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现代机枪传奇
10895100000006

第6章 MK-48轻机枪(2)

“拐把子”=“歪把子”+“捷克式”

也就是说,“拐把子”实际上是“歪把子”和捷克ZB-26式轻机枪结合产生的“混血儿”。

在体形特征上,“拐把子”一改“歪把子”粗蛮蠢笨的形象,瘦了身,减了肥,有了一些捷克ZB-26式轻机枪窈窕秀美的体形特征。其中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对枪管上的散热片外径作了大幅度削减,与“歪把子”相比较,细了很多,当然也轻了很多。

在外形特征上,“拐把子”虽然作为日军新一代的制式轻机枪,但仍矢志不渝地咬定“歪把子”那种“独异怪辟”的“青山”不放松,因此几乎任何人看了“拐把子”之后,都会自然将其归属日本,而绝少会认为是其他国家的。即便“拐把子”把“歪把子”的枪颈改成了小握把,把大“鱼尾”枪托改成了略小一些的“鱼尾”枪托,而且还增加了提把,然而从它们的造型以及整体配合上来看,仍然看得出“歪把子”的特征。

这种情形,当然也与设计者特定的文化素养及其业已形成的思维定势密切相关。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日本自卫队现役的1962年式通用机枪上得到印证。该枪与六十多年前的“拐把子”甚至“歪把子”相比,相似特征多多。

“拐把子”在结构性能上的重大改进之处,首先体现在供弹方式上。众所周知,“歪把子”机枪浑身毛病的症结,几乎都出自于“与步枪使用相同供弹具”的教条战术理念。“拐把子”毅然采用了捷克ZB-26式轻机枪的弹匣供弹方式,废除了“歪把子”用“漏斗式”装弹机弹夹供弹方式。

只是“拐把子”采用了容弹量为30发枪弹的弧形弹匣,较ZB-26的20发弹匣在容弹量上略胜一筹,同时弧形弹匣能够很好地适应枪弹的锥度,因此供弹可靠性较之ZB-26毫不逊色,而较之“歪把子”则有了大幅度提高。

弹匣供弹方式取代弹夹供弹方式,带来的最为明显的好处有3个方面:一是去掉了体积硕大、结构复杂的装弹机,使全枪质量减轻了1.1kg;二是为全枪整体结构布局的优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使改进由于装弹机导致的结构布局不合理成为可能;三是使机枪的整体战斗使用功效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机枪的战场生存能力明显增强。

例如,更换弹匣的方法简单,易训易掌握,且速度要比往“歪把子”装弹机中装弹快好几倍,人员暴露的时间缩短,火力停顿的时间间隔也相对缩短。又如,装弹机如果打坏或出现故障,机枪就可能连步枪都不如,而若一个弹匣打坏了,换上另一个弹匣则又恢复了战斗力。

“拐把子”在采用弹匣供弹方式的同时,主要是通过“吸收”、“保留”、“增加”这三个方面,从整体设计上对全枪的结构布局作了考虑。

所谓“吸收”,就是在合理保留“歪把子”特点,特别是那些所谓带有日本军队传统特点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收与融合ZB-26上优秀的东西。

所谓“保留”,就是在去除“歪把子”上那些经实践证明的“糟粕”的基础上,保留“必须保留”的东西,包括:基于节约目的而保留工厂加工生产环节上那些能够继续利用的工装和工艺手段;基于实战检验而保留那些认为可靠的结构;基于固有的传统观念和意识形态,而保留那些战术技术上已经落后甚至陈腐,但却适应日本军制文化的东西。

所谓“增加”,则是在“吸收”和“保留”的基础上,依据作战需要增加一些结构部件,以扩充机枪的作战功能。不过,在日本军界特别是陆军中,由于传统战术思想的惯性,其“增加”的那些结构和功能,未必就是新的且切实有效的东西。

日本99式轻机枪

日军99式轻机枪的外观像ZB-26,但是其核心实质上脱胎于二战前英军制式机枪的落选型号——“维克斯-伯斯尔”轻机枪。它在96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口径提升到7点7毫米,枪口上安装了喇叭形状的消焰器,其他方面与96式基本一样。

这种1939年研制的轻机枪在太平洋战争与美军的作战中大量使用。由于日军基本没有装备冲锋枪,更没有类似M-1半自动步枪这样的压制火力,所以日本人的轻机枪经常起着冲锋枪的作用,提把向前可能也是这个原因。

99式轻机枪资料

服役年代:1939-1945;

口径:7.7mmx56SR半底缘机枪弹;

枪管长:550mm;全枪长:1185mm;

重量:11.4kg(带刺刀);

装弹数:30发弧形弹匣;

发射速度:700发/分;子弹初速:760m/s;

标尺射程:2000m;最大射程:2700m。朝鲜64式7.62毫米轻机枪

朝鲜64式机构与中国58式机枪一样,都是前苏联1946式连用机枪(RP46)特许生产的产品,朝鲜于1964年开始特许生产并命名为64式连用机枪,作军用制式武器。目前,该枪仍在朝军中服役。

RP46式连用机枪是前苏联捷格加廖夫DP7.62毫米轻机枪的改进型。DP采用鱼鳃撑板式闭锁方式,结构简单、维护保养容易,1927年被前苏军选作制式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量装备部队。但其有以下缺点:

弹盘体积大。由于使用有底缘的7.6254R毫米枪弹,所以弹盘较大,搬运大便。机匣太小,容易损坏。由于该枪追求轻型化,采用小型机匣,射击中后退的枪机和枪机框猛撞机匣后端,机匣容易损坏。

于是,1944年前苏联又开发出DP的改进型,称DPM,但仍采用弹盘供弹,但是在机匣后端配用弹簧缓冲器。后来迷了增强机枪威力,采用可长时间射击的金属弹链从弹方式和厚管壁重型枪管。改进后的DPM于1946年被苏军选作制式武器,故称为RP46式。

64式机枪的部件不能与其它机枪互换,唯有金属弹链可与SGM7.52毫米重机枪和PK7.62毫米机枪通用。

重机枪

美、英等国称为“中型机枪”,是装配有固定枪架,能长时间连续射击的机枪。与轻机枪相比,重量重,枪架稳定,有较好的远距离射击精度和火力持续性,能较方便地实施超越、间隙、散布射击。

