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高尔基从流浪儿到文化巨人的故事
10891700000037

第37章 再次回到故乡

1928年5月20日,是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这一天,高尔基到达了阔别七年之久的祖国。

这时的俄罗斯已与高尔基离开时完全不一样了,党的总书记斯大林取代了去世的列宁成为了国家元首。苏维埃俄罗斯在1922年已经正式更名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高尔基返回苏联,成为苏联报刊的头条新闻,工人、农民、知识界都对他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在通往白俄罗斯车站的大街小巷,到处挤满了高举旗帜,或者拿着彩色气球、捧着鲜艳花朵的欢迎人群。

欢迎人群中既有红军战士、少先队员、工人,又有作家和学者。当高尔基走出车厢的时候,千百只手向他伸过来,把他举了起来。高尔基感到无比幸福,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高尔基在给《真理报》的文章中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欣慰:

我不知道,曾几何时,在什么地方,是否有过一位作家曾受到读者这样亲切、这样欣喜若狂的欢迎。这种喜悦使我十分震惊……我不是个狂妄自大的人,我认为我的工作不应该受到如此高的评价。

在这个特别会面中,最重要、最令人愉快的就是我之所见所感。苏维埃年轻人能够欣赏、赞美工作,这就是说,他们懂得并感受到了他们准备和正在进行的事业的深刻意义及其国际与世界意义。

斯大林亲自在莫斯科为高尔基找了一幢房子,离克里姆林宫很近,这原是一位百万富翁的豪宅。这里很快成为苏联领袖和艺术家、作家们聚会的地方。

从到达莫斯科的那天起,高尔基就被无数的接见和参观所包围,他参加了数不清的欢迎会,有一次,他在会上说:

“我觉得我离开俄罗斯似乎不是六年,最少是20年。在这段时期,国家变年轻了。我有这么一种印象,似乎年轻的新生事物正在旧事物中、在旧事物的包围中成长……这就是我所见到的,我看到一个年轻的国家。在此期间,我本人也变得年轻了。”

高尔基回国后立即去陵墓瞻仰了列宁的遗体,在列宁的水晶棺前,他默默地站立了半个小时。在这半个小时中,他思考了很多很多,他想起了列宁的那句话:

“谁不同我们站在一起,谁就是反对我们,超然于历史之外,那只是一种幻想……”

是的,在国外,高尔基曾经幼稚地想作为一个超脱于政治之外的调停人,最后证明他的这种想法是多么不切实际。他在心中默默地感叹列宁的睿智和英明。是的,他那超人的意志永远不会消失,它仍然留在人间,体现在人民身上;他指明了道路,在这条路上,在不朽的领袖的光辉形象指引下,人们将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高尔基在回国的第三天,就开始积极地投身到苏维埃文化建设的工作中去了。

他提出一项建议,创办专门登载特写的大型杂志《我们的成就》。

高尔基认为,苏联劳动人民应该树立一面镜子,他们在这面镜子中不仅能见到自己某一方面的成就,而且应当看到科学、文化、生产各个方面的成就。

高尔基还亲自到街头去观察生活。为了使自己不被群众包围,他有时还会进行化装改扮。他穿上旧大衣,贴上大胡子,戴上假发,打扮成一个工人模样,走在大街小巷,到市场上,同工人们谈话,谁也没有把他认出来,他却观察到许多有趣的事情。

回国后不久,高尔基接到全国各地发来的邀请函,希望他能够去参观访问。

其实,他早就有一个旅行全国的庞大计划,所以他在这一年7月,便离开了莫斯科,开始了旅行。

高尔基首先想看看他年轻时曾经徒步旅行过的那些地方。他游历了伏尔加河、高加索、克里米亚和乌克兰等地,最后来到了自己的故乡下诺夫戈罗德。

他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还曾在这里乞讨,备受欺凌。如今,家乡如同接待贵客一样地来欢迎他,回忆往事,让他感慨万分。

高尔基所到之处,人们向他展示了新开垦的处女地、乡村的阅报亭和无线电广播、新设的学校、刚刚建成的工厂、工厂的俱乐部和剧院,到处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广场、孤儿院、车站。

最让这位一辈子都在漂泊和流浪的老“流浪汉”感到欣慰的,是他在所到之处看到和感觉到的人们对他的爱戴。食品工会、建筑工会、邮电工会等等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选他为名誉会员,军人们还送给他一杆步枪。

在这一路上,高尔基总是情不自禁地重复着一句话:“真是不可思议,真是太神奇啦!”

