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现代机枪传奇
10895100000007

第7章 中国CQ62毫米通用机枪

国产CQ7.62MM通用机枪不但有两脚架可作轻机枪使用,还可以安装在三脚架上作重机枪使用,卸掉肩托则在装甲车、碉堡等狭小空间内运用自如。由于MAG机枪是20世纪50年代初设计的产品,一些设计难以适应现代战争,于是CQ7.62毫米机枪的设计师在原型枪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使之更趋完善。

CQ7.62毫米通用机枪的枪管材料采用优质的合金钢、线膛冷精锻制成,内膛电镀有较厚的铬层,以承受弹丸磨损和高温、高压火药燃气的冲刷,单根枪管的寿命大于10000发,精度也高于其它同类产品。

CQ7.62不仅有机机械瞄准具,还在机匣部件上设计了安装瞄准镜的接口。这对提高点射精度、帮助射手在远距离上进行瞄准大有裨益。

CQ7.62毫米通用枪机的威力调节机构设计成三级,既简化了结构,也涵盖了机枪在不同环境下的使用状态,方便实战时射手的选择、使用。

该枪的枪尾未采用原型枪的木托结构,而是选用铝合金材料,同时用肩托当嵌件,在抵肩部位加硫化软橡胶层,并在枪尾部件增加一级缓冲装置,进一步减缓了射击时的后坐力,对提高射击时的舒适性、人机工效性和射击精度都很有帮助。

CQ7.62毫米通用枪三脚架的上架仍然沿用原型枪的结构,但上架和下架的连接方式采用了“球柱与抱箍”结构,不仅结构简单,同时紧定、解脱也很方便、可靠。

CQ7.62毫米通用机枪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可对火药燃气供给自动机的能量进行调整,增加了全枪的环境适应能力。

CQ7.62MM通用机枪配有机械瞄准具和白光瞄准镜两种瞄准机构。机械式瞄准机构由准星和表尺组成,准星在枪管上可以进行横向和高低调整,机匣后端的表尺可以竖立和折叠,表尺分划为100米。表尺平放时,表尺射程从200米-800米,照门为觇孔式;竖立时,表尺射程则在800米=1800米之间,为便于瞄准射击,此时为缺口型照门。

美国M60通用机枪

概述

M60式7.62mm通用机枪是美国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研制的,设计工作起始于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经过T44式、T52式、T61式等多次改进,于1957年正式定型为M60式,并全面投产。1958年开始装备美军,替换7.62mm勃朗宁M1917A1式、M1919A4式重机枪和M1919A6式轻机枪。

M60式通用机枪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机枪之一,除美军装备外,还有韩国、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军队使用它。据不完全统计,至今M60式机枪已经生产了25万多挺。

为满足不同战斗部队需要,美国还研制了许多M60式变型枪,型号主要有M60C式、M60D式、M60E1式、M60E2式、M60E3式。其中的M60E3式是80年代应美海军陆战队对轻机枪的要求改进的,已于1985年开始列装,现已装备2万多挺。

结构特点

M60式机枪具有质量小、结构紧凑、火力猛、精度好、用途广泛等特点。

该枪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枪机回转闭锁方式。它的导气装置比较特别,采用自动切断火药气体流入的办法控制作用于活塞的火药气体能量。枪管下的导气筒内有一个凹形活塞,平时凹形活塞侧壁上的导气孔正对枪管上的导气孔。当火药气体进入导气筒内后,在凹形活塞的导气筒前部的气室中膨胀,在火药气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推动凹形活塞向后运动,活塞又推动与枪机框相连的活塞杆向后运动。

