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鬼谷子全书(第八卷)
10891200000005

第5章

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拙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过者言,依于锐。

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是故与智者言,将以此明之;与不智者言,将以此教之,而甚难为也。故言多类,事多变。故终日言,不失其类,而事不乱。终日不变,而不失其主。

故智贵不妄,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

奇:巧妙。

【译文】

跟聪明人说话,就要依靠渊博知识为原则;跟不善言谈的人交谈,就要靠能言善辩,跟能言善辩的人交谈,要简明扼要;跟地位高贵的人说话,要依靠气势;跟有财富的人说话,要显示出高雅廉洁;跟贫穷的人说话,要讲求实际利益;跟地位低贱的人说话,要态度谦恭;跟勇敢的人说话,要显示果断;跟愚蠢的人说话,要直截尖锐。

这就是说话的技巧,但是,人们常常反其道而行之。因此跟聪明的人谈话就用这些技巧去开导他;如果跟愚笨的人谈话就用这些技巧去教导他,却很难办到。因此论说有很多种类,事情也变化万千。整日说辩只要不偏离各种言辞的原则,那么所议论的事就会有条不紊。终日变化所论之事,也不会迷失论说的主题。

因此聪明的人最可贵的在于言谈中不妄加议论。听人讲话最重要的是听得清楚,智慧最重要的在于通晓事理,说辞最重要的是出人意料。

【感悟】

人的学识和社会背景都是不一样的,对于不同的谈话对象要采用不同的谈话方法。或依于博,或依于辩,或依于势,等等,只要掌握了这些方法,那么在谈话中无论谈论的是哪一方面的事情,在谈话过程中发生怎样的变化,你都会掌握主动权,说话有条不紊。

【故事】

一、孔子三缄其口

春秋时期,孔子列游到东周,参观周天子的祖庙。庙堂右边台阶前有一尊铜像,它嘴上贴着三层封条,背上还刻有铭文说:“这是古代说话特别谨慎的典范。要引以为戒啊,要引以为戒啊!不要多说话,多说话就多败亡;不要多管事,多管事就会多祸患。安乐时一定要警戒自己不要忘乎所以,更不能去做使自己后悔的事情。别认为当时没什么祸患,其祸患将会很长久;别认为没有什么损害,其祸患将会很大;别认为没什么残害,其祸患将会蔓延;更别认为没有人知道,老天将会惩罚你。小火微光扑不灭,对怎能奈何熊熊大火;涓涓细流不堵住,就会汇成滔滔的江河;绵绵的丝线不剪断,就会织成罗网;不砍伐青青的幼树,枝繁叶茂之后,将需要更大的斧头。如果不能做到谨慎行事,就会酿成祸患;口有什么坏处呢?它是招祸之门。强暴蛮横的人往往死得很惨,争强好胜者必然会遇上对手;盗贼怨恨主人,百姓妒忌显贵。君子深知不可能压倒天下的人,所以甘落人后、甘居人下反而使人敬慕。取柔弱之势,居低下之位,谁也不能与之抗争。人们都趋向彼方,我独坚守此处;众人都盲目跟从,唯独我不肯随波逐流;内心蕴藏着自己的智慧,从不与别人比试技能高下;这样,即使身份尊贵,地位显赫,也没有人加害于我。大江大河之所以比众多的溪流更加源远流长,就是因为它地处低下之位。上天行事不分亲疏,常常保护好人。要以此为戒啊!要以此为戒啊!”孔子看后,回头对弟子们说:“你们要记住这些话!这些话虽然粗俗,但却切中事情的要害。《诗》上说:‘小心谨慎,如面临深池,如脚踩薄冰。’能做到这样立身处世,就不会因说话而导致灾祸的发生了!”

二、言必有中

着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储存财货、兵器等物的仓库,叫长府。鲁昭公曾以长府为据点,攻打过季孙氏。鲁昭公被赶走以后,季孙氏为了防止鲁昭公反攻就决定改建长府。孔子的弟子闵子骞说:“照老样子下去,难道不行吗?为什么一定要改建呢?”孔子说:“闵子骞平时不怎么说话,没想到一说话就说到要害上。”