主要用于歼灭和压制1000米内的敌集团有生目标。火力点和薄壁装甲目标,封锁交通要道,支援步兵冲击,必要时也可用于高射,歼灭敌低空目标。重机枪由枪身、枪架、瞄准装置三大分部组成。

枪身重15~25公斤,枪身长1000~1200毫米,一般可高射与平射两用,平射有效射程800~1000米,高射有效射程500米,战斗射速200~300发/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种重机枪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后逐渐被更适于现代战争的通用机枪(轻重两用机枪)所取代。

中国67-2式重机枪

67-2式7.62毫米重机枪是67-1式重机枪的改进型,1982年设计定型。是我国目前的主力重机枪。

该枪主要改进有:减轻重量;对气体调节器、伸缩提把、枪管材质等结构进行改进;改进枪架;采用25发一节的分段组合式弹链等。

该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枪机偏移式闭锁机构,一次供弹,实施连发射击。

口径:7.62毫米;

全长:1345毫米;

枪管长:606毫米;

瞄准基线长:670毫米;

全重:15.5千克;

枪身重:10千克;

枪架重:5千克;

初速:840米/秒;

理论射速:650发/分;

战斗射速:300发/分;

有效射程:1000米(重型);800米(轻型);

弹箱容量:250发;

枪弹:53式枪弹。大正三年式重机枪

这型重机枪是38式重机枪的后续发展型号,射击精度非常精确,高平射转换速度特别快,是二战时期日本陆军部队最倚重的重机枪之一,战场上威力极大。

服役年代:1914-1945;

口径:6.5mm;

枪管长:737mm;

全枪长:1198mm;

重量:55.0kg;

装弹数:30发保弹板;

发射速度:450发/分;

子弹初速:740m/s;

尺标射程:2400m;

最大射程:4000m。加特林重机枪

加特林重机枪是一把手动型多管机关枪,是第一支实用化的机枪。加特林重机枪最引以为傲的特点则是有6根枪管构成的超强火力,以其超高速的的发射速度,可装载子弹的数量高达150发之多!常常用于美国大规模实战的中,可见其威力之强大!并且此枪的并非徒有虚名,还曾经过改装之后达到每分钟1200发!如此惊人的速度,如此令人闻风丧胆的破坏力!无不显示出该枪的威力之强大!

此机枪的特点是由多根枪管圆形排列,依靠射手转动一个手柄,使枪管连续转动,完成连续不断的射击。加特林重机枪又名米尼岗M134式7.62mm机枪。因为其62mm机枪射速高,火力猛,结构复杂,外能源驱动,从而得名。

勃朗宁重机枪

M2式勃朗宁大口径重机枪

12.7mm口径勃朗宁重机枪是1918年应美国远征军的要求,在7.62mm口径M1917式勃朗宁重机枪的结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1921年生产定型时,命名为0.50英寸M1921式重机枪。装有水冷散热装置。1932年进行了改进,采用气冷式枪管,减轻了质量,称为0.50英寸勃朗宁M2式重机枪。

1933年经过进一步改进,为解决持续射击枪管容易过热的问题改进成为重枪管型,命名为0.50英寸勃朗宁M2HB重机枪。此后,该枪一直被世界许多国家广泛采用,除美国大量生产外,英国、比利时等许多国家也大量仿制生产,作为地面重型支援武器、高射武器、航空武器以及车载武器而广泛使用。M2HB机枪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口径机枪之一。

M2式勃朗宁大口径重机枪采用.50(12.7mm)口径,发射12.799mm(50BMG)大口径弹药,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卡铁起落式闭锁结构。

1980年代以后,随着战斗车辆及飞机等防护的加强,原来的12.7mm机枪/弹药系统对摧毁像俄国的BMP这一类型的各种步兵战斗车辆已显得无能为力,所以这类机枪/弹药系统面临着在军队装备中被废弃的危险。比利时FN公司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使12.7mm机枪/弹药系统又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将12.7mm勃朗宁M2HB重机枪改为M2HB-QCB快速更换枪管式重机枪。为使部队现有12.7mm机枪继续发挥作用,设计了一套简单可行的枪管快速更换装置。换上这套装置,现有的机枪都能快速更换枪管。

设计与采用了一种高性能枪弹——12.7mmAPEI169穿甲爆炸燃烧弹。

改进后的12.7mm机枪/弹药新系统,大大地挖掘了弹药的威力潜力,使用性能更好,它可以在有效射程内摧毁掩体、对付轻型装甲车辆、轻型飞机和武装直升机以及各种小型舰船,而且在火力压制方面,还有特殊的威慑作用,从而使12.7mm机枪停滞多年以后,又重新活跃起来,并继续在世界许多国家的武器装备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维克斯式马克I型重机枪

简介

1884年,马克沁展示了他的新武器——第一个真正的机枪。以马克沁的机枪为原型,英国武器制造商生产了水冷式机枪,成为英军在一战和二战中使用的标准中型机枪。

该枪使用了可快速更换的枪管和可容纳4公升水的钢制护套,这使它可以保持数小时连续射击,提供强大的火力。该枪性能可靠,使其得到广泛的使用。不过,和其它水冷式机枪一样,它重量过大,连三脚架在内重达38公斤;但水的重量和弹药使它很笨重,开火时移动不灵活。它与马克沁的识别特征是其纵向散热槽的水套筒。

结构特点

与马克沁原型枪相比,维克斯MK1机枪性能更优,质量较小,可发射Mark7Z式或Mark8Z式两种弹道性能不同的枪弹,但它的缺点仍较笨重,有时会因供弹故障而中止射击,理论射速较低。

该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闭锁机构为曲柄连杆式。闭锁时,两个连杆臂在机匣内成水平状。当枪管与枪机共同后坐6mm、膛内压力下降到安全限以下时,曲柄连杆后部的开锁凸轮撞击机匣侧壁上的卡笋,使连杆翻转而实现枪机开锁。击发机构为击针击发式。供弹方式为弹链供弹,弹链为布的。

机头端面的抓弹器可上下移动,在枪机后坐抽出弹壳的同时抓取一发新弹,抓弹器被上盖板上的斜面下压使新弹对准弹膛的同时将弹壳抛出。枪管外套容量4.11的水筒,连续射击3min水即沸腾,沸水中的汽泡能增加对流冷却,从而增大枪管的热散失。冷却水的蒸发速率为0.9L/1000发。有一柔性管子将水筒蒸发口与一冷凝罐相联以使蒸汽冷凝回收并在射击间隙中重新注入水筒。枪架采用三脚架。