活塞向后移动时,会关闭侧壁上的导气孔,自动切断火药气体的流入。这种结构比较简单,不需机枪常有的气体调节器,缺点是不能调节武器的射速。

该枪的枪管首次采用了衬套式结构,在弹膛前面有152.4mm长的钨铬钴合金衬套,提高了枪管抗烧蚀性能。

机匣、供弹机盖等都采用冲压件,因此质量小、成本低。枪内还广泛采用减少摩擦的滚轮机构,因而射击振动较小。

枪机组件由机体、击针、枪机滚轮、拉壳钩、顶塞等组成,机体前有两个闭锁卡笋,机体底部有曲线槽,与枪机框导突笋扣合,借助枪机回转实现开、闭锁动作。

该枪采用弹链供弹,借助枪机滚轮带动拨弹杆左右运动,再通过杠杆使拨弹滑板上的拨弹齿拨弹,单程输弹。

同其他重机枪一样,M60式也可快速更换枪管,但由于提把装在机匣上,需要射手带手套操作。

该枪由于射速不高,而且采用直形肩托,射击精度较好。带两脚架作轻机枪用时有效射程800m,配三脚架作重机枪用时有效射程1000m。

M60C式主要供直升机使用,可以遥控射击,目前已停止生产。

M60D式作为直升机、装甲车载机枪,扳机装在枪尾部,配有D形握把,现仍生产。

M60E1式主要在M60式基础上进行了简化设计,零部件数目减少,并且将提把装在枪管上,便于更换枪管。

M60E2式是坦克与装甲车辆并列机枪,同M60式相比,枪管加长,采用电击发,去掉了握把、扳机、瞄准具和前托等。

M60E3式,质量减到8.8kg,加有前握把,且平均无故障射击发数比M60式大大提高。

瞄准装置

该枪准星为片状,固定式;表尺为立框式,可以迅速进行高低和方向调整。对机枪而言,由于枪管常需要更换,所以归零校正最好在准星上进行,而M60式机枪准星是固定式的,难于归零校正,这一点在M60E3式上得到了改进。

弹药

该枪主要发射北约7.62mm枪弹,也可发射7.62mm穿甲弹和训练弹。

MG-34通用机枪

MG34式7.92毫米通用机枪是最早出现的一种两用机枪,是德国毛瑟公司设计的。它综合了以前许多机枪的特点,同时自身也有不少特点。

它是第一种大批量生产的现代通用机枪。作3使用时两脚架固定在机枪枪管套筒前箍上;作重机枪使用时,机枪安装在轻型1943年式高射三脚架或1936年式高射双联托架式枪座以及折叠式高射支柱上,也可固定在与1934年式专用高射支柱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还生产了许多MG34S式和MG34/41式等改良型机枪。改良型机枪比原型机枪尺寸短,枪管也短;发射机构只能连发;具有更好的缓冲效果和枪管助退作用。

MG34式机枪曾大量作为德军地面使用的制式机枪,现已撤装。

结构特点

MG34式机枪结构复杂,不便加工,枪体太重。

该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有膛口助退器和消焰器;闭锁机构为枪机头回转式,开锁时通过枪机头上两侧滚轮与枪管节套开锁加速凸轮凹槽相互作用加速枪机体后坐;供弹机构有弹链和鞍形弹鼓供弹两种方式。

供弹方式的改变采用更换两种形式的机匣盖完成。弹链为开式金属弹链,作轻机枪使用时弹链容弹量为50发;作重机枪使用时用50发弹链彼此联接,容弹量250发。输弹机构为拨弹滑板式,用枪机带动,可从机匣左右两面输送弹链,靠调换受弹器零件和供弹杆改变输弹方向。鞍形弹鼓的容弹量为75发。

击发机构为利用击发簧能量击发的击针式击发机构,发射机构具有单发和连发功能,扣压扳机上凹槽时为单发射击,扣压扳机下凹槽或用二个手指扣压扳机时为连发射击。退壳挺为圆柱形,安装在机头内,枪机后退时,退壳挺后端撞击机匣内的退壳挺衬轴而向前移动将弹壳抛出。

瞄准装置

该枪的准星为折叠式,表尺为带高射瞄准具的折叠、立式后照准器。重机枪上有光学瞄准镜。作高射机枪用时,有简单的高射瞄准环。

弹药

该枪发射德国或波兰毛瑟98式7.92mm枪弹。

MG34与MG42的区别

MG42枪管上的散热孔是椭圆的,MG34的是圆的。还有枪口后的制退器的形状。还要支架的中心。

机匣

有意思的是,在MG42出现后MG34还没有停产,而且德军的车载机枪还大量使用MG34。因为MG34和MG42的机匣机构不同。MG34通过更换不同的机匣组件即可使用50发弹鼓(实际上是个弹链盒),同时由于MG属于气冷机枪,所以射击150发后需要更换枪管。

MG34更换枪管的方式为向上扳开卡榫,然后将枪身向右上方旋转九十度,倒出红热的枪管,全过程非常简单,所需空间也完全在机枪设计所需时间内。而MG42因简化了生产工艺和机匣结构,因此不能使用弹鼓,更换枪管的方式为从枪身右侧抽出,所需空间较大。

