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榜的底子——近(进)视(士)。
两齿子挠痒——是把硬手。
两幅半的被单——遮了头遮不了脚。
两副担子一肩挑——难上加难。
两个巴掌打人——左右开弓。
两个鼻子眼出气——息息相关。
两个唱双簧——一个不照面,一个不作主。
两个春官一头睡——说不完。
两个风筝一块放——胡搅蛮缠。
两个怪叫驴——拴不到一个槽上。
两个锅盖一起开——斗气。
两个化子拜堂——穷配。
两个化子打架——杠头。
两个家雀打架——为着一粒米。
两个肩膀扛张嘴——一个人吃饱一家子不饿。
两个进士落井——双管(官)齐下。
两个木匠比手艺——看谁斧子砍得快。
两上泥菩萨过河——谁也救不了谁。
两个胖子睡一头——合肥。
两个人报数——不数一就数二。
两个人抬根棒槌——迈不开步。
两个抬根鸡毛——不使什么劲。
两个人推磨——你推我让。
两个人奏笙——你吹我捧。
两个山字打垛——请出。
两个山搁在一块——你给我请出。
两个山字迭起来——出。
两个书生打架——未(为)必(笔)。
两个头的向日葵——籽不实。
两个秃子拜月亮——胡闹三光。
两个外甥说话——咱舅。
两个王八打架——原(圆)身打原(圆)身。
两个瞎子挤眼——谁也不知道什么事。
两个瞎子一头睡——没商量。
两个下水道见面——同流合污。
同流合污
指没有独立的节操,混同于俗流,随世而浮沉。后来也指与坏人一同做坏事。出自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下》。
有一天,孟子的学生万章问孟子,为什么孔子憎恨好好先生?
孟子说:“这种好好先生,八面玲珑,四方讨好,你要批评他吧,他又没犯什么大错。表面上一副忠厚老实的样子,实际上他是言行不一、伪善欺世的伪君子。这同尧舜的圣德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孔子憎恨这种人。他们同流合污,一点也没有值得称赞的地方!”
万章说:“我记得孔子说过,他厌恶狗尾草,因为它冒充禾苗;他厌恶邪恶的才智,因为它会破坏仁义;他厌恶夸夸其谈,因为它破坏了信用;他厌恶郑国音乐,因为它干扰雅乐;他厌恶紫色,因为它影响红色……”
孟子打断了万章的话,说:“孔夫子所憎恨的好好先生,说句老实话,他们其实是道德败坏的人。”
两个哑巴吵架——不知谁是谁非。
两个哑巴亲吻——好得没话说啦。
两个哑巴说话——指手划脚。
两个蜘蛛打架——为私(丝)。
两个醉汉睡觉——东倒西歪。
两根草撑了一尊神——好大的架子。
两根筷子夹骨头——三根光棍。
两根绳上拴了五个蚂蚱——接二连三。
两股道上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
两冠军下棋——棋逢对手。
两横加一竖——干。
两鸡打架——斗嘴。
两斤半鸭子三斤半嘴——没大吃头。
两口儿打架——甘(干)草(吵)。
两口子——不分你我。
两口子拜年——多余一礼。
两口子铲地——不顾(雇)人。
两口子唱戏——一唱一和。
两口子吵嘴——讲不清的理。
两口子打架——不记仇。
两口子打架——不劝自了。
两口子打架——好极(急)啦。
两口子的账——算不清。
两口子看鸳鸯——双双成对。
两口子认亲——多此一举。
两口子生气——没有隔夜的怨仇。
两口子推磨——同心协力。
同心协力
“同心协力”比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思想一致,共同努力。出自《三国演义》第一回:“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
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起义军攻打郡县,火烧官府,打开监狱,释放囚犯,开仓济贫,惩办赃官、污吏。汉灵帝心急如焚,急忙拜国舅何进为大将军,并发诏书到处招兵买马,吩咐各州、郡加强防备。没落贵族刘备从小丧父,跟着母亲靠卖鞋、编席过日子。
刘备喜欢结交天下豪杰,特别是那些有武艺、讲义气的人。在刘备结交的朋友中,有两个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叫关羽;一个叫张飞。据说,他们三人见天下大乱,可以趁机起事,便结拜为兄弟,并在张飞庄后的桃园中举行了结拜仪式,祝告天地。结拜时,张飞说:“我们三人结拜为弟兄,同心协力,然后干一番大事业。”
两块银元做眼镜——睁眼就是钱。
两狼山中的杨老将——身入绝境。
两箩不一样重——担着别扭。
