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歇后语(第七卷)
10929600000019

第19章 sān

三百减五十——二百五。

三板斧砍不透的脸——厚得出奇。

三辈子无后——绝了。

三本丢了两本——一本正经。

三岔口相打——一场误会。

三尺竹笋——个子不小肚里空。

三刀砍不出血——蔫鬼。

三等白相人——只会吃自己人。

三点成一线——准了。

三分钱买个鸭头——得把嘴。

三分人才七分鬼——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三伏的风,三九天的火——及时。

三伏里的蛇——真毒。

三伏天穿皮袄——武(捂)汉(汗)。

三伏天的水——见不得太阳。

三伏天的狗——喘气不息。

三伏天的凉风——来的是时候。

三伏天的雨——说来就来。

三伏天借扇子——不识时务。

三伏天下雨——雷对雷。

三伏天絮棉袄——闲时置下忙时用。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三个大盘上泥鳅——多余(鱼)。

三个和尚没水吃——互相攀靠。

三个和尚抬水——人浮于事。

三个老鼠拜年——一年不如一年。

三个萝卜两个糠——就你一个嘎崩脆。

三个菩萨两炷香——没你的份。

三个菩萨堂——妙、妙、妙(庙庙庙)。

三个人分两边拉车——使偏了劲儿。

三个土地堂——全是妙(庙)。

三个小鬼丢了俩——失魂落魄。

三个月连下雨——寡情(晴)。

三根麻花进肚儿——净说拧劲的话。

三条腿的蛤蟆——难(南)缠(蟾)。

三顾茅庐——求贤。

三国的蒋干——误事。

三国的十常侍——朋比为奸。

三国的孙策——小霸王。

三国的魏延——久后必反。

三国归司马——完了。

三国演义中的许褚——赤膊上阵。

三合板的雕花——刻薄。

三花脸戴翎子——陡地又威风了一节子。

三花脸的鼻子——看白了。

三花脸害眼——瞎瞅(丑)。

三花脸演戏——出丑。

三花脸照相——鬼相。

三花脸做皇帝——做不好久。

三间屋子不安兽头——一抹光脊。

三角锉刀——面面有用。

三角头的蛇——毒。

三斤毛铁打秤钩子——弯子大得很。

三斤重的人,四斤重的肝——人小心大。

三九寒天喝老酒——身上怪热乎的。

三九天不戴帽子——动(冻)脑筋。

三九天穿单褂——抖起来了。

三九天穿裙子——美丽动(冻)人。

三九天过河——方便。

三九天生的孩子——愣(冷)娃。

三句话不离本行——干啥说啥。

三块板两条缝——有什么好问(纹)。

三棱角的脑袋——哪儿找那么合适的帽子。

三两黄金吃藕粉——贵人吃贵物。

三两棉花四两线——你去纹纹看。

三两棉花四张弓——细细谈(弹)。

三流子的哥哥——二流子。

三炉香尽了——没剩(神)下。

三门峡的石峰——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

像砥柱山一样屹立于黄河急流之中。砥柱:黄河中流像柱子一样的山。比喻在艰难险恶的环境中起巨大支撑作用的力量或英雄人物。出自战国·佚名《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在河南西部三门峡东边的黄河里有座砥柱山,据《水经注》上记载,上古时代,因这座山堵塞了黄河的河道,河水不能畅通,夏禹治水时,便凿宽山两侧的河道,使河水分流而过,这座山就橡一根高大的石柱,矗立在黄河的急流中。于是人们把这座山叫做砥柱山。

黄河的水,在三门峡一带,是最急最险的,三门峡那儿的河底横着一道高高低低的岩石,因而形成了三股急流,俗称北边一股为“人门”,中间的一股为“神门”,南面的一股为“鬼门”,而以“鬼门”最险。三门峡这个名称,就是这样产生的。从前,船只经过三门峡的时候,触礁遇难的事故,履见不鲜,从三门峡汹涌东下的黄河急流,以万马奔腾之势,直对着砥柱山冲去,而这根高大的“石柱”,却迎着险恶的水势,巍然屹立,毫不动摇。故后人把“中流砥柱”比作强大的依靠。

三亩地里一棵苗——独种。

三亩竹园出棵笋——独一无二。

三年不漱口——还是一张臭嘴。(湖南)

三年陈账——还翻它做什么。

三年前被蛇咬——见了井绳也哆嗦。

三片子嘴——能说会道。

三齐王登殿——野心不小。

三齐王乱点兵——点得老幼不安。

三枪打了二十七环——八九不离十。

三人分两馍——咋掰。

三人过独木桥——有先有后。

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三升的菜籽——数不清。

三十拜年——早了一步。

三十儿晚上买灶王——买的找不着卖的。

三十里路骂知县——图口快活。

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意思是指在战争中,敌我力量相差悬殊,自己处于劣势,只有撤走才是最好的办法。出自《资治通鉴·齐纪七》:“是时上疾已笃,敬则仓猝东起,朝廷震惧。太子宝卷使人上屋,望见征虏亭失火,谓敬则至,急装欲起。”敬则闻之,喜曰:“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策,计汝父子唯有走耳!”盖时人讥檀道济避魏之语也。敬则之来,声势甚盛,裁少日而败。

