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鬼谷子全书(第五卷)
10891400000005

第5章 (1)

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之计,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术;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

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或先重以累,而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

其用或称财货、琦玮、珠玉、壁帛、采邑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钩之,其事用抵巇。

将欲用之于天下,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岨险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以飞钳之辞钩其所好,乃以钳求之。

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财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钳和之,以意宣之,此飞钳之缀也。

用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钳而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虽覆能复,不失其度。

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宜之:先主动接近对方,而后随之,顺应对方思路,并有意识地附和之使适应。

【译文】

凡是揣度人的权谋,衡量人的才能,都是为了征召天下远近有才能的人。当人才应召而来时,要确定自己的意向,建立赏罚制度,首先必须详察他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辨别他们言行是非与审察他们真实的言辞的虚浮和言辞,了解他们每个人的道术、方术是否可行,是否有高超的计谋韬略。试探他们如何决断国家安危的基本大计,并且决定君臣间的亲疏关系,然后就可以进行权衡,了解谁有能力谁没有能力。接着矫正他们的不足之处,这样就可征召、就可求其谋,就可用其才。

采取方法引诱谈话者说出实情,然后加以判断,用甜言巧语褒奖和推崇他们,进而箝制住他们,使他们为我所用。这种用于引诱他人真话的飞箝之语,在外交辞令上有时一样,有时不一样。对于那些用飞箝之辞不能驾驭的人,有的可以先征用他,然后反复加以考验。有的先给以反复考验,挑出毛病,而加以诋毁。有的认为反复考验就是诋毁,有的认为诋毁就等于反复考验。

准备征用的人可以用财物、珠宝、玉璧、丝绸、美色来引诱他,以便加以考验。或者权衡考察他的才能大小,给以一定的名利地位考验他,做出或收留或不收留的样子来控制他;或是在使用过程中,观察他的言行,找出小错误乘机而箝制他。其方法是用抵之术。

如果要将“飞箝”之术运用到治理国家之上,辅佐天下君主成就大业时,一定要先考虑这位君主的权谋,衡量他的才能,观察天时的盛衰,了解、掌握地域的宽窄、山川的险峻与难易,人民财物的多少,诸侯之间交往的关系,究竟谁跟谁亲密,谁跟谁疏远,谁与谁要好,谁与谁有仇恨,也必须了解清楚。要详细知道他心里关心的是什么,想的是什么,审察他的真正意图,了解他爱好什么,厌恶什么,然后就对他最关注的事情进行游说。用引诱之辞投其所好,进一步控制住他。

如果把“飞箝”之术运用于人,就要揣度对方的智能,权衡对方的才气实力,估量对方的气势,把这些做为关键去迎合他,顺随他,或以箝制之法调和他,用我们的意图去开导启发他,这就是用飞箝之术去控制人,从而得到诸侯之权,为己所用。

假使用“飞箝”之术说服一些有才干的贤能之士为我所用,就要先用言词赞美歌颂对方,让对方,随我所愿,使对方能心悦诚服来为我效劳。研究对方的言辞,摸准他的心意,进而控制对方,这样就可箝制对方使他直行,使他横走,导引他或向东,或向西,或向南,或向北。也可引向反面,也可把他引向倾覆。虽然覆败,但还能重新振作,不论如何做,都要把握好一定的度数。

【感悟】

积极地发现别人的优点,扬人之长,是观察、分析、判断一个人的着眼点。从言论、感情和行为上对这个人加以刺激,使其产生感恩的心理,有利于使其归附。

运用飞箝之术去说服上层人物,要仔细估量对方的智能,权衡对方的财力,揣度对方的气势,以迎合顺随的态度去获得对方的信任,然后对方才能听从你的计谋。

【故事】

一、周武王作战

公元前11世纪,在我国历史上属商朝的末期。当时,商纣王暴虐无道,陕西有个姓周的部族首领叫姬发(周武王),他开始兴兵讨伐纣王。

周武王亲自率领三百辆战车,三千名勇士,还有四万五千名穿着盔甲的士兵出潼关,驻扎在黄河北岸。

周武王知道,对付纣王,光凭自己手中的这点兵力还是不够的。所以,他又联合了西南的八个部族,在距当时的商都——朝歌七十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举行誓师大会,声讨纣王的罪行。

