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着急到了极点,弄得坐卧不宁;也形容坐卧不安的情景。
此典出自《晋书·杜锡传》:“舍人杜锡……性亮直忠烈,屡谏愍怀太子,言辞恳切,太子患之。后置针着锡常所坐处毡中,刺之流血。”
晋朝时,有一个姓杜名锡的人,他是杜预的儿子,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年轻时就以学识渊博而远近闻名。先被长沙王请去做文学侍徒,经过几次升迁,最后被调去做太子舍人,侍奉愍怀太子。
愍怀太子是个不求上进的人,行为乖张,做事也常不合情理。杜锡既天天在他身边工作,对太子这种作风非常看不惯,便常常向太子劝告,希望他能改进。杜锡的言辞非常忠实恳切,但愍怀太子却认为他多管闲事,很不高兴,便派人悄悄地在杜锡经常坐的毯(毛织成的毯,可用来作地毯或坐褥)中插了许多针,杜锡毫无觉察,坐下时被刺得流出血来。过了几天,愍怀太子问杜锡说:“前几天你都做了些什么事呢?”
杜锡说:“我喝醉了酒,什么事都不知道。”太子打砂锅问到底,还说:“你喜欢责备人,为什么自己也做错事呢?”杜锡被问得狼狈不堪,哭笑不得。
食肉寝皮
“食肉寝皮”比喻仇恨极深。
此典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然二子(齐将殖绰、郭最)者,譬于禽兽,臣(州绰)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
春秋时,鲁襄公十八年,晋国攻打齐国,晋国的州绰用箭射中了齐将殖绰,并俘获了殖绰和郭最。
三年后,州绰因躲避祸难逃到齐国。齐庄公对他说,殖绰、郭最是如何如何勇猛。
州绰说:“他们和野兽差不多,早被射死了,肉已经被吃,皮已经被做成卧具,怎么能说他们勇猛?”
碎尸万段
“碎尸万段”形容对仇敌最解恨的惩处。
此典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汝乃山野村夫,侵吾大国境界,如何敢发此言!
吾若捉着汝时,碎尸万段!”
蜀汉建兴七年的夏天,诸葛亮与司马懿在祁山展开大战。司马懿令郭淮、孙礼引兵五千去救武都、阳平,并从蜀兵后面抄袭,让他们自乱阵脚。在行军路上,郭淮问孙礼:“司马懿、诸葛亮谁强?”孙礼回答说:“诸葛亮远远胜过司马懿!”郭淮接着说:“诸葛亮虽高明,但司马懿这一计却有过人之智。蜀兵如果正攻打武都、阳平,我们抄到他们后边,岂不是不打自乱了吗?”二人正在谈论,忽然哨马来报:武都、阳平已被蜀兵占领。郭、孙听到这个消息,刚想退兵,蜀军已经来到,喊杀连天。二军交锋,魏兵大败,郭、孙二人弃马躲到山上逃脱了。
郭、孙失败后,司马懿又唤张郃、戴陵各引一万精兵,趁诸葛亮去安抚武都、阳平百姓不在营中之时去夺蜀寨。司马懿的计划早已在诸葛亮预料之中,因而张、戴还没出手即被蜀兵包围。诸葛亮在祁山上大喊:戴陵、张郃,你们二人乃无名小将,我不杀你们,赶快下马投降!张石戚闻言大怒,指着诸葛亮骂道:“汝乃山野村夫,侵吾大国境界,如何敢发此言!吾若捉着你时,碎尸万段!”说罢,纵马挺枪来战蜀兵。由于诸葛亮早有准备,结果,张郃、戴陵战败而去。
铁锁横江
“铁锁横江”的意思是,用铁锁链横截在江面上,防止舰船通过。后形容严加防卫;也可以借用“铁锁横江”感慨朝代兴亡,抒发怀古之幽情。
此典出自《晋书·王氵睿传》:“太康元年正月,发自成都,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吴丹杨,克之,擒其丹杨监盛纪。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