瞄准装置

该枪准星为片状,表尺为立框式,觇孔照门。弧形表尺上有两种刻度,分别对应于使用Mark7Z式和Mark8Z式枪弹时的射程,但瞄准盘距离分划筒是按Mark8Z式弹校准的,发射Mark7Z式弹时有必要按射表进行修正。

弹药

该枪发射英国Mark7Z式和Mark8Z式0.303in枪弹。

性能数据

口径:0.303in(7.7mm);初速:Mark7Z式枪弹744m/s,Mark8Z式枪弹-777m/s;理论射速:500发/分;战斗射速:200发/分。

自动方式:枪管短后坐式;闭锁方式:曲柄连杆式;发射方式:连发;供弹方式:弹链;容弹量:250发。

全枪长:1156mm;枪管长:724mm;全枪质量:不含冷却水15kg,含冷却水:18.2kg;三脚架质量:22.7kg。

瞄准装置:准星片状,照门觇孔式。

配用弹种:Mark7Z式和Mark8Z式0.303in枪弹。

中国57式重机枪

简述

57式7.62毫米重机枪是仿制前苏联SGM中型机枪,1957年生产定型,大量装备部队,后被67式轻重两用机枪取代。

57式重机枪战斗性能和结构大部分与53式重机枪相同,不同主要有:枪架为框型轮架,65年改成三脚架;枪管比53式长2毫米,且外部有纵向散热槽等。

该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枪机偏移式闭锁机构,二次供弹,实施连发射击。

性能数据

口径:7.62毫米;

全长:1500毫米;

枪管长:722毫米;

瞄准基线长:670毫米;

全重:29千克;

枪身重:14.5千克;

枪架重:14.5千克;

初速:865米/秒;

理论射速:600发/分;

战斗射速:300发/分;

有效射程:1000米;

弹箱容量:250发;

枪弹:53式枪弹,7.6254毫米。

M1917式勃朗宁重机枪

简述

M1917式勃朗宁重机枪是一种水冷式重机枪,由美国著名的枪械设计师约翰·摩西·勃朗宁设计。

研制过程

1900年,约翰·摩西·勃朗宁设计成功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原理的重机枪,并获得专利权,当时美国军方对勃朗宁设计的机枪不感兴趣。1910年,勃朗宁在美国犹他州奥格登堡制造了他设计的水冷式重机枪样枪,在1900年设计的机枪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不同点是增加了一个缓冲器扳机机构。但未受到军方的关注。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法国购买了M1915绍沙机枪,该枪在射击过程中不稳定,在美军中口碑不佳。1917年美国国防部开始在国内寻求一种作用可靠的机枪。绍沙机枪出现问题的原因在于枪机和枪管后坐行程过长,而勃朗宁设计的机枪则采用枪管短后坐式解决了这一问题。

美国战争部的一个委员会在对勃朗宁设计的机枪进行试验时,2万发枪弹发射顺利通过,但委员会认为这是一个例外,勃朗宁在第二型机枪上采用了加长弹链,并进行48分12秒的连续射击,出色的表现使抱怨者闭上了嘴巴。

美国国防部对该枪表示满意,勃朗宁设计的重机枪被选中作为制式武器,定型命名为M1917式.30-06勃朗宁重机枪。1917年M1917式勃朗宁重机枪获得了1万挺机枪的定单,投入生产。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总共生产了56608挺M1917式机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结束后,M1917式勃朗宁重机枪继续改进发展。按照军方要求,针对一些不足进行改进,托底板易裂,以环箍加固;采用新的弹链输送杆和改进的机匣盖固定销。1936年,M1917式机枪的改进型M1917A1式重机枪列为美军制式武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生产商向军方提供了近5.4万挺M1917A1式机枪。在朝鲜战争中美军在还在使用。二战期间,M1917式机枪比较笨重,机动性、勤务性差,难以与德军的MG34/MG42通用机枪抗衡。

M1917式机枪曾在比利时、波兰等国家仿制。中国的汉阳兵工厂于民国10年(1921年)仿造成功,称为卅节式重机枪。

结构特点

M1917式勃朗宁重机枪口径7.62mm,发射7.6263mm弹药,枪管采用水冷却方式,枪管外套有容量3.3L水的套筒,用于冷却枪管。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卡铁起落式闭锁机构。机匣呈长方体结构,内装自动机构组件。整个机构比较复杂。勃朗宁机枪持续火力强,动作可靠,但比较笨重。

枪弹击发后,火药气体作用于弹壳底部,推动枪机和枪管一同后坐8mm。枪机和枪管只共同后坐一小段行程,机匣中的两个开锁斜面同时下压闭锁卡铁两侧的销轴,迫使闭锁卡铁滑出枪机下部的闭锁槽,于是枪机开锁,脱离枪管节套,单独后坐;开锁后,枪管和节套在后坐中猛击旋转式加速杆,加速杆上端撞击枪机下面的突出部,在加速枪机后坐的同时,减慢枪管后坐速度。

枪管节套在惯性作用下向后运动,一方面压缩枪管复进簧,一方面迫使加速机构后转,促动枪机加快后坐速度,继续压缩复进簧。后坐过程中,枪机上方的取弹器从弹带中抽出一发枪弹,其前端的T形抽壳钩则从弹膛内抽出发射过的弹壳。

枪机后坐到位后,复进簧伸缩,推动枪机复进,抛壳挺撞击弹壳,使之向下方抛出。枪机继续复进,闭锁铁撞起落架座而上升,于是枪机和枪管节套又结合在一起,完成推弹入膛、枪机与枪管的闭锁动作。在枪机与枪管共同复进过程中,扣扳机,则击针被释放,击针簧立即使击针前进,而击发下一发枪弹底火,完成一个自动循环过程。

该枪采用弹带供弹,利用枪机后坐能量带动拨弹机构运动。该枪枪管可在节套中拧进或拧出,以调整弹底间隙。该枪还配有三脚架。瞄准装置该枪准星为片状,可做横向调整;表尺为立框式,可修正风偏。

基本规格

M1917式

枪身长:968毫米;

枪管长:607毫米;

枪身重:15千克;

枪架重:30.5千克;

弹药:0.30英寸M1式重尖弹和M2式尖弹;

供弹具:250发弹带;

初速:854米/秒;

最大射程:3154米/5029米;

理论射速:450~600发/分;