周武王在这个誓师大会上宣读的誓词名叫《泰誓》,“同心同德”就出自这里边。

《泰誓》中称,纣王虽然有很多的奴隶,但他们思想不统一,信念也不一致;而我方虽只有治国的能臣十人,但思想统一,信念一致。《泰誓》中接着还有一段话:大家要团结一心,为同一个目标共同战斗,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建立功勋,让天下永远享受太平。

当时所有的将士,听了周武王的誓词后,斗志昂扬,军心大振。此后,在牧野与前来应战的商朝大军展开了血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商朝的将士和奴隶不愿为纣王卖命,在激烈的战斗中纷纷倒戈,发动起义。结果是纣王兵败自焚,商朝从此灭亡了。周武王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

纣王与民众离心离德,最后国破身亡;武王与民众同心同德,取得了胜利。一反一正,两相对照,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国家民族内部团结,同心同德,该是多么重要。

二、以羊易牛

这则寓言非常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所谓“仁术”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以小易大,见牛未见羊。这就是只看到量变,而忘掉质变。

此典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舆?’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这段话意思是说:

齐宣王坐在大殿上,看到一个人牵着一头牛从殿下走过。齐宣王便问道:“牵着牛到哪儿去呢?”

那人回答说:“要把它拉去宰了祭钟。”

齐宣王道:“把它放了吧!我不忍心看它那种害怕可怜的样子,它毫无罪过,却要被杀死。”

那个人便问道:“难道就废除了祭钟这一风俗了吗?”

齐宣王却说:“这怎么可以废除呢?就用只羊去代替它吧!”

三、一国三公

“一国三公”形容主持政事的人太多,意见庞杂,号令不统一,让人无所适从。

此典出自《左传·僖公五年》:“(士蕮)退而赋曰:‘狐裘为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春秋时期,晋献公在晚年的时候去攻打小国骊戎,骊国送了两个美女给献公,一个是骊姬,一个是少姬。后来两人都生了男孩,骊姬由于深受献公宠爱,要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当时晋太子申生屡立战功,献公没理由废掉他,骊姬便作出主张,将太子申生派出去守曲沃(晋国大城),其他两个大儿子重耳、夷吾派去守蒲与屈两个小城。当时由于蒲、屈两地都是一片空地,于是献公就派大臣士蕮到那里去筑城。士蕮到了那里,命人用柴草夹在泥土中,随随便便地就完成了筑城的工作。有人便说:“你筑的城恐怕不坚固吧?”他笑着说:“过几年后,这里便是仇人的城了,何必要筑坚固呢!”夷吾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献公。献公派人去责备士蕮,士蕮于是写了一首诗,说“狐裘为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意思是权贵者众多,各说其是,自己不知怎样做好。

四、禽兽不如

“禽兽不如”形容道德品质极坏,连禽兽也不如。

此典出自《晋书·阮籍传》:“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

三国时期,魏国的文学家、思想家阮籍(公元210~263年),字嗣宗,狂放不羁,当官不问政事。才华出众,思维敏捷,常出惊人之语。

有一回,阮籍漫不经心地对文帝司马昭说:“我平生喜爱游山逛水,曾经到东平一带游览,十分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文帝很高兴,马上拜阮籍为东平相。阮籍骑着驴来到东平郡,把郡府官邸的屏障之物统统拆除了,使郡府内外开阔通畅,四通八达。阮籍治郡,法令清晰简单,十多天就从东平郡回来了。文帝荐举他为大将军从事中郎。一次,有关部门报告说,有一个人杀死了自己的母亲,阮籍说:“嘻,杀父还说得过去,怎么能杀母呢!”在座的人都责怪他说错了话。文帝说:“杀父,是天下最大的罪恶,你认为可以杀父吗?”阮籍说:“禽兽之类,只认得自己的母亲,而不认识父亲。杀父,是禽兽的行为,不足为怪。而那个人却杀自己的母亲,连禽兽都不如。”众人听了,一下子明白了过来。

