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创新与发展:甘肃省博物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0924300000060

第60章 博物馆的科学发展(3)

(5)信息化工作成绩显著,完成了馆藏珍贵文物数据库建设工作。2003年甘肃省博物馆按照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的安排部署,精心组织,集中力量,全面完成了馆藏珍贵文物数据库建设工作,完成了藏品数据库访问接口、网站系统、导览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数字图书室系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等系统的数据创建及软件安装、调试。甘肃省博物馆与兰州交通大学合作研发的《智能建筑集成信息系统研发与应用》项目荣获2009年甘肃省社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基于博物馆类的智能建筑集成信息系统研发与应用》项目荣获2008年甘肃省建筑科技成果一等奖和兰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6)获得了全国博物馆第七届“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按照中央“三贴近”要求,结合馆藏文物实际情况和地域特色,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彩陶》、《丝绸之路文明》和《甘肃古生物化石》三个固定陈列展览在2007年积极申报,参加了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通过逐级推荐、专家深入现场考察评估、群众互联网投票,专家委员会和评选委员会两轮评选,最后从全国18000多个陈列展览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七届(2005—2006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7)成功举办了“中国西部博物馆论坛”、“丝绸之路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活动。2007年8月在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成功举办了南中国博物馆学会主办,甘肃省博物馆承办的“中国西部博物馆论坛”活动。大会收集论文56篇,来自全国各地博物馆的领导与专家在论坛大会上共谋博物馆发展大计,探讨机遇和挑战,并在《中国文物报》刊发了宣传专版,出版了《中国西部博物馆论坛文集》,使这次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在国内博物馆界引起了积极影响。

在甘肃省博物馆建馆70周年之际,甘肃省博物馆联合兰州大学共同举办了《甘肃省博物馆建馆70周年暨丝绸之路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邀请34位中外嘉宾和学者参加,来自日本神户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甘肃省简牍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历史系等十几位国内外著名学者在大会上发表了自己的学术成果,共提交《丝绸之路的使者——西域胡人略论》、《汉简与丝绸之路》等论文51篇,通过“外引内联”的学术研究平台,使博物馆与国内、国际间的合作不断增强,影响不断扩大。

(8)通过免费开放工作,最大限度的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成果。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向社会公布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省委、省政府和省文化厅高度重视,甘肃省博物馆积极准备以确保文物安全、观众安全、设施安全和参观环境安全为重点,以向观众提供优质服务为目标,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和措施,完善服务设施,制定应急预案、开放管理工作内容及工作流程等,尽量为观众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参观环境,坚决做好党的惠民政策的宣传者、执行者。免费开放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累计接待观众120万人次,日接待观众平均近1000人,节假日和双休日日接待观众最高峰为5400多人,真正做到了最大限度的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成果。2009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博物馆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仍然面临着总体水平不高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博物馆藏品来源日渐枯竭。免费开放以后,观众对文物展览的期望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博物馆的展览常办常新,展览常办常新的基础是充足丰富的藏品。但是,一方面从1985年以后,考古机构从博物馆分离出去,独立享有文物的发掘和使用的权力,不再向博物馆提供发掘品,博物馆的藏品来源成为“无源之水”;另一方面,由于文物征集资金的缺乏,许多珍贵的文物无法征集,致使社会上较为珍贵文物的流失严重。因此,藏品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瓶颈。

(2)展厅有限,展览展线短,缺乏固定陈列。甘肃省博物馆新馆展览大楼在建设之初,根据馆藏文物、标本的情况,拟定常办8至10个固定陈列,但由于经费的限制和各方面的原因,最终仅仅确定了《甘肃丝绸之路文明》、《甘肃古生物化石》、《甘肃彩陶》三个固定陈列展览。免费开放后观众人数大大增加,三个固定展览远远满足不了观众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增加有深度有内涵的固定陈列迫在眉睫。

