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鬼谷子全书(第八卷)
10891200000006

第6章

为人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

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拥,始于古之所从。

故郑人之取玉也,必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俱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

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同异之分,其类一也。

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仪,仪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万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意谓事物的败坏由内因引起。

制于事:制约着事物的发展。

一数:意即同一个道理。

【译文】

凡是谋划策略,必须要知道所面临事情的起因,然后探求它的真实意图。仔细审察研究这些情况,即可制定三仪。

所谓三仪,就是指上、中、下三者。三者相互参验,相辅相成,就能产生解决问题的奇谋良策,奇谋良策无不通达易行,从古代开始就是这样做的。

所以郑国人去山里采玉石时坐着指南车,这是因为有了它就不会迷失方向。考察才干,估量能力,揣摩真情,也都以一定指导思想为基础。

因此思想相同的人在事后仍旧保持亲密关系,是由于共谋大事取得到了成功,大家都得了好处;情欲相同而事后关系疏远的人,是由于他们只有一部分人取得成功,获得了利益。同时被人憎恶而大家关系亲密,是由于大家一起受到了损害。同时被人憎恶而大家关系疏远,是由于只有一部分人受到了损害。

相互获取利益就能保持关系亲密,相互损害对方,就必然关系疏远。任何事情的道理都是这样。用这种方法观察同心还是异心,也是一样的道理。

墙壁倾颓是由于有了缝隙,树木的折断是由于有了节疤,这大概是它们的规律吧。所以事情是由于变化而产生的,事情是由于谋略而造成的,谋略是从计策中产生的,计划是从议论、讨论中产生的,议论是因为游说而产生,游说是因为进取而产生,进取是从退却而发生,退却是由于有制约而产生,因此用节制的办法来处理事情。可见任何事情的处理方式都是一样,任何计谋的产生法则也都是这样。

【感悟】

人的交往一般都是以一定的利益为基础的,对自己有利则相互间关系就亲密,对自己有害,相互间的关系就疏远。因此可以根据这个道理去观察人事,分析人事以利益去间离、引诱对方。

【故事】

一、阻止齐国的战争

齐国想进攻宋国,秦国派起贾前去阻止。齐国就联合赵国共同进攻宋国。秦昭王很生气,把怨恨都集结于赵国。赵国的李兑联合赵、韩、魏、燕、齐五国去攻打秦国,没有成功,于是就把诸侯的军队留在成皋,自己却暗中与秦国和解。同时又想和秦国联合进攻魏国,以此消除秦国对赵国的怨恨,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自己取得封地。

魏昭王很不高兴。苏秦就到齐国去,对齐王说:我替您对魏王说:赵、魏、韩三国都遭受过秦国的威胁,这次联合进攻秦国,是因为赵国的缘故。如果秦、齐、燕、韩、魏五国联合进攻赵国,赵国必定会灭亡。如果秦国赶走李兑,李兑只有死路一条。现在去讨伐秦国,实际上是在救李兑的性命。如今赵国把诸侯联军驻留在成皋,暗中出卖诸侯,和秦国勾结媾和,并且已订立了和约,还想联合秦国一起来进攻魏国,图谋为李兑夺取封地,这么一来,大王您尊崇赵国究竟又得到了什么好处呢?况且,大王您曾经亲自北渡漳水去邯郸拜访赵王,献出阴、成之地,割让葛、薛,用来作为赵国的屏障,而赵国却一点不为大王效力。现在又把河阳、姑密两地分给李兑的儿子,而李兑却勾结秦国攻打魏国,以便夺取陶邑。

大凡人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知道贤与不贤,大王如果拿出对待赵国一半的诚意去联合齐国,又有哪个诸侯国敢图谋大王您呢?大王您如果为齐国助力,就不会有称臣朝拜的屈辱,也没有割地的损失。齐国因为大王为齐国助力,就会赶在燕、赵两国之前出动所有的军队,在二千里以外的地方作战,不管是攻城,还是野战,齐国军队都会为大王打头阵当先锋。攻下城邑,割取河东之地,全都献给大王。从此以后,秦兵进攻魏国,齐国没有一次不是越过边境前来援救的。请问大王您用来报答齐国的做法又是如何呢?韩在楚国,距离齐国有三千里,大王却因此怀疑齐国,竟说齐国和秦国有私交。现在大王又扶持齐国的故相做国相,把赵将韩徐当作知己,把虞商作为贵客,大王竟然可以反倒对齐国产生怀疑吗?

