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中)
10927200000041

第41章 “这一天更不曾睡觉,替他弄这样弄那样,忙了个六神不安。”(1)

《官场现形记》是清末李宝嘉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共六十回。小说以谴责晚清官场黑暗为主题,描写了当时的贪官污吏勒索、迫害人民和投靠帝国主义的种种罪行,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社会矛盾,在思想上流露出改良主义的倾向。在这部小说的第二回“钱典史同行说官趣,赵孝廉下第受奴欺”中讲到:有一个人叫赵温,中了举人,赵家设宴庆贺,连续忙了几天。派到县里的教官传下话来,让赵温即日赴省,填写亲供指写明年龄、籍贯、三代和身貌,并由所属的教官出具保证,证明属实)。赵温的爷爷看过皇历,选择了黄道吉日准备送孙子前往。临行的前一天,赵温的爷爷、父亲,忙活了一天一夜,帮赵温整理东西等,忙得六神不安。

六月飞霜

“六月飞霜”借指冤狱,或用来比喻冤情感动天地。“六月飞霜”也作“五月飞霜”。

此典出自《后汉书·刘瑜传》:“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系之,仰天而哭,五月天为之下霜。”

战国时期,齐国临淄有一个人叫邹衍,精通阴阳之道,他写了一本十几万字的书,论述时世的盛衰兴亡都随金、木、水、火、土这“五德”为转移,他的论说宏大不经,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邹衍游历各国,宣扬他的学说。他到达燕国时,燕王修筑碣石宫请他居住,向他请教。于是邹衍就在燕国做官,对燕惠王尽忠效力,然而,燕惠王身边的人都向燕惠王进谗言,陷害他。于是燕惠王听信谗言,把他关进了监狱。

邹衍仰天大哭,感动了上天。那时正是炎热的夏天,然而却遍地下起霜来。

芒刺在背

“芒刺在背”比喻恐惧不安、很不自在。

此典出自《汉书·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汉朝,有一个人叫霍光,他是著名将领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兄弟。

汉武帝时期,霍光做奉车都尉。他出入宫廷二十余年,谨小慎微,从来没有出现过差错。汉武帝死后,八岁的汉昭帝即位。按照汉武帝的遗诏,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辅佐汉昭帝处理政事,因此许多大事都由霍光决定。汉昭帝死后,霍光等人迎立昌邑王刘贺,但是刘贺荒淫奢侈,不理朝政,被霍光等人废掉了。然后,霍光等人又立刘询为皇帝,这就是汉宣帝。

汉宣帝初登帝位,去朝拜高祖庙,大将军霍光陪坐在旁边的一辆车上,他看到霍光不苟言笑、威风凛凛的样子,汉宣帝的心里特别害怕,好像针芒刺在背上一样难受。后来,车骑将军张安世代替霍光陪乘的时候,汉宣帝感到从容不迫、非常轻松,甚是安定和亲近。等到汉宣帝羽翼丰满、临朝听政以后,就收回了霍光的兵权,并以谋反罪处死了霍光,夷灭了他的宗族。

为此,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话,“威高震主的人不能被容纳,霍光的灾祸源自于陪乘。”

目光如炬

“目光如炬”形容非常愤怒,也用以比喻见识深远。

此典出自《南史·檀道济传》:“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

南北朝时,宋国有位大将叫檀道济,金乡(今山东济宁)人,是一位非常有谋略的军事家,官至太尉(相当于宰相)。

他随宋武帝伐秦国,随宋文帝伐魏国,屡建奇功,声名远扬;不但国内的老百姓敬慕他,而且敌国也非常敬畏他。皇帝见他威信日高,便对他猜疑起来,后来找个理由将他杀了。

当檀道济见到差官拿着皇帝的命令来逮捕他时,怒不可遏,张大了眼睛,两道目光像火炬般射过来,一时气得说不出话来。过了半天,命人拿出酒器,一下子喝了一斛(古量器,十斗为一斛,此处形容其多也),喝完,便将头上束发的布带解下,扔在地上,大声道:“嘿,这是你自己毁灭你的万里长城!”