王氵睿(公元206~285年),字士治,晋代弘农湖人。他博学多才,一表人才,但却不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因此乡里人都讨厌他。
后来,他变得豁达大度,立志高远。建起一座宅院,门前留下数十步宽的道路,有人说,道路修得太宽了。他说:“将来,我当了将军,这里可以容纳长戟幡旗。”人们嘲笑他不自量力。而他却说:“秦末的陈胜说过,燕雀怎么会了解鸿鹄的志向呢。”不久,州郡任命他为河东从事,征南大将军羊祜发现他有才能,任命他为车骑从事中郎,又荐举他当了巴州刺史,后改任益州刺史。
当时,晋武帝(司马炎)计划平定吴国,下诏命令王修造舰船。王积极造船,准备伐吴。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正月,王从成都出发,率领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沿长江顺流而下伐吴,一直打到丹杨,攻下丹杨后,活捉了丹杨监军盛纪。东吴人异常恐慌了,在长江的险峻要害之处设下防御工事,在江面上横拦着铁锁链,又做丈余长的大铁锥,偷偷地放置到江中,企图以此阻拦王的舰船。此前,羊祜抓住了东吴的间谍,已经完全弄清了东吴在江中布防的情况。于是,王下令赶做几十只大木筏,有百余步宽,上边绑着草人,草人披着铠甲,拿着武器,与真的士兵差不多。王命令会水的军士驾着木筏,行驶在舰船的前头,木筏遇到铁锥,就将铁锥带走了。同时,又做了许多很大的火把,长约十多丈,粗有数十围,灌上麻油,在舰船前开路,遇到铁锁链,就点燃大火把,焚烧铁锁链,不一会儿工夫,铁锁链就被烧化、断绝,舰船能够前进了,畅通无阻。
这一仗,晋军直抵石头城(今南京),吴主孙皓投降,东吴灭亡。
痛心疾首
“痛心疾首”比喻怨恨非常深,极端痛恨。
此典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呢就寡人。”
春秋时,秦国和晋国互相以婚姻联系(秦穆公夫人是晋献公女儿。后世称联姻“秦晋之好”就源出于此),秦穆公又曾三次替晋国安定君位,晋公子重耳(晋文公)流亡国外,也国为得到秦国相助,才能够回国继承王位。但由于两国国境相接,双方都要发展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秦晋两国虽有亲戚关系,却仍不免发生冲突。从秦穆公到秦桓公的三代中,秦、晋两国一直争战不休。
晋厉公即位后,又因边界发生纠纷,于是两国君王互约定在令狐(故址在今山西省猗氏县西)会面,大家签订盟约。然而,秦桓公回国后,立刻又背叛了盟约。他一面约楚国攻打白狄(秦国边界的小国,是秦敌国,但与晋却是有姻亲之好),楚国答应了。另一面却打发人对白狄说:“晋国要攻打你们。”楚国也派人对晋国说,秦国违背盟约和楚国修好,要对付晋国。白狄和楚国都很明白秦国的意图,都恨秦国背信弃义。晋国派吕相去和秦国绝交,对秦国说:“如今各国诸侯都知道秦国唯利是图,不守信用,因此大家都愿意和晋国亲近友好。现在晋国已和各国诸侯作好准备。如果秦国愿意订盟约,晋国可以劝告诸侯退兵,不然的话,我们就与诸侯共同对付秦国”。
投畀豺虎
“投畀豺虎”意即扔给豺虎去吃,常用来表示群众对坏人的愤恨。
此典出自《诗经·小雅·巷伯》:“取彼谮人,投畀豺虎。”
西周末年,由于周幽王的残暴统治,又加上接连不断的天灾,使得政局动乱,民不聊生。很多官员看到这种情形,焦急万分,就向幽王提出劝谏。但是,幽王及其周围一些阿谀奉承的小人,却对劝谏者施以酷刑。当时,有一个叫孟子的官吏,因遭人陷害,受了宫刑。孟子对那些造谣生事、诬陷好人的卑鄙小人非常痛恨,对幽王不能明辨是非、伸张正义也是怒火中烧气愤,于是作了《巷伯》这首诗,以警醒幽王。诗中写道:那个诬陷别人的小人,是谁给他出谋划策呢?
索性把这些家伙拉出去喂了豺狼虎豹吧!