这样MG34就比MG42更适合在碉堡、野战工事、装甲车辆等狭小空间内使用。特别是当使用弹鼓时,MG34的瞄准基线可以进一步降低,而且不需要副射手送弹,不会发生弹链缠绕等影响设计的情况。

套筒

有意思的是,在MG42出现后MG34还没有停产,而且德军的车载机枪还大量使用MG34,其原因还有:MG34的套筒是圆形的,更方便在车辆壳体开孔,而MG42的套筒是方形的,不利于开孔和保证强度。

工艺

MG34不但使用大量的贵重金属,而且其散热器、机匣、和很多零件都是用整块金属切削出来的。不但材料利用率低,而且工艺复杂、加工时间长。而MG42在MG34的基础上,将大量零件改为冲压件,成百倍地提高了产能、降低了成本,使得MG42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比MG34更高。

MG-42通用机枪

MG42历史

德国在一战中战败,根据凡尔赛条约得规定,战败的德国不可以制造重机枪。

德国在一战后,国家实力迅速恢复。随着国力的恢复,曾经有着欧洲最强陆军称号德国军方——自然不甘心受条约的限制,永远成为一支半保安性质的部队。其实上,几乎从刚刚结束战争开始,德国的各项科研活动转入地下,研制的步伐虽然有时候放缓但是始终没有停顿。

不过德国始终是一战的战败国,如果明着去违背凡尔赛条约规定,一定会立刻遭到西方盟国的严厉处罚。所以,这根红线是不敢碰的,既要隐讳,又要发展,这好像就难了。

呵呵,所谓愿者不难,德国人很快以自己特有的精明,巧妙的迂回过了条约的限制。他们研究了一种从传统眼光看来,完全不是重机枪的通用机枪。

这挺通用机枪,如果它使用二脚架,配备75发弹鼓就可以作为轻机枪使用,跟随班排作战。它如果使用重机枪的三角架,配备300发弹箱,就可以作为重机枪使用,成为营连的支援武器。如果装上了装甲车或者坦克,它又是车载机枪,成为盟国步兵的恶梦。它的最大特点是不同于马克希姆重机枪的采用水冷降温的方式,而是和轻机枪一样采用气冷式,通过迅速更换枪管来保持射击的连续性。

代表作是德国枪械专家施坦格研制的MG34机枪,该枪1934年设计定型,由著名的毛瑟兵工厂生产,采用和毛瑟步枪相同的弹药。它有很多划时代的亮点之作,如:既可用弹链供弹,又可换装75弹鼓供弹,使用弹链供弹左右都可进行,能双枪联装使用;主要零部件都很容易装卸,操作简单,可迅速变换射击方式;该枪理论射速为800到900发/分;有两根备份枪管,一旦枪管过热可迅速更换。作轻机枪使用时,其有效射程为800米;作重机枪使用时,其有效射程为1000米。

MG34大量装备德军部队各级部队,也是德军的各种装甲车辆的制式武器。

在实战中,MG34的可靠性和出色的射击性能,都得到德国军方的相当肯定,它是德国步兵的火力支柱。但是MG34有一个比较严重的缺点,它的结构较复杂,复杂的结构直接导致制造工艺的复杂——耗费更多的工时和材料。

在实战中,需要的是可以大量制造和装备部队的机枪,而根据MG34的生产能力,即使所有工厂全部开足全部马力,也没法满足前线的需要。

德军方一直要求武器研制部门对MG34进行改进。德国专家针对MG34有过多种改进方案,其中一种据说是受波兰战役中缴获波兰的一款机枪设计图的启发,由德国金属冲压专家格鲁诺夫博士完成,对MG34进行了多项重要的改进。这个方案由于自己的超出其他改进方案的优异性能而很快中标。这就是MG42通用机枪。

MG42研究成功,其实是枪械生产技术的一次重要的突破。格鲁诺夫博士本人并不是枪械设计师,他是一名金属冲压技术的专家。

当时由于德军一线部队对机枪的需要量很大,他以专业的眼光认为按照传统枪械制造工艺,很难满足这样的需要。他认为机枪采用金属冲压工艺制造是必然趋势。实际中,用金属冲压工艺生产的MG42不仅节省材料和工时,也更加紧凑。这对于金属资源缺乏的德国来说,是非常实际的。