《周书·武帝纪上》中讲公元六世纪二十年代,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大起义彻底瓦解了统治中国北部的北魏王朝,后来便在北方形成东魏和西魏两个割据政权,与割据江淮以南的梁形成政权三分鼎立的形势。后来,东魏改为齐,西魏改为周——后人称它为北周。(北)周武帝宇文邕,死后谥号为武皇帝,称为高祖。宇文邕字祢罗突,是宇文泰(字黑獭,死后谥号为文皇帝,称为太祖)的第四个儿子。他的母亲叫叱奴太后,在大统九年生下宇文邕,天和二年(公元567年)被尊为皇太后。宇文邕非常孝顺父母,聪明又有才干。父亲非常器重他,说:“将来成就大业的,一定是他。”字文邕的大哥宇文毓(小名统万突,死后谥号为明皇帝,称为世宗)即位后,特别喜爱宇文邕,每逢研究朝廷大事,大多都让宇文邕参加讨论。宇文邕性格深沉,深谋远虑,如果不征求他的意见,那么他就会一直保持缄默。宇文毓经常叹息说:“四弟不喜欢说话,可是说起话来,都能说到点子上。”

三、荀况的礼义

荀况又称荀卿,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之一,战国末期赵国人。战国末期,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又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一个全国统一的局面正在形成。荀况的思想,反映了实现统一集权的进步要求,并从理论上为地主阶级建立中央集权制造舆论。他对春秋战国以来的各派学说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有批判,有吸收,而后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

《效儒》是荀况论述“大儒”与“俗儒”的对立,重点阐述“大儒”即荀况理想中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思想家的政治作用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荀况尖锐地批判了以孟轲为代表的“俗儒”,借“大儒”来表达自己致力于社会变革,实现统一天下的政治抱负。他认为,只有重用“大儒”,才可以达到“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的封建统一局面。但是,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荀况太过于夸大了所谓“圣人”的作用,把“圣人”说得完美无缺、形象高大,是实现封建统一的唯一因素。

荀况说:那些被称之为圣人的人们,办事是那样的井井有条;意志是那样的坚定不移,始终如一。他们安然自若,是那样经久不息;光明磊落,能够清醒地运用智谋;端正不邪,其行动是那样地符和礼义……用最好的最完备的方法治理国家,任何事物都不能使他动摇,这就叫做圣人。

四、二者必居其一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去齐国,向齐王提出很多建议,但齐王都没接受。孟子离开齐国时,齐王赠送给孟子一百金,他也不接受。到了宋国,宋君赠送给孟子七十金,他反而接受了。又到了薛国,薛君赠送给孟子五十金,他也接受了。

孟子的学生陈臻对这个问题很迷惑,问他说:假如说您不接受齐王的赠金是对的,那么,接受宋君、薛君的赠金就不对了;如果说接受宋君、薛君的赠金是对的,那么,不接受齐王的赠金就是错的了。一个人前后的行为应当一致,您只能在这二者中选择一种(“夫子必居一于此矣”),怎么前后矛盾呢?

孟子向陈臻解释说:“你说的是非常道理,但不了解其中真正的原因。在宋国,我将去很远的地方,路上要用钱,不接受行吗?我到了薛国,看见到处都戒备森严,我住的地方有士兵站岗。薛君给我五十金,我当然要接受。但我不是自己要,而是把它分给了士兵。谈到齐国,齐王给我的赠金,我没有用处,没有用处而又要别人的赠金,那不是向别人借钱吗?天下哪有君子向别人借钱的呢?”陈臻听了,觉得老师说得很有道理。

五、减灶破魏

战国时期,群雄纷争。一次,魏国军师庞涓统领大军攻打韩国,韩国自知不敌,便派人去齐国求援。

齐威王召集文武百官商议此事,他主张出兵,所以问:“诸位看何时发兵最好呢?”宰相邹忌反对出兵,说:“最好不发兵。”大将田忌则认为,如不援助韩国,韩国的末日在即;而如果打算援助韩国,就不如趁早发兵。这时,孙膑说道:“魏国此次来者不善,恐怕是要置韩国于死地,韩国无法抵敌,所以才向我们伸出求援之手。最好立即告知韩国,齐国一定会发兵相援,以便坚定他们御敌的信心,等税军劳顿之时,我们再出师,就会轻松得多。”齐威王对孙膑的计策很赞赏。

过了一些时候,齐威王派大将田忌、军师孙膑率领援军,向魏国陪都大梁进发。魏国则命太子申、军师庞涓率军与齐国援军决战。孙膑分析说:“赵、魏、韩三国兵士,向来准悍勇武,他们认为齐国人胆怯,所以常常轻视齐国人。我们不妨顺着敌人的心意,引诱他们走人歧途。《孙子兵法》中说:‘以百里的速度急行军,会使上将跌倒;以50里的速度急行军,那么士兵死的死,逃的逃,抵达目的地后,最多能剩下一半人马。’我们要让庞涓中这个计。”