瞄准基线长680mm。

M1917A1式

枪身长:980mm;

枪管长:610mm;

枪身重:15.2kg;

枪架重:24.1kg。

衍生型

M1919系列机枪

笨重的水冷式重机枪在坦克中占踞了太大的空间,而且对步兵来说太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M1917式机枪的基础上,去掉抢管上外罩的水筒,将水冷式改为气冷式,重量大幅度减轻,逐步推出了M1919系列机枪。

比较著名的是M1919A4、M1919A6。M1919A6在M1919A4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枪身结构几乎一样,大部分零件可以互换,改进枪管套筒、两脚架、提把和枪托等零部件。M1919系列机枪最终被M60通用机枪所取代。

M2式勃朗宁大口径重机枪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应美国远征军的要求,勃朗宁开发了12.7mm口径重机枪,按照M1917式机枪按比例放大而成,不同之处是增加了一个液压缓冲器和后阻铁,去掉了M1917式机枪上的小握把。

1921年定型,命名为M1921式0.50勃朗宁重机枪。最初采用水冷枪管。随后出现了质量较轻、操作方便的气冷枪管型机枪,命名为M2。1933年前后又设计了重枪管型,命名为M2HB。M2HB式机枪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口径机枪之一,服役至21世纪。

增强型M2HB重机枪

简介

在2003年美英入侵伊拉克的战争以及目前仍在实施的对伊军事占领中,美英国家军队运用了诸多现代武器,其中一些还是刚刚研制出来的新武器。然而报刊杂志、电视新闻上频频出现的车装大口径机枪,也就是勃朗宁M2HB12.7mm重机枪,却是不折不扣的老枪。

虽然与其同时代的其他火炮枪械早已退役,走进了历史博物馆,但“干妈”却依然活跃在现代战场上。由此可以看出,在美军追求先进装备的同时,还有其强调实用主义的一面。

勃朗宁M2HB12.7mm重机枪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33年经改进后再也没有大动过。历经两次世界大战,至今已是风雨沧桑86载的机枪,成了当之无愧的武器中的“老寿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16年9月15日,在索姆河会战中,坦克首次投入战场。英国的49辆坦克像怪物一样地突然出现,虽然其中大部分因机件损坏未能很好地执行任务,只有9辆完成了预定的冲击任务,但却在德军中引起了极大的恐慌。德军第3军团的参谋长对其上级作了这样的报告:“在最近这次战斗中,敌人使用了一种新型作战武器,这种武器极为有效,而且十分残酷。”

因为使用7.62mm口径的机枪很难对付坦克、火炮的防盾以及单兵掩体等目标。因此,美国远征军总司令潘兴(1860~1948)上将要求研制威力更大的大口径机枪。为了赶进度、抢时间,设计师勃朗宁(1855~1926)和温彻斯特公司的技术人员合作,在7.62mm枪弹和M1917勃朗宁中型机枪的基础上按比例放大成12.7mm枪弹和放大型M1917机枪。

该枪增加了一个液压缓冲器,以吸收过大的枪管后坐力,并且液压缓冲器内油的流量可调,射速随着流量可变;为了防止走火,增加了后阻铁;为了便于双手操作,去掉了7.62mm机枪上的小握把,改为装在机匣后方的双握把;枪管冷却方式仍然沿用M1917的水冷式。

开始,因为当时温彻斯特公司拉膛线的车床导轨工作长度所限,枪管的长度只有775mm,后来才加长到1000多毫米。样枪展示射击表演后,枪弹的性能未能满足潘兴的最低要求,初速比指标低了许多,弹头的侵彻力也不足;初制样枪的枪身枪架总质量72.7kg,质量太大;连发发射时很不稳定,机构动作不可靠。

恰好,美军在欧洲战场上缴获了德军的13mm毛瑟新式反坦克枪及其配用枪弹,该枪弹的弹头对装甲的侵彻性能很好。温彻斯特公司立即借鉴了它的设计思想,对12.7mmm枪弹进行改进,使得机枪和枪弹都达到了潘兴的要求。改进设计后被列为美军的正式装备。

1918年11月12日,为了开发安装在飞机上使用的航空机枪,温彻斯特公司改制成了第一挺气冷式12.7mm重型机枪的样枪,进行了试射。接着,勃朗宁与柯尔特公司又共同开发了高射机枪、坦克机枪等。后因品种太多,简化成了两种产品,即M192112.7mm水冷式高射机枪和M192112.7mm气冷式机枪,列为美军正式装备。

1926年将气冷式M1921机枪重新命名为M212.7mm空的型号又分为单管和双联装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应用很广泛。除1980年比利时FN公司曾为提高枪管更换速度而将两耳提把改成一端提把之外,世界各国使用的M2HB一直保持原有的结构面貌。

勃朗宁M2HB气冷式重机枪枪管质量13kg,平射用M3三脚架20kg,立柱式对空用M63枪架质量65.5kg。发射的12.7X99mm弹种有普通弹、穿甲燃烧弹、穿甲弹、曳光弹、穿甲曳光弹、穿甲燃烧曳光弹、脱壳穿甲弹、硬心穿甲弹、训练弹等。采用枪管短后坐式自动原理,楔闩横动式闭锁机构,击针式击发机构,单程输弹(将枪弹横向输送到弹膛正上方),双程进弹(将枪弹抽向后方再推入弹膛),可散弹链供弹。

美国的弗里基德尔和柯尔特等7家公司生产。从1933~1946年间总产量约为200万挺。停产25年后,1979年由麦尔蒙特等公司恢复生产,当年美军定购18822挺。到1990年代,除美国外,世界上还有91个国家和地区装备使用这种机枪。直至今13,在伊拉克发生的战斗中,它仍在以直升机机枪、坦克高射机枪、坦克并列机枪、车装机枪等等身份喷发火舌,发出低速而沉闷的连发声响,尽显其作战风采。

为什么没有新式大口径机枪替换M2HB12.7mm重机枪呢?一是因为它的使用方式以车装为主,只在极个别情况拿下车来使用,其质量大小对于车船来说不是主要矛盾,加之其动作可靠,能够满足使用要求;二是因为其定型生产几十年,成本低廉,作为各种装甲输送车、装甲侦察车、坦克、自行火炮、船艇等的附属武器备受主体装备系统订购者的青睐。