“魏王听了这番话感到自己很理屈,所以很想事奉大王,特别怨恨赵国。我希望大王逐渐了解魏国而不要厌恶它。我请求替大王把秦国对魏国的怨恨转移到赵国去。希望大王您能暗中尊重赵国,而且不让秦国知道大王您看重赵国。秦国知道齐国看重赵国,那么我料想燕、韩、魏三国也必将看重赵国,而且都不敢和赵国对抗。这样,五国共同事奉赵国,赵国又与秦国结成联盟;赵国的地位一定会居于齐国之上。所以,我想让大王您使诸侯之间互相冲突,然后您暗暗从中进行调解。大王可使韩、魏、燕三国与赵国发生冲突,派公玉丹暗中调解;让赵国和韩、魏两国发生冲突,派大臣我去进行调解;让韩、赵、魏三国和秦国发生冲突,派顺子从中说和;让所有诸侯和楚国发王冲突,派韩从中调解。这样,诸侯都会背弃秦国而投靠大王,而且不敢私下与秦国交往。大王的邦交稳定以后,看与五国中的谁友好对您有利,再从中加以选择。”

二、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刚刚主持国政,秦国就加紧攻赵。赵国向齐国请求救援。齐国说:“必须让长安君来做人质,我们才会出兵。”赵太后不肯,大臣们都极力劝谏。赵太后明确地告诫左右大臣们:“谁要是再提起叫长安君做人质的事,我一定吐他一脸唾沫。”

左师触龙言说自己想拜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待着他。触龙进宫后慢慢走上前去,走到太后跟前就向她谢罪,说:“老臣的脚有毛病,一直无法正常行走,很久没有拜见太后您了。虽然自己原谅自己,但仍然担心太后您的身体欠安,所以希望能拜见一下太后。”赵太后说:“我只能靠车子行动了。”触龙问:“每天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靠喝点粥维持。”触龙说:“老臣最近很不想吃东西,就勉强散散步,每天走上三四里,渐渐地喜欢吃东西了,身体也舒服了。”太后说:“我可做不到这点啊。”太后的脸色稍微缓和了些。

左师触龙说:“老臣我有个儿子叫舒祺,年龄最小,没什么出息。我已经年老体衰了,私下里很疼爱他。我希望他能充当一名王宫卫士,来保卫王宫,因此我冒死来向太后提出这一请求。”太后说:“好吧。他今年多大了?”触龙答道:“十五岁了。虽然年纪尚小,老臣还是想趁着自己没死之前把他托付给您。”太后说:“男子汉也疼爱自己的小儿子吧?”触龙答道:“比妇人家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妇人家疼爱小儿子才特别厉害呢。”触龙说:“老臣私下里还认为您疼爱燕后要超过长安君呢。”太后说:“你错了,我疼爱燕后远不如疼爱长安君厉害。”解龙说:“为人父母的疼爱子女,就应该替他们做长远打算。您送别燕后时,在车下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掉泪,因为您想到她要离家远嫁。这就是爱她啊!燕后走了以后,您并不是不想念她,祭礼时总是要替她祷告说:‘千万别叫她回来。’这难道不是替她做长远打算,希望她的子孙世代为王吗?”太后说:“正是这样。”

左师触龙问:“从现在起,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推到赵氏立国的时候,赵王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后代还有在侯位的吗?”太后答道:“没有。”触龙又问:“不只是赵国,就是其他诸侯的子孙,他们的后代还有在侯位的吗?”太后答道:“没有听说过。”触龙就说:“这些封君们,有些是自己取祸而亡;有些是祸患延及子孙而亡。难道说国君的子孙们都不会有好结果吗?只是因为他们地位尊贵却无功于国,俸禄丰厚但没有为国出力,只是拥有大量的金玉珍玩而已。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很尊贵,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贵重的金玉珍玩,却不让他趁现在为国立功。有朝一日太后您不幸去世,长安君将依仗什么在赵国安身立命呢?老臣认为您替长安君打算得不够长远,所以说疼爱长安君不如疼爱燕后。”太后说:“好吧,那就任凭您怎样安排他吧!”于是为长安君准备一百辆随行的车辆,送他到齐国充当人质,齐国这才出兵援救赵国。

子义听说了这件事,感叹道:“君主的儿子,是骨肉之亲,尚且不能倚仗没有功勋的高位,没有劳绩的俸禄,来长期守住金玉珍玩,更何况是做臣子呢!”

三、曹操用兵神速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四起。袁绍乘机扩大自己的实力,占据冀、青、幽、并四州(今山东、河北、山西等地区),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北面辽东、辽西、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三郡地区,居住着少数民族部落联盟,其中辽西单于蹋顿势力最强,袁绍采用和亲政策以笼络他们。

公元200年,袁绍和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大战。袁绍战败,不久病死。袁绍幼子袁尚乘机自立冀州牧,长子袁谭和袁尚发生矛盾。公元203年,曹操出兵讨伐,袁氏兄弟这能齐心协力一致对外。曹军刚一撤走,袁氏兄弟,竞自相残杀起来。公元204年,袁谭夺取安平、勃海、河间等郡,袁尚被迫投奔次兄袁熙。曹操乘机攻打袁谭。公元205年,曹军攻陷勃海郡城南皮,杀死袁谭。袁熙部将焦触、张南等乘机背叛,袁熙、袁尚只好投奔辽西的蹋顿单于。