难兄难弟

“难兄难弟”原意是恭维人家兄弟们品德、才能都好,难以分出高低。

但是现在却被人们引申开来,意思转变为刻薄的用话,形容同恶相济。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德行》:“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汉朝太邱的县令陈实有两个儿子,大的名纪,字元方,小的名谌,字季方,兄弟二人都有崇高的理想,而且文才都很好,远近的人都知道他们兄弟二人的声名。

有一天,元方的儿子长文和季方的儿子孝先,争论起他们父亲的优劣来,到底是谁优谁劣,争论了一通,两方各执己见,无法得出结论,于是他们就一起去找祖父陈实,请祖父评判一下谁优谁劣。陈实说:“他们俩的本领都是一样,没必要论优劣,季方这个做弟弟的也不容易!”

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形容人愤怒到了极点。

此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一天,赵惠文王问蔺相如说:“秦王想用十五城交换我们的和氏璧,可以给他吗?”蔺相如说:“秦国强而赵国弱,不得不同意。”

赵王说:“我给他和氏璧,如果他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很难说,如他不给城,他就失礼;如果我们不给和氏璧,我们就失礼。权衡这两种选择,倒不如答应他而使秦国失礼。”

赵王采纳了蔺相如的建议,仍感到为难。

他说:“这样,使者的任务就重了!谁可以担任呢?”蔺相如立即回答说:“如果大王确实没有合适的人选,我愿替大王前往。如果秦国的城市划入赵国,我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国;如果秦国不愿意给我们城,我就把它完整地带回来。”

于是,蔺相如就带着和氏璧出使西面的秦国。

到了秦国,秦王高高地坐在章台上,蔺相如奉璧献上。秦王非常高兴,自己把玩一阵之后,又递给身边的宫娥彩女观看,然后再递给臣下。众臣都高兴得呼喊万岁。

秦王这种傲慢的态度激怒了蔺相如,他知道秦王根本不想按约划城给赵国,就向前说:“大王,璧上有一点儿黑斑,我想指给大王看看。”于是秦王把璧递给蔺相如,蔺相如紧握着璧向后退去,倚着柱子,愤怒得连头发都向上冲动了帽子。然后,作势要将和氏璧击碎。

秦王怕击碎了玉,连忙缓和下来。后来,蔺相如终于机智地巧施计谋把和氏璧带回了赵国。

七上八下

“七上八下”形容心神不定。

此典出自《水浒传》第二十六回。

潘金莲与西门庆通奸,害死了丈夫武大。武松向官府告状,催逼知县抓人。谁知知县贪图贿赂,不肯主持公道。武松决定亲自报仇,于是就在家里摆下酒席,要当场杀死潘金莲,请来街坊邻居作证。对门卖冷酒店的胡正卿,原是吏员出身,见此事干系重大,坚决不肯来作证?武松不管他,硬拉了过来,安排坐定。武松请到四家邻居,加上王婆和嫂嫂潘金莲,共六人。武松拢条凳子,却坐在横头,叫士兵把前后门都关了,那后面士兵只是来筛酒,武松只是客套一番,也不说干什么,士兵只顾筛酒,弄得众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酒过三杯,胡正卿便要起身告辞说:

“小人太忙了。”武松大声说道:“你不能走。既然来到这里,再忙也要坐一会。”那胡正卿心神不定,心头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心中暗想:“既然是好意请我们吃酒,为什么又这样对待,不许我走开?”

胡正卿害怕武松动怒,只得坐下。接着,武松审问潘金莲、王婆,让胡正卿一一记录在案。

武松杀了潘金莲,又去杀了西门庆,终于报了杀兄之仇。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

形容礼物也许很轻微,送礼的人却怀着一片真诚,其中的情意是很值得珍重的。

此典出自宋代·欧阳修《梅圣俞寄银杳》:“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

唐朝时候,有个地方官得到一只天鹅,他连忙派了手下一个叫缅伯高的人赶赴京城,将天鹅献给皇帝。

缅伯高在去京城的路途上,精心照料着那只天鹅。一天,他来到沔阳湖。经过几天不断地赶路,人和天鹅都很困乏。见到碧波荡漾的湖水,缅伯高精神一振,天鹅更是扑着翅膀想冲入水中。缅伯高心想,不如在这里休息一下,让天鹅在湖里洗洗澡,快活快活。