田忌听了孙膑的话点头称是,并且下令,齐军进入魏国领土后,最初建10万个炉灶,第二天建5万个炉灶,经三天建两万个炉灶,依次递减炉灶的数目。

庞涓听说齐军的炉灶日益减少的情况后,十分高兴,说:“早听说齐国人胆小,果然如此,没想到,齐军三天来已溃散过半。我们应乘胜追击,不可错过良机。”

于是,庞涓亲自率军前进。孙膑估算庞涓黄昏时分可到马陵。马陵那个地方,上有绝壁,下有深谷,可谓天险,孙膑命令万余弓箭手在那里埋伏,并下令:“看见火光后,就集中射击。”进入夜间后,庞涓果然率领骑兵长驱直入,来到马陵道,他们举着火把照明。齐军伏兵看到火光,万箭齐射,魏军惊慌失措,四下逃散,被齐军一举击溃。这一仗,齐军大获全胜,并且活捉了魏国军队的统帅太子申。

六、刘邦歹秦

公元前207年,即秦二世三年,各地的起义军日益壮大,秦朝统治发发可危。这年6月,刘邦率领数万人马与张良带领的反秦军会师,向南出击,在犨东大败秦军,攻占了南阳郡的大部分地方,秦南阳守将齮被迫退守宛城。

刘邦继续往前推进,准备扩大战果,张良则认为秦军势力目前还比较强大,而且宛城坚固无比。如果我们不攻克宛城就西进,那么我们就会前后受敌。

刘邦认为有道理,就采纳张良的建议,率领一支部队乘黑夜秘密返回宛城,次日天明的时候,齮一见刘邦兵临城下,宛城被围,准备自杀殉节,被部下陈恢劝阻。陈恢要齮不必为即将灭亡的秦朝殉节,他们一同出城会见刘邦,分析攻城之弊和投诚之利。刘邦认为陈恢言之有理,就接受了齮的投诚,还封他为殷侯,继续据守宛城。刘邦带走泰南阳守军的武器和精兵,继续西进。

8月,刘邦带领的军队行进到武关一带。当时,秦二世被赵高逼迫自杀,子婴被立为秦王。9月,子婴又把专权的赵高刺杀了,率领军队据守崤关,阻挡刘邦西进。

刘邦闻讯后,急令自己的部队进击崤关。张良劝阻道:“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我们不能贸然行事。”

于是刘邦先派部分士兵,在峪关周围山头遍插自己的旗帜,以便虚张声势,炫耀武力,威慑秦军,从而使敌人产生恐惧心理。另一方面,他又让郦食其、陆贾带上厚礼劝降秦将,晓之以利害,威利并用,软硬兼施,秦将果然被迷惑,答应倒戈。接着,刘邦突然向秦军发动进攻,并绕过崤关,长驱直入,一路大败秦军,攻占了咸阳。秦王朝的统治宣告结束。

七、韩信水淹楚军

楚汉战争中,韩信在攻克齐国临淄后,又率兵乘胜追击齐王。楚王项羽见此情形,便派大将龙且带着人马去救援齐王。

有位谋士对龙且说:“汉兵远道而来,而且勇敢善战,势不可挡。齐、楚两国的军队都是在本乡本土打仗,将士们士气不高昂。如果我们坚守城池,不同汉兵交战,同时派人到被汉军占领的地方去鼓动齐人,告诉他们齐工没有灭亡,让他们起来反抗汉军的占领,这样,汉军的粮草维持不了多长时间便会告急,那么他们就不战自垮了。”

谁知龙且是个刚愎自用的人,他认为韩信不足惧,并不是不可战胜,所以他不听从这位谋士的建议,执意要同韩信交战,期望能打败韩信,好向楚王邀功领赏。

楚汉两军在潍河两岸扎营,隔河对峙起来。韩信命令士兵们赶制了一万多个沙袋,并派人在夜里偷偷将沙袋搬到潍水上游阻塞河水,然后率军渡水,敲响战鼓,向楚军发动进攻。

当楚军开始回击后,韩信的部下马上假装败北,逃回岸上。龙且见此情形,以为汉军不堪一击,便下令渡河追击。当大批楚军士兵渡河时,韩信命令士兵搬去上游的沙袋,水流突如其来,汹涌而至,楚军慌作一团。韩信又下令立刻反击,汉军便掉头攻击慌乱中的楚军,龙且在乱军中被杀死,楚军大败。