两目无光,六神无主——束手无策。
一筹莫展
筹:计策,办法。展:施展。形容束手无策,一点办法都没有。出自元·脱脱等《宋史·蔡幼学传》。
蔡幼学是温州瑞安人,18岁就考取了礼部会试的状元,成为宋孝宗即位十年以来最年轻的进士。
当时的宰相张说是皇亲,是个不学无术的人。另外的两位宰相虞允文、梁克家毫无主见,朝中的政务全由张说一人独揽,政局非常混乱。
蔡幼学面对这种现象十分气愤,上书孝宗皇帝,直率地批评朝廷的失误。他说张说不明大体,权势太重,近于胡作非为,应该受到惩处。皇帝听了很不高兴,张说更为恼火。因此,蔡幼学被降级使用。
孝宗死后,宁宗即位,他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下令朝臣和地方官批评朝政。
蔡幼学再次上书,他说:“陛下要打算当一个贤明、有作为的君主,必须抓住三个方面,一是要孝敬父母;二是要注意选拔品德高尚、才能超群的人担任重要职务;三是要减轻赋税,宽以待民,使老百姓体会到朝廷的仁爱。近些年以来,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制造舆论,意在排挤品德优秀,而又有杰出才能的人。大臣们有心为朝廷效力,又怕招惹是非,身遭不幸;忧国的人有意为朝廷办事,常常担心与皇帝的意见不符;朝廷有学问的人不少,却都不敢坦诚地说出正确的意见,使您一点措施都没有(多士盈廷而一筹不吐)。这样下去不抓紧兴办教育,广泛地选拔人才,怎么能使天下的仁人志士振奋精神呢?”
宁宗看了蔡幼学的奏章,大为赞赏,准备提升蔡幼学的职务,但宰相韩侂胄却极力反对。韩侂胄本人就是不学无术,对有才学的人非常忌恨,把有见识的学者诬蔑为“伪学”,排斥与他政见不同的官员。蔡幼学不得志,只得离开朝廷,到地方上任职。
两牛打架——对顶角。
两亲家卖蒜——各随自便(辫)。
两人同穿一条裤子——不分你我。
两刃相割——利钝才知。
两手架鼓——等着挨敲。
两手捧个涩柿子——肯(啃)不肯(啃)?
两手捧鸡蛋走滑路——特别小心。
两手攥空拳——镚子儿没有。
两条龙玩水——闹大了劲啦。
人文初祖与神龙的交融
相传在四五千年前,我国南方的水乡泽国有一个以龙为图腾的百越族,他们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都要举行龙舟竞渡,以祭祀龙图腾。在祭祀过程中,人们用“五彩丝系臂”,并断发文身,以显示自己是龙子的身份。
百越族图腾的龙到底是什么样的动物呢?在神话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的动物。它的长相奇特,很像各种动物的大集合。
龙的身体修长,体表像蛇一样有麟片,它的角像鹿一样,耳朵像牛,嘴上有两条像虾一样的须,也有又大又凸的圆眼睛,还拥有长得像老鹰一样的爪子,老虎一般的脚掌,背上有鱼鳍,嘴里含有一颗珠子。
宋代罗愿作的训诂书《尔雅翼》形容龙的外貌说:
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龙的这种融合了许多动物的奇异长相,并没有影响人们对它的喜爱,君主帝王对龙的心仪更甚,几乎把一切都与龙联系起来。
比如,皇帝生气称为“龙颜大怒”,皇帝生病就叫“龙体抱恙”、皇帝的子孙是“龙子龙孙”,皇帝高兴就叫“龙心大悦”,所有的皇帝也都会自称为“真龙天子”。
同时,皇宫中的一切器物、服饰、用具上也都打上了龙的印记,如“龙袍”、“龙衮”、“龙冠”、“龙座”、“龙床”、“龙辇”、“龙舟”、“龙船”等。
皇宫中最重要的装饰就是龙纹和龙雕、龙塑,如柱、脊、檐、梁、栏杆、藻井等无不布满龙纹。例如,仅故宫的太和殿内外各种龙饰、龙雕等各种形式的龙就有13844条。
为什么古代君王会如此狂热地喜爱龙呢?这还要从我国的“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的轩辕黄帝开始说起。
传说轩辕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
黄帝的诞辰是农历三月初三,我国自古就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黄帝刚出生之时的外貌就被称为“龙颜有圣德”。
在黄帝还未统一天下时,曾与九黎族部落首领蚩尤开战。蚩尤发动了他铜头铁额、个个本领非凡的兄弟们,又召集了山林水泽间的魑魅魍魉等鬼怪,摆出了毒雾阵,把黄帝的军队围困起来了。
黄帝驾着谋臣风后发明的指南车,指挥军队冲出了毒雾阵。蚩尤又派魑魅魍魉去作战,黄帝则叫兵士们用牛角军号吹出了龙的声音,吓跑了这些鬼怪们。