不过MG42刚刚诞生并且装备部队的时候,在西方潜伏于欧洲的谍报人员来看,这实在是一款粗制滥造的武器,是若干铁片和一根铁管的拼凑物。

当时雪片一样的报告飞告华盛顿和伦敦,内容都是同样的:德国已经不行了,他们极端缺乏原材料,连他们战术核心的机枪,都采用如此简陋粗糙的制造技术。

不过,当美英的枪械制造专家得知这个情况以后,却是大吃一惊。他们清楚的知道,采用冲压技术的德军在机枪这个方面,已经远远领先了他们。在后来的实战中,也很好的证明了这点。

无论在苏联零下四十度的冰天雪地,还是诺曼第低矮的灌木丛林,是北非炎热的沙漠,还是柏林的碎石和瓦砾堆,MG42都是德军绝对的火力支柱,也是盟军士兵的恶梦!

概述

MG42式7.92毫米通用机枪原称为M39/41式标准机枪。1942年德军开始装备该枪,命名为MG42式机枪。它是1939年由德国的格鲁诺博士根据波兰设计图纸研制的。格鲁诺博士的主要贡献是大量采用冲铆件,大大地提高了武器的生产效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该枪已生产100万挺。

50年代,联邦德国将该机枪改进成使用北约7.6251mm枪弹,并重新命名为MG1式。该型号与原型不同之处仅是枪机结构和供弹机构作了些改变。一些原型MG42式7.92mm机枪也改成使用北约7.62mm枪弹。MG42式机枪的另一重要改型枪是MG3式,它的供弹机构不仅使用标准的DM1式弹链,也使用DM6式和美国的M13式弹链。

在意大利生产的MG1式改称为MG42/59式7.62mm机枪,同时装备意大利军队。前南斯拉夫仍生产7.92mm口径原型MG42式机枪,并命名为M59式7.92mm机枪。

该枪可作轻机枪使用,也可作重机枪使用。作重机枪使用时,安装在与MG3式机枪同一类型的简化枪架上。

结构特点

MG42式机枪广泛采用点焊、铆工艺,结构设计复杂,比较笨重。

枪体

该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膛口枪管助退器兼有消焰、制退作用;闭锁机构为滚柱撑开式,仿形式枪机开锁加速机构。闭锁时,位于枪机头内的两滚柱进入枪管节套凹槽后,被位于机体内的楔块撑开,完成闭锁。开锁时,两滚柱在机匣仿形槽作用下使滚柱向内收拢开锁,同时通过楔块加速枪体后坐;供弹机构与MG34式机枪使用的相同,为开式金属弹链,双程输弹机构利用枪机能量带动。

在枪机后退时,内拨弹齿带动枪弹和弹链移动半个链节距;枪机复进时,外拨弹齿再带动枪弹和弹链移动稍大于半个弹链节距。击发机构为利用复进簧能量击发的击针式击发机构;发射机构只能连发射击,机构中设有分离器,不管扳机何时放开,均能保证阻铁完全抬起,以保护阻铁头不被咬断。

枪管复进装置具有复进和缓冲双重作用,它分别由4根弹簧、推杆、导杆和顶圈组成,统一安装在一个套筒内。作复进簧时,4根弹簧由前向后依次工作;枪管后坐即将结束时,4根弹簧同时工作,弹簧的综合刚度大大增加,起到了缓冲作用。

MG42式机枪枪管的更换装置结构特殊且更换迅速。该更换装置由盖环和卡笋组成,它们位于枪管套筒后侧,打开卡笋和盖环,盖环便迅速地将枪管托出。

瞄准装置

该枪采用机械瞄准具,瞄准具由弧形表尺和准星组成,准星与照门均可折叠,在照片中用的是常规瞄具,在左侧可见有测试曳光弹或根据射程调整的加长针形瞄具。

弹药

该枪发射德国或波兰毛瑟98式7.92毫米枪弹。

人员

轻机枪组由3人组成,观察员、射手和装填手,使用易于迅速转移的两脚架MG42,携带弹药不多,一般随班作战。在突击时,轻机枪组的MG42能迅速换上75发圆形突击弹鼓,继续为班组成员提供火力支援。

