辟。1814年3月31日,反法同盟军攻入巴黎。4月4日,拿破仑被迫宣布退位,后被押送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5月3日,路易十六的弟弟普罗旺斯伯爵返回法国,登上王位,称路易十八,波旁王朝复辟。即位后,路易十八采取了较为现实的态度,几乎全部接受了元老院提出的要求。

维也纳会议

1814年,为了恢复法国大革命前的欧洲旧秩序,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欧洲15国召开了维也纳会议。这次会议不顾各国人民的意愿,恢复了欧洲在革命时期被推翻的封建君主的统治,把从拿破仑统治下获得解放的民族又置于战胜国的民族压迫之下。之后,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倡议下,俄、普、奥三国首脑在巴黎共同宣布成立“神圣同盟”,以维护维也纳会议作出的决议。

维也纳会议

拿破仑帝国覆灭后,1814年10月1日至1815年6月9日,除土耳其之外欧洲15个王室的重要人物、200多个公侯以及各国外交大臣在维也纳召开了一次大规模的国际会议。四个战胜国——俄、英、普、奥在会议中届主导地位,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他们唇枪舌剑,斗争激烈。而此时,拿破仑重返法国,各战胜国急于组成新的反法同盟,只好暂时妥协,于1815年6月9日匆忙签署了《最后总决议》。该议定书任意宰割和兼并小国、弱国土地,以满足强国的霸权要求,遭到了弱小民族的强烈反对。

“百日政权”

1815年2月28日,拿破仑带领900名卫兵从厄尔巴岛偷渡回国,3月1日在法国登陆,一路上受到了人民的欢迎。3月20日,拿破仑返回巴黎,重登帝位,路易十八慌忙逃走。之后,拿破仑在自由派思想家贡斯当的协助下,制定并颁布了一个《帝国宪法补充条例》,恢复了普选权及代议制。

拿破仑的卷土重来,震惊了欧洲各国的统治者。他们很快组成了第七次反法同盟,并在滑铁卢再次大败拿破仑军队。6月22日,拿破仑被迫第二次退位,路易十八再度复辟。从拿破仑重建帝国到第二次退位,共计97天,接近100天,历史上把这个短暂的政权称为“百日政权”。

“神圣同盟”的建立

为了确保维也纳会议决议的实施和镇压欧洲各民族的反抗运动,1815年9月26日,在俄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倡议下,俄、普、奥三国首脑在巴黎缔结了“神圣同盟”,其目的是以强力保护君主政体和基督教教义的完整与“纯洁”。俄国和奥地利起主要作用,特别是俄国扮演了“欧洲宪兵”的角色。为了更切实地执行“神圣同盟”制定的任务,同年11月,俄、普、奥、英四国又成立“四国同盟”。1818年,法国也加入“四国同盟”,组成“五国同盟”。

神圣同盟瓦解

欧洲的反动势力虽然重新集结起来,但无法阻止历史的前进。19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首先在西班牙爆发,随后革命风暴席卷了意大利、希腊、俄国、法国、比利时等国。一系列的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反动势力,冲破了维也纳会议安排下的反动体系,促使“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最终瓦解。

意大利烧炭党人革命

19世纪初,意大利自由派贵族、军官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成秘密团体——烧炭党。他们的政治目标是驱逐外国侵略者,实现意大利的独立和统一。1820年7月,烧炭党人在那不勒斯王国的诺拉城举行起义,迫使国王颁布宪法,成立临时议会,组成自由党领导的政府。

1821年3月,奥地利派军队入侵那不勒斯,恢复了封建专制统治。4月初,奥地利又镇压了撒丁王国的起义。至此,烧炭党人革命失败。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农奴制日趋瓦解。在1812年反对拿破仑的战争中,一些俄国贵族军官参加了国外的远征,受到西欧民主思想的影响,对国内的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极为不满。回国后,他们成立秘密的革命组织,先后成立“北方协会”和“南方协会”,企图按照西方的制度来改造国家。1825年11月19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突然去世,“十二月党人”(由于起义发生在俄历12月,因此领导这次起义的贵族革命家在俄国历史上被称为“十二月党人”)决定在尼古拉一世继位之日举行起义。12月26日,起义军官率领三千多名士兵到达彼得堡参政院广场。尼古拉一世立即调动军队,用大炮轰击广场,血腥镇压起义,并杀害了不少聚集在广场周围的群众。彼得堡起义的消息传到南方后,南方协会会员于1826年1月10日发动驻乌克兰的契尔尼哥夫兵团起义,不久也宣告失败。

希腊独立

19世纪初,希腊仍处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之下。1821年3月,希腊人民掀起了反对奥斯曼帝国奴役的民族解放战争。经过一年的战斗,解放了希腊的大部分地区。1822年,革命人民召开了国民会议,制定了宪法,宣布希腊独立。但奥斯曼帝国的封建统治者不甘心失败,派出大军残酷镇压。到1827年,希腊革命力量已被摧残殆尽。但英勇不屈的希腊人民继续战斗,与敌人展开了游击战,沉重地打击了奥斯曼帝国军队。希腊人民的革命精神赢得了欧洲各国进步人士的同情和支持。1829年9月,在英、法、俄的干预下,奥斯曼帝国被迫承认希腊独立。同时,希腊问题加剧了神圣同盟之间的矛盾,使神圣同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法国“七月革命”

路易十八复辟后,法国出现了反动统治的政治局面。至查理十世统治期间,政策更加反动。1830年7月26日,查理十世颁布《七月敕令》:修改出版法,限制新闻出版自由;解散新选出的议会;修改选举制度。这一敕令破坏了《1814年宪章》

的精神。7月27日,巴黎群众反对《七月敕令》的示威游行转变为武装起义,“七月革命”爆发。7月29日,起义者占领了杜伊勒里宫,并升起三色旗,查理十世逃往英国,波旁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代表金融贵族利益的大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拥戴路易·菲利浦即位,史称“七月王朝”。“七月革命”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客观上推动了欧洲其他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