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石窟:石窟雕塑奇观
10897100000006

第6章 北魏首开龙门石窟

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到孝明帝时期的35年间,是龙门开窟雕造佛像的第一个兴盛时期。这一时期开凿的洞窟大都集中在龙门的西山上,约占龙门石窟造像的三分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有古阳洞、宾阳三洞、药方洞等10多个大中型洞窟。

古阳洞在龙门山的南段,开凿于493年,这一年正是北魏王朝孝文帝迁都洛阳的那一年。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开凿最早、佛教内容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它规模宏伟、气势壮观。洞中北壁刻有楷体“古阳洞”3个字,至清末光绪年间,道教徒将主像释迦牟尼涂改成太上老君的形象,讹传老子曾在这儿炼丹,所以古阳洞又叫老君洞。

古阳洞是由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开凿成的。窟顶无莲花藻井,地面呈马蹄形。主像释迦牟尼,着双领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详地端坐在方台上,侍立在主佛左侧的是手提宝瓶的观音菩萨,右边的是拿摩尼宝珠的大势至菩萨,他们表情文静,仪态从容。古阳洞大小佛龛多达数百,雕造装饰十分华丽,特别是表现在龛的外形、龛楣和龛额的设计上,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有的龛是莲瓣似的尖拱、有的是屋形的建筑、有的是帷幔和流苏,并且在龛楣上雕琢有佛传故事。

如:古阳洞南壁释迦多宝龛上,有树下诞生、步步生莲、九龙灌顶等。讲述的是悉达多从他母亲摩耶夫人的右腋下诞生,刚出生,就走了7步,每一步脚印都生出一朵莲花,这叫步步生莲,他站在方台上,天空中有9条龙为他喷水沐浴。

古阳洞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这些达官贵人不惜花费巨资,开凿窟龛,以求广植功德,祈福免灾。而且,所遗留下的书法珍品“龙门二十品”,古阳洞中就占有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窑中。

龙门二十品是指从北魏时期精选出不同的20块造像题记,它们记载着佛龛的雕琢时间、人物、目的等。

龙门二十品的特点是,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结体、用笔在汉隶和唐楷之间。

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而龙门二十品仍有无穷的艺术魅力,每年吸引无数的书法爱好者,甚至从海外漂洋过海,为的是能够亲眼目睹这一书法奇珍。

古阳洞中大小列龛多达数以百计,不但佛教故事最多,龛上图案的装饰也十分精美华丽,严谨完整,丰富多彩。

宾阳三洞的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宾阳”意为迎接出生的太阳。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是北魏的宣武帝为他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

它开工于500年,历时20多年,用工达80多万个,后因为发生宫廷政变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3窟洞窟,包括宾阳中洞、南洞、北洞等仅完成了宾阳中洞这一窟,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宾阳中洞内为马蹄形平面,穹隆顶,中央雕琢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8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它们衣带飘扬,迎风翱翔在莲花宝盖周围,姿态优美动人,洞内为三世佛题材,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

宾阳中洞主佛为释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创始人,原名叫悉达多·乔达摩,原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儿子。他和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比孔子要年长12岁。他在29岁时出家修行,经过6年,悟道成佛,创立了佛教。

由于北魏时期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主佛释迦牟尼面颊清瘦,脖颈细长,体态修长。衣纹密集,雕琢手法采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

而又因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饰一改云冈石窟佛像那种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着宽袍大袖袈裟。

释迦牟尼左右侍立两弟子、两菩萨。两菩萨含睇若笑,文雅敦厚。左右壁还各有造像一组,都是一佛、两菩萨,着褒衣博带袈裟,立于覆莲座上。

宾阳中洞中前壁南北两侧,自上而下有4层精美的浮雕。第一层是以《维摩诘经》故事为题材的浮雕,叫做“维摩变”,第二层是两则佛本生故事,第三层为帝后礼佛图,第四层为“十神王”浮雕像。

特别是位于第三层的帝后礼佛图,它们反映了宫廷的佛事活动,刻画出了佛教徒虔诚、严肃、宁静的心境,造型准确,制作精美,代表了当时风俗画的高度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宾阳南洞的洞窟为北魏时期开凿,但洞中几尊主要的佛像都是在初唐完成的。洞中主佛为阿弥陀佛,面相饱满,双肩宽厚,体态丰腴,体现了唐朝以胖为美的风格。

宾阳南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北魏废弃的基础上又续琢而成,为其生母长孙皇后做功德而建,属于过渡时期的作品。

在北魏晚期还开凿过一些很有特点的洞窟,如药方洞、莲花洞、火烧洞、皇甫公洞、魏字洞等。

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药方洞,药方洞因其洞窟内刻有大量古代的药方而得名。它始凿于北魏晚期,经东魏、北齐,唐初还仍有雕琢。

洞中5尊佛像,身躯硬直少曲线,脖子短粗,身体硕壮,菩萨头冠两旁的带子很长,下垂到胳膊上部。这都是北齐造像的特征。

洞门两侧刻有药方150多种,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药方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药材在民间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

这些药方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的疾病,而且还能治疗疑难杂症,如:疗噎方可以治疗食道癌,再如治疗消渴,也就是糖尿病,这些药方比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还要早。

其中有95副药方在10世纪被一位日本学者收录在《医心方》中,足见它的价值和影响。药方洞的药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对研究我国医药学起重要的作用。

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大约开凿于北魏年间。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

洞内正壁造一佛两弟子两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

两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

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有0.02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

龙门石窟中的佛像都是信徒们所奉献的,每尊佛像上都记载着敬奉者的祈愿经过。从这些造像铭中可以看出,古阳洞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多数造像的兴废变迁与当时的政治形式相适应,是为一定阶级的政治服务的。

龙门石窟反映了北魏时期我国历史上一些政变和战乱,也说明了洛阳兴衰的历史,从宗教这个社会的生活的侧面,能使我们了解那个时代一些重大的政治风云的动向。

古阳洞和宾阳洞,都是奉皇帝之意旨开凿的。古阳洞是支持孝文帝迁都洛阳和汉化改革的一批王宫贵族和高级官吏开凿的。

其中有孝文帝的堂兄弟比丘慧成、孝文帝的兄弟北海王元详及其母高氏、齐郡王元佑、安定王元燮、广川王贺兰汗妃侯氏、司空公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氏、元洪略、辅国将军杨大眼等造的像,另外还有众多的中小型佛龛为北魏的中下层官吏所雕造。

宾阳中洞和南洞是宣武帝倾尽宫迁财力给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而营造的一个伟大艰巨的工程。

宾阳北洞是刘腾为宣武帝开凿的,以上工程原为中尹、宦官刘腾等主持,宣武帝死后,他与领军元叉发动宫廷政变,执掌国权,幽禁代孝明帝执政的胡太后。

后因胡太后再次返政,致使宾阳南北两洞的工程半途而废。石窟寺是太尉公司空公皇甫度所开凿的。

这些充分说明北魏贵族社会迷信佛教的社会风气。北魏末期龙门造像呈现衰落,唐字洞和赵客师洞以及莲花洞两壁上部都有未完成的工程痕迹,这可能与北魏末年尔朱荣之乱,社会动荡有关。

北魏诏改元姓后,宗室遂废拓跋旧姓而姓元,古阳洞题记所载与史书吻合。北魏王朝在洛阳龙门开窟造像活动的终结是以宾阳中洞的停工为标志的。随着北魏王朝的灭亡,龙门石窟的开凿趋于衰落,沉寂了将近一个世纪,直至唐王朝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