蹋顿感念袁绍的恩泽,决心支持袁氏兄弟。经常派兵侵犯曹操,曹操深感忧虑。

公元206年,曹操决定亲自率兵征讨北方三郡,消除边患。曹军走了一个多月才到达河间的易城(今河北雄县西北)。谋士郭嘉对曹操说:“用兵贵在神速,使敌人难以预料。我们应当把辎重留下,派轻兵日夜兼程,深入敌境,出其不意发动进攻,这样才能取胜。”

曹操采纳了郭嘉的建议,亲自率领数千精兵轻装北进。在距离柳城还有一百多里的白狼山,曹军与蹋顿的数万骑兵相遇。双方兵力相差悬殊,曹军将士以一当十,士气高昂,奋勇杀敌。蹋顿军队大败,蹋顿和许多将领都死于乱军之中。

袁熙、袁尚听到这个消息,都慌忙向东逃跑,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曹操占领柳城后,就下令班师南归。有人问曹操为什么不乘胜追击,曹操说“不攻自破,他们会自相残杀的。”不出曹操所料,不久,袁熙、袁尚果然被公孙康杀掉。

四、诸葛谋攻司马

司马懿驻守西凉等处,诸葛亮认为是其伐魏的最大障碍,乃用马谡的反间计,使魏主曹睿将司马懿削职回乡。诸葛亮计得逞大喜,即兴师北伐。蜀师旗开得胜,连取三城,魏国上下震栗,曹睿不得已乃起用司马懿。这时,原蜀将后降魏镇守上庸的孟达正与诸葛亮暗通,谋取两京:孟达取洛阳,诸葛亮取长安。诸葛亮知司马懿复职大惊,急致书孟达说:“近闻曹睿复沼司马懿起宛、洛之兵,若闻公举事,必先至矣。须万全提备,勿视为等闲也。”孟达览书,不以为然,却笑孔明心多。

窃谓司马懿之事,不必惧也:宛城离洛阳约八百里,至新城一千二百里。若司马懿闻达举事,须表奏魏主:往复一月间事,达城池已固,诸将与三军皆在深险之地。司马懿即来,达何惧哉?

司马懿接复职诏后,忽得密报孟达谋反之事,司马懿说:“此贼必通诸葛亮,吾先擒之,诸葛亮定然心寒,自退兵也。”司马师说:“父亲可写表奏天子。”懿说:“若等圣旨,往复一月之间一事无及矣。”即传令教人马起程,一日要行二日之路,如迟立斩;又令参军梁畿赍檄星夜去新城,教孟达等准备进征,使其不疑。梁畿到新城传达司马懿的将令说:“司马都督今奉天子诏,起诸路军以退蜀兵。太守可集本部军马听候调遣。”达问道:“都督何日起程?”畿说:“此时约离宛城,望长安去了。”达暗喜说:“吾大事成矣!”大凡采取突然袭击战术的,必须伪装得好,以麻痹敌人,使其无备,即我要袭击彼而彼完全不意料到我要袭击,袭击才能得逞。司马懿正是这样做,他声东击西,使孟达上其套。孟达闻悉司马懿已离宛城赴长安,以为司马懿不知其举事,故认为“吾大事成矣”而沾沾自喜。讵料司马懿这时正向新城进军。懿在途中,缴获诸葛亮给孟达回书,看后大惊说:“世间能者所见皆同,吾机先被孔明识破。”遂星夜催军急行。未及十日,即抵新城,孟达措手不及,终被擒杀。

司马路擒杀孟达,诸葛亮谋取两京终成泡影,但从智力比赛看,输家只是孟达,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是赢家,两人的智力半斤八两:两人都料事如神。

诸葛亮认为豁闻孟达举事。必先起宛、洛之兵先至,司马懿料孟达叛变必与诸葛亮通谋。两人都不谋而合。诸葛亮说:“曹睿既委任司马懿,逢寇即除何待奏闻?”司马懿说:“若等圣旨,往复一月之间,事无及矣。”两人都互相惊畏。诸葛亮知司马懿复职“大惊”,告诫孟达不要轻举枉动;司马懿途中截获诸葛亮给孟达回书为之“大惊”,想不到“吾机先被孔明识破”。

而孟达和司马懿、诸葛亮相比,其愚智则有天渊之别:诸葛亮知司马懿复职告诫孟达“须万全提备”,孟达却笑“孔明心多”,要他“唯听捷报”,司马懿派使要孟达听候调遣并伪说懿已去长安,孟达却暗喜说:“吾大事成矣!”

