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第一卷)
10890500000048

第48章 子产铸刑鼎

子产,名侨,是郑穆公的孙子,所以又叫公孙侨,是春秋后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他父亲子国做过司马,父辈兄弟七人先后掌握国家政权,号称“七穆”。他在郑国执政21年,无论内政、外交都有卓越的建树。

子产在年轻的时候就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公元前565年(鲁襄公八年),他的父亲子国与子耳一道带兵攻打蔡国,俘虏了蔡国司马公子燮。大家都很高兴,唯独年轻的子产显出不愉快的样子,他忧心忡忡地说:“小国没有什么文德却有了武功,没有什么祸患比这更大了。蔡国是楚的属国,如果楚国替蔡国报仇,我们能打得过吗?打不过就得投降,这样一来,北边的晋国又要来兴师问罪。晋国、楚国打来打去,我看至少四五年内,郑国是不会安宁的。”

事情正像子产所预料的那样,就在这一年的冬天,楚国以郑国侵略蔡国为借口发兵讨伐郑国,郑国无力抵抗,屈服了。到了第二年的冬天,晋国又来攻打郑国,郑国又只好求和。晋国刚撤兵,楚国又来问罪。你来我住,闹得郑国几年不得安宁。

公元前563年(鲁襄公十年),晋国军队攻打郑国,由于当时的执政者子驷对贵族尉止不满,在对晋作战中处处为难他,致使尉止联合其他几家贵族叛乱,杀死了执政子驷、司马子国和司空子耳。在当时混乱的局面下,子产临危不乱,沉着地布置好家里的一切,然后带着编好队列的兵车去攻击反叛者,最后平息了叛乱。这次平叛使子产初露头角。

周景王二年(公元前543年),子产做了郑国的正卿。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可以说子产是接任于危难之中,但是子产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上台后为了稳定政局,对内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他下令把田地划清疆界,挖好沟渠,承认土地私有。在私田上按亩收税,把农民按规定加以编制,这就限制了旧贵族,使他们不能任意兼并掠夺。他还规定农民有战功的,可以做甲士,甲士是作战时战车上主要的军事人员,平时,甲士担任诸侯国的小官吏。

为了治理当时已是混乱不堪的郑国,保障社会改革的进行,子产加强了法制。为了使国家有法可依,他主持制订了一套国家法律——刑书。这套刑书开始是写在竹简上,由国家的官吏掌握执行。

公元前536年(鲁昭公六年),子产下令把刑书铸在鼎上,放在王宫门口,让全国的老百姓都能看到这个鼎,这就是有名的刑鼎。法律一经公布出来,旧贵族们再也不能随意解释法律,任意处罚人了。但有守旧思想的人像晋国叔向写信给子产,说:过去的君主按照习惯审理案件,没有刑法条文,怕的是民众依据条文争夺不已。如果民众知道有法令条文,对统治者无所顾虑,并以此为依据与上抗争,那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子产给叔向回信说:“像你所说的这种长治久安之计,我没有能力做到。我是要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结果,还是坚决实行了,这是我国第一次公布法令条文。

子产对贵族中那些忠于国家,生活比较俭朴的人给予嘉奖,对那些荒唐不法,奢侈浪费的人加以惩罚,使旧贵族不再敢为所欲为。这样干了一年,先是招来了怨恨,反对者编了一首歌谣来诅咒子产。可是,这些措施执行的结果,对维护贵族阶级的利益很有效果,所以,那些原来反对他的人也拥护子产了。

子产还主张实行贵族内部的民主政治。春秋时代,郑国的统治族人按照传统,经常在乡校里议论国家的政治,对一些做法提出批评。大夫然明看不惯这种做法,他向子产建议:“把乡校封闭起来吧,别让他们扰乱人心了!”子产说:“把人家的嘴堵住不让人家讲话,就像把河堵起来一样,河水决堤,死伤更多,而且没有办法挽救。不如让它细水长流,有意见让他讲出来,当做给我治病的良药。”然明听后,佩服地说:“现在,我才知道您真能治理我们的国家。”

在外交方面,子产运用高超的外交手段和巧妙的外交辞令,周旋于大国之间,使郑国得以安然自立。同时,他在与大国打交道中,还能始终不失国格与尊严。

有一次,子产陪郑简公到晋国去,晋平公轻视郑国,故意不会见,也不派大臣招待他们,把他们扔在宾馆里就不管了。宾馆的大门很小,车马进不去,只好把车停在外面。子产吩咐随从把晋国宾馆的围墙拆除一段,让自己的车马全部进去,这时,晋国的大夫士文伯跑来责备子产不该拆除围墙。

子产回答说:“我们是个小国,什么事都得听从大国的吩咐,不敢怠慢。这次,我们国君带着礼物,亲自拜访贵国,不料,你们一直不安排会见。我们的礼物,既不敢贸然送去,又怕放在外面日