兔死狐悲
成语“兔死狐悲”的意思是,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死亡而感到悲戚。用于贬义。
此典出自《宋史·李全传》:“将军非山东归附耶?兔泣狐死,李氏灭,夏氏宁独存?愿将军垂盼。”
南宋时期,山东一带处于金兵控制之下,老百姓不堪忍受金兵的压迫,纷纷起来反抗。杨安儿、李全等领导的几支红袄军,是规模较大的起义军队。
但是,起义队伍遭到金军的残酷镇压,杨安儿不幸牺牲。杨安儿的妹妹杨妙真(号称四娘子),率领起义部队转战各地,继续坚持斗争。杨妙真擅长骑射,自称梨花枪天下无敌手。在红袄军中被称为“姑姑”。后来,杨妙真的起义军与李全的起义军在磨旗山(今山东莒县东南的马山)汇合一起,杨妙真与李全结为夫妻。公元1218年,他们归顺宋朝,部队驻扎在楚州(今江苏省淮安县)一带,继续从事抗金斗争。公元1227年,他们被南下的金兵围困,战斗失败后投降金军。
公元1227年,宋朝派太尉夏全率领兵马攻打楚州,李全处境异常危急。杨妙真心想,夏全原先也是山东起义军的将领,可以却劝说他,于是派人对夏全说:“夏将军不也是从山东率众归附宋朝的吗?可是现在,您却要攻打我们。狐狸和兔子都是同类,如果兔子死了,那么狐狸就会悲伤哭泣;如果把李全消灭了,难道您还能够活下去吗?希望我们之间不要相互残杀。”夏全终于被说服了。
望洋兴叹
“望洋兴叹”原指看到别人的伟大,才感到自己渺小。现在多比喻力量不足,而感到无可奈何。
此典出自《庄子·秋水》。
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季到来的时候,雨水特别大,千百条小河的水都流进大河里。大河的水涨得满满的,河面顿时变得非常开阔。不用说两岸之间距离相距很远了,即使从河心沙洲向岸边看,也分不清牛和马。这时候,水神河伯得意洋洋,欣喜若狂,认为天下壮美的景色,完全在自己这里了。河伯顺流而下,向东游去,一直到达北海边。他抬头向东看去,只见天连水,水连天,浩瀚的大海无边无际。
于是,河伯转过脸来,面对海洋,感慨地对海神若说:“俗语中有这样的说法:‘多懂了一些道理,便以为天下没有超过自己的人了。’我就是这样的人啊。
我曾经听说,有的人骄傲无比,觉得孔子的见闻比他还少,甚至连德行清高的伯夷也不如自己。当初我还不相信世上会有如此妄自尊大、不知天高地厚的人。今天,我亲眼看到你浩瀚无际,才认识到自己的愚昧可笑。如果不到你这里来看一看,那就麻烦了,我会永远被那些有学识、有修养的人耻笑的。”
文不加点
“文不加点”意即文章写好后不用改动。人们用它形容文思敏捷,整篇文章都很完善。
此典出自《后汉书·祢衡传》:“射时大会宾客,人有献鹦鹉者,射举卮于衡曰:
“愿先生赋之,以娱嘉宾。”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
东汉时期的祢衡(字正平,公元173~198年),恃才傲物,狂放不羁。他很轻视重权在握的曹操,经常当众羞辱他。
有一次,祢衡坐在曹操的营门口,以杖捶地,大骂不止。曹操非常气愤,对祢衡的好友孔融说:“祢衡这小子,我杀他就像杀死雀鼠一样容易。但是,他有很大的名气,如果我杀了他,人们会说我不能容人。我把他送交给荆州刘表,看刘表怎样处置他。”
祢衡到了刘表那里之后,刘表虽然非常常识祢衡的才能,但也受不了他的傲慢无礼的态度。于是,刘表又把祢衡送给性情急躁的江夏太守黄祖。起初,黄祖很器重祢衡,尤其欣赏他写得一手漂亮的文章。他曾经拉着祢衡的手,说:”您写的这篇文章,正中我的心意,说出了我心中想说而又无法说出的话啊。”
黄祖的长子黄射是章陵太守,同祢衡的关系很密切。有一次,黄射大宴宾客,有人献来鹦鹉。黄射举杯对祢衡说:“请先生写一篇鹦鹉赋,为嘉宾们助助酒兴。”祢衡提笔就写,文章写好后不用改动,而且文辞非常华丽。
新亭对泣