司马懿擒杀孟达后,即与张郃率领十五万大军来战诸葛亮。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平生谨慎,不肯弄险,不会从子午径取长安,今必出军斜谷,来取郿城。而秦岭之西,有一条路,地名街亭;傍有一城,名列柳城:此二处皆是汉中咽喉。诸葛亮欺曹真无备,定从此进。故决定与张郃迳取街亭,以断其归路。诸葛亮行军,果如司马懿所料。诸葛亮闻悉司马懿大军前来,大惊说:

“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司马懿行军在诸葛亮的意料之中。因此,街亭决战是势所难免。司马懿能否夺取街亭,诸葛亮能否保卫街亭,是双方胜败的关键。

诸葛立即着手部署街亭保卫战。参军马谡请缨守街亭,诸葛亮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马谡以熟读兵书自夸,说:“若有差失,乞斩全家”,并立下军令状。因马谡曾献“攻心计”服南人,又献反间计使司马懿被削职,诸葛以其有智,乃任他为守街亭主将,又派富有战争实践经验的王平为副将,再三叮嘱要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诸葛亮恐二人有失,又派高翔驻守列柳城为援。同时,唤大将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后屯扎,总守汉中咽喉。诸葛亮的部署,可说是十分到家,无可非议,唯一错误是用了纸上谈兵的马谡。他违背诸葛亮“下寨必当要道”之嘱,只知死啃兵书的片言只语:什么“凭高视下,势如破竹”,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对于当时的形势,来犯的敌将、街亭的地形都不考虑。王平苦谏,再三重申诸葛亮“下寨必当要道”之嘱,认为:

“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纵有十万,不能偷过。”马谡不听,坚持上山屯军,王平指出,若“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再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马谡仍置之不理,自行其是,结果如王平所料,司马懿大军一至,即断其汲水之道,蜀军不战自乱,不听马谡指挥。魏军轻易地夺取了街亭。

街亭失守,蜀军处境极危。司马懿曾预料夺取街亭后蜀军的去向:“亮若知吾断其街亭要路,绝其粮道,则陇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连夜奔回汉中去也。彼若回动,晋提兵于小路击之,可得全胜,若不归时,吾即将诸处小路,尽皆垒断,俱以兵守之。一月无粮,蜀兵皆饿死,亮必被吾擒矣。”

正如司马懿所料,蜀军唯一生路只有撤回汉中,诸葛亮一知街亭、列柳城尽失,跌足长叹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立即遣兵派将部署撤军。

当各路兵马刚分拨完毕,忽报: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这时,诸葛亮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和二千五百军在城中。因此,众官尽皆失色。只有诸葛亮不慌不忙,大摆空城计,渡过了难关。在一座空城面前,率领十五万大军的司马懿为何不敢进,反而急退呢?这是因司马懿认为“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诸葛亮也知司马懿知己“平生谨慎,必不弄险”,所以一反“生平谨慎”,来个“弄险”,故引起司马懿大疑,不敢贸然进城。诸葛亮摆空城计,也出于形势所迫,正如他所说:“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以兵二千五百不可能与敌大军十五万战,如弃城而逃,必不能远遁,定为司马懿所擒。处此既不能战又不能逃脱的绝境,诸葛亮除摆空城计外,别无他法,当诸葛亮败局已定几乎被擒的时候,谁又料到用一空城计而能退敌军十五万?后来司马懿知是诸葛亮摆空城计后,仰天长叹说:“吾不如孔明也!”

五、诸葛亮诈取城池

赤壁大战,曹操大败,为了防止孙权北进,曹操派大将曹仁驻守南郡(今湖北公安县)。这时,孙权、刘备都在打南郡的主意。周瑜因赤壁大战,气势如虹,下令进兵,攻取南郡。刘备也把部队调到油江口驻扎,眼睛死死地盯住南郡。周瑜说:“为了攻打南郡,我东吴花多大的代价,南郡垂手可得。刘备休想做夺取南郡的美梦!”刘备为了稳住周瑜,首先派人到周瑜营中祝贺。周瑜心想,我一定要见见刘备,看他有何打算。第二天,周瑜亲自到刘备营中回谢,在酒席之中,周瑜单刀直入问刘备驻扎油江口,是不是要取南郡?刘备说:听说都督要攻打南郡,特来相助。如果都督不取,那我就去占领。周瑜大笑,说南郡指日可下,如何不取?刘备说:都督不可轻敌,曹仁勇不可挡,能不能攻下南郡,话还不敢说。周瑜一贯骄傲自负,听刘备这么一说,很不高兴,他脱口而出:“我若攻不下南郡,就听任豫州(即刘备)去取。”刘备盼的就是这句话,马上说:“都督说得好,子敬(即鲁肃)、孔明都在场作证。我先让你去取南郡,如果取不下,我就去取。你可千万不能反悔啊。”周瑜一笑,哪里会把刘备放在心上。周瑜走后,诸葛亮建议按兵不动,让周瑜先去与曹兵厮杀。

周瑜发兵,首先攻下彝陵(今湖北宜昌)。然后乘胜攻打南郡,却中了曹仁诱敌之计,自己中箭而返。曹仁见周瑜中了毒箭受伤,非常高兴,每日派人到周瑜营前叫战。周瑜只是坚守营门,不肯出战。一天,曹仁亲自带领大军,前来挑战。周瑜带领数百骑兵冲出营门大战曹军。开战不多时,忽听周瑜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坠于马下,被众将救回营中,原来这是周瑜定下的欺骗敌人的计谋,一时传出周瑜箭疮大发而死的消息。周瑜营中奏起哀乐,士兵们都戴了孝,曹仁闻讯,大喜过望,决定趁周瑜刚死,东吴没有准备的时机前去劫营,割下周瑜的首级,到曹操那里去诸赏。