(3)专业技术队伍年龄老化,人才短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目前,甘肃省博物馆的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存在断层,科研人员年龄老化现象比较严重,曾经是甘肃省博物馆的优势研究项目如西夏学、西北史地学、西北民族学、文物技术保护等方面,随着高级专业人员的退休,年轻人员又无法及时接任,人才逐渐枯竭,极大的影响了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

(4)文物保护工作的整体水平与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在过去,甘肃省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近几年来,一方面由于专业从事保护修复技术方面的人才流失,另一方面现有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没有现代化的实验室,硬件设施早已不适应开展现代化的文物保护,科技保护条件均不够完备,文物保护修复的条件相对滞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

(5)博物馆资源信息化建设和开发利用方面还处于初始阶段,整体向高级化利用水平转化还存在差距。衡量现代化博物馆的标准无疑是信息化的程度,新馆建成以后,虽然在局域网建设、网络框架构建、藏品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做了一些前期的工作,但是甘肃省博物馆的信息化工作距离实现“数字博物馆”的目标还相差甚远。

(6)文化产业的发展跟不上博物馆前进的步伐。甘肃省博物馆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欠缺,没有形成系列和规模,展厅内的互动项目和具有博物馆特色的服务欠缺。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总体目标

1.“十二五”时期,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

以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建成中国西部有特色的一流博物馆为目标,以发展先进文化为契机,以保护、发掘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为核心,以举办有内涵的展览为重点,以传播先进文化、愉悦群众身心为己任,全面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树立科学的文物保护理念,改进管理手段,加快博物馆资源整合,立足甘肃实际,邀请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充分发挥博物馆工作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独特作用,进一步提升博物馆工作的整体水平,使博物馆各项事业在“十二五”期间呈现出朝气蓬勃、创新有为的良好局面,实现甘肃省博物馆既继承历史文化发展特色,又符合现代化、国际化博物馆功能的战略目标。

2.“十二五”规划的总体目标

贯彻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文物局的相关方针政策,认真践行三贴近指示精神,强化博物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中的作用,促进博物馆建设与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协调、统一,落实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实施免费开放的目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提高博物馆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精美的展览和优质服务及优秀的精神产品吸引观众前来参观,把博物馆建设成为广大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第二课堂;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和基础阵地作用,把博物馆建设成为群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并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愉悦群众身心的精神家同;发挥城市名片的作用,把博物馆建设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深入挖掘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科学价值,把博物馆建设成为学术研究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平台;围绕社会宣传这一主题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博物馆真正成为“公民终身教育的课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三、“十二五”期间的基本任务

1.积极申请立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续建展览大楼两翼工程。随着免费开放观众参观人数的增加,现有的三个固定的陈列展览已远远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要解决展览老面孔的问题,就必需增加固定展览,甘肃省博物馆展览大楼现已没有展厅用于增加固定展览,因此,要积极申请立项,续建展览大楼东西两翼的二期工程,扩大展厅面积,延长展线,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建立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申请立项并逐步建成甘肃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建成分析检测、研究修复、处理保护、古旧字画装裱等基本实验室,同时增加和配置上述各研究室所需的仪器设备。新建成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要达到省级一流的文保实验室的标准,立足馆内,面向全省,承接起文物保护和修复、保护材料测试检测,加速成果的系统化、配套化开发任务,并推出适合特定文物的保护材料和修复技术,使技术水平在西北地区居于领先地位,同时在木器、塑像、壁画、彩陶修复方面积极申报国家基地。多渠道寻求国内外科技合作,争取每年实施一个文物科技保护重点项目,发挥甘肃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优势,实现文物科技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3)搬迁魏晋壁画墓。从嘉峪关搬迁复原到我馆的5号魏晋壁画墓,因地理位置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其墓室前后湿度已经超过80%,部分墙皮已经开始脱落。前墓室湿度最大的地方壁画砖已开始泛碱、起皮、壁画损毁程度非常严重,画面看不清楚并且随时有脱落的可能。尽管技术部也做过多次保护处理但是效果微乎其微。展览大楼东西两翼建成后,计划将魏晋壁画墓整体搬迁至新展厅内,增加一个墓葬复原的展厅,并控制展厅内的温度和适度,对壁画墓进行更好的保护和展示。