有些人认为这是高尔基的故意夸张,他对那些怀疑他的人解释说:

“你们在国内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生活在日新月异的环境中,感觉不出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每一条街道上都看得出,甚至从每一个行人身上都能看得出,他们走路的样子,也和十年前不同了。”

1928年夏天,高尔基又作了第二次旅行,他先到北方的彼得堡,此时彼得堡的地名已改成了列宁格勒,后又去了索洛夫卡和穆尔曼斯克等地,然后他沿伏尔加河南下,到了斯大林格勒、阿斯特拉罕,随后还到了罗斯托夫、第比利斯等一些地方。

这两次旅行,高尔基几乎游遍了他的祖国。他到了遥远的边区,参现了工厂、农庄、工学团,广泛接触了工人、农民、青少年和儿童。他看到了新人的成长,祖国的欣欣向荣的景象。

总之,他所看到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所显示出的巨大威力。那些在旧俄国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们已经全然没有了曾经的木讷呆滞的神情,变得神采奕奕、精神焕发。

原来高尔基所熟知的黑暗、野蛮、低俗、下流,都被种种文化进步的现象所代替:土库曼民族妇女和乌孜别克民族妇女纷纷摘掉了数百年来蒙在她们脸上的面纱;教养院中昔日的妓女和犯人正在认真地学习劳动技能。

高尔基还访问了自己童年和青年认识的人和朋友,跟他们谈起昔日的往事。

高尔基把这些印象和事情都写进了反映俄罗斯新面貌的特写中去。还在国外时,他就向往着“写一本关于新俄罗斯的巨著”,但这个计划一直没有完成。

回国后,当他参观完了这些地方,他立即着手写作《苏联游记》《英雄们的故事》和许多政论文,可以说,这些作品都是他“关于新俄罗斯的巨著”的一些片断。

《苏联游记》共包括五篇特写。这本书在结构上的特点是把新的苏维埃国家和过去的沙皇俄国进行对比。

高尔基这样做是有目的的。他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说:“我是新与旧的斗争的见证人。我在历史的法庭上,面对着劳动青年提出我的证词。他们对于过去的悲惨情况知道很少。所以对今日的情况常常过分轻视,甚至认识不足。”

这部作品的第一篇特写开头就是对旧俄时代巴库的描写。第二篇特写集中描写儿童的成长。第三篇特写描绘了第聂伯河水电站。

在《英雄们的故事》里,高尔基描写了最普通的人物:红军战士和男女集体农庄的农民,表现出他们为建设新生活辛勤劳动的高度热情。

高尔基以自己的真挚情感,在作品中号召苏维埃的全体人民热爱祖国,以创作性的劳动建设自己的新国家。他写道:

在这样一个国家里生活和斗争是十分愉快的,在这里,党的伟大智慧和党的领袖约瑟夫·斯大林的钢铁意志,永远使人类摆脱了旧日万恶的习惯和偏见。

同志们,大家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吧,热爱你们第二个母亲,我们的强大社会主义祖国吧。

与高尔基的特写和短篇小说紧密相联的,还有他的政论文。高尔基在十月革命前虽写过不少这类文章,但他从1928年回国后写的政论文是他一生中最盛的时期。

高尔基的一生共写了一千四百篇左右的政沦,他的政论,观察敏锐,文笔老练,直截了当,充满激情。

在他最后四年里,他的文艺思想更成热了,他的最重要的文学论点是:“文学就是人学”。

20世纪30年代,在高尔基的倡议、主持下,苏联出版了许多重要的历史和文学丛书,社会政治和文学刊物,如《内战史》《工厂史》《诗人文库》等丛书和《我们的成就》《文艺学习》等刊物。

在这个阶段里,他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关于苏联文学创作原则的探讨。

早在革命前,高尔基就开始对无产阶级文学的特征进行探索,提出新文学的创作方法应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为基础。革命后,他根据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生活和文学创作所提供的实际经验,对苏联文学的任务和方法等一系列原则问题从理论上作了阐述。

直至20世纪30年代初,高尔基仍然试图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中寻找形成苏联文学创作方法的途径,从而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这一阶段的创作正好弥补了他的这个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