这种实用主义的观点恐怕还会持续下去,因有前车之鉴:1970年代末,美国陆军军械研究工程发展中心曾研制出采用导气式原理、回转闭锁机构、质量减到21.3kg的12.7mm机枪方案;AAI公司曾研制出导气式原理、双路供弹、回转闭锁机构、质量减到25kg的12.7mm机枪方案;1980年代初,萨科公司曾研制出一个可与M2HB零部件互换通用率达到73%、质量减为25kg的机枪方案;拉莫公司也曾研制出质量为26.7kg的12.7ram机枪方案。但这些更新方案都由于造价过高而被束之高阁。因此,M2HB12.7mm重机枪以其固有的优势长存。

改进

在美军现役轻武器中,M2HB重机枪堪称几朝元老,曾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因战功显赫而威名远扬,目前已装备世界50多个国家。

进入21世纪,服役超过70年的M2HB重机枪似乎己显“老态”,为此,美国陆军对M2HB重机枪进行了“彻头彻尾”的全面改进升级——研制全新的XM312重机枪。与M2HB相比,XM312已脱胎换骨,内外都与“老前辈”截然不同。

M2HB重机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外表棱角分明,威猛刚毅。XM312重机枪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外表圆润平滑,细腻俊朗。XM312的“身手”也非同一般,后坐力远小于M2HB,全枪也比M2HB轻66%,仅重19.5千克,全枪长度则缩短了18%,射击精度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XM312还可以加装先进的火控系统,其作战效能得到了大幅提高。由于重量轻,机动性好,车载的XM312在车辆遭到破坏无法行驶时,可拆下由士兵携行。上述这些优点都是M2HB所无法比拟的。炫耀资本的背后却是高居不下的“出场费”,结局自然是没能替换陆军现役的2万多挺M2HB重机枪。

美国陆军选择了对现役M2HB重机枪进行升级改进,以延长其服役期限。

在2007年的美国国防工业协会轻武器研讨和展览会上,美国陆军披露了在M2HB基础上改进的增强型M2HB重机枪。

增强型M2HB与M2HB重机枪的总体性能相差不大,如仍具备快速更换枪管的能力,更换枪管时能保持固定的闭锁间隙以保证可靠性和安全性:沿用了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和卡铁起落式闭锁结构,内部设有液压缓冲机构,减少了部分后坐;采用单程输弹、双程进弹的供弹机构;能够发射普通弹、穿甲弹、穿甲燃烧弹和训练弹等多种12.799毫米枪弹。增强型M2HB重机枪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升级改进。

增加了手动扳机保险:M2HB重机枪大多安装在各种车辆上使用,在膛内有弹的情况下随车辆机动时容易因震动而走火。增强型M2HB上增加了手动扳机保险,可有效防止偶发,在提高机动性的同时增加了安全性。

采用高效膛口制退器:M2HB在射击时枪口烟、焰明显,容易暴露自己,而且在射击时还影响到了瞄准镜的使用。增强型M2H11重机枪采用了高效的叉型膛口制退器,不仅降低了后坐和枪口烟、焰,还大大减少了射击时对瞄准镜的影响。

改进了枪管:为进一步缩短更换枪管的时间,增强型M2HB安装了枪管定位系统,确保更换的新枪管快速锁定到位,达到了缩短更换枪管时间,提高火力持续性的目的,并且将原来较软的枪管提手改用为硬质材料,更加方便更换烫手的枪管。

加装了皮卡汀尼导轨:M2HB的机匣顶部由于没有皮卡汀尼导轨,安装各种瞄准镜时很不方便。增强型M2HB重机枪在机匣顶部加装了皮卡汀尼导轨,方便安装各种光学瞄具。

性能数据

使用0.50英寸M2普通弹,初速893米/秒;

枪长:1653毫米;

枪管长:1143毫米;

枪重:38.2公斤;

最大射程:6800米。SG-43重机枪

当1941年6月22日战争突然爆发之际,苏联红军还在大量使用过时的马克沁水冷式重机枪,枪械大师郭留诺夫在1943年研制出替代品——SG-43重机枪,用以增强捷格加廖夫系列轻机枪的火力,主要杀伤集结有生目标或对付低空飞行目标。该枪在使用期间曾作过多次改进,修改后的主要型号有SGM和SGMT机枪。

SG-43重机枪长1120毫米,枪管长719毫米,内有4条右旋膛线,全枪重(不含弹链)13.6公斤,轮式枪架重26.6公斤。该枪发射苏联1908年式7.62毫米有底缘枪弹,枪口初速为800米/秒(使用重弹)或865米/秒(使用轻弹),最大射程为5000米(使用重弹)或3500米(使用轻弹),有效射程为1000米(平射)或500米(高射)。

SG-43重机枪结构简单,动作可靠,威力大,精度好,但仍存在质量较大,携行不便的弊端。该枪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闭锁机构为枪机偏转式。闭锁时,机框上的靴形击铁与枪机上的靴形槽相互作用,使枪机偏转,进行闭锁。该枪采用弹链供弹,容弹量达250发,供弹机构由取弹机、受弹机盖和座、拨弹滑板、拨弹齿、阻弹齿、压弹挺等组成。弹从待进膛位置到入膛,自动机要经过两次循环才能完成,属单程输弹,双程进弹。击发机构为击锤平移式,发射机构只能连发。

SG-43重机枪配用捷格加廖夫轮式枪架,而改进后的SGM重机枪配用西多连科·马利诺夫斯基框形三脚架,两种枪架都可以变换成高射状态射击。该枪瞄准装置由圆柱形准星和立框式表尺组成。照门为方形缺口式,上有横表尺,可进行风偏修正。表尺框左边刻度为发射重弹用的分划,右边刻度为发射轻弹用的分划。准星可上下左右调整,准星两侧有护翼。

郭留诺夫系列重机枪在苏联红军中的服役到1953年便全部结束,撤装的机枪尽数转卖给中国、朝鲜、越南、古巴、埃及、阿拉伯国家等,参加过许多局部战争后武装冲突,但实战表现并没有在苏联本土那么高,直接原因还是因为它的重量太大,无法适应低烈度条件的军事行动。

M1910重机枪

概述

日俄战争后,各军事大国都认识到机枪的重要性。尽管俄国在战争中失败了,但对机枪的研制生产却给予更大重视,将更多的战略资源投入到该领域中。根据德国马克沁重机枪的技术,俄国生产出M1905式和M1910式重机枪,其中M1910式重机枪影响俄国非常深远。