八、苑中种麦

“苑中种麦”说的是唐玄宗亲自种麦的故事,人们用它喻指皇帝励精图治、重视农业生产的明智之举。

此典出自《旧唐书·玄宗纪》:“此将荐宗庙,是以躬亲,亦欲令汝等知稼穑之难也。”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762年),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秋出生于东都洛阳。为人英勇果断,多才多艺,精通音律,擅长于书法,仪态俊逸,一表人才。

唐睿宗是一个昏庸懦弱的人,他依靠儿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力量得到帝位,因此,登上帝位后他就立李隆基为太子。公元712年,唐睿宗让位给李隆基自己改称太上皇。唐玄宗是一位励精图治的皇帝,从公元713年至公元736年,为了求得国内的安宁,在用人和纳谏等方面,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因此,开元年间,经济繁荣,国威远扬,是唐朝的黄金时代。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夏季,唐玄宗亲自在苑中种麦子,率领皇太子等人收割庄稼,对皇太子等人说:“因为要把这些收获下来的粮食供奉于宗庙,所以我要亲自动手收割,也想叫你们懂得耕种收获粮食的艰难。”他把粮食分赐给侍臣们,对他们说:“每年派人巡视检查禾苗庄稼,要知道到底能产多少粮食,但是,他们所报的数字多是浮夸,与事实不相符。所以,我要亲自种植,看一亩地到底能收多少粮食,以推测收成如何。况且,《春秋》这本书极力描述麦子禾苗,难道稼穑之事不是古人所重视的么!”

九、斋马清风

“斋马清风”形容官吏居官清廉。

此典出自《旧唐书·冯元淑传》。

唐代,有一个人叫冯元淑,在武则天时期任清漳县令,政绩非常突出,老百姓都极为尊敬和爱戴他。后来,冯元淑又出任浚仪、始平县令,都是单人独骑前去赴任,从来都不带妻子儿女一同前往。他所骑的马,午后就不再喂草料,冯元淑说,这是让马作斋戒。而且他自己以及他的随从奴仆,每天只吃一顿饭。节省下来的俸禄,都用来作办公的费用和赐给贫寒的人们。有人讥笑他是为了沽名钓誉,冯元淑说:“这是我的本性,不觉得清苦。”唐中宗(李显)时,皇帝发下诏书慰劳和勉励他,并叫史官编写他的事迹。

一〇、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后人用“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比喻在作战时避开敌人的锐气,等敌人疲乏退缩时,狠狠地加以打击。

此典出自《孙子·军争篇》:“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军争篇》是孙子兵法中卷的第三篇,主要阐述两军如何争取战争的主动权。孙武认为:除了要知道“以迂为直”的策略以外,还必须把握作战的时间。

孙武说:对于敌人的军队,要打击他的士气;对于敌军将领,要打乱他的决心。早晨士气最旺盛,午间逐渐懈怠,到了晚上就疲乏思归了。善于打仗的人,要避开敌军初来时的锐气,等到敌军懈怠、疲惫不堪时再去攻击,这是掌握士气的方法。

一一、前徒倒戈

“前徒倒戈”比喻军队背叛,调转枪口攻击自己。

此典出自《尚书·武成》:“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商纣王是个暴虐的国君。人民非常痛恨他。

当时,周国是商朝的附属国。周文王励精图治,积极准备力量,决心消灭纣王。他善于笼络人心,因此许多诸侯国都背离商朝,归附了周国。

周文王死后,他的儿子武王继位。周武王决心继承父亲遗志,完成灭商大业。

公元前1066年,武王率领兵士四万五千人,勇士三千人,战车三百辆,讨伐商纣王。各诸侯国纷纷起来响应。

周武王指挥大军向商朝别都朝歌,(现在河南省淇县)发起猛烈进攻,攻到牧野,(现在河南省汲县北部),距朝歌七十里路。周武王在牧野召开誓师大会,列举了纣王的种种罪状,号召将士团结战斗,奋勇杀敌。