王敬则为南朝齐高帝萧道成取得皇位立下汗马功劳,受到众人的敬重。萧道成死后,武帝继位,武帝死后昭业继位。不久,萧鸾采取阴谋手段杀死昭业和他的弟弟昭文,自己篡得帝位,号称明帝。萧鸾登上皇帝宝座,担心兄弟和后辈要推翻他,便残忍地杀掉了萧道成的二三十个儿孙。一些老臣旧将也被他除掉。王敬则也是被猜忌的对象。萧鸾虽然表面上对王敬则很尊敬,给他优厚的待遇,内心却处处防备他,派人监视他。当时王敬则任会稽太守,离朝廷远,萧鸾极不放心。

一天,萧鸾把王敬则在京都的儿子王仲雄叫来,递给他一把焦尾琴,说:“我听说你琴弹得好,请你试一下吧!”

王仲雄调准琴弦,边弹边唱,唱了一首民歌,歌词是:“常叹负情依,郎今果行许……君行不净心,那得恶人题!”

萧鸾听了这个曲子,心里更加怀疑,忙派张瑰为平东将军、吴郡太守,领兵秘密监视着王敬则。王敬则听到这个消息,恼羞成怒,当即起兵叛变,领兵向京都建康进发。王敬则的一万兵马渡过钱塘江,打败张瑰的两千守兵,张瑰吓得逃跑了。跟随王敬则的百姓有十几万人,他们手拿铁锹、锄头,占领沿途各县,杀掉县令,直逼京口。

萧鸾正生病卧床,听说王敬则起兵反叛朝廷,非常惊骇,满朝文武大臣全都吓得失魂落魄。萧鸾的儿子萧宝卷叫人爬上房顶了望,看见征虏亭上火光冲天,以为叛军已经到来,萧宝卷吓得连衣服都顾不上换就要逃跑。这件事传到王敬则耳朵里,他得意地说:“嘿嘿,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我料他萧鸾父子唯有逃跑这条路啦……”

可是不久,王敬则因寡不敌众,军队又被河水所阻,遭到失败,他自己也被守军杀死。

古代兵法所说的三十六计,是:第一套胜战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

第二套敌战计: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

第三套攻战计: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先擒王。

第四套混战计:釜底抽薪、浑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途伐虢。

第五套并战计: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

第六套败敌计: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

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

三十年的纺织娘——老油(蚰)子。

三十年的寡妇——老手(守)。

三十晌午卖供桌——越混越宽展。

三十岁进养老院——享福太早。

三十晚上熬年——送旧迎新。

三十晚上逼债——年关难过。

三十晚上的门神——谈不拢。

唐玄宗梦见钟馗捉鬼

唐代时,又出现了一位门神钟馗。据古籍《补笔谈》卷3、古代类书《天中记》卷4、《历代神仙通鉴》卷14等书的记载,钟馗原来是陕西终南山人。

有关钟馗故事的记载,以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为最早。

据传说,钟馗少时就才华出众,曾在唐武德年间赴长安参加武举考试。虽然钟馗的科考成绩很好,但主考官仅因为他的丑陋相貌而没有让他中举。恼羞成怒的钟馗撞死在殿阶上,唐高祖听说后特别赐给红官袍予以安葬。

后来,唐玄宗偶患脾病,请了许多御医救治,却始终效果不佳,宫廷上上下下都很着急。有一天晚上,唐玄宗睡着后昏昏沉沉地进入了梦乡,忽然梦见一只小鬼偷走了自己的玉笛和杨贵妃的紫香囊,绕殿而奔。

唐玄宗急忙喊人捉拿,只见一位相貌奇异,头戴纱帽,身穿蓝袍、角带、足踏朝靴的豪杰壮士跑上殿来,捉住小鬼。

唐玄宗忙问那个壮士的身份。壮士向玄宗施礼后,告诉他说:“我是终南山的人,名叫钟馗,天生就是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异。高祖武德年间的时候我曾考取功名,但是奸相卢杞以貌取人,屡进谗言,从而使我的状元之位落选。我百般抗辩无果后激愤难当,怒撞殿柱而亡,惊天动地,泣鬼恸神,承蒙高祖爱护,得以赐袍被殡葬于终南福寿岭。为了报答高祖对我的恩惠,我自愿为您除尽大唐所有的妖魅。”

钟馗说完这一番话之后,唐玄宗就醒过来了,病也不治而愈了。想起梦中的情景,唐玄宗找来“画圣”吴道子,想为他描绘钟馗的面容。

吴道子是当时著名的大画家,他提笔就画,所画的人居然和唐玄宗梦中的钟馗一模一样。

唐玄宗看了吴道子的画,一时瞠目结舌,惊呆了半晌,才感叹道:“难道你也和联做一样的梦吗?怎么画得这样像!”