M1910式重机枪的口径为7.62毫米。它的工作方式仍为枪机短后退式,冷却方式由水冷式改为气冷式,枪口取消了制造工艺复杂的消烟器。

该枪发射由比利时国营兵工厂设计师纳甘兄弟为俄国军队研制的7.6254毫米M1908R带底缘枪弹,初速为860米每秒,表尺射程为2200米,由250发弹带供弹,理论射速为500至600发每分钟,枪身长为1110毫米,枪管长为721毫米,枪身重为23.8公斤,枪全重为45.2公斤。

该枪与英国和德国生产的马克沁机枪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是采用了独特的索科洛夫轮式枪架。从1914年俄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历经十月革命、苏俄国内战争,M1905式和M1910式重机枪忠实地履行自己的战争职责。

直到二次大战,M1910式重机枪仍旧在红军中使用。在俄芬冬季作战中,苏联士兵更为它们装上小雪橇,便于在雪地环境下机动作战。在和德军作战的第一个冬季,仍有不少安装雪橇的重机枪小队从雪地上滑过。不过到了1943年时,它就被SG43“古尔约诺夫”重机枪取代了。

性能数据

工作方式:自动;

口径:7.62mm;

弹链容量:250发;

射速:500~600发/分。KPV重机枪

简介

KPV重机枪1949年被定位为步兵武器,但因太大及太重,在60年代改为防空武器。用作防空的KPV效果良好,可装在ZPU-4、ZPU-2及ZPU-1上对1500米内低飞的飞机或直升机射击。装在BTR系列及BRDM-2上的KPV令车辆火力提升,而坦克上的KPV重机枪名为KPVT。

中国亦有对KPV进行仿制,名为02式重机枪。主要的不同点是重量增加、弹链增加至50发以及发射速率减慢至500发/分。

弹药介绍

B-32—全金属外壳碳化钨穿甲燃烧弹,弹头重64.4克,初速每秒976米,垂直命中(0度)可在500米内穿透32毫米均质装甲。

BZT-全金属外壳钢制穿甲曳光弹,弹头重59.56克,初速每秒1005米,在2000米内有曳光能力。MDZ-高爆弹,弹头重59.68克。

规格数据

总重量:49.1公斤;

全长:2006毫米;

枪管长度:1346毫米;

弹药:14.5x114毫米;

口径:14.5毫米;

发射速率:550发/分;

枪口初速:976至1005米/秒;

供弹方式:40发弹链。M1919A4式重机枪

简述

M1919A4式0.30英寸(7.62mm)口径机枪是M1917A1式勃朗宁重机枪(水冷式)的改进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械局意识到水冷式重机枪在坦克中占踞了太大的空间,而且对步兵来说太重了。

战后在M1917式勃朗宁重机枪的基础上逐步推出了M1919系列机枪。首先是装备在坦克上的M1919和M1919A1,其主要改进是去掉抢管上外罩的水筒,改水冷为气冷。军械局计划开发一种气冷式机枪给步兵使用,用以对步兵进行火力支援,由M1917A1式水冷式重机枪改进而来,产生了M1919A4式机枪。

M1919A4式机枪是美国军队的制式武器。连脚架在内该枪重41磅,与重达93磅的M1917A1式水冷式重机枪比起来重量大幅度减轻。不过,它不能象水冷式机枪那样维持长时间持续火力。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M1919A4逐步取代了大多数M1917A1,成为二战期间美国陆军最主要的连级机枪。直至大战结束后许多国家的军队还继续装备了一段时间。

结构特点

M1919A4式机枪是由M1917A1式水冷式重机枪的水冷方式改进为气冷,M1919A4的全枪质量大为减轻,既可车载又可用于步兵携行作战。外观上明显的特征是枪管外部有一散热筒,筒上有散热孔,散热筒前有助退器。

该枪与M1917A1式重机枪一样,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卡铁起落式闭锁机构。机匣呈长方体结构,内装自动机构组件。

枪弹击发后,枪机和枪管只共同后坐一小段行程,机匣中的两个开锁斜面同时下压闭锁卡铁两侧的销轴,迫使闭锁卡铁滑出枪机下部的闭锁槽,于是枪机开锁,脱离枪管节套,单独后坐;枪管节套在惯性作用下向后运动,压缩枪管复进簧。

后坐过程中,枪机从弹带中抽出一发枪弹,抽壳钩从弹膛内抽出发射过的弹壳。枪机后坐到位后,复进簧伸缩,推动枪机复进,抛壳挺撞击弹壳,使之向下方抛出。枪机继续复进,完成推弹入膛、枪机与枪管的闭锁动作。在枪机与枪管共同复进过程中,打击枪弹底火,完成一个自动循环过程。该枪采用250发弹链供弹。

当时美军步兵班仅配有勃朗宁自动步枪,即著名的BAR,扮演轻机枪的角色,但它弹匣容弹量仅20发,严重影响了火力持续性,其枪管不易拆卸和更换(只能在修械所里更换)更是严重的缺陷,因为持续射击将很快烧蚀枪管,这些都决定了BAR不能提供足够的持续性火力。

尽管M1919A4的射程和火力持续性都要胜过BAR,但对于美军步兵连以下部队来说,机枪火力的支援仍然不足,对于机动作战来说还是显得过于笨重。特别是它转移阵地时至少需要两人操作,基本上是一人扛机枪,另一人扛M2三脚架(脚架重6.35KG),另有人携带弹药箱。

在战场上,转移阵地过程中只要有一人负伤,枪身、三脚架、弹药三者中可能就有一部分将不能到达目的地。当时美军研制了可以同时携带枪身和三脚架的专用携行具,但由于单个士兵本身负重所限,想要迅速地转移机枪和所必备的弹药很困难。在实战中,很多情况下士兵只能依靠M1919A4的枪身来进行概略射击,其作战效能大打折扣。

基本规格

工作方式:全自动,风冷;

口径:30-06(7.62mm);

弹药:7.6263mmM1式重尖弹和M2式尖弹;

枪全长:1044mm;

枪管长:610mm;

枪身重量(不含脚架):14.06KG;

射速:400~500发/分;

枪口初速:860M/秒;

有效射程:1000M;

瞄准基线长353mm;

枪架方向射界为360°。哈其开斯M1914式重机枪

概述

早在1897年,冯·奥德科莱克设计的哈奇开斯机枪就开始装备法国军队,并被命名为M1897哈奇开斯机枪。该枪不仅因其是世界上第一挺成功的导气式机枪而闻名,更是因为它曾被日本军队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大量使用,并与俄军装备的马克沁机枪打得旗鼓相当而名声鹊起。

