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十四史精华(第五卷)
10891100000012

第12章 魏太宗善用贤士

魏泰常八年(423),魏太宗明元帝拓跋嗣死,其子拓跋焘即位,是为世祖太武帝。世祖明智过人,勇武善断,在位的近三十年间,“扫统万,平秦陇,翦辽海,荡河源,南夷荷担,北蠕削迹。廓定四表,混一戎华,其为功也大矣!遂使有魏之业,光迈百王”。他建立伟业丰功的经验之一,是举贤任能,“拔士于卒伍之中,惟其才效所长,不论本末”。

神(jiā)四年(431),世祖曾下诏书,表明了求贤若渴之心。他听到有关官员盛称“范阳卢玄、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颍、勃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皆贤俊之胄,冠冕州邦”,便在诏书中急不可耐地指示各地方官,以礼征召卢玄这类“隐迹衡门,不耀名誉者”。诏书下达后,州群官员闻风而动,一下子给他送来了数百人。世祖非常高兴,按照各人的特长全部录用了他们。然而,有些地方官员为了执行诏命,举荐贤才时也不管人家是否志愿出山,一律以催逼的手段,把人家打发到了京师。世祖知道以后很生气,就在第二年下诏明令禁止。他在诏书中说道:“我多年来致力于扫平伪逆、征讨凶顽的大业,极想得到助我治国安邦的英才贤士,故而诏命各州郡发现隐逸,荐举人才。古时的君子修身养性于衡门之下,奇才大略为世所用,但他们都不是被逼着出山的。或者雍容雅静,不慌不忙,像陶潜一样三命而后至;或者繞繞惶惶,急于立业,象伊尹一样负鼎而自到。他们出山的缓急虽然不一样,但济时匡世却是相同的。各地召人纳士均应晓喻以礼,由其进退自如,为何要逼迫他们呢?这样做纯属地方官员有失我的旨意。哪里是发扬光大我的思想?分明是在显示我的德行不到家。从今以后,各地选人荐士时务必要宣传我虚心求贤之心,人到以后就应根据各自的文才武艺,授以政事。”

世祖如此求贤若渴,召人有道,果然使一大批忠臣良将聚集于他的身边,而且“人思效命,所向无前”。此外,世祖还善于调动群臣为他效力的积极性。自古以来,都是人臣为天子歌功颂德,而世祖却反其道而行之,“命歌工历颂群臣”,亦即让乐工歌手专门演唱各位大臣的某一突出的长处,以这种特殊的文艺形式褒扬人臣。如官至上党王的长孙道生,为人特别廉洁。他身居高位,却“衣不华饰,食不兼味”。一副骑马用的熊皮障泥用了数十年仍不肯丢掉换新的。他出镇在外,家中的子弟翻造了新屋,他回家后叹道:“昔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今强寇尚游魂漠北,吾岂可安坐华美也。”在狠狠教训了子弟后,命人拆毁了新屋。抚军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崔浩“才艺通博,究览天人,政事筹策,时莫之二”,多谋善断有如汉初的张子房。世祖看重长孙道生的清廉、崔浩的智谋,因此吩咐歌工演唱他们时,有“智如崔浩,廉如道生”之语。其他诸臣,歌中亦各有所佳。群臣见世祖这般称扬自己,受宠若惊,更加竭立效劳了。

(《魏书·世祖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