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哲学家问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
“想不想找一份工资更高的工作?”
“当然想。”
“为什么要追求更多的工资呢?”
“为了生活更富裕。”
“那么生活更富裕为了什么呢?”
没人喜欢这样被追根问底,因为我们未曾真正思考过。毕竟,有钱是一件多好的事啊!
但是,富裕到底又是为了什么呢?
芝加哥大学工商学院的一个教授为我们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假定你是一家公司的CEO,你有两种支付员工报酬的方式。一种方式你可以给员工支付定额的高薪,另一种方式你可以给员工相对低一些的工资,但是时不时给他们一些奖励。客观来讲,你的公司第一种方式中花的钱更多,但是,你的员工会在第二种方式中更高兴,而这个时候公司花的钱还更少!
当然,如果你的公司现在已经采取的是类似第一种的支付定额高薪的方式,那么现在要转换成第二种支付方式已晚,因为降低工资总是让员工很不开心的。
我们无法讳言这样的现实: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人人都希望自己的钱包变得更鼓,人人都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成为富翁。但我们同样无法回避这样的事实,社会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至少在现在这个阶段,我们不可能期望人人都成为富豪。富裕阶层与弱势群体之间的贫富鸿沟也不可能完全消失。
传统经济学认为,增加人们的财富是提高人们幸福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但奚教授认为,财富仅仅是能够带来幸福的很小的因素之一,人们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和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举个例子,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的人均GDP翻了几番,但是许多研究发现,人们的幸福程度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压力反而增加了。这就产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们耗费了那么多的精力和资源,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财富,但是人们的幸福程度却没有什么变化。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归根结底,人们最终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有更多的金钱。因为,从“效用最大化”出发,对人本身最大的效用不是财富,而是幸福本身。
这一点已经被很多真实的例证证明。有一位私营企业家,他的公司年产值约2亿元,一年纯利润也有两三千万元。但他每天早上八点半上班,常常要到晚上八九点才回家。他自嘲被企业“套”住了,一年到头很难有轻松的时候。有人问他,公司每年财务报表上利润的增加能给他带来多少快乐,他笑笑,摇摇头:“增加几百万没啥感觉。”
事实就是这样,5元钱给一位饥肠辘辘的人带来的快乐,可能要比一万元带给千万富翁的快乐来得强烈。如果用纵轴代表快乐,横轴代表财富,那么二者的关系可以通过一条曲线反映出来:在一贫如洗时,最初的财富积累给人带来的幸福感一定急剧上升。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幸福感的增加进入一个缓坡。等到财富增长到某个数量后,大大超过了一个人一生的需要,拥有者可以“为所欲为”时,幸福感增长就基本成为水平线,很难再有更多增长。无论金钱、财富怎样多,人生终究还是有缺陷的,比如生老病死,所以人的幸福感都不可能达到100%。
金钱和财富同样逃脱不掉边际效用递减律。
1500万元当然比1000万元更好,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因而让幸福感也同等增加50%。这实在是勉为其难:吃不过三餐饭,睡不过一张床,财富增加了,幸福感不一定同比增加。这是世界之惑,人类之惑。除非在财富增加的每个台阶,能过一种全新的生活。
2001年,美国61岁的富翁蒂托花了2000万美元到俄罗斯国际空间站进行太空旅游。2002年,28岁的南非富翁马克也同样玩了一次。还有很多外国富豪也这样,或驾船横渡太平洋,或乘热气球环游世界等等。以奚教授的观点看,他们那些人就是要让财富变成实实在在的幸福。
理财箴言
在你对财富有了足够的认识之后,请你记住:我们的最终目标不是最大化财富,而是最大化人们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