当天晚上,曹仁亲率大军杏劫营,城中只留下陈矫带少数士兵护城。曹仁大军趁着黑夜冲进周瑜大营,只见营中寂静无声,空无一人。曹仁情知中计,急忙退兵,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只听一声炮响,周瑜率兵从四面八方杀出。曹仁好不容易从包围中冲出,退返南郡,又遇东吴伏兵阻截,只得往北逃去。

周瑜大胜曹仁,立即率兵直奔南郡。等周瑜率部赶到南郡,只见南郡城头布满旌旗。原来赵云已奉诸慕亮之命,乘周瑜、曹仁激战正酣之时,轻易地攻取了南郡。诸葛亮利用搜得的兵符,又连夜派人冒充曹仁救援,轻易地诈取了荆州、襄阳。周瑜这一回自知上了诸葛亮的大当,气得昏了过去。

六、飞将军机智脱险

汉武帝时,一次李广率领一万人马从雁门关出发去攻打匈奴。匈奴早就想活捉这位令他们闻风丧胆的“飞将军”,闻知李广率军来攻,便悄悄布置好埋伏,单等李广的到来。

李广率领部队同匈奴人相遇了。双方在战一场,匈奴兵很快便被杀得狼狈逃窜。李广见敌人溃逃,不知是计,指挥汉军掩杀过去。突然,敌军伏兵从四面杀出,将汉军重重包围了起来,李广这才发觉中了匈奴人的埋伏。李广指挥汉军左冲右突,勇猛杀敌,想杀开一条血路,突出重围。匈奴兵也个个异常勇猛,因为他们知道,被围的汉将是李广,谁能活捉他便可升官晋爵。汉军抵敌不过,伤亡惨重。李广也负伤倒地,被匈奴人俘虏。

匈奴兵捉住李广后,大喜过望。他们见李广伤势不轻,便用绳子编成一张大网,把李广放在上面,吊在两匹马中间驮着。李广躺在大网中,闭着眼睛苦思脱身之计。他装出奄奄一息的样子,再加上染满鲜血的战袍,看上去真像一个生命垂危的重伤员。匈奴兵以为他伤势太重,已经失去知觉,便不严加看管,防止他逃走。李广纹丝不动地躺在吊网上,不时地悄悄睁开眼睛,观察四周的情况。他发现,匈奴人对他的看押并不十分严,心中大喜。

匈奴人押着俘虏走了10余里路,李广又一次偷偷睁开眼睛,他看见旁边一名匈奴兵骑着一匹十分健壮的马。便决定夺马而逃。他趁那名匈奴兵不注意,猛地一跃,跳到了他的背后,趁他来不及反应,迅速夺过他的弓箭,将他推下马,然后纵马向南奔去。

匈奴兵们先是一惊,眼睁睁地见李广快马加鞭逃走后,才反应过来,便气急败坏地追了上去。匈奴兵哇哇乱叫,并不断放箭射击。李广见匈奴兵追上来了,便张弓搭箭,一连射倒了几个跑在最前面的匈奴兵。匈奴人素知李广是神箭手,又见几个同伴已经中箭倒地,不由地有些心虚,不敢继续追击了。

李广马不停蹄地跑了几十里路,遇见了被打散的部下,便率领他们撤回了雁门关。

七、飞将军巧设疑兵

公元前144.年,即汉景帝中元六年,飞将军率百余骑兵追击三名匈奴兵,当他们杀死了两人、活捉了一人,准备回军营时,不料被几千匈奴兵发现。李广的部下见匈奴兵人多,都慌了神,想赶快逃走。

一李广却很镇静,他对部下说:“我们人少,离大本营10余里,如果逃跑。肯定逃脱不了匈奴人的追击,难免一死。如果我们不逃走,匈奴兵反倒会以为我们是疑兵,后面有大部队埋伏着,他们定然不敢贸然追击的。”他命令士兵们骑马走到离匈奴阵地几里处停住,并下马解鞍,就地休息。

匈奴兵看见这些汉兵都躺下休息,心想必有埋伏,果真不敢出击。一名匈奴将领想策马过来看个明白,被李广射杀。匈奴兵一时间拿不准汉军的虚实。双方僵持到半夜,也没有交战,倒是匈奴兵担心会遭汉军伏兵的袭击,撤回了营地。次日早上,李广率领百骑平安回营。