中型机枪组、重型机枪组则由4~5名成员组成,使用三角可调支架,一般不配备突击弹鼓。不同的是,重机枪组的MG42安装了能保证机枪火力更持久的重型枪管。

射手是MG42机枪组的灵魂,因而只有拥有坚定意志的士兵才能担当,MG42的射手是受过特殊训练的,他们熟知通用机枪的性能,在《帝国国防军陆军教导手册》1940年版中,要求机枪手以每分钟500~650发的射速点放,虽然MG42的理论射速为1200发1分,但是这对机枪本身说非常重要,所以,一名训练有素的射手尤为重要。

AA-52通用机枪

概述

AA-52(即:“可转换模式的自动武器1952年”)是一枝由法国自二战过后制造的第一挺通用机枪,主要是由圣-艾蒂安兵工厂生产。

AA-52目前是法军在装甲车辆上使用的武器,虽然少数AA-52仍然在法军服务,但在直升机上已被大量比利时制FNMAG取代,首当其冲的是用于特种作战部队、空军搜索和救援队的EC725式直升机;在法国陆军步兵使用上的AA-52亦已在数年前被FNM所取代。作为标准步兵通用机枪的AA-52的取代已在2008年完成。

历史

AA-52式机枪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根据法国军队在印度支那的经验而研制和开发。因为在那个时候的法军是配有各种各样的武器,包括在二战以后来自英国、美国和纳粹德国的武器(例如MG34和MG42),造成这种过大差距的问题。

尤其是在印度支那的战争之中,这些所有的枪支在弹药、口径和零件部分等都是不同,因此亦需要不同的保养方法,而后勤部队亦有极端复杂性的不满。所以法军决定发起一项计划,设计了一个可让法军士兵普遍使用,以取代那些二战的武器。

因此,法军决定为了一个制式的通用机枪而招标,旨在能够有效率地供给制式的弹药和更换部件,而且是可以适用于不同的任务。这是一个简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无论是法国的领导人、士兵、标准装备、工业生产和培训一名知道更多种武器的种类,使用和战术的士兵的意义上。

AA-52式机枪的构思、开发及生产委托都是由圣-艾蒂安兵工厂负责,以便于在短时间内量产。生产时是以比较简单而且低成本的钢板冲压及焊接方式生产,以减小生产成本及所需的金属原料,亦缩短了生产所需的时间,亦且更容易进行维护及维修。后来此圣-艾蒂安兵工厂亦把其生产的经验加以应用于目前法军的制式突击步枪,FAMAS的设计上。

设计

AA-52是现代通用机枪之中较为特别的,其内部的反冲式操作系统是以杠杆作为基础,而此系统主要分为两部分,包括:闭锁杠杆和闭锁槽。发射时,在高压气体的压力推动下,闭锁杠杆会自动卡入机匣内部的闭锁槽内,使得枪机主体快速向后后座。然后闭锁杠杆经过旋转后,与机匣的闭锁槽自动解脱。

在经过一定的时间以后,撞针会拉动枪机头,然后自动抽弹壳、压缩复进簧,把弹壳排出、从弹链中抽出下一发子弹并送入枪膛。因此后膛可以在没有完全闭锁下射击。

而为了保留一定安全,这个系统只是适合7.5x54毫米这种威力过大的枪弹,因为改用其他系统会导致膛压过高,轻则因为弹壳向外膨胀导而紧贴弹膛导致横断而无法排出,严重则全枪损坏和使用者受到伤害。

由于没有原来的初步专利,因此这种有凹槽的后膛,能够使高压气体回流,再使得枪机主体和后膛分开的设计和黑克勒-科赫的滚轮延迟反冲式(利用滚轮来进行闭锁及开膛)武器系统十分相似。

AA-52可以装上一种适合步兵使用的两脚架或充当重机枪的三脚架。如果要使用三脚架来连续射击,AA-52需要装上重型枪管,以便能够较长时间射击后枪管才会热得需要更换,让更多的时间是处于持续扫射状态。如果要使用两脚架来连续射击,AA-52只需要把重型枪管改为轻型,以便能减轻使用者在携带及射击时的重量负担。

但如果因为枪管热得需要更换或转换轻机枪和重机枪形态而转换枪管,必需先按压枪管固定栓柄后顺时针转动提把1/4个圈后向前推以拆卸枪管;而装上新枪管的方式和拆卸旧枪管的方式是相反的,因此步骤多得复杂。

