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政论:历代政论专著
10908100000016

第16章 臣僚借鉴之书——臣轨

那是在武则天执政时期,政通人和,社会安定,兵略妥善,四境太平,经济发展,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有“贞观遗风”的美誉。由于武则天信佛,佛教十分兴盛,据传武则天一度曾下令不准杀生。文武百官们宴客,往往都是素席,从无荤腥。有一个大臣过寿,亲友、同僚纷纷前来祝贺。酒席上只有素菜,这大臣觉得过意不去,就偷偷宰了一头猪,做了一些荤菜,还做了一些肉包子。酒席间热热闹闹,宾主尽欢。

谁知第二天早朝完毕,这位大臣被武则天问道:“你昨天杀猪了吧?”大臣一听,吓得魂飞魄散。武则天把告密的大臣喊出来,并拿出两个肉包子为证。请客的大臣跪在地上浑身发抖,说不出话来。告密的大臣则在一旁奸笑。

武则天说:“因你是忠臣,又是初犯,朕不予追究,恕你无罪。”她又指着告密的奸臣说:“不过你要注意,下次请客,像他这样的人不要请!”

请客的大臣感激涕零,认为武则天忠奸分明,不信谗言又有识人之明。告密的奸臣自讨无趣,灰溜溜地走开了。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出类拔萃的帝王。在称帝前,她为了夺取政权,曾经任用酷吏打击反对派,称帝第二年,她便用两大酷吏之一的来俊臣杀了另一个酷吏周兴。

任用酷吏让武则天背上了骂名,但作为一个政治家,她以知人善任在历史上著称。武则天一朝号称“君子满朝”,著名贤臣娄师德、狄仁杰等均在其列,后来的“开元贤相”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则天时期提拔起来的。

武则天善于用人,体现在她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和创新上。她改革科举,提高进士科的地位;举行殿试;开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多种制度,让大批出身寒门的子弟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宋代编年史《资治通鉴》评价武则天:

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

武则天虽然是女皇帝,但她称帝之后,为了政权稳定,大臣基本全部被她掌控。她还专门编撰了一部《臣轨》,用来作为臣子的规矩和标准。

《臣轨》共2卷10篇,分国体、至忠、守道、公正、匡谏、诚信、缜密、廉洁、良将、利人10章。该书以儒家传统道德观念为基础,论述为臣者正心、诚意、爱国、忠君之道,作为臣僚的座右铭与士人贡举习业的读本,维持帝王的统治地位。

在《臣轨》中,武则天提出,臣子应“外扬君之善,内匡君之恶”,她把“大公无私”作为当官的基本准则并强调:

人臣之公者,理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人。

在武则天看来,惠民是第一位,在惠民与忠君的取舍上,她更倾向于惠民。因为民心向背决定国家的兴废,惠民者才能获得民心与民众的倾心支持,才能最终维护君王为代表的国家统治。可见,忠于国家和民族以及广大民众是绝对的,而忠于帝王、君主是相对的。这是为政者必须要遵循与把握的。

在《臣轨》中,武则天全面阐释了清廉之德于国于吏的重要意义,这不仅是她对以往官德建设的高度概括与总结,也是对贞观之治经验的升华。

武则天认为,身为臣子,修身养性,端正品行,不能不慎重;谋划思考机密大事,不能不周密。忧患常源于轻视小事,灾祸常因为忽略细节。一个人行事不慎重周密,大多会后悔终生。

因此,说话容易泄漏机密,是灾祸的媒介;做事不慎重,是失败的缘由。眼睛明亮的人能看到无形的事物;耳朵聪敏的人能听到弦外之音;善于谋划的人对策出现在预兆之前;做事缜密的人在事情没发生之前就十分慎重。远离困窘就必须及早谋划,不想贫穷就必须趁早预计。

最后,武则天设身处地地告诉大臣:

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为勿为,以避其危。

意思是,不该说的话不要说,这样可以避免其中的灾祸;不该做的事不要做,这样才可以避免其中的危险。

武则天的《臣轨》与唐太宗的《帝范》一直并行。虽然二者同样出自唐代两位皇帝笔下,但一个是约束臣子,一个是规范皇帝,立意和出发点有所不同。由于武则天在历史上长期存在着争议,所以历史上对《臣轨》的评价一直低于《帝范》,但《臣轨》本身的价值和作用并未因此受到影响,值得人们长期研究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