五、穷斯滥矣

形容缺乏道德修养的人一遇上困难,就想胡作非为。

此典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春秋时,孔子来到蔡国,蔡国公热情地接待了孔子。不久,蔡国大夫公孙翩杀死了蔡昭公,蔡国一片混乱,孔子就离开蔡国来到叶国。一次,叶公问孔子说:“怎样才算把国家治理好了呢?”孔子回答说:“假如远近的国家都来归附你,那么,国家就算治理好了。”过了几天,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不愿在背后评论老师。孔子知道了这事,对子路说:“你怎么不告诉他,说你的老师为人,学习知识从不疲倦;教诲别人从不厌烦;发奋时会忘记吃饭;高兴时就不知道烦恼;快满六十的人了,却不知自己已经老了。”

六、道见桑妇

“道见桑妇”说明自己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将怎样对待自己。俗话说得好,“欺人者必受人欺”,就是这个道理。

此典出自《列子·说符》:晋文公出会,欲伐卫。公子锄仰天而笑。

公问何笑。

曰:“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回娘家,道见桑妇,悦而与言。然顾视其妻,亦有招之者矣。臣窃笑此也。”

公寤其言,乃止,引师而还。未至,而有伐其北鄙者矣。

晋文公出会诸侯,想顺路攻打卫国。公子锄仰头大笑。

晋文公便问他笑什么。

他说:“有一个邻居,送他妻子回娘家,在路上遇到一个采桑的妇女,便微笑着前去和她搭话。但回头一看,却看见有人也正向他的妻子招手哩。我为此而暗笑呵!”

晋文公立刻领悟了公子锄这番话的意思,就停止了进兵,带领人马回国。还没到国内,就发现有敌人正在侵犯他的北部边疆了。

七、得过且过

“得过且过”意思是过一天算一天,不作长远打算。

此典出自《辍耕录》:“五台山有鸟名寒号虫……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彀,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

传说从前在五台山有一种奇特的小鸟,名叫寒号鸟。寒号鸟有四只脚,两只肉翅,不会飞行。盛夏季节是寒号鸟最快乐的日子,它全身长着绚丽丰满的羽毛,鲜艳夺目,百鸟都非常羡慕它。这时,寒号鸟得意洋洋,整天走来走去,到处找别的鸟比美。它一边走一边唱道:“凤凰不如我!凤凰不如我!”

夏去秋来,有些鸟飞向遥远的南方,到那里去过冬;留下的鸟整天辛勤劳碌,积粮造窝,准备过冬。只有寒号鸟仍然到处炫耀它那身漂亮的羽毛。

秋去冬来,寒风呼啸,雪花飘舞。其他的鸟在秋季都换上了一身又厚又密的羽毛,迎接寒冬的到来;但寒号鸟却与众不同,到了冬天,它那身漂亮的羽毛脱落得光光的,就好像还没有长毛的鸟崽。夜晚,全身光秃秃的寒号鸟躲藏在石缝里,凛冽的寒风不断袭来,冻得它浑身发抖。它不断地咕噜道:“好冷啊,好冷啊,明天就做窝,明天就做窝。”但是,当寒夜过去,太阳从东方升起,温暖的阳光照耀大地,这时,寒号鸟却忘记了昨夜的寒冷,忘记了要做窝的想法,它又说道:“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寒号鸟最终也没有做窝,就这样一天天的混日子,最后冻死在五台山的岩石缝里。

八、以人为鉴

“以人为鉴”的意思是,以他人的得失成败,作为自己的行动规诫。

此典出自《新唐书·魏征传》:“帝后临朝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魏征(公元580~643年),唐代曲城人,字玄成。少年时代曾出家为道士。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跟随李密投靠了李世民,官至谏议大夫、秘书监,敢于直谏,唐太宗李世民对他非常器重。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魏征得了重病,唐太宗派遣使者慰问并赏赐药品,往来不绝。又派中郎将李安俨住在魏家,随时向皇上报告魏征的病况,唐太宗又亲自前去探望。正月十七日那天,魏征去世了,唐太宗命令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去吊丧,赏给羽盖鼓吹,恩准陪葬昭陵。魏征的妻子裴氏说:“魏征一生节俭朴素,如今用一品官的仪仗为他举行葬礼,这不是死者的心愿。”她婉言谢绝了,而用布篷车载运棺柩去埋葬。唐太宗登上禁苑的西楼,望着灵车痛哭。他亲自起草碑文,并亲笔写在石碑上。