八、刘备一言送吕布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吕布又叛变替袁术出力,派高顺去小沛进攻刘备,刘备被击败。曹操派夏侯停救刘备,被高顺战败。曹操亲自征讨吕布,抵达下邳城下,给吕布写了一信,为他分析了祸福利害。吕布打算投降,陈宫等认为自己负罪太多,阻拦他的计划。吕布派人向袁术求救,袁木亲自率领一千多人马出战,失利后逃走了,回去驻守城池,不敢出来。袁木也不能来援救。吕布尽管勇猛,但没有谋略且遇事猜测疑忌,无法驾驭他的党羽,只相信几个将领。而将领们又彼此意见不一,互不信任,所以每次战斗大多失败。曹操挖了壕沟围困下邳三个月,吕布部下离心离德,其部将侯成、宋宪、魏续捆绑陈官,带领他们的军队投降曹操。吕布和部下登上白门楼。众兵包围情况危急,只好下楼投降。曹军于是活捉吕布并将之捆绑,日布说:“绑得太紧了,稍微松一点。”曹操说:“捆绑老虎不能不紧啊。”吕布请求说:“您忧虑的不过是我吕布,今日我已降服,您争夺天下已用不着忧虑了。您率领步兵,让我吕布率领骑兵,那么天下完全可以平定了。”曹操面有疑色。这时刘备进言说:“您不是看到吕布怎么对待丁原和董卓吗?”曹操点点头。吕布因此指着刘备说:“这小子最不可信。”于是就绞杀了吕布。吕布、陈官和高顺等都被砍了头送到许昌,然后埋葬了他们。

九、哀鸿遍野

“哀鸿遍野”形容到处可以看到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

此典出自《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间互相攻伐,战乱频繁,老百姓经常被派遣在外服役,诗人们便借用“鸿雁”为题,写诗来抒发百姓的心声。

诗的意思是:成双成对的雁儿在空中飞行,它们的翅膀发出沙沙声。那个人的儿子出门,到郊外去当牛做马为别人卖命。我们都是受苦难的人,可怜的是既老又无亲。一对对的鸿雁儿飞走了,一同聚集在湖沼里。那个人去筑墙,百丈墙身都已筑起;他尝尽了苦难,可是哪里又是他安身的地方呢?雁儿们已经飞去,它们在空中发出声声叫啼,理解我们的人,说我们是劳苦的;那些糊涂虫,还觉得我们不安分!

一〇、逼上梁山

“逼上梁山”比喻被迫进行反抗。也比喻不得不做出某种行动。

此典出自《水浒传》。

豹子头林冲,是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他为人忠厚正直、安分守己。

一天,林冲带着妻子去岳庙进香。途中,看到花和尚鲁智深在耍一把六十多斤重的浑铁禅杖。众人齐声叫好,林冲也被吸引过去观看。鲁智深与林冲两个好汉一见如故,结义为兄弟。正在这时,林冲妻子的侍女锦儿慌忙跑来报信说,林娘子在路上被歹人拦截。林冲急忙与鲁智深告辞,去岳庙追赶歹人。林冲抓住歹人举拳要打时,发现此人原来是他的顶头上司奸臣高俅的义子高衙内。高衙内一伙得知那女子是林教头的妻子,害怕打起来不是林冲的对手,便假惺惺地劝解:“衙内不认识,多有冲撞。”说完,急忙把高衙内拉走。这时,鲁智深也急忙赶到,了解了情况要去追打高衙内,被林冲劝阻。林冲忍下了这口恶气。

高衙内逃走以后仍不死心,还想霸占林娘子。于是他与高太尉一起设计,以看刀为由将林冲骗进高府,诬陷林冲持刀闯入白虎节堂,将他下狱拷打。高俅一伙觉得不便在京杀害林冲,于是将林冲发配沧州(今属河北省)充军,同时买通差人,谋划在路经野猪林时将他杀害。鲁智深暗中保护林冲,大闹野猪林,高俅的阴谋未能得逞。

到沧州后,林冲被分配看管草料场。高俅父子贼心不死,又派他们的心腹前往沧州,火烧草料场。这样,即使林冲不被烧死,也会因草料场失火而被处死。当草料场起火燃烧时,林冲听到高俅的心腹们得意地谈论暗害林冲的计谋。这时,林冲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怒火,把仇人全部杀掉。毅然上了梁山,加入了梁山泊好汉的队伍。

一一、哀兵必胜

“哀兵必胜”比喻兵力相当的两军对垒,心情悲愤的一方必胜。后指受压迫、受欺凌而奋起反抗的一方必定取胜。

此典出自《老子》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指国家的土地、人民、主权)。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老子》第六十九章,是老子关于军事问题的一篇论述。其主要论点是:

一、不要发动侵略的战争;

二、各国的国君都懂得“柔胜刚”的道理,天下就没有战争了;

三、抗击侵略者时决不可轻敌;

四、反侵略的国家必胜。

老子说:“古代用兵的人有这样的话:我不做主动挑起战争的‘主’,而要做被迫进行战争的‘客’。我不进入别国领土一寸之近,可以退回本国领土一尺之远。王侯能这样‘守柔’,国家就将没有战争。这就是说,在军事行动中,可以没有行伍,不用严阵;可以不用袒露出胳臂,摆出争斗的架势;手里可以不持兵器,或许就不战而胜,要捉的敌人,或许根本没有了。这就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如果真有敌人进攻,则决不可轻视。灾祸莫大于轻视敌人。轻视敌人,几乎要丧失我们的土地、人民和主权。两国打仗时,受侵略而怀着悲愤心情的一方,必将打胜仗。”