衍生型

NF-1

NF-1是AA-52的7.62x51NATO口径版本。AA-52的初期构想是为了使用来自FM-24/29轻机枪的7.5x54毫米步枪弹,但由于改用7.62x51毫米弹药会增加其出口上的竞争力以及表示支持北约,因此20世纪60年代后期决定改用7.62x51毫米弹药和7.62毫米口径,并命名为NF-1。

M.A.C.58

M.A.C.58是AA-52的.50BMG口径重机枪版本。有几挺M.A.C.58的原型进行了测试、在法军内部服役和保持继续生产,但由于大量的美国勃朗宁机枪仍然在法军内部服役,因此它没有量产。

规格数据

口径AA-52:7.5毫米;NF-1:7.62毫米;M.A.C.58:12.7毫米。

总重量空枪:重型:10.6公斤,轻型:9.75公斤。

全长:重型枪托缩折:1080毫米,枪托伸展:1254毫米;

轻型枪托缩折:980毫米,枪托伸展:1145毫米。

枪管长度:重型600毫米,轻型500毫米。

操作人数2人。

弹药AA-52:7.5x54毫米法国制步枪弹;

NF-1:7.62x51毫米NATO;

M.A.C.58:50毫米BMG。

枪机种类:杠杆延迟反冲式。

发射速率:700~900发/分钟。

枪口初速:重型840米/秒,轻型830米/秒。

有效射程:重型1200米,轻型:600~800米。

供弹方式:50~200发弹链。

瞄准具型式:金属机械照门及准星。

QJY88式通用机枪

概述

QJY88式5.8mm通用机枪是中国5.8mm口径枪械系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步兵威力的一种武器。1989年7月开始研制,经过方案论证、工程研制,通过了工厂鉴定试验、国家靶场设计定型试验以及热区、风沙地区和寒区部队试验,于1999年7月批准设计定型。

QJY88式通用机枪自动方式采用导气式,采用枪机回转式闭锁机构,供弹机构一改传统双程输弹模式而采用单程后坐输弹,机枪的输弹由自动机后坐来完成。枪管寿命长,枪管与机匣的固定栓连接方式,使枪管与机匣的配合有一个较小的合理间隙,有利于枪管消振。

由枪身和三脚架两大部分组成。枪身包括枪管组件、机匣组件、自动机组件、拉机柄组件、复进簧组件、枪托组件、小脚架组件、弹链组件、弹箱组件、附件组件。此外,每支枪均配有机械式压弹器。机枪设计中,为减轻质量,采用高性能的工程塑料和高强度的铝合金。

为携行方便,专门设计了携行背具。可通过简单的机构转换,实现重机枪、轻机枪、高射机枪等不同状态之间的射击方式。

QJY88的口径为5.8mm,为确保通用机枪的射击威力,配用的5.8mm机枪弹是属于重弹头,与QBZ95枪族的5.8mm普通步枪弹并不相同。必要时,QJY88也可使用5.8mm普通弹,但性能会打折扣。而如果QBZ95步枪发射重头的话,枪管磨损会加速。

所以“必要时使用”并不等于完全通用。有随枪的弹链箱,可与枪身或三脚架联结。重机枪状态在枪架上挂装容弹量200发的弹箱,方便及时地转移阵地,轻机枪状态是在枪身下方挂装带200发弹链的弹箱,可跟随步兵班,提供猛烈的火力支援。

5.8mm通用机枪配有白光瞄准镜和微光瞄准镜,以确保通用机枪远距离的射击精度和夜间作战能力。该产品已完成设计定型,开始试制生产,将逐步装备部队,以代替过去沿用的老式重机枪。

QJY88式通用机枪射击精度高,后坐力小,可控性好,重量轻、机动性好,如在携弹量相同的情况下,包括三脚架在内重量为11.8kg,比67-2式重机枪轻了13kg,比PKMS轻了10kg。

5.8mm通用机枪的主要战术任务是歼灭1000m暴露的敌步兵,压制敌火力点。必要时,也可对低空飞行的敌机、直升机和伞兵进行射击。该枪弹箱容弹量大,可与枪身或枪架连接,保证机枪无论是在轻机枪状态还是在重机枪状态,均可随战士运动中射击。

由于1980年代末期流行的中口径通用机枪消亡论的影响,加上研制轻型大口径机枪(如QJZ89)上取得的进展,因此出现只装备小口径和大口径机枪的理论。但中口径机枪消亡论在90年代被许多实战经验所打破,小口径机枪无法压制中远距离上的目标,大口径机枪不能随时随地地伴随步兵战斗,尤其是轻步兵。