当时,商纣王正在宫中和妃子饮酒取乐,突然听到这个消息,惊慌不已,匆忙率领七十万大军,赶到牧野迎战。商军官兵不愿替纣王打仗,战斗一开始,纣王前锋部队的士兵就,配合周军,掉转矛头向纣王杀去。结果商军大败,死伤无数,尸体堆积如山,血流成河,把木杵都漂起来了。纣王走投无路,自焚而死。从此,商朝灭亡。

一二、兵不厌诈

“兵不厌诈”意思是作战时可以使用诈术,最后达到使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的目的。

此典出自《韩非子·离一》:“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虞诩,字升卿,是东汉安帝时的武都太守,有一次,他奉命带领几千人马到甘肃境内去和羌人作战,他下令日夜兼程,所过之处每天都增加挖掘煮饭用的灶,前后挖了几十个,有人迷惑不解,就问他说:“从前孙膑每天减灶,而你每天增灶,是什么道理呢?”虞诩答道:“兵不厌诈,敌人人数比我们多,但看到我们每天增灶,就会认为我们每天都在增加兵员,就不敢跟踪追击了。减灶是‘示弱’,增灶是‘示强’,情况不同,办法也就不同。”结果羌人果然中计了,遭到失败。

一二、黎丘丈人

这个典故的主旨,就是教育人不要被似是而非的假象所迷惑因而犯错误。

此典出自《吕氏春秋·慎行论·疑似》。

梁国的北部有个黎丘乡,那里有个奇鬼经常装扮成人的子侄、兄弟的模样。有个乡里老人到集市上去,喝醉了酒后回家,黎丘奇鬼就扮作他儿子的模样,假意搀扶他,一路上却把他折磨得痛苦不堪。

老人回到家里,酒醒以后,责备他的儿子,说:“我作为你的父亲,难道说不慈爱吗?我喝醉了酒,你在路上折磨我,这是为什么呢?”

他的儿子流着眼泪,伏在地上叩头说:“真是罪孽啊!并没有这样的事呀!昨天我明明去东乡人那里讨债去了,是可以问明白的。”

他父亲相信他的话,说:“唉!那一定是那个奇鬼了,我本来早就听说过这种事了!明天,我再到集市上去喝酒,如果再遇见它,就把它杀掉。”

第二天,老人在市上又喝醉了,他的儿子担心父亲回不来,就到路上去迎接他。老人看到自己的儿子,误以为是奇鬼,就拔剑杀死了他。

老人的智慧被像儿子的奇鬼弄糊涂了,结果竟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一三、李代桃僵

“李代桃僵”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此典出自古乐府《鸡鸣》:“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傍。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亡。”

《鸡鸣》是乐府《相和歌》的曲名,以首句“鸡鸣高树巅”名篇。这首古辞分为三段,意思不相连属。其中第二段中写道:

水井旁边有一棵桃树,桃树旁边有一棵李树。虫子咬桃树的根时,李树虽没有遭虫害,但却替桃树着急、难受,以致干枯而死。像桃李这样的树木,竟能同情互爱,以身相代,但是同胞兄弟却还有把手足之情忘掉的呢!

这些诗句,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和兄弟之间彼此嫉妒、自相残杀的情景,讽刺有些兄弟还不如树木。

一四、力士脱靴

“力士脱靴”形容文人墨客蔑视权贵,狂放不羁。

此典出自《新唐书·李白传》:“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

李白喜欢喝酒。有一次,李白陪唐玄宗喝酒,喝得酩酊大醉,让唐玄宗的亲信太监高力士为他脱靴子。高力士平日显贵,遇到此事,因而觉得是一种耻辱,于是就挑拨杨贵妃说,李白在诗中把她比作汉朝的舞妓赵飞燕,这是侮辱她,于是杨贵妃怀恨在心。唐玄宗想授李白官职,但却被杨贵妃阻止了。李白深知自己不为唐玄宗的亲信所容,于是更加狂放不羁,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友,被称为“酒八仙人”。李白恳求回到山里,唐玄宗赐以金钱,就让他走了。

一五、柳生左肘

“柳生左肘”用以形容人的生老病死。人们也常常用“柳生左肘”比喻对死亡的达观态度。

此典出自《庄子·至乐》:“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

支离叔与滑介叔(支离叔象征忘形的人,滑介叔象征忘智的人)一同游览于冥伯(寓言中的山名)之丘、昆仑之野,传说那里曾是黄帝休息的地方。突然,滑介叔的左肘长出一个肿瘤,他大吃一惊,好像非常厌恶它。

支离叔说:“你厌恶它吗?”