唐太宗经常思念魏征。一次,他临朝时,叹息地说:“人们用铜做镜子,可以用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用古史做镜子,可以从中看到盛衰的道理;用人当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曾经决心保存这三面镜子,严格要求自己,不要出现过失。如今魏征去世,我失去一面镜子了。听到魏征去世的消息后,我派人赶到他的家里,得到魏征写的一封书信,刚写了一半草底,能够辨认出来的话有:‘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用善人则国家安定,任用恶人则国家衰落。君主对待公卿大臣,有的喜欢,有的嫌恶。恨谁就只看到他的过错,爱谁就只看到他的长处,这是非常危险的。爱谁、恨谁,爱什么,恨什么;怎样才算爱,怎样才算恨等问题,君主要慎重地正确处理。如果能在爱的同时知道他的短处,在恨的同时知道他的长处,铲除邪恶不动摇,任用贤才不猜疑,国家就可以兴旺发达了。’我仔细思考、回顾,觉得要做到这一点很难,恐怕会在这个方面出现失误。因此,我请众卿把魏征的临终嘱托写在自己参加朝会时所执的手板上,以防止遗忘了,看到我有什么过失,一定要不客气地进谏。”

九、劝虎行善

比喻对敌人不能讲慈悲,劝他们行善是徒劳无益的。

此典出自冯梦龙《古今谭概·微词》。

从前菩萨变化成雀王,用慈悲的心肠救济大众。有只老虎吃野兽,骨头挂在它的牙缝里,困饿得快死了。雀王便飞进虎口中啄那块骨头,每天都这样做,骨头便被啄出来了,老虎也得救了。雀王便飞到树上,对老虎说佛经道:“杀死生命是残暴的行为,罪恶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老虎听了,勃然大怒,说:“你才离开我的嘴,现在就敢多说话!”雀王马上飞走了。

一〇、雀儿肠肚

“雀儿肚肠”比喻人的肚量太小,不能宽宏大量。

此典出自宋代陈思道《后山谈丛》四:“曹武肃王密奏曰:‘孟昶王蜀三十年,而蜀道千余里,请擒孟氏而赦其臣以防变。’太祖批其后曰:‘你好雀儿肠肚。’”

宋朝初年,宋太祖灭了后蜀,诏令把后蜀国王孟昶以及后蜀的大臣们都送到京城开封来,一一封了官职。这时,大臣曹彬密奏道:“蜀国建立已三十多年了,根基非常深厚。蜀地离开封远达千里,一旦孟昶逃了回去,后患无穷。而且蜀国的人听说孟昶还活着,就可能借用他的名义叛乱。所以,蜀国的大臣们可以赦免,孟昶不能让他活着,应该马上杀掉。”宋太祖看了他的奏文后,哈哈大笑,在奏文后面批了几个字:“你好雀儿肠肚。”仍然封孟昶为秦国公,他的两个儿子也封为节度使。因此,历史上都称赞宋太祖宽厚。

一一、斗鸡走狗

这个典故说明一些游手好闲的人的无聊嬉戏。

此典出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袁盎病免居家,与闾里浮沈,相随行,斗鸡走狗。”

西汉时,有一个大臣叫袁盎(《汉书》作爰盎,此从《史记》),字丝。吕后专权时,他曾当过吕后的侄子吕禄的舍人。汉文帝是被其兄袁哙保任,得为中郎。后历任齐相、吴相。袁盎与御史大夫晁错一直都有矛盾。汉景帝即位后,晁错告发袁盎“多受吴王(刘濞)金钱,”袁盎被降为庶人。

汉高祖刘邦在世时,为了巩固刘氏政权,曾封了许多同姓王。汉景帝三年,吴王刘濞联合楚、赵、王、胶东、胶西、济南、淄川等六国,发动了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袁盎朝见景帝,挑拨景帝与晁错的关系,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向景帝建议诛杀晁错。在袁盎的诱导下,景帝错杀了晁错。但是,杀了晁错,并没有制止刘濞等人的叛乱,七国叛军反而更加猖狂地向朝廷进攻。在事实面前,景帝才醒悟过来,重新下了平叛的决心,派周亚夫为太尉率军迎击,最后平息了这次叛乱。