一二、兵贵神速

“兵贵神速”意思是用兵以行动特别迅速最为重要。

此典出自《三国志·魏志·郭嘉传》:“大祖将征袁尚……嘉言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四起。袁绍乘机扩大自己的实力,占据冀、青、幽、并四州(今山东、河北、山西等地区),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北面辽东、辽西、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三郡地区,居住着少数民族部落联盟,其中辽西单于蹋顿势力最强,袁绍采用和亲政策以笼络他们。

公元200年,袁绍和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大战。袁绍战败,不久病死。袁绍幼子袁尚乘机自立冀州牧,长子袁谭和袁尚发生矛盾。公元203年,曹操出兵讨伐,袁氏兄弟这能齐心协力一致对外。曹军刚一撤走,袁氏兄弟,竞自相残杀起来。公元204年,袁谭夺取安平、勃海、河间等郡,袁尚被迫投奔次兄袁熙。曹操乘机攻打袁谭。公元205年,曹军攻陷勃海郡城南皮,杀死袁谭。袁熙部将焦触、张南等乘机背叛,袁熙、袁尚只好投奔辽西的蹋顿单于。

蹋顿感念袁绍的恩泽,决心支持袁氏兄弟。经常派兵侵犯曹操,曹操深感忧虑。

公元206年,曹操决定亲自率兵征讨北方三郡,消除边患。曹军走了一个多月才到达河间的易城(今河北雄县西北)。谋士郭嘉对曹操说:“用兵贵在神速,使敌人难以预料。我们应当把辎重留下,派轻兵日夜兼程,深入敌境,出其不意发动进攻,这样才能取胜。”

曹操采纳了郭嘉的建议,亲自率领数千精兵轻装北进。在距离柳城还有一百多里的白狼山,曹军与蹋顿的数万骑兵相遇。双方兵力相差悬殊,曹军将士以一当十,士气高昂,奋勇杀敌。蹋顿军队大败,蹋顿和许多将领都死于乱军之中。

袁熙、袁尚听到这个消息,都慌忙向东逃跑,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曹操占领柳城后,就下令班师南归。有人问曹操为什么不乘胜追击,曹操说“不攻自破,他们会自相残杀的。”不出曹操所料,不久,袁熙、袁尚果然被公孙康杀掉。

一三、长驱直入

根据曹操《劳徐晃令》中的话,后人用“长驱直入”这一典故比喻军队快速前进,如入无人之境。这句成语有时也写作“长驱径入”或“长驱直进”,意思相同。

此典出自曹操《劳徐晃令》:“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直)入敌围者也。”

东汉末年,徐晃,当过郡吏,骑都尉,后来归顺了曹操。徐晃精通军事,智勇过人,曾为曹操屡建战功,深得曹操赏识。为了夺取汉中,曹操命徐晃和夏侯渊把刘备阻拦在阳平。取得胜利以后,又奉命助曹仁征讨汉将关羽。徐晃利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大败关羽。事后,曹操给徐晃写信,赞扬了他大获全胜。信中说:我带兵打仗三十几年,所闻古代善用兵的将领,还没有长驱直入敌人包围圈的。你这次大获全胜,其功劳超过了古代的良将孙武和穰苴。

一四、鲁人窃糟

“鲁人窃糟”讽刺那些招摇撞骗、欺世盗名的人。

此典出自《郁离子》。

从前,鲁国人不会酿好酒,只有中山国的人才会酿造醇美浓烈的“千日之酒”。鲁国人便想得到中山人酿酒的方法,但却无法得到。

有一个人在中山国做官,有一次他到酿酒人的家中喝酒,于是便偷了一些酒糟回去,并用鲁国的酒浸泡上。他对人们说:“这是中山国的酒呀!”鲁国人喝了,都以为真是中山国的好酒了。

有一天,中山国的那位酒家主人来了,听说这里有中山酒,就要来喝了一口,又立刻吐了出来,笑着说:“嗨!这是用我家酒糟泡出来的糟液呀!”

一五、美女入室,恶女之仇

“美女入室,恶女之仇”比喻道德品质好的人往往受别人妒忌。

此典出自《史记·外戚世家》:“邢夫人衣故衣,独身来前。尹夫人望见之,曰:‘此真是也。’于是乃依头俯而泣,自痛其不如也。谚曰:‘美女入室,恶女之仇。’”

汉武帝晚年,同时宠爱两个妃子尹夫人和邢夫人。汉武帝怕两人互相妒忌,就禁止她两人互相见面。尹夫人听说邢夫人长得很漂亮,便缠着汉武帝,要他安排一次见面的机会。汉武帝被她纠缠不过,就让另一个女人冒充邢夫人带着几十个随从来见尹夫人。尹夫人一见这个女人就说:“这个人决不是邢夫人。”汉武帝诧异地问道:“你怎么知道?”尹夫人说:“依她的相貌、形态,决不会得到你的宠爱,所以她一定是假的。”于是汉武帝就叫邢夫人穿旧衣服来见尹夫人。尹夫人一见,就说:“这才是真的邢夫人啊!”越看越觉得自己没有邢夫人漂亮,就哭了起来。谚语说:“美女入室,恶女之仇”,这话说得真没错啊!