滑介叔说:“不,我有什么可厌恶的呢!生命,不过是暂时存在的一种形式而已;阴阳二气、金木水火土五行运行,四肢百体凑集在一起,不过是一堆尘垢秽物,并不是真东西。况且,以生为昼,以死为夜,死与生如昼夜交替,天不能没有昼夜,人又怎能没有死生!我与你同游,为的就是观察这种变化,如今这种变化来到我身上,合乎至乐的道理,我有什么可厌恶的呢!”

一六、鲁人起

后人用“鲁人起死”这个典故说明:活人死了,根本不能用药复活。活人与死人有本质的区别。

此典出自《吕氏春秋·别类》。

鲁国有个名叫公孙绰的人。

他向人吹嘘说:“我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别人问他有什么灵丹妙药,他回答说:“我本来就擅长治疗半身不遂,现在我把这个方剂的药量再加大一倍,这样不就可以起死回生,使死人复活了吗?”

一七、王猛发挥才干

王猛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小时候以卖畚为业,养家糊口。

王猛俊秀而高大,又博学多识,喜读研读兵书,性情严谨庄重,态度严肃,气度不凡,志向远大,从不考虑琐事,也不屑参拜天地神灵,更不与他人来往。因此,那班华而不实的士人都轻视他、嘲笑他。王猛心安理得,从不放在心上。少年时代,他到邺都游历,当时很多人都不欣赏他。只有徐统认为他有杰出的才能,想征召他为功曹。但是,王猛不肯答应,溜到华阴山隐居。他有济世的志向,希望出现一个贤明有为的君主。他收拢着翅膀,以等待展翅高飞的机会。桓温率领军队进入函谷关时,王猛身披麻布短衣,前去求见。他一面同桓温谈论天下大事,一面把手伸进衣服内旁若无人地捉虱子。桓温看见王猛在捉虱子,感到很惊异,问道:“我是奉天子的命令,率领精锐部队十万人来匡扶正义,讨伐叛逆,为老百姓扫灭残败的贱人的。可是,三秦的英雄豪杰都不来见我,这是为什么呢?”王猛回答道:“桓公能不远数千里深入贼寇的境地,可是长安离这个地方这么近,却不肯过灞水,老百姓不知你心中的想法,所以不来拜望。”桓温被说得哑口无言。桓温退兵时,赐给王猛车辆马匹,任他为督护高官一起去江南。王猛回到华阴山同师傅商议,师傅说:“你同桓温怎么能同时在世上存在呢!你留在这里,将来也会得到富贵,何必远行!”于是,王猛没有跟随桓温而去。王猛心里明白,回到高级士族专权的东晋朝,自己不可能有前途,与其帮着桓温来篡晋,还不如留在关中再找机会。不久,王猛就成为苻坚的亲信人,发挥了他杰出的政治才干。

一八、东方朔各得其所

西汉,隆虑公主有一个儿子,人称昭平君。昭平君娶武帝的女儿夷安公主为妻,是武帝的乘龙快婿。昭平君伏着自己是皇亲国戚,骄横狂放,胡作非为。他的母亲隆虑公主很替他担心,她在病重之际,拿出金千斤、钱千万为昭平君预赎死罪,于是汉武帝答应了。隆虑公主死后,昭平君果然犯了杀人之罪,论法当斩。为了慎重起见,掌管司法的廷尉将此判决上报汉武帝,请他恩准。那时,朝廷里的大臣都为昭平君讲情,说:“他母亲生前已替他赎了死罪,陛下就赦免了他吧!”汉武帝说:“我的妹妹隆虑公主老来得子,生了昭平君,视为掌上明珠。她去世之前,反复叮嘱,把昭平君托付给我,让我照顾他。”说着,汉武帝泪流满面,长叹不止,过了很久,汉武帝语气坚决地说:“法令,是先帝制定的,我也必须遵守。假如因为妹妹的请求而破坏先帝的法令,我有什么脸面去拜祭列祖列宗呢!再说,不处罚昭平君,也有负于天下万民的殷切期望啊!”于是,武帝批准了廷尉的判决,处死了昭平君。武帝极度伤心,左右大臣也都非常悲痛,整个朝廷都沉溺于哀伤的气氛中。