叛乱平息以后,袁盎在楚王刘礼手下为相,但所献计策不被楚王采纳,袁盎遂病免居家。病归以后,袁盎以前的威风和斗志逐渐消失,竟在乡间随波逐流,斗鸡走狗,以度余生。后来,因事被梁孝王所怨恨,遭到刺杀。

一二、斗粟尺布

“斗粟尺布”比喻兄弟不和。

此典出自《史记·淮南王衡山列传》:“孝文十二年,民有作歌歌淮南历望王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西汉文帝时,淮南王由于犯法受到囚禁。淮南王是文帝的亲弟弟,文帝为了不徇私情,就命令用囚车把他关起来,派人押送回封地。大臣袁盎劝谏说:“淮南王从小娇生惯养,缺乏严师教育,以致犯法。他性格刚强,如今陛下用这种严厉的方法对他,他可能会死在半路上。陛下刚即位,就落下杀害亲弟弟的名声,天下人又会怎么认为呢?”文帝说:“因为这件事,我也很烦闷,那么就赦免了他吧。”文帝的赦免令下达之后,囚车已经离京城很远了。

淮南王的囚车经过各县,县令遵照命令,不放他出来吃饭睡觉。淮南王在囚车中实在忍不下去了,就对押车人说:“人们都说我勇敢,其实,我哪里勇敢呢?我从小骄横,没有人敢批评我的过失。唉,一个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痛苦!”于是,他绝食而死。

文帝知道后,伤心不已,哭着对袁盎说:“我没有早听你的建议,才导致淮南王的死去。”

袁盎宽慰文帝说:“人已经死了,也无计可施了,望陛下节哀。如今的办法是:严惩对此事负有责任的人以谢天下。”

一三、咄咄怪事

“咄咄怪事”指使人惊奇并难于理解的怪事。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杨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晋朝有一个人姓殷,名浩,字深源。他不但有学问,而且很有口才。朝廷看见他有才能,便封他做建武将军,统率扬、豫、徐、兖、清等五个州的军队。

后来朝廷派他领兵跟敌人作战,殷浩惨遭失败,于是朝廷不仅免了他的官职,还把他流放到信安去。

殷浩被流放到信安之后,郁郁不得志,内心里对朝廷赏罚不明感到非常气愤,满肚子的牢骚无处发泄。因为他在以前,从来没有对朝廷说过半句不平或怨恨的话,但每天总要书写“咄咄怪事”这几个字,借此抒发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一四、发蒙振落

“发蒙振落”形容非常容易。

此典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淮南王谋反,惮黯,曰:‘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

西汉武帝时,有一个叫汲黯的人,字长儒。他先任东海太守,接着又做主爵都尉。汲黯推崇道表法里的黄老学说,对汉武帝常常直言劝谏,武帝既尊敬他,又有点怕他。汉武帝可以和大将军卫青蹲在床边上聊天,可以不戴帽子和丞相公孙弘谈话,但不戴帽子就不敢见汲黯。一次,汲黯有事来见汉武帝,汉武帝当时正好没戴帽子,于是赶紧躲在帐幕后面,派其他人去接受汲黯的意见。由于汲黯为人耿直,对皇帝也敢直言进谏,所以许多大臣甚至一些诸侯王也都惧怕他。

当时的丞相公孙弘的为人和汲黯不同,他对人宽厚,与人无争,因此虽身居相位,一些大臣和诸侯王都不把他放在眼里。

淮南王刘安阴谋反叛,但是惧怕汲黯。他说:汲黯这个人喜欢直言进谏,对朝廷忠贞不贰,恐怕难以迷惑他。至于丞相公孙弘,要迷惑他却是非常容易的,就像揭掉一件蒙罩物,振动将要掉落的叶子一样。