2.加强博物馆安全防范现代化

免费开放的深入实施对博物馆的安全保卫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原有的人防、物防、技防的基础上,要不断完善和提升更高层次的防范体系。一方面改进安全防范设施,提升技防平台,特别是对视频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文物库房门禁监控系统要进行改进,尽可能使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和最新系统进行操作;另一方面加强安全保卫专业人员的技能培养,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安全保卫队伍进行专业技术培训,通过与其他先进博物馆的安全防范业务交流或利用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安防技术培训班的学习机会,选派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确保能够熟练的使用现代化的安全防范设备。

3.扩充展览内容,打造精品展览

(1)增加三至四个固定展览,储备流动展览量五个。根据甘肃的地域特色和甘肃省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实际情况,在保留并进一步改进原有三个固定展览的基础上,五年内拟增加三至四个展览,内容包括《甘肃佛教艺术展》、《书法源流八千年》、《甘肃自然富源展》、《近现代革命文物展》。在加强与兄弟博物馆之间交流的同时,利用甘肃省博物馆在彩陶、木雕、书法和丝绸之路文物方面的馆藏优势,充分储备外展和流动展览,拟储备《黄河彩陶》、《木雕艺术》、《佛教艺术》等流动展览,一方面起到大力宣传甘肃历史文化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将博物馆的收藏功能转化为回报报社会的目的,增加甘肃省博物馆的社会认可度。

(2)积极申报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精品奖。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工作整体水平的体现,是博物馆奉献给社会的主要文化产品。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已发展成为全国文化战线的知名品牌,为发挥博物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方面发挥了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因此甘肃省博物馆要精心准备展览,积极申报,争取在五年内再评选到一个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从而进一步提高展览的展示宣传和社会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4.加强学术研究,加大人才培养,促进科研工作上质量上水平

遵循“研究——展览——教育”型办馆理念,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鼓励专业人员树立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特色观念。成立课题攻关小组,形成一个严密组织、和谐有序的学术团体,以“内引外联”的人才战略,采用老专家传、帮、带的方式,引进、培养、带动、推出一批具有高层次文博专业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人才。学术要有专攻,针对甘肃省博物馆在简牍学、西夏学、彩陶等方面的特色和突出优势,每年设立馆级科研项目,进行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克服以往重展览轻研究的倾向,努力建立一套面向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科研规范、评价、激励、管理的制度体系,全面促进甘肃省博物馆科研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5.拓展博物馆宣传教育功能,全面提升博物馆的服务水平

逐步建立起与观众特点相适应的教育传播、服务机制,强化“服务”性,淡化“教育”性,做好系统性的观众调查研究,开展专题性宣传活动,建立多元化的讲解体系、出版教育普及刊物等,开展馆校协作教育,将历史课搬进博物馆,设立校外教育基地,加强博物馆志愿者与博物馆之友队伍建设,将博物馆志愿者和博物馆之友作为连接社会的桥梁与纽带。

6.加速信息化建设,提升博物馆的科技含量

要适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认真实施“数字博物馆计划”,提升信息传播、教育推广和知识普及的能力和水平。完善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数字化展示工作,将更多的科技手段引进博物馆的陈列展示,使其更加生动、形象,更具有吸引力。推动完善网络管理制度,以馆内局域网为管理平台,实现文物资源和图书资料的数字化管理,全面建立文物信息共享体系、办公自动化体系,达到内部资源共享,确保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有实质性提升。

7.加大文化产品的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要依托文物藏品和陈列展览,积极开发具有博物馆特色和文物元素的多层次的纪念品和博物馆文化产品,让不同层次、有不同需求的观众都能得到保留博物馆记忆的文化产品,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满足群众爱好,使历史文化传播得更深入更持久。同时,提供教育、休闲、娱乐场所,使观众乐于走进博物馆,增加观众在博物馆停留的时间。

8.加大文物征集力度,填补馆藏空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