吴道子回答说:“陛下忧劳宵旰,所以疟疾才得趁机侵犯。眼下有了辟邪之物,卫护圣德,是陛下千秋万岁的瑞兆啊!”

惊讶之下的唐玄宗更加肯定这是天意,就将吴道子的《钟馗捉鬼图》镂板印刷,广颁天下,让世人皆知钟馗的神威,将钟馗作为能除尽鬼魅不端的神灵。

后来,道教吸收了这种信仰,常将钟馗视作祛恶逐鬼的判官,于是钟馗便成了道教驱鬼捉鬼的神将。

此外,钟馗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民间流传有钟馗嫁妹、钟馗捉鬼、钟馗夜猎的故事。

钟馗不但捉鬼,而且吃鬼,所以人们常在除夕之夜或端午节将钟馗图像贴在门上用来驱邪辟鬼。清代人富察敦崇在记叙清代北京岁时风俗的杂记《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说:

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天师钟馗之像,或绘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崇恶。

钟馗的形象是豹头虬髯,目如环,鼻如钩,耳如钟,头戴乌纱帽,脚著黑朝鞋,身穿大红袍,右手执剑,左手捉鬼,怒目而视,一副威风凛凛,正气凛然的模样。据说他捉鬼的本领及威望要比神蒂、郁垒高得多。

钟馗的故事从北宋的《梦溪笔谈》到明朝的《天中记》录《唐逸史》所载,便大致定型。沈括在《梦溪笔谈》之《补笔谈》中,还记载了盛唐以来的皇帝在岁末时会把钟馗画像作为礼物赐给大臣。

这个惯例文人名士皆有记载,如唐玄宗时的大臣张说所撰的《谢赐钟馗及历日表》一文记载了钟馗画融入新春年节民俗的情景:

中使至,奉宣圣旨,赐画钟馗一及新历日一轴……

诗人刘禹锡也撰写过两份同类性质的文书《为李中丞谢钟馗历日表》和《为杜相公谢钟馗历日表》,记载了德宗朝颁发和悬挂钟馗画驱邪的年俗。其中,《杜相公谢钟馗历日表》记载说:

臣某日,高品某乙至,奉宣圣旨,赐臣钟馗一,新历日一轴。星纪方回,虽逢岁尽;恩辉忽降,已觉春来。伏以图写神威,驱除群厉,颁行律历,敬授四时。施张有严,既增门户之贵;动用协吉,常为掌握之珍。

另外,后世的学者们在敦煌遗书中发现了唐写本《除夕钟馗驱傩文》,说的是钟馗在大傩仪中扮演主角的实证。

由此可见,在唐明皇时期,钟馗就已经是声名显赫的捉鬼大神。所以,有人推测钟馗故事的起源可能早于唐代。

宋代人根据唐明皇当时赐给大臣的钟馗神像判定钟馗是读书人,那么唐明皇当时赐给大臣的钟馗神像是怎样的?画钟馗画像的画圣吴道子的画作虽已失传,但在北宋时,却有人在宫廷里见过。

北宋鉴赏家郭若虚在古代画史著作《图画见闻志》的卷6《近事》中写道:

昔吴道子画钟馗,衣蓝衫,革敦一足,眇一目,腰笏,巾首而蓬发,以左手捉鬼,以右手抉其鬼目。笔迹遒劲,实绘事之绝格也。

这是年代最早的钟馗画像,只不过不是吴道子画的,而是五代时期人物画家石恪的作品。由这些画除了可以知道钟馗确实面目丑陋之外,却寻不到他的真实来历。

既然在史料中无法寻见,那么大量民间传说和故事又是怎么说钟馗的呢?敦煌遗书中发现了唐写本《除夕钟馗驱傩文》文章大意说的是:在一种叫做傩的仪式中,钟馗钢头银额,身披豹皮,用朱砂染遍全身。带领十万丛林怪兽,四处捉取流浪江湖的孤魂野鬼。

“傩”又是什么?敦煌《钟馗驱傩文》里没有明说,但唐代纪传体断代史书《新唐书·大傩之礼》中详细记述了一次皇宫里举行的傩仪式。虽同名,但却有着明显的差别,不仅规模不同,而且在《新唐书·大傩之礼》记载的国家典礼中傩舞的领头者是方相氏,而不是钟馗。但后人还是称傩舞为跳钟馗。