“新亭对泣”比喻对故国的怀念。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籍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
东晋大臣王导,字茂弘,琅玡临沂(今山东)人。西晋末年,他建议琅玡王司马睿把朝廷移往南方。司马睿称晋元帝后,王导任丞相。王导是个才能优异的人,深得元帝信任,他与堂兄王敦共掌兵权,镇守长江上游。当时人们都说:“王家与司马,共同管天下。”
当时一位名士叫桓彝,刚从北方过江,他见东晋王朝势单力薄,心里非常忧虑。他对另一位颇受王导赏识的名士周岂页说:
“我就是看到中原一带战乱纷纷,难以自保,所以渡江南来。没想到朝廷势力如此势单力薄,怎么能保护我们呢?”后来,他去见了王导,畅谈了一番,回来后,他欣慰地对周岂页说:“王导是个像管仲那样的贤相,晋朝振兴有望,我不再感到忧愁了。”
建康城南有个新亭,一批跟随晋元帝渡江南下的士大夫们,每当空闲的时候,喜欢互相约着在新亭聚会。有一次正在饮酒时,周岂页念起北方,心中难受,就重重地叹口气,然后说:“到处的风光都是这样美好,可是国家的江山却与过去不一样了。”
在座的人听周岂页一说,都勾起了对故土的思念,大家无可奈何地默默对视,潸然泪下。
大伙儿正在伤感,丞相王导一下子变了脸色,生气地说:“大家应当齐心协力,辅佐朝廷,收复神州失地,为什么要学楚国囚徒那样悲伤不已的呢?”众人听了都十分惭愧,连忙擦干眼泪,感激丞相的开导。
一往情深
“一往有深情”简化成“一往情深”形容对人或事物倾注了深厚的感情,向往得不能克制。
此典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
东晋时,有一位名将叫桓伊,谯国县(今安徽宿县西南)人,字叔夏,小字子野。桓伊起初担任淮南太守,后迁都督豫州诸军事、西中郎将、豫州刺史。公元383年,秦苻坚南下,桓伊与谢玄、谢琰在淝水打败了秦军,稳定了东晋的偏安局面。后迁都督江州荆州十郡、豫州四郡军事、江州刺史。他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但却从不居功自傲。
桓伊喜好音乐,擅长吹笛,当时称为“江佐第一”。他也非常喜欢听别人唱歌,每当听到优美的歌声,就情不自禁,激动不已,口中叫唤着:“怎么办啊!”当时的政治家谢安也喜爱音乐,他看到桓伊对音乐如此痴迷,就说:“桓子野对音乐真是一往情深啊!”
怡情悦性
“怡情悦性”表示使心情舒畅悦乐。
此典出自《红楼梦》第十七回:“你们不知,我自幼于花鸟山水题咏上就平平的;如今上了年纪,且案牍劳烦,于这怡情悦性的文章更生疏了,便拟出来,也不免迂腐,反使花柳园亭因而减色,转没意思。”
大观园修造完后,贾珍等前来邀请贾政,让他去园中看看,如有不妥之处再进行修改,并且好题匾额对联。贾政听了,沉思了一会儿说:“题匾额对联,论理该贵妃(指贾元春)赐题,然贵妃未亲观其景,也难悬拟。但假如等贵妃游历之后再题,偌大景致,就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跟随贾政的众清客在一旁笑着说:“现在可依照不同景致拟个灯匾对联挂了,待贵妃游历时最后定夺,岂不两全?”贾政听了道:
“好,我们且去看看,该题的就题,如有不妥,还可请雨村再拟。”众人听了都笑着说:“老爷今日一拟定佳,何必又待雨村。”
贾政笑了笑说:“你们不知,我自幼于花鸟山水题咏上就很平凡的;如今上了年纪,且案牍劳烦,于这怡情悦性的文章更是生疏了,即使拟出来,也不免迂腐,反会使花柳园亭因而减色,反没意思。”众清客都说,这没有什么关系。我们看了大家都拟,拟得好得就采用。贾政说:“这个主意不错,就这么办。
今天天气和暖,大家去逛逛。”
倚门而望
“倚门而望”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殷切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