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歇后语(第一卷)
10929800000001

第1章 序言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它是我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汉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在《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但是,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歇后语都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往往用谐音双关或词义、语义双关的手法表达意义。歇后语相对于成语、谚语而言,用字更加通俗、口语化,富有鲜明、生动、活泼的特点,更添几分幽默风趣,因此较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

歇后语是汉语词汇宝库里的璀璨明珠。它是人们生活经验与智慧的结晶,简练明白而言简意赅,大多反映人们的生活实践与经验,一般都以口语方式表现,都是经过口头流传下来,非常形象生动。它不仅可以使我们增强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的生动性,还具有很强的启迪性,可以使我们增长许多知识,懂得许多生活的道理。

歇后语长期以来在人们口头流传和相沿习用的过程中,形成了形式简洁而意义精僻的固定短语,它结构严谨,表现性强,十分具有诙谐幽默的口语色彩,历来为人们喜闻乐用。在讲话或作文中,准确恰当地运用一些歇后语,会使语言幽默而生动。

歇后语的分类方法很多,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一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所以一般分为四大类。

一是谐音类。如“空棺材出葬——目(墓)中无人”。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使人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二是喻事类。如“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冷水发面——没多大长进”。这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段的“谜底”。

三是喻物类。如“黄牛肩脚——不负责任”、“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了解卜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四是故事类。如“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林冲棒打洪教头——专看你的破绽下手”。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只有知道相关故事,自能了然于心。

还有多种类型相结合的,如“纸糊的琵琶——谈(弹)不得”。这类歇后语兼喻物、谐音,一般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是一种艺术化了的语言,它讲究修辞、表意含蓄、词约意丰、音韵和谐,不但是发话人审美思想感情的体现,而且能带给受话人丰富的审美信息,呈现出特殊的美学价值,能够给人以丰富多彩、韵味深长的审美享受。可以说,歇后语是汉语艺术的奇葩。

这本《中华歇后语》在吸收了其他歇后语工具书的优点和近年来歇后语研究一些最新成果基础上编辑而成的,并增设了人物小传、典故故事等内容,丰富了阅读趣味,拓展了知识视野,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使用,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