能言善辩的大臣东方朔(公元前154—前93年)上前给武帝祝寿,说:“我听说,圣明的君主管理政事时,奖赏不论仇敌,罚罪不分骨肉。《书经·洪范》中说:‘不偏私不阿附,帝王之道平坦顺遂。’对于‘奖赏不论仇敌,罚罪不分骨肉’这二点,古代五帝伏羲(太皋)、神农(炎帝)、黄帝、尧、舜等人都很重视,夏、商、周三代的君主也都难以处理好这些关系。现在陛下能够做到这二点,使四海之内的平民百姓得到适当的安置,这是普天之下最大的幸运!我东方朔向您敬献一杯酒,冒昧地再次向您顶礼膜拜,祝您万寿无疆!”事后,汉武帝对东方朔说:“先生说了那番话,合乎礼制吗?”东方朔回答道:“解除忧愁的最好方法是喝酒。我之所以向陛下敬酒祝寿,正是为了赞扬您的刚正不阿,并以此节制您的悲哀!”几句话,说得汉武帝高兴起来。本来,东方朔不久前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错误:有一次他喝醉了酒,在殿中随意小便,被认定为“大不敬”,武帝已下诏免去他的官职。经过上述的一场谈话,东方朔竟然时来运转,汉武帝不仅对他在殿中的放荡行为没有进行惩罚,反而又任命他为中郎官,并赐给他帛百匹。

一九、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采用兵变的方式废掉了后周的皇帝,自己正式做了天子,改国号为宋。他担心自己的部下也采用自己曾经用过的办法对付他,因此就千方百计削掉重臣武将的兵权。

公元961年秋天,某日,宋太祖因为散朝较晚,与大将石守信等人一起饮酒,酒意正浓时,宋太祖屏退左右,对这些将领们说:“我若没有你们的帮助,就不会有今天。我做了天子,却觉得做皇帝实在没有做节度使快乐!我整夜都睡不好觉,无法高枕无忧。”石守信等人听了宋太祖的话,连忙说:“现在天下已定,谁也不敢有异心,陛下为什么这样说呢?”

宋太祖说:“哪个人不想得到富贵呢,哪个节度使不想做皇帝?即使你们不想,有一天部下逼着你们做,硬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们虽然不想做皇帝又能怎么样呢?”石守信等诚惶诚恐地说:“我们断不敢有这种异心,请求陛下哀怜我们。”宋太祖说:“人生短暂,光阴难留,就像白驹过隙一样。你们不如多积攒一些钱财,购买田地房屋留给子孙后代,自己看着儿女歌唱跳舞,痛痛快快地享受天伦之乐。这样,君臣之间也两好无猜,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人感恩地说:“陛下为我们想得这么周到,对我们真是再生之恩啊!”石守信等人明白宋太祖的心意。第二天,石守信等人都主动告病,并请求朝廷解除自己的军职。宋太祖一一批准,授予他们品位很高的闲散官职,并赏赐了非常丰厚的钱财。

二〇、李逵误识他人

杏花村有个名叫王林的人,靠卖酒为生。老伴死得很早,留下一个女儿,名叫满堂娇,年方十八,还没有许配人家。

有一天,贼人宋刚和鲁智恩到杏花村喝酒,宋刚自称是梁山泊头领宋江,鲁智恩自称是花和尚鲁智深。王林不认识宋江和鲁智深,以为他们俩真的就是梁山好汉,便热情接待,还唤女儿满堂娇出来敬酒。

宋刚想要讨满堂娇做压寨夫人。鲁智恩对王林说:“把你女儿与俺宋公明哥哥做压寨夫人吧,只借三天,第四天便还你。”说完,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满堂娇带走了。

正好李逵也下山游玩,听说宋江和鲁智深抢走了王林的女儿,非常恼怒,就立即回山与宋江理论。

见了宋江,李逵连忙恭喜道:“给哥哥道喜!”宋江问道:“喜从何来?”李逵道:“哥哥不是要讨压寨夫人了么?”然后指着鲁智深说:“秃儿,这是你做的好事吧?”鲁智深不知怎么回事,呆呆地默不作声。李逵恨恨地说:“原来这梁山泊有天无日,我恨不得砍倒这面杏黄旗。”宋江忙说道:“你这铁牛,有什么事也不查个明白,就要提板斧砍倒杏黄旗。”吴学究则在一旁说道:“山儿,你也忒口快心直了。”宋江说:“山儿,你下山喝酒,遇着了什么人?他们说了些什么……”