一六、蒙鸠为巢

“蒙鸠为巢”说明基础稳固的重要,基础不稳,表面做得再好,也是经不起考验的。

此典出自《荀子·劝学》:“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析,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

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这种鸟用软绵绵的羽毛做巢,又用长长的发丝编织起来,把它连结在芦苇的嫩花枝上。可是一阵大风刮过来时,芦苇的花枝被吹断了,鸟蛋被打破,雏鸟也都摔死了。

巢并不是做得不精致呀,只是没有找对地方!

一七、明哲保身

“明哲保身”这句成语,原为褒义,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危及自身的事。后来,这句成语逐渐转化为贬义,用以形容不顾集体,只想维护个人利益,回避原则斗争的庸俗作风。

此典出自《诗经·大雅》:“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周宣王时,有一个大臣叫兮甲,字伯吉父(一作甫),因官名叫尹,史书称他为尹吉甫。当时,猃狁古族名,殷周之际,主要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北境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迁居焦获,进攻到泾水北岸,尹吉甫于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率军又反攻到太原。又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阳)负责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贡赋。尹吉甫和另一个大臣仲山甫帮助周宣王扩大了统治地盘,是有功之臣。

有一次,周宣王派仲山甫筑城齐地,以防御外族的进攻。尹吉甫写了首诗送给仲山甫,称赞他的道德和才能。诗中写道:仲山甫贤明智慧,明达事理,不参与可能危及自身的事。他日夜操劳,不敢懈怠,忠心耿耿地效忠周宣王一人。

一八、模棱两可

“模棱两可”比喻对问题的正反两面,含糊其辞,态度不明确。

此典出自《旧唐书·苏味道传》:“处理不欲绝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时人由是号为‘苏模棱’。”

唐朝有个叫苏味道的人,学识渊博,九岁的时候就会写诗作赋。他考中进士以后,被朝廷调到京城长安做官。由于他学识渊博,文章又写的好,因而官职升得很快,不久便当上了凤阁侍郎。可是没料到他竟吃了官司,被捉下狱。

苏味道被关押在监狱中,有一次武则天看见他独自一人坐在地上吃饭,觉得他挺可怜的,就放他出狱,让他到集州去当刺史。几年之后,朝廷又召他回来,任何他做天官侍郎,接着又恢复他凤阁侍郎的官位。然而不久他又被人弹劾,于是朝廷将他贬为坊州刺史。

苏味道经过这一番折腾,心中非常苦闷,做起事来也不用心了。下官找他审理案件,他总是用手摸着床棱,好长时间不说“是”,也不说“不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时间长了,人们便给他起了一个绰号:“模棱手”。有人干脆叫他“苏模棱”,连姓名也忘了。

很多人不能理解苏味道的这种处事态度,又不便询问,只好在一旁叹息。有一次,一位老朋友向他提起了这件事情,苏味道感慨地说:“你哪里知道啊,这是我大半辈子的痛苦经验决定事情不要说得太明白,那样如果错了必然要遭到人家指责,后悔也来不及啦。但是模棱以持两端就可以避免其祸了。”

苏味道在五十八岁那年,又被朝廷复升为益州长史。可是他还没有到任,就死在半路上了。

一九、打草惊蛇的王鲁

南唐时候,当涂县((现安徽省马鞍山市下辖的一个县)的县令叫王鲁。这个县令贪得无厌,财迷心窍,见钱眼开,只要是有钱、有利可图,他就可以不顾是非曲直,颠倒黑白。在他做当涂县令的任上,干了许多贪赃枉法的坏事。

常言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这王鲁属下的那些大小官吏,见上司贪赃枉法,便也一个个明目张胆干坏事,他们变着法子敲诈勒索、贪污受贿,巧立名目搜刮民财,这样的大小贪官竟占了当涂县官吏的十之八九。因此,当涂县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个个从心里恨透了这批狗官,总希望能有个机会好好惩治他们,出出心中怨气。

一次,适逢朝廷派员下来巡察地方官员情况,当涂县老百姓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大家联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的种种不法行为。

状子首先递送到了县令王鲁手上。王鲁把状子从头到尾只是粗略看了一遍,这一看不打紧,却把这个王鲁县令吓得心惊肉跳,浑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原来,老百姓在状子中所列举的种种犯罪事实,全都和王鲁自己曾经干过的坏事相类似,而且其中还有许多坏事都和自己有牵连。状子虽是告主簿几个人的,但王鲁觉得就跟告自己一样。他越想越感到事态严重,越想越觉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继续控告下去,马上就会控告到自己头上了,这样一来,朝廷知道了实情,查清了自己在当涂县的胡作非为,自己岂不是要大祸临头!

王鲁想着想着,惊恐的心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他不由自主地用颤抖的手拿笔在案卷上写下了他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写罢,他手一松,瘫坐在椅子上,笔也掉到地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