黄帝的手下有个叫应龙的,是龙的一种。我国古代杂传类著录《述异记》记载:“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就是修行了千年的龙。
应龙在黄帝与蚩尤的对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它能呼风唤雨,帮助黄帝打败了蚩尤而立下大功。我国先秦重要古籍《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说: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说:“黄帝使应龙杀蚩尤于凶黎之谷。”传说应龙立下战功后,由于消耗能量过大无力振翅飞回归天庭,就悄然去了南方休养,蛰居在山泽里,因此南方总是雨水多又潮湿。
黄帝统一天下后,有一天晚上,他梦见有两条龙从黄河中出来,持一幅白图献给他。黄帝不解,就去询问天老。天老高兴地回答说:“这是天赐的祥瑞,河图洛书要出的前兆啊!”于是,黄帝便与天老等人游于河洛之间,沉璧于河中,杀三牲斋戒。
最初,河中一连三天大雾。之后,又是七天七夜大雨。接着就有黄龙捧图自河而出,黄帝连忙跪接过来。只见图上五色毕具,白图蓝叶朱文,正是河图洛书。
黄帝知道黄龙必定是来传送上天旨意的,但是他不解河图洛书之意,就开始巡游天下,封禅泰山,寻访高人。他听说有个叫广成子的仙人在崆峒山,就前去向他请教。
广成子指点黄帝说:“自你治理天下后,云气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则凋。日月光辉,越发的缺失,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哪里值得我和你谈论至道呢?”
黄帝回来后,就自建了一个小屋,里边置上一张席子,一个人在那里反省了3个月。而后又到广成子那里去问道。当时广成子头朝南躺着,黄帝就跪着膝行到他跟前,问他如何才得长生。
广成子这时坐起身说:“这下才算是问对了!”接着,他就告诉至道之精要。广成子的话,被记载在古籍《自然经》中:
至道之精,窃窃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妆形,无摇妆精,方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长生。
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说:“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客观规律,所以对外界瞬息万变、五光十色、影响身心健康的事物,千万不能执着,应该一切按客观规律而行,顺其自然,达到内心“必清必静”的程度,自然就可以健康长寿。
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后,又登王屋山,得取丹经。并向玄女、素女询问修道养生之法。而后,回到缙云堂修炼。
根据《史记·封禅书》的记载:黄帝采来首山铜,在荆山下铸九鼎。鼎刚刚铸成,突然间就风云变色,万籁俱静,一条龙从云层中现身,飞向了黄帝。这条巨龙的眼睛像是一块硕大的墨玉,长啸声如狂风怒吼,遍布鱼鳞的躯体上闪烁着金光,长长的龙须轻轻飘动。
人们都惊呆了。这时,这条巨龙飞降到了地面上,温和地对黄帝说:“你已经明白了河图洛书的寓意,也使中华文明进了一大步,玉帝十分欣慰,因此派我来接你升天,去觐见玉帝,让你功德圆满。”
黄帝一听,点了点头,就跨上龙背,并且对群臣说:“玉帝要召见我了,你们多保重,再会了。”
大臣和百姓们都十分舍不得黄帝,希望追随他,都说:“请让我们追随您去吧!”然后爬上了龙背。
巨龙眨眨眼,一言不发地扭动着身躯,把那些人都摔了下来。又有人用力抓住了长长的、闪着银光的龙须。巨龙仍然没有理会,快速飞上天空,一下子就消失在云雾中了。
大家这时才明白,并不是任何人都有资格骑上龙背的,只有像黄帝那样尊贵、仁义,有大功德的人才能与龙并驾齐驱。由此,龙就成了皇帝君王的专属神物了。
随龙而去的黄帝也舍不得自己的子民们,他把平日不离身的弓扔下了凡间。就这样,人们只能靠黄帝的弓来怀念他。
为了纪念这件事,人们就把当时铸造宝鼎的湖称为鼎湖,那把弓称为乌号。因为黄帝乘龙而去,不再归来,后人们也把帝王的去世称为“龙去鼎湖”。
我国的另一位华夏始祖炎帝也和龙有很深的渊源。我国专述帝王世系的史书《帝王世纪》就记载说:
神农氏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
炎帝的母亲是在见到龙之后生下了炎帝,这个说法在东汉王符所著的点评时事的《潜夫论·五德志》中也有记载:
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
这些说法,将炎帝的出生与龙联系在一起,即认为炎帝是一个“龙种”,因此身份尊贵,注定要成为君王。后来,炎帝果然登临帝位,又制耒耜,种五谷,立市廛,为人民造福。
民间传说炎帝生下来时就具有龙的容颜,他的母亲女登曾在宝鸡姜水东岸的泉水中为炎帝洗澡,洗完澡后又骑上一条青龙,飞到蒙峪石洞隐居去了。随后,那眼泉水中出现了九条小龙,从此名为九龙泉。
据说,炎帝3岁时就曾拜见龙王,要求龙王施雨要均匀。在炎帝将升天的时候,各处的龙王都争抢着要把炎帝的肉体埋在自己管辖的地方。最后,湖南酃县的龙如愿以偿,并在炎陵山下洣水河边留下了龙脑石、龙爪石等遗迹。
在我国古代传说中,除了黄帝和炎帝外,君王与龙的渊源轶事还有很多。例如,“五帝”之二的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巡行天下,无比威严;“五帝”之三的喾帝,“春夏乘龙”也是离不开龙的;“五帝”之四的尧帝,他的出生更与龙有着直接的关系,即其母庆都“出以观河,遇赤龙”,一阵“唵然阴风,而感庆都”孕而生尧。
尧出生后,在唐地曾梦见自己“御龙以登天,而有天下”,后来居然梦想成真,成为华夏部落的第四任首领。
“五帝”之五的舜帝,也是生成一副“龙颜大口黑毛”的模样。他对龙格外钟爱,给善于驯养龙的人赐姓为“董氏”,专设畜龙之官,并在联盟议事会的“九官”、“十二牧”中封龙为“纳言”之职。
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的奠基者禹帝,则与龙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在禹出生之前,还是尧在治理天下,当时世间爆发了大洪水,人们的生活极为艰难。禹的父亲鲧为了治理洪水,从玉帝那里偷出了一种能自己生长、永不耗减的土壤,叫做息壤。
结果这件事被玉帝发现了,玉帝对鲧进行了惩罚。据《山海经·海内经》里记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
鲧虽然被处死,但是他的躯体三年都没有腐烂。祝融用吴刀剖开鲧的肚子,立马飞出了一条黄龙,这条黄龙就是禹。
禹继承了父亲的遗愿,成功地治理了水灾。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天问》中,记载了大禹治水时充分利用了龙:
禹治洪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所注,当决者,因而治之也。
东晋王嘉所著的志怪小说集《拾遗记》也记载道:
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
从这些文献的记载中可以看出,神龙曾以尾扫地,帮助禹疏导洪水。这和应龙帮助黄帝作战一样,都是为了帮助能造福于百姓的英雄帝王,这正是人们喜爱龙的原因之一。
相传禹对龙的脾性十分熟悉,有一次“禹省南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但禹镇定自若,说:“余何忧于龙焉?”这一点也更说明了龙与古代君王之间亲密的关系。
正式把皇帝称龙是在秦代,秦始皇就被称为是“祖龙”。到了汉代,又有刘邦称龙体感应其母而生。汉代以后的历代君王,也总是把自己和龙联系在一起,从汉代到明清时期,各朝代以“龙”作为年号的就有20个。
总之,“人文初祖”与神龙的交融,虽然经不起自然科学的验证,但是从社会学和民族学、民俗学的角度来看,它确实是历史的真实,是原始宗教和图腾信仰。“五帝”与神龙交融在一起,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一种龙文化现象,受到后来各个民族的认同和尊重。
两条蛇娃滚玛瑙——二龙戏珠。
两响炮仗——上下冒火。
两兄弟同日生——一模一样。
两眼长到头顶上——看上不看下。
两只耳朵——一生一世也见不到面。
两只老虎打架——必有一伤。
两只老虎打架——谁怕谁。
两只手写对联——双管齐下。
两只王八作揖——必(鳖)恭必(鳖)敬。
两座山亲嘴——搬(办)不倒(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