于是,他就把天鹅放进湖水里,用手紧紧抓住,让它在水里洗澡。谁知天鹅见了水,高兴极了,拼命地扇着双翅。缅伯高一不小心松了手,让天鹅挣脱开去,他赶紧去追赶,天鹅却展开美丽的翅膀飞到了天空。缅伯高追了一阵,什么也没捞到,只拾到了天鹅身上掉下来的一根雪白的羽毛。天鹅飞跑了,可吓坏了缅伯高。他不敢回去见他的上司,只好硬着头皮来到京城,向皇帝献上一根鹅毛。皇帝和满朝文武见他送上一根鹅毛,都觉得非常奇怪。缅伯高讲述了事情的经过,还顺口念了几句诗道:

“上复唐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皇帝听后,觉得其情可恕,诚心可嘉,就没有处罚缅伯高。

切齿拊心

“切齿拊心”形容愤恨到了极点,恨不得剖其心、食其心之意。

此典出自《战国策·燕策三》:“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乃得闻教。”

燕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逃跑回去后,看到秦国大将王翦攻破了赵国,俘虏了赵王,一直打到燕国的南边国境。燕太子为了摆脱困境,就请来了荆轲,一起商讨对策。他对荆轲说:“秦兵将要打过易水了,到那时,即使我愿意长期陪伴先生,也不可能了。”荆轲说:“听说秦王悬赏捉拿樊於期将军,谁捉到赐金千斤,封侯万户。

今樊於期将军避难投奔了燕,如果我们把樊於期的脑袋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非常高兴地接见我,我就乘机刺死秦王以报答太子。”太子丹说:“樊将军因无处容身才来投奔我,我不能为了私利而伤害长者,请荆卿再想想其他的办法。”

荆轲知太子不忍伤害樊将军,就背地里去见樊於期说:“秦王让你遭受的祸害太深了。父母宗族都被他们杀光了。现在秦王要以金千斤、万户邑来买你的脑袋,你看怎么办呢?”樊将军仰头呼天,泪如泉涌,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我每次想起这些,都会痛入骨髓,却总想不出个办法来。”荆轲说:“我有一个办法,既可以解燕国之患,又可以报将军的深仇。”樊於期连忙凑近荆轲问:“你有什么办法?”荆轲肃然,对樊於期说:“愿把将军的头,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很高兴地接见我,然后我就趁机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以匕首刺杀他,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的耻辱也洗脱了,将军觉得怎么样?”樊於期卷起袖子,凑近荆轲说:“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乃得闻教。”(意思是:这是我白天黑夜咬牙捶胸的恨事,但不知如何能雪此恨,而今才得你的教诲。)樊於期说完,就拔剑自刎了。

青梅竹马

“青梅竹马”这句成语通常与“两小无猜”连用,形容男女幼童天真无邪地在一起玩耍。

此典出自唐代·李白《长干行》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俊逸高畅,并且富有情感;有人曾说他,像天上的神仙,谪居在人世间一般。他有一首诗描述男、女孩子彼此玩得很投机的情形,其中有二句道:“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青梅竹马”这句成语,就是从这两句诗中得来的。意思是说:

小孩子们聚在一起,感情非常好,很少会发生打架、争吵等事情。

人琴俱亡

“人琴俱亡”指睹物思人、悼念死者。

此典出自《晋书·王羲之列传》:“未几,献之卒,徽之奔丧不哭,直上灵床坐,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乎子敬,人琴俱亡!’因顿绝。”

王羲之和王献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献之有个哥哥名叫王徽之,两人情投意合,感情很好。

王徽之生性散漫,自恃有才,非常任性,做事情喜欢我行我素,不喜欢做官。开始他在大司马桓温手下当参军。他整天蓬头垢面,不梳洗整理,官袍子穿在身上连带子都不系,别人看见他这副模样,就常常嘲笑他。后来他给车骑将军桓冲当骑兵参军,仍旧是不闻不问,只顾自己读书吟诗,寻找乐趣。一天,桓冲问他:

“你是管哪种差事的呀?”

“好像是管骑兵战马吧?!”王徽之答道。

“那么你管多少马呀?”

“连马我还不知道呢,哪里知道马数?”

