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创新与发展:甘肃省博物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0924300000062

第62章 博物馆的科学发展(5)

第六,馆藏特色文物优势。甘肃的馆藏文物如陶器类、青铜器类、玉石器类、金银器类、木漆器类、纸类、丝织类等藏品各具特色。甘肃省博物馆藏武威东汉铜奔马和铜车马组、西周青铜器、春秋战国青铜器举世罕见。甘肃省博物馆藏的齐家文化玉器、静宁县博物馆藏齐家文化玉琮、庆阳地区博物馆收藏的西周“乍册吾”玉戈、灵台县博物馆存西周玉雕人像等均为国内古代玉器的代表性器物。石质文物中甘肃省博物馆藏北凉高善穆石造像塔、北魏庄浪石造像塔以及天水市博物馆藏隋代贴金彩绘屏风石棺床等均为国内少有的国宝级石质文物。甘肃省博物馆藏西式神人纹鎏金银盘,为全世界所存两件中最好的一件。敦煌研究院、张掖市博物馆藏大量波斯银币,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甘肃省博物馆藏八思巴文虎头银符牌,是元蒙帝国全盛时期高超铸造艺术的代表,存世仅有两面。保存于甘肃省博物馆的天水放马滩纸,为西汉初期遗物,将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时间提前了近300年。甘肃省博物馆藏西汉时期旱滩坡纸、肩水金关纸、马圈湾纸,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居延纸、敦煌纸,均以确凿的证据推翻了蔡伦造纸说。兰州市博物馆藏东汉时期伏龙坪纸,证明当时纸已被用于书写。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藏敦煌藏经洞出土古代纸本经卷典籍,如《法句经》、《贤愚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都是劫后余存的珍品。张掖市博物馆藏明代官版北路金书《大藏经》,卷帙完整,书法、绘画技艺俱佳,为传世之孤品。甘肃省博物馆藏汉代绢地刺绣屯戍人物图,为不可多得的反映汉代现实生活人物活动的作品。织锦针奁盒,集锦、绣为一体,织造工艺高超。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西汉张掖都尉綮信,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的一件。敦煌研究院藏元代官员纱帽,制作精巧。永登县鲁土司衙门文管所收藏的明代官服,质地精美,织工细腻,保存完整。其他藏品,如自然标本中的黄河剑齿象、和政大唇犀、武山猿人化石等,也均极为罕见,弥足珍贵。

二、甘肃博物馆事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已成为发展的趋势。随着新世纪帷幕的拉开,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交往和传播越来越成为各国相互关系的重要内容,许多国家都把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西方发达国家不仅把经济的触角伸向全球各地,而且采取各种方式输出自己的文化。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已不再是地里的农作物,也不再是工厂里制造的产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文化的交流更加深入,竞争和碰撞也更加激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文化多极化的色彩也愈来愈浓,各个国家和民族无不重视自己民族精神的培育,特别是许多国家由于人种复杂,宗教林立,地域广阔,语言不同,更需要有共同精神支柱来维系本国、本民族人民生存发展的根基。各国为统一国民的思想,增加凝聚力,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均采取各类人士都能接受的文化方式培养共同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注重培养人的社会责任和效力国家的价值观、人生观,不分种族、语言、宗教和地区而团结一致,建设繁荣昌盛的国家,这在东、西方许多国家都取得了显著成效。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以及历史文化的载体——文物在其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各国都把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石刻以及各时代代表性的艺术品实物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血脉,弘扬自己民族的精神品格。综观人类的发展历史,任何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的生产力,就不可能强大;但如果缺乏与时代相适应的民族文化,没有为全民族所认同的民族精神,就不是真正的强大。文物对营造民族文化素质的必要环境和人文气氛,对陶冶人民性灵及震撼世人心灵,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特殊作用和重要价值无可替代。文物是凝结着祖先的杰出智慧和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的物化了的民族生存史、奋斗史和发展史,是推动社会历史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绝不能放弃的民族精神的珍贵财富。

博物馆作为文物的最终归宿,“是一个不追求赢利、为社会和社会的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南此,博物馆作为保护、研究和展示文化及自然遗产的社会公益机构,在面向社会发挥独特的文化教育功能的同时,则标志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水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形象代表。在世界范围内,博物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据国际博协统计,1973年全世界博物馆在2万座以上,雇员约10万;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到2.7万座。国际博协出版的《世界博物馆》共列举了50多个国家的2.7万个博物馆,其中84%在北美和欧洲;8.7%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4.5%在拉丁美洲;1.5%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3%在阿拉伯国家。世界各地博物馆,其中半数以上的历史不超过50年。博物馆的类型和内容更是多种多样,几乎涵盖了人类自然和人文遗产的各个领域。世界博物馆的这次大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80年代抵达顶峰,90年代以后趋于平稳。然而,近20年来的世界博物馆,无论是结构、功能,还是运作方式,都与19世纪世界博物馆发端时期,甚至与20世纪前50年有明显的差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纷繁局面。出现这种形势的社会背景是广阔而又复杂的,但根本上是国际局势的和平与发展的大好形势。世界各国在承接科技进步和经济繁荣的同时,更强烈地关注文化的建设。因为国家、民族的发展与竞争也是一种文化的竞争,原材料可以购买,技术可以引进,资金可以流通,公司可以跨国,文化也可以传播,但只有历史无法移植,作为文化和文明物证的文物不能流失。所以,无论是在博物馆内部还是外部,人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关注博物馆。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对全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国家。博大精深的文物史迹,丰富多彩的自然遗存,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宝贵生态的载体,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这些文化和自然遗产,努力发展博物馆文化,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博物馆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博物馆建设具备了一定规模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一是博物馆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仅文博系统的博物馆就由1978年的349所发展到2002年的1384所,若加上其他部门和民间兴办的博物馆,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达到2400余座。二是博物馆的门类日益丰富,综合类、社会历史类、革命史类、军事类、名人类、艺术类、自然类、地矿类、科技类、产业类,民族民俗类等多种类型博物馆竞相辉映。三是博物馆的办馆主体多元化,文物部门与其他行业、部门办馆日趋普遍,同时出现了集体和个人兴办的博物馆。四是博物馆的地域分布更加广泛,以往博物馆基础相对薄弱的西部12个省区,目前拥有各类博物馆400余所,改变了过去博物馆过多集中在东部和中部一些大中城市的不平衡局面。五是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山西博物院、中国科技馆、福建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等一批现代化博物馆新馆的建成开放,还有湖北、重庆、四川、辽宁、新疆、广西、云南、内蒙古、宁夏、西藏等省区也以现代化高标准新建、扩建了博物馆,大大地缩短了中国博物馆与世界发达国家博物馆的差距。

甘肃省博物馆事业近年来也得到了较快发展,2009年底,全省博物馆、纪念馆达到89所,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在中央有关部委的关怀支持下,将省博物馆展览大楼的维修加同改造工程立项实施,并列为全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十大实事之一。工程总投资1.4482万元,总建筑面积2.85万平方米,已于2006年12月26日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高度重视博物馆建设,积石山、肃南、古浪、武威、秦安、庆阳、平凉、酒泉、定西、敦煌、清水、徽县、和政等县市已经新建和改建了博物馆,这一大批博物馆的建设,使甘肃建设有特色的文化大省的基础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三、顺应形势,建设有特色的博物馆,是展示甘肃文物资源建设文化大省的光荣使命

博物馆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身体力行现代博物馆事业,顺应博物馆文化发展的规律,把握博物馆发展的趋势,建设有甘肃特色的一流博物馆,是历史给予甘肃省博物馆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