而中口径机枪在射程和穿透能力上都大大优于小口径机枪,因此在90年代中期开始,许多国家都开始流行把7.62mm通用机枪作为班用机枪,下放到班组中使用。5.8mm口径的QJY88正好是中口径机枪重量过大和小口径机枪射程不足之间的妥协,67-2式的重量很大,把QJY88式改作为班用机枪,将能大大增强班组的火力。

性能数据

口径:5.8毫米;

全长:1151毫米(轻机枪);1321毫米(重机枪);

枪管长:600毫米;

全重:11.8千克;

枪架重:4.2千克;

初速:895米/秒;

战斗射速:300发/分;

有效射程:1000米;

射界:方向:左右各45度(平射);360度(高射);

高低:-30度-10度(平射);70度(高射);

弹箱容量:200发;

枪弹:87式5.8毫米机枪弹。HK21通用机枪

HK21是G3系统的机枪型号,HK21E是HK21系列枪机最初的型号,E表示出口型,事实直到现在,MG3通用机枪仍是德国陆军的制式装备,HK21E主要是外销,其次才是供应德国国内。HK21E是第一种改良产品是HK21A1,多年来还有各种各样的改进产品。其中一种HK11其实是使用G3的20发弹匣的HK21。

HK21是一种轻重两用机枪,当使用三脚架时可作为重机枪使用。HK21使用弹链式供弹,不过可以通过安装弹匣适配器使用步枪弹匣。

由于枪机是在弹链上方往复运动,所以在向供弹机内装入可散弹链时,必须将弹链的抱弹口位置向上(注意不是向下)装入。拉动拉机柄到后方最大位置并转动,使其卡入后方定位槽中,枪机停于后方位置;向前释放拉机柄,枪机复进,推一发枪弹进入弹膛。

机械瞄具由带护圈的柱形准星和觇孔式照门组成。照门的风偏和高低可调,表尺分划100m~1200m,分划间隔100m。也可配用高射瞄准镜、望远式瞄准镜或夜视仪。除配用两脚架作轻机枪使用外,还可装在三脚架上作重机枪使用。两脚架可安装在供弹机前方或枪管护筒前端两个位置。

安装在供弹机前方时,可增大射界,但精度有所下降;安装在枪管护筒前端时,虽射界减小,但可提高射击精度。目前HK公司已不再生产HK21通用机枪,因为其已被HK21A1通用机枪取代。随后,HK21A1通用机枪又被HK21E通用机枪取代。但葡萄牙和墨西哥目前仍在生产HK21通用机枪。

PK通用机枪

概述

PK系列通用机枪是卡拉斯尼柯夫于1950年代根据AK-47突击步枪工作原理设计的通用机枪,1959年先是少量装备苏军的机械化步兵连,1966年后,苏军正式用PK代替RP-46连用机枪及SGM营属机枪,其后原华沙条约国家也相继装备PK系列。

PK系列有多种型号,可以完成不同的功能。用两脚架作轻机枪状态的称为PK,配轻型三脚架作重机枪状态的称为PKS,在坦克上作并列机枪的称为PKT,在装甲输送车上的机枪称PKB。

卡拉斯尼柯夫在1969年对PK系列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PK称为PKM,其他的型号相应为装在三脚架上的PKMS、装在步兵战车上的PKMB和坦克同轴机枪PKMT。要区分PK与PKM,枪管和枪托底板是比较明显的识别方法。

扩展型号

PKMPKM是1969年的PK改进版本,主要改进了枪管及枪托底板。PKM获世界多个国家采用及仿制,包括塞尔维亚的ZastavaArms特许生产M84、保加利亚的MG-1及中国的80式机枪。

PKS/PKMSPKS是装在三脚架的PK通用机枪版本,PKMS是用PKM机匣的改进版本。

PKB/PKMBPKB车载机枪,装在装甲车上的PK通用机枪版本,PKMB是用PKM机匣的改进版本。

PKT/PKMTPKT同轴机枪是将PK机枪改装成坦克炮塔内的同轴机枪,以取代SG-43,PKT移除了枪托、改为长重枪管,加装抽气系统及电子控制扳机。PKMT是用PKM机匣的改进版本。

性能数据

使用枪弹:7.6254R;

有效射程:1000m;

理论射速:690~720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