早期的巫傩祭祀仪式里,面具也承担着重要的角色。而跳钟馗傩舞中,也离不开面具。有人根据跳钟馗面具与商周时期面具在仪式中的作用相似,因此有人推测:早在商周时期,钟馗就已出现。

钟馗的名字,有可能源自当时的一位巫师。有学者考证,在殷商时期,也就是三四千年前,传说出过一位叫仲虺的著名巫师。他最擅长的法术是求雨,每每他出面主持的求雨仪式,最为灵验,所以人们用他的名字来代指巫师这个职务。

仲虺、钟馗两词发音相近,在流传过程中被误记为“钟馗”二字。这便成了钟馗的来历的说法之一。

也有人说钟馗是洗衣服用的大棒槌。在两汉时期画像砖里,可以很容易寻得挥舞大棒的勇士形象,比如洛阳西汉墓壁画里的大棒打鬼图。

大棒与钟馗有什么联系呢?明代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在训诂学里“钟馗”两字发音的反切,也就是钟字的声母,加上馗字的韵母相拼—发之为“追”的音。所谓椎,在古汉语里的意思,就是大木棒。

另外钟馗两字通终葵,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已经非常罕见。这个姓氏的来源,也与大木棒紧密相关。据史书记载殷时代遗民有7大家族,分别是陶氏,施氏,繁氏,树氏,樊氏,饥氏,终葵氏。

这7大家族的姓氏来源于他们所擅长的手艺:陶氏是制作陶器的,樊氏是做围墙篱笆的,而终葵氏家族的专长是做木棒木槌。

在钟馗故事系列中,钟馗除了是斩鬼使者外,他更是正气凛然与受民众拥戴的。在清代神魔小说《钟馗全传》中,玉帝安排殿前司薄总管幻化美女,色诱钟馗;钟馗便表现了“金石不逾之操”。

在古代长篇小说《钟馗平鬼传》中,阎君向玉帝举荐钟馗:“他为人正直”,百姓感激钟馗除害安民,降伏骗人钱财的抠掐鬼后,便替驱邪大神建祠堂,令钟馗得享香火。

在杂剧《庆丰年五鬼闹钟馗》里,中阳真君称赞他:“正直贤能”。《钟馗全传》说钟馗斩石马,替地方上除一大患,获民众建祠庙供奉。

对于钟馗究竟是谁这个问题,诸说并立,仍是我国民俗文化史上的一个谜,但钟馗作为门神的形象却保留了下来,代代相传。

三十晚上放鞭炮——辞旧迎新。

三十晚上挂判官——废话(画)。

三十晚上看月亮——没指望。

三十晚上盼初一——指日可待。

三十晚上杀母猪——供不了神,又害死一条命。

三十晚上讨账——找一门来了。

三十晚上走路——没影儿。

三十夜的灶老爷——挤不上天。

三十夜烧祖宗——做给活的看。

三岁的小孩看戏——凑热闹。

三岁掉牙——老得够早了。

三岁娃爬梯子——上下为难。

三岁小孩子——要哄。

三岁小孩贴对联——不知上下。

三堂审苏三——真相大白。

三天不说两句话——少言。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磨洋工。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做停停。

三条腿的蛤蟆——与众不同。

三条腿的驴——没法走。

三下五去二——干脆利落。

三下子丢了两下了——就这一下子了。

三仙姑撒泼——装神弄鬼。

三仙讲道情——假话。

三弦当琵琶——少根弦儿。

三月的风筝——越放越高。

三月的禾苗——越长越兴旺。

三月的桃花——空好看。

三月的阴天刮开了脸——还阳啦。

三月的樱花——鲜一时。

三月的榆树——有余(榆)钱。

三月黄大麦——头勾下去啦。

三月里敞胸——怀春。

三月里断吃的——青黄不接。

三月里赏花——万紫千红一片春。

万紫千红

“万紫千红”原来形容春色艳丽。现常用以比喻事物丰富多彩或是景象繁荣兴旺。出自南宋代朱熹《春日》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是南宋时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

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健阳(今属福建)。他曾任秘阁修撰等职,积极主张抗金。朱熹广注典籍,对经学、文学、史学、乐律甚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理学一直成为后来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影响很深。

有一天,朱熹到郊外去游玩。这一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朱熹所到之处,百花盛开。无限春光引得朱熹诗兴大发,回家后,他便把这次郊游的感受写成了一首题为《春日》的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三月里生孩子——春天(添)。

三月间的柳花——谢了。

三张纸画个鼻子——多大面子。

三张纸画一个鬼脑壳——你吓哪一个。

三丈竹竿爬了二丈九——差不多了。

三只手——专扒人。

三锥子扎不出血来——老牛筋。

《三字经》横念——人姓(性)狗(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