一五、后发制人

“后发制人”表示以弱对强时,得先让一步,再打败他人。

此典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秦二世元年七月,中国历史上爆发了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首先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秦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摇摇欲坠。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原先被秦国推翻了的六国后代及一些地方官吏,也相继起来反对秦王朝,趁势争权夺利。会稽郡的太守殷通,一向与项梁关系很好。农民起义后不久,殷通把项梁请来,对他说:“江西已起义,这是灭亡秦朝的好机会!我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意思是:先下手的就能制服敌人,后下手的就被敌人制服。)我想出兵,先占据一方,然后向外扩展,行动要迅速,晚了就会被别人占了先。我想出兵,请你和桓楚带领军队作战。现在桓楚流落他乡,只有项籍知道他的去处,请项籍去找他吧。”项梁这个人野心很大,怎么甘愿当殷通的下属,便与他的侄子项籍(羽)密议。他叫项羽拿着宝剑,在外等着,也来一个“先即制人”。交代完之后,项梁又进去与殷通同坐,并告诉殷通,召项羽进来,让他去找桓楚。殷通答应之后,项梁便召项羽进来,向他使了一个眼色,项羽便将殷通杀了。项梁提着殷通的脑袋,佩上殷通的印章,众人全都惊骇不已,旧吏亦惊恐。项梁告诉了众人,于是率兵起义反秦。

一六、患鼠乞猫

用以说明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重性,既有利也有弊。要抓住主要方面,不能因小失大。

此典出自《郁离子》:“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有一个赵国人担忧老鼠为害,便到中山国去要一只猫。中山人给了他一只猫,这只猫善于捉老鼠,但也善于捉鸡。一个多月后,这个赵国人家里的老鼠被猫捉完了,但鸡也被猫吃完了。他儿子很忧愁,就对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除掉呢?”

他父亲说:“这个道理不是你所能知道的。我们的祸患在于有老鼠,并不在于没有鸡。有了老鼠,便要偷窃我们的粮食,咬碎我们的衣服,弄坏我们的墙壁,破损我们的家具,这样,我们就会挨饿受冻了,不比没有鸡更有害吗?现在我们没有鸡,不过是不吃鸡罢了,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哩,为什么非要除掉这只猫呢?”

一七、孙子练兵

春秋时,吴王阖闾除掉庆忌后,大摆酒席,大臣们全都向他表示祝贺。伍子胥对阖闾说:“大王终于了却一桩心事,可是我的仇恨哪年哪月才能得报呢?”伯也请求阖闾发兵。阖闾说:“发兵去打楚国,那么让谁当大将呢?”伍子胥和伯齐声说:“听凭大王的吩咐,我们都愿意誓死从命。”阖闾没有吭声,看了看四周,叹了口长气。伍子胥窥出阖闾还不愿意拜他为大将,赶紧接着说:“要不,我再推荐一个人,我想大王一定会乐意用他。”阖闾问:“谁呀?”伍子胥说:“他是齐国人,叫孙武,是个大军事家。他研究了许多打仗用兵的方法,还写了十三篇兵法。如果把他请来,拜为大将,吴国必能变成天下无敌的强国,大王就是霸主了。对付楚国,易如反掌。”阖闾听了,非常高兴,立即打发伍子胥带着贵重的礼物去请孙武。

孙武,去见阖闾。阖闾从朝堂上跑下来迎接孙武,随即问他用兵的方法。孙武把自己写的十三篇兵法送给他。阖闾叫伍子胥念一遍。每当伍子胥念完一篇,阖闾就点头称赞,并对伍子胥说:“十三篇兵法既简明扼要又精练纯粹,好极了!可是吴国国小兵微,怎么办?”孙武说:“有了兵法,只要大王有决心,不仅男子,就是女子也行。男男女女,全都能够打仗?”阖闾笑着说:“女人怎么能打仗,这不是闹笑话吗?”孙武一本正经地说:“如果大王不相信我,请先拿宫女们试一试。如果不能把她们训练得跟士兵一样,我愿意认罪受罚。”阖闾派了一百八十名宫女,让孙武操练。孙武请阖闾挑出两个爱妃当队长。最后,孙武请求说:“军队最重要的就是纪律。虽说拿宫女们试试,也得讲究纪律。请大王派个执掌军法的人,再给我几个武将当助手。”阖闾都答应了。