法国军队对机枪的作战价值感觉迟钝,也没有给予哈奇开斯机枪应有的重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法军拥有的机枪数量依然有限,而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杂牌机枪。

在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中,德军大量装备的马克沁机枪使英法联军受到重创,法军当局才意识到机枪这种大威力自动武器的战术作用,哈奇开斯机枪开始被法军广泛装备,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显示出优异的战术性能。

性能

哈奇开斯公司以M1897哈奇开斯机枪为基础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武器,其中包括著名的M19148mm哈奇开斯重机枪。M1914哈奇开斯重机枪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闭锁动作由铰接在枪机尾端面的闭锁栓上下偏移来实现,冷却方式为水冷式,只能进行连发发射。

该枪没有设置专门的保险机构,供弹具为24发或30发刚性弹板,也可以将数个弹板连接成为容弹量更大的弹带,片状表尺,缺口式照门。

该枪可以安装在3种平射枪架上使用,分别是1914年式、1915年式和1916年式枪架,其中1916年式枪架使用最为普遍。在对空目标实施射击时,还可以把该枪安装在专门的高射枪架上。

M1914哈奇开斯重机枪优点在于结构简单,零部件数量少,在各种恶劣环境下的射击可靠性不错,而且威力相当可观。但该枪确实是一支名副其实的“重机枪”,它的质量超过49kg,需要两名机枪手推着手推车或者马车来运输,因此该枪的机动性很难谈得上灵活,但这在一战中常见的固守堑壕作战的条件下还是可以适用的。

由于法国军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尝到了装备体系中重机枪数目不足的苦头,因此从1920年代开始,重机枪的发展得到重视。

法国开始对M1914哈奇开斯重机枪进行改进,首先是将射程从原来的2400m提高到了3500m;其次改进了枪架的操控机构,能够实现从水平到仰角90°射击,而原来的枪架的射角只能达到60°。这种改进型的重机枪的生产一直持续到1940年6月法国被占领才停止。

通用机枪

近年来英文军事书籍中出现了一个MachineRifle这个术语。人们把它叫做突击机枪。突击机枪是与突击步枪同族的轻机枪。是现代战争中步兵的主要武器之一。普通轻机枪一般有两名射手,一名正射手,一名副射手,副射手也是弹药手。

而现在有许多轻机枪是在突击步枪的基础上,加长和加粗枪管,加大供弹具容量,加装两脚架,既具有突击步枪的轻便灵活的突击性,又有接近轻机枪的火力持续性,并且不用副射手,可单兵携行使用。典型的突击机枪有俄罗斯RPK式、比利时米尼米式等。

德国7.92毫米MG42机枪

7.92毫米MG42机枪是1942年德国机械设计师鲁格纳在MG34通用机枪基础上开发研制出来的一种通用机枪。该枪口径为7.92毫米。发射7.92毫米毛瑟枪弹。枪身重11.5千克。枪架重19.2千克。枪身长1219毫米。采用连发射击方式。使用50发弹链或75发鞍形弹鼓供弹。理论射速达1000~1300发/分钟。

有效射程为800米或1000米。MG42仍采用枪管短后坐的自动方式,机构动作可靠,既能平射,又能高射。MG4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名声显赫,而且对后来通用机枪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德国7.92毫米MG34机枪

7.92毫米MG34机枪是1934年由德国毛瑟兵工厂设计师施坦格研制的世界上第一种通用机枪。该枪设计时参照了瑞士M30苏罗通机枪的构造原理,可做轻机枪或重机枪用,还可改装成高射机枪、坦克机枪或机载机枪用。其口径为7.92毫米。

发射7.92毫米毛瑟枪弹。枪身重12千克。枪身长1224毫米。可单、连发转换射击。使用50发不散弹链或75发弹鼓供弹。战斗射速连发时为200发/分。有效射程为800米或1000米。该枪可左右两侧供弹,故可以并联成双管或多管机枪使用。而且枪管可以迅速更换,各部件间用销钉结合。

M34机枪对世界通用机枪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世界许多机枪都是在此基础上或参照该机枪的设计思想设计出来的。

美国7.62毫米M60通用机枪

7.62毫米M60通用机枪是1957年1月在美国定型投产并装备美军的机枪。它彻底取代了装备美军长达40年之久的勃朗宁轻机枪和重机枪。

该枪口径为7.62毫米。发射7.62毫米北约弹。枪身重10.48千克,三脚架重654千克。枪身长1100毫米。只能连发射击。使用了散弹链供弹。战斗射速为200发/分钟。有效射程为800米或1000米。该枪采用活塞短行程截流膨胀原理的导气式自动方式,枪膛内镶有鹤铬钻合金衬套,增加枪管寿命。零件多为冲压件,结构精密紧凑,重量较轻。M60机枪成为西方国家广为使用的机枪之一。

M60通用机枪的改型枪有:M60E1机枪,坦克或装甲车的并列机枪M60E2机枪,装在直升机上的M60C机枪,带“D”形握把和尾部扳机、用于直升机或炮艇上的M60D机枪以及单兵机枪M60LWMG-1式机枪等。

苏联7.62毫米PK/PKS通用机枪

7.62毫米PK/PKS通用机枪是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研制出来的一种通用机枪。1965年正式装备苏军,取代了RP-46连用机枪和STM营属重机枪。PK是做轻机枪用的代号,PKC是PK放在三脚架上当重机枪使用的代号。

该枪口径为7.62毫米。发射1908年式7.62毫米步枪弹。枪身重9千克。枪架重为7.5千克。全枪长1267毫米。只可连发射击。使用不散弹链式50、100、200或250发弹链箱供弹。战斗射速为250发/分钟。

PK/PKS通用机枪的有效射程为1000米。该枪是卡拉什尼科夫枪械系列中的一种。该枪结构简单,重量轻,射击精度好。它的改进型枪为PKM通用机枪;它的变型枪有PKT坦克机枪和PKB装甲运兵车机枪。

捷克7.62毫米VZ59通用机枪

7.62毫米VZ59通用机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捷克研制出的一种通用机枪。该枪口径为7.62毫米。发射7.62毫米苏联1908年式底缘枪弹。枪重8.67千克或19.24千克。枪身长1215毫米或1116毫米。采用连发射击方式。使用弹链供弹。战斗射速为350发/分钟或157发/分钟。有效射程为900米或1400米。