于是李逵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宋江,宋江坚决否认。李逵不信,便与宋江打赌说:“如果不是你,我愿把这个脑袋输给你。”宋江道:“既然如此,就立下军令状,交学究收着。”李逵道:“哪怕指天画地能瞒鬼,步线行针待哄谁。”为了弄清事情的真相,宋江、鲁智深和李逵便一道下山去找王林对质。路上,李逵总觉得宋江和鲁智深走路太慢,必是心中有鬼,便道:“让我来给你们逢山开道。”鲁智深说:“山儿,我还要你遇水搭桥呢!”李逵道:“你休得顺水推舟,偏不许我过河拆桥。”宋江知道李逵的话中有意,便说:“山儿,记得你是八拜之交认我做哥哥的吗?”李逵拼命地赶路,不觉来到杏花村王林家。对质的结果,抢王林女儿的果然不是宋江。

宋江回山要杀李逵的头,李逵无话可说。正在这时候,王林来报告说,假宋江、假鲁智深送他女儿回来了,已经到了他家。宋江便说:“山儿,你下山把那两个贼人抓来,恕你无罪。”李逵听说,连忙谢恩。他说:“真是揉到我山儿的痒处了。管叫瓮中捉鳖,手到拿来。”说完飞速下山把两个贼人捉拿上山来了。

二一、严惩李大户

有个寡妇刘氏,身边只有一个儿子名叫秋胡。邻居罗大户有个女儿叫做梅英。通过媒人的说合,秋胡与梅英二人结为夫妻。没想到成婚之后,媒人嫌谢礼太少而从中百般挑拨。她对梅英说:“姐姐一表人才,应该嫁给一个财主,有吃有穿,一生受用,嫁给这个秋胡,穷困艰苦,你以后依靠什么生活下去啊?”梅英回答说:“至如他釜有蛛丝甑有尘(意思是:就是他穷得锅底朝天,甑上有灰尘),我也不嫌弃。”

梅英根本不理睬媒婆的挑拨。

不久,秋胡当兵去了。债主李大户趁机来向罗大户逼债,想借机将梅英据为己有。罗大户无钱偿还,李大户便摆出一副财主的架势说:“既无钱还债,就把梅英嫁给我,这笔债也就一笔勾销了。”还造谣说:“你女婿已经死了,女儿又这么年轻,总不能老守活寡呀!嫁给我李某,不但你女儿一生吃穿不愁,你这个当岳父的也可跟着享享清福哇。”听了李大户的这番话,罗大户的心动了。

罗大户便对刘氏说:“秋胡已死,我女儿年轻,不能守寡!而今李大户要娶她,已经牵羊担酒送礼来了。”刘氏无可奈何,只好叫梅英梳妆打扮。她对梅英说:“虽然秋胡不在家中,你是个年轻媳妇,也该梳梳头,打扮一下呀!这样蓬头垢面,不是让人家笑话么?”梅英说道:“我丈夫不在家已五载十年了,我一个妇道人家也该识个好歹高低呀!”正在说话间,李大户与罗大户夫妻带着一班人吹吹打打,鼓乐喧天娶亲来了。

梅英对李大户的卑劣行为极力反抗,她坚决而愤怒地对他父母说:“要我改嫁,等太阳从西边升起来吧!”李大户死皮赖脸地对梅英说:“小娘子不要多言,我这模样也不丑呀”梅英听了,怒发冲冠一巴掌打在他的脸上,恨恨地骂道:“你有钱,你有势,怎敢把我穷人欺,我虽穷,有骨气,你敢把我良家妇来调戏,滚滚滚,去去去,凤凰岂肯配乌鸦。”李大户见势不妙,只能暂时退去,妄想另找机会报复。

这件事过去没有多久,秋胡告假回家探亲来了。

秋胡入伍后屡立奇功,现在已官至中大夫了。他告假回家,看见梅英正在采桑,便更衣来戏弄他的妻子。他说:“小娘子,左右无人,我央求你,采桑不如嫁郎,你顺了我吧。”梅英怒骂道:“你这厮,太无礼了。你待要偕比翼,你也曾听杜宇它那里口口声声撺掇先生,不如归去。”秋胡还要纠缠,被梅英痛骂了一顿。

梅英夫妻团圆之后,秋胡便命令矩野县官严惩李大户。于是,县官立刻派人抓来了李大户,把他重打四十大板,并关押三个月,罚粮一千石,这些粮食都用于救济饥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