“马死了几匹?”

“未知生,焉知死?”

桓冲看他这种如呆似痴的样子,只好叹着气走开了。

有一次,王徽之听说有一户人家院里,种了质地优良的竹子,便坐着车子去观竹。主人把院子打扫干净,摆上椅子请他坐,可他只顾看竹子,根本不理睬主人。别人对他的这种行为很不理解。

王徽之与弟弟王献之关系非常好,两人常在一块读书、作诗。王献之从小喜欢写字、画画,后来到朝廷做了中书令。

王徽之晚年弃官回到故乡,正赶上弟弟献之重病卧床。他非常伤心,便求巫师说:

“听说人的寿命是有定数的,活人可以把寿命借给死人,我的才能不如弟弟,我愿意把自己的寿命借给他,我替他去死,让弟弟再活几年吧!”

巫师说:“不行啊,你的寿命也到了限数啦,无法给别人的。”

没过几天,王献之去世了。家人悲痛欲绝,但是王徽之却不哭。他坐在灵床上,取下王献之的琴弹起来,但无论如何也弹不出个调子。他长叹一口气,哀伤地说:“呜呼,献之啊,人死了,琴也死啦……”说完,便昏厥过去。

由于过分悲痛,王徽之背上的疮痈溃裂不愈,一个月之后他也病死了。

人神共愤

“人神共愤”形容民愤极大,达于极点。

此典出自《北齐书·高乾传》:“今社稷阽危,人神愤怨,破家报国,在此时也。”

又见《旧唐书·于襣传》:襣顷拥节旄,肆行暴虐,人神共愤,法令不容。

于襣,字允元,在唐德宗(李适)时期曾经做过湖州刺史。他任职期间,可以说也曾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西湖,是南朝时凿的,灌溉良田三千顷,但年久失修,废弃无用。于襣下令筑堤挖塘,重新修复,使当地百姓获得鱼米之利。后来,他又改任苏州刺史,他下令疏通沟渠,修整街道,给老百姓带来方便。吴地流行敬奉鬼神的风俗,于襣认为,花费大量的钱财去敬奉鬼神,却荒废了生产农业,这是非常荒谬的。

于是,他下令拆掉神殿庙宇,只留下伍子胥等少数人的庙宇。他虽然做了一些好事,但是比较专横,甚至连唐德宗都得让着他。唐宪宗(李纯)即位,令行威严,于襣收敛了一些。唐穆宗(李恒)即位时,于襣已经死了。他死的时候,被赠以“厉”的谥号,然而,他的儿子于季友觉得“厉”的谥号不够合适,请求唐穆宗改赐号为“思”。可是,大臣们却都反对,主张不要更改。

太常博士王彦威上书说:“于襣晋升很快,拥有象征皇家权力的符节,不为朝廷效劳,却肆行无忌,残酷暴虐,连百姓和鬼神都怒不可遏,为国家的法令所不容。”

太常博士王彦威建议穆宗,千万不要改赐为“思”,不然的话,“圣政”就会受到损害。但是,穆宗对王彦威的上书置之不理,同意了于季友的请求,把于襣的谥号改赐为“思”。

如丧考妣

“如丧考妣”表示好像死了父母一样的难过和伤心。

此典出自《尚书·舜曲》:“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观《孟子·万章上》: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

鲁国有个名叫蒙丘,是孟子的学生。有一次,他去拜见孟子,问孟子道:“俗话说:

‘道德最高的人,君主不能以他为臣,父亲不能以他为子。’舜便是这样的人。舜做了天子之后,尧率领诸侯去朝见他,舜的父亲瞽瞍也向北去朝见他。舜看到父亲瞽瞍来朝见,局促不安。孔子说:“‘在这个时候,天下就很危险啊!’不知道事实是不是这样。”

孟子回答说:“不是这样。尧活着的时候,舜没有做天子,只是尧老年时叫舜代他履行过天子的职责。《尧典》上说:‘二十八年之后,尧死了,老百姓像死了父母一样,服丧三年,各地都停止了娱乐活动。’孔子为此说过:‘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人间没有两个天子。’如果说舜在尧死之前就已经做了天子,这岂不是同时有两个天子了吗?”

如坐针毡

“如坐针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