一百八十名宫女全部穿戴着盔甲,手执兵器,在操场上集合。孙武首先制定了三道军令:“第一,队伍不许混乱;第二,不许吵吵闹闹;第三,不许故意违背命令。”接着,他把宫女们排成队伍,操练起来。那两个妃子队长觉得她们穿上军衣,拿着长枪、短刀,只是来玩耍而已,就带头嘻嘻哈哈地不听使唤,其他宫女也跟着笑闹成一团。她们或坐,或站,或摆姿弄势,或来回奔跑,简直不把操练当一回事。孙武传令,叫她们立即归队立正。其中还是有人不停地说笑,不听从命令。孙武传了三次令,那两个妃子队长和宫女还是嬉笑如故。孙武大怒,瞪着眼睛大声地跟那个执掌军法的人说:“士兵不听命令,不服约束,按照军法应当怎么处治?”军法官连忙跪下,说:“应当斩首!”孙武就发出命令,说:“先把队长斩了,做个榜样。”武士们就将两个妃子队长绑起来,吓得宫女们全都花容失色。

阖闾在高台上远远地看着孙武操练宫女,忽然看见两个妃子被绑上了,立刻打发伯拿着“节枝”(代表君王权力的一根手杖)去说情,说:“我已经知道将军用兵的才能了。这两个妃子是我最疼爱的,请饶了她们吧!”

伯急忙来见孙武,传阖闾命令。孙武说:“军中无戏言。既然大王让我做将军,就得由我管理军队。要是不把犯法的治罪,以后我还能够指挥军队吗?”最后孙武还是处死了阖闾的这两个妃子,又挑了两个宫女当队长,才重新操练起来。这批宫女在孙武严厉的训练下,居然操练得有模有样。

阖闾虽然佩服孙武的兵法,但心里却仍不太愿意重用他。伍子胥对阖闾说:“大王准备征伐楚国,领导各国诸侯,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就非得有个像孙武那样的大将不可。”阖闾经他这么一说,才拜孙武为大将,又称呼他为军师,嘱咐他为征伐楚国作准备。

一八、曹刿论战

春秋时期,鲁国与齐国在长勺发生战争。当时,强大的齐国出兵攻打鲁国。鲁庄公决心御敌,苦于没有谋士,经人推荐,名不见经传的平民百姓曹刿,被带到了鲁庄公面前。鲁庄公问他有什么办法可以击退齐国军队,曹刿回答:“这很难说,打仗全凭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可以遵循。”鲁庄公听后觉得有道理,就带着曹刿和大军直驱长勺。

鲁国的军队到了长勺,摆好阵势,与齐军遥遥相对。严阵以待的齐军即刻下令击鼓进兵,全军潮水般地涌来。鲁庄公一听对方鼓声震天,就想叫鲁军也擂鼓对敌。曹刿马上制止他说:“等一等,别跟他们交手。”鲁庄公就下令:“不准喧嚷,不准开打。”齐国军队在鼓声催促下冲了过来,却遇到鲁军不为所动的严整阵容,只好退了回去。过了一会儿,齐军又擂鼓冲锋,鲁军仍然不动声色,未见一人杀出来。齐军找不到交锋的对手,只能再次退回。这时,齐军将士以为鲁军怯阵,只守不战,不敢与自己交锋。当第三次战鼓擂响时,就有些懈怠,兴趣索然地跑向鲁军。哪知此时,鲁军阵中忽然鼓声大作,鲁国将士霍地喊杀而出,刀砍箭射,毫无准备的齐军顿时被打得七零八落,狼狈逃窜。鲁军乘胜追出齐军三十多里,缴获了大量的辎重和兵器。

战后,鲁庄公虚心地向曹刿请教。曹刿就说了文首的那段话。鲁庄公钦佩地跷起大拇指说:“你真可以说是一个精通军事的将军啊!”

一九、冯异大败赤眉军

冯异与赤眉军在华阴相遇后,即与之相拒达六十余日,交战数十回合,招降赤眉将领刘始、王宣等五千余人。三年(公元27年)春,光武帝遣使臣授冯异为征西大将军。适逢邓禹率车骑将军邓弘等返回,与冯异相遇,邓禹、邓弘邀冯异共同攻打赤眉军。冯异说:“我与赤眉相持有数十余日,虽多次斩获其骁将,然其所存兵马尚多,所以难以兵马攻破,而可稍以小利相诱。皇上现在让你们屯驻渑池,你们可袭击赤眉东侧,我则攻其西侧,方能一举成功,这是万全之计。”邓禹、邓弘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