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全集
10902100000006

第6章 用别人的大脑思考

如今是一个讲求合作的时代,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凡事不可能都凭一己之力获得成功,总是需要别人的协助。成功的人懂得利用别人的聪明才智成就自己的事业。

我们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即使才能平庸的人,只要善于“借用”别人的智慧,也一样可以使事情做得更周到。换句话说,只有60分能力的人,会因为借用了别人的智慧而做出80分以上的成绩。

我们应该明白,不嫉妒别人的长处,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能够加以利用,协调别人为自己做事,与合作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信誉,是成大事的基本法则。

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培养某种自己欠缺的才能,不妨主动去找具备这种特长的人,请他参与相关团体。三国时的刘备,文才不如诸葛亮,武功不如关羽、张飞、赵云,但他有一种别人不及的优点,那就是一种巨大的协调能力,他能够吸引这些优秀的人才为他所用。多一样才华,等于锦上添花,而且通过这种渠道结识的人,也将成为自己的伙伴、同业、同事、专业顾问,甚至变成朋友。能集合众人的才智,你的事业才有不断发展、迈向成功的可能。

能够发现自己和别人的才能,并能将这些才能为我所用的人,就等于找到了成功的力量。聪明的人善于从别人身上吸取智慧的营养补充自己。从别人那里借用智慧,比从别人那里获得金钱更为划算。

用心去倾听每个人对你的计划的看法,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虚怀若谷的表现。他们的意见,你不见得个个都赞同,但有些看法和心得,一定是你不曾想过、考虑过的。广纳意见,将有助于你的成功。

很多成功的人都善于借用别人的智慧,像有些公司就专门聘用高级顾问,作重大决策之前必先开会讨论。遇到特殊事件,必找专家研究,这就是在借用别人的智慧。因此也可以说,他们因为善于借用别人的智慧而得以成功或提早成功!

《宋史》里有一个故事,讲的是经验丰富的老水工治河的事。

黄河经常决口,造成水灾,历朝历代都将治理黄河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在同黄河水患的搏斗中,锻炼出一批有丰富经验的水工,高超便是北宋庆历年间的一个水工。

有一年,黄河再次决口,因水势很猛,很长时间也没堵祝宋仁宗命三司度支副使郭申锡亲自去监督修河工程。以往堵决口时,在快要合龙时,要在决口放下合龙用的埽,以使河水断流。堵决口的关键就在这最后一下,所以也叫它“合龙门”。

埽是一种堵决口的器材,它用秸秆、土石卷成大圆捆,直径有三四米,长有100余米,两头有牵绳拉着,放到水中,以堵塞决口。

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的决口有一里多宽,人们从两头筑堤,可快要合龙时,放下去的长100多米的埽都被急流冲走。这时高超谈了他的看法。高超认为埽身太长,岸上的人没有足够的力量使它沉到河底,水流又急,缆绳崩断,埽便被冲跑了。应将100米的埽分成三节,每节三十多米,中间用绳索连接,先放第一节,等它沉到河底,再压下第二节、第三节。但别的河工认为这样不行,三十多米的埽太小,不足以堵塞决口,白白地浪费了许多工料。

高超解释说:“第一节埽下去,确实不能将决口堆住,但水势却能减小一半,这时再放第二节埽就不用那么费力了,水势基本上可以控制了。再放下第三节埽,那就像在平地上施工一样容易了,人力也可以展开,同时,在放第三节埽时,前面放下去的两节埽已经被泥沙淤住了,还能省许多人工。”

一开始,郭申锡不听高超的建议,还是按老办法,结果埽不断被冲跑,决口也越来越大。宋仁宗认为郭申锡办事不力,就将他撤了。大名府留守贾昌朝认为高超说得有道理,便派人四处打捞漂散的埽料,采用高超的方法,最终将决口堵住了。

借用别人的智慧来做事,不仅可以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还可以避免主观、武断。主观、武断会使失败的概率增大,也往往成为一些自视为强者的最后的悲哀!

春秋时的智伯,就是一个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人。他自以为天下第一,把别人都看成傻瓜。有一次,他从卫国回来,他的盟友韩、魏两国的君臣在蓝台宴请他。席间,智伯随意嘲笑戏弄别人。

智果听说这件事,就规劝智伯说:“国君不防备灾难,灾难一定要到来。”

智伯哈哈一笑,不以为然地说:“灾难由我兴起。我不兴起灾难,谁敢兴起灾难?”

智果说:“我不赞成您这种说法。《尚书·夏书》说:‘每个人都有些不知不觉的过失、怨恨,难道要等到它显示出来才予以重视?应该在它还没有形成时就加以防范。’《尚书·周书》又说:‘怨恨不在乎大,也不在乎校’君子能够随时注意小事,所以没有大的灾难。现在您在一次宴会上就羞辱多人,又不及早防备,还说别人‘不敢兴起灾难’,不是太掉以轻心了吗?唉,不可没有敬畏之心啊!蚂蚁、蜜蜂都能伤害人,何况是国君、大臣呢?”

智伯根本不把智果的告诫放在心上,照样我行我素。

两年后,智伯率领韩、魏两国的军队合围赵国的晋阳城,决晋水灌城。当晋阳城就要淹没时,大臣絺疵对智伯说:“韩、魏两国一定会背叛。”

智伯不以为然地问:“你怎么知道?”

絺疵答道:“战胜赵国后,三家可以平分赵国的土地。现在晋阳城只差三板就要淹没了,石臼、灶膛里都长出了青蛙,人吃死马,马吃死人,全城投降只是时间问题。但是,韩、魏的国君脸上没有喜气却有忧色,这不是想背叛又是什么呢?”

智伯不相信韩、魏两国敢背叛自己。第二天,智伯对韩、魏的国君说:“絺疵说你们要背叛我。”

韩、魏的国君说:“我们约定战胜赵国后就三分它的土地,现在晋阳城将要攻下来了,我们两家虽然愚笨,也不会放弃现成的好处,违背盟约去做不可能成功的事情,这是可想而知的。这一定是絺疵替赵国说话,让你怀疑我二人,好解除我们对赵国的联合进攻。现在你听信谗臣的话,伤害我二人的交情,我们真替你感到可惜!”

智伯认为言之有理,他怒气冲冲地走出来,想杀絺疵。絺疵早已料到这种结果,逃之夭夭了。

几天后,韩、魏两国果然背叛,跟赵国联合起来打败智伯。智伯身亡。

想与做的智慧

要想成事,就必须善于借用别人的智慧,并把别人的智慧转化成自己的智慧,也就是说,自己在“借用”别人智慧的过程中,顺着别人智慧的启发就可以得到成长,这正是一种学习!即使自己的智力够用,听听别人的意见也没有坏处。择其善者而从之,不是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