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全集
10902100000125

第125章 从小为自己制定目标

李心草13岁进了云南省艺校,学的是长笛。可是,第一堂排练课他就被指挥老师给迷住了。他盯着老师的每一个动作,双目炯炯有神,全神贯注,生怕漏掉哪一个动作,好像要把老师动作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印到脑子里。下课了,别人都走了,他却不肯离去。他慢慢走到指挥台上,扫视一下全场,然后模仿着老师的动作,轻轻抬起两只手,用力向下一划,随即挥舞起来……啊,简直太好了,所有的人都得听从他的指挥,随着他的意志动作,这简直太了不起,太伟大了。

一个13岁的孩子,就这样从心里涌起想当乐队指挥的念头。

一般来说,一个孩子,想想也就完了。人在少年时期,哪一个人没有产生过烂漫的梦想呢?可是,沉重的现实生活往往把有些人的美丽梦想击得粉碎。然而,李心草却不然,从那一刻开始,他就再也不能忘却这个念头。无论在哪里,他心里只要哼着歌,手就下意识地抬起来随着节拍摆动,身心便沉浸在那指挥的殿堂里。一遇到排练课或者演出,他就把周围的什么都忘了,光盯着指挥。他心中的空间,被指挥塞得满满的,再也放不下别的了。于是,他心中想当指挥家的愿望,就像补充了营养一样,在心中慢慢地长大。直到有一天,他冲着蓝天高声喊道:“我要当指挥家!我要当指挥家!”“家”字被拉出了长声。他把自己的愿望告诉苍天,苍天就回应了他。他以后的路就是证明。不然,一个13岁的孩子,怎么说当指挥家就能当上呢?

不,我们还是从他的行为中去找答案。他确定了当指挥家的目标,他眼睛看的,心里想的,行为做的,就都往这个目标上使劲了。艺校没有指挥专业,他只得练他的长笛。但是,13岁的他却找来了指挥方面的书籍学习。没有任何人让他这么做,他的动力来自于他心中的目标。

他不仅学习书本,他还要实践,把书本上学到的用起来。可是,他去指挥谁呢?到哪里去指挥呢?谁听他一个13岁孩子的指挥呢?他为此挺苦恼,整天琢磨这个事。终于,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艺校里人才比比皆是,何不组织一个业余乐队呢?他立刻去串联,去沟通,真就把一个40人的小乐队组织起来了。他高兴极了,自己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当仁不让,自己跳上指挥台,自己当指挥。心中的激情喷涌而出,小小的指挥棒,指挥着40个人,演奏出威武雄壮的乐曲,那感觉,真是棒极了。第一次排练下来,他兴奋得一晚上没有睡着觉。

从二年级一直到五年级毕业,他一直指挥着这个小乐队。小乐队成为他成长的摇篮,4年里,他逐渐成熟起来。有一次,某部队演出团请学校帮助排练,学校把这个任务交给李心草。当时,李心草只有15岁,部队的官兵们看着他,心里七上八下,也产生了不少想法。可是,李心草往指挥台上一站,那被雄心和艺术浸泡过的手臂一挥舞,官兵们的想法顿时烟消云散。李心草随他们下了部队,帮助他指挥的演出团捧回了“老山杯奖”,部队和学校都对他刮目相看,并传为佳话。

但是,他离指挥家还很遥远。他不死心,还得往前奔。他把床头贴满了李德伦、小泽征尔等指挥家的照片。他的雄心熊熊燃烧。可是,怎样再提高?他要进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深造。谈何容易,头一年落榜,又奋斗了一年,他为此花费了两年的心血。他沾了年轻的光,当他终于如愿以偿时,他才19岁。

考是考上了,可是,学校的课他听不懂。他来自边远地方,教育基础薄弱,老师对他发火,说他“没资格上指挥系”。他自尊心受到刺伤,可这更加激发他奋发向上。他比别人多花费几倍的努力,没有假期,没有业余时间,他用两年的时间补习了基础课。他的体重下降到41公斤。

他的工夫没有白费,从大学三年级开始,他的成绩赶了上来,在全系名列前茅。1993年,在全国首届指挥大赛上,李心草勇夺冠军。1994年,李心草毕业分配到中央芭蕾舞团做指挥。两年后,他考取维也纳音乐大学指挥系艺术家学位研究生班。1997年,在世界最高级别的法国贝桑松指挥大赛上,李心草获得第二名。1999年,李心草回到祖国,成为中国交响乐团的驻团指挥。2002年,李心草第一次独立率领中国交响乐团赴日本、澳大利亚、欧洲及台湾地区巡回演出了二十多场,获得巨大成功。

李心草32岁了。他只用了大师提出的一半时间——10年,就完成了从“指挥”到“指挥家”的飞跃。

想与做的智慧

只要确定目标,并且雄心强烈,必然能找到实现目标的办法。李心草的路,告诉了我们这个最普通的道理。确定目标的时间越早,为目标而做的努力和准备就会越多,目标就越容易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