该枪结构简单,适于在恶劣环境中使用,性能稳定可靠。该枪作轻机枪时配用轻枪管,作重机枪时配用重枪管。该枪有4种类型:VZ59L为轻机枪型;VZ59为重机枪型;VZ59T为坦克上的并列机枪;VZ59N为发射北约弹的类型。

比利时7.62毫米MAG通用机枪

7.62毫米MAG通用机枪是20世纪50年代由比利时国家兵工厂聘请枪械设计师欧内斯特费尔菲设计研制的一种通用机枪。MAG机枪可做轻机枪用,也可做重机枪使用,还可以安装在战车上使用。该枪口径为7.62毫米。发射7.62毫米北约弹。

枪身重10.35千克。三脚架重10.5千克。枪身长1225毫米。采用连发射击方式。使用弹性供弹。射速可在600~1000发/分钟之间调节选择。有效射程为800米或1200米。该枪结构坚实可靠,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通用机枪之一。世界上有50个国家装备使用,总数超过15万挺。

日本7.62毫米62式通用机枪

7.62毫米62式通用机枪是1956年由日本研制生产的一种用于装备战后日本自卫队的机枪。发射7.62毫米北约弹。枪身重10.7千克。枪身长1200毫米。采用连发射击。使用可散弹链供弹。理论射速为600~650发/分钟。有效射程为600米或1100米。

瑞士7.62毫米SIG710-3通用机枪

7.62毫米SIG710-3通用机枪是由瑞士工业公司参照德国MG42、MG3等通用机枪研制出来的一种机枪。可作轻机枪和重机枪使用,也可作车载用机枪使用。

该枪口径为7.62毫米。发射7.62毫米北约弹。枪身重9.25千克。枪身长1143毫米。采取连发射击方式。使用可散弹链或不散弹链供弹。理论射速为800~950发/分。有效射程为800米或1000米。采用半自由枪机自动方式,枪管轻、重两型可以更换。作重机枪使用时,采用L810三脚架,折叠起来可由单兵背携。

中国CF06式通用机枪

概述

通用机枪又称轻重两用机枪,装在枪架上作重机枪使用,若使用两脚架即作轻机枪使用。有的枪架还具备高射架枪功能,实施对空射击。我国新研制成功的CF06式7.62毫米通用机枪(以下简称CF06式通用机枪)兼具这三种功能,可谓通用机枪家族中的新秀。

主要特点

CF06式通用机枪以国产80年式7.62毫米通用机枪为基础,将原枪发射的53式7.62x54毫米枪弹改为北约7.62x51毫米NATO弹。

它以重机枪为主,可以歼灭1000米内的集团目标或单个重要目标,压制和消灭敌人火力点,是封锁交通要道、桥梁等的有效武器,同时兼作轻机枪使用,有效射程800米,还可对空中500米内低空的飞机或伞兵实施有效射击。凭借其优异的性能,2007年5月,CF06式通用机枪通过了外贸设计定型试验。

CF06式通用机枪由枪身、枪架、备(附)件三部分组成。每挺枪配备4条200发弹链,4个弹箱;2条100发弹链,2个弹箱;2根枪管。作轻机枪使用时,以两脚架支撑,100发弹箱挂在枪身下方。

重机枪状态时,枪身装在枪架上,200发弹箱挂在枪架的右腿上。枪架还具备高射功能。全枪重12.8千克(其中枪身重8.1千克,枪架重4.7千克),握持舒适,使用方便,机动性好。

全枪配备的正、负两根枪管每根寿命≥12500发,全枪寿命为25000发。枪管与节套采用固定栓连接,不但换装枪管方便快捷,而且还可以对闭锁间隙进行调整。全枪结构紧凑、密封防尘性好,环境适应性强,机构动作可靠,勤务性好。它还大量采用了冲压、铆焊结合件,节约了材料,工艺性好,适于大批量生产。

与80式机枪的比较

CF06式通用机枪继承了80式机枪外形流畅、重量轻、多用途、动作可靠、操作简便、机动性好的特点,并根据NATO弹弹底无凸缘瓶形弹的结构特点,重新设计了供弹机构和容弹具,在自动机系统的能量匹配上进行了重新论证,实现了可靠供弹,火力强劲。

CF06式采用可重复使用的半刚性闭式组合弹链供弹。弹链具有良好的柔软性,射击后可自行分解成几段,便于回收,装弹迅速,能满足机枪在各种配备条件下对供弹量的需求。取弹器直接固定在枪机框上,枪机框后坐带动取弹器将枪弹从弹链中抽出。

输弹机构为无转轮的回转拨弹,后退时输弹。结构简单,动作可靠。单程输弹,双程进弹,机头推弹阻力小,运动平稳、轨迹准确、安全可靠。

该枪的最大亮点是成功地借用了80式机枪供弹原理,实现了对无凸缘瓶形弹种的双程供弹,这在使用同类型枪弹的机枪中是不多见的。双程供弹的平稳、可靠,故障率低的特点在该枪上得到充分显现。

CF06式7.62毫米通用机枪继承了1980年式7.62毫米通用机枪的诸多优点,并且大部分零部件可以与之通用,CF06式通用机枪外观呈黑色,它与80式机枪外观上最大的区别在于枪托及握把。

它将80式机枪的木制枪托和酚醛玻璃纤维压塑料握把改成了工程塑料制造,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抵肩射击的舒适性也更好。相信CF06式7.62毫米通用机枪一定会成为我国外贸市场上一颗耀眼的新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MC,34机枪是早先使用的通用机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通用机枪主要有美国7.62毫米M1919A6勃朗宁机枪和德国7.92毫米MC,42通用机枪。20世纪50-70年代是通用机枪的盛行时期。

1957年美国定型的7.62毫米M60式、1958年比利时定型的7.62毫米MAG式、1958年联邦德国定型的7.62毫米MG3式和1961年苏联定型的7.62毫米ПК式机枪都是典型的通用机枪。80年代以来,由于部队机械化、装甲化水平提高,车装机枪数量增多,以及大口径机枪的重量大幅度减轻,导致通用机枪的发展速度减慢。

我国从1960年开始研制通用机枪,先后定型了1967年式7.62毫米轻重两用机枪、67-1式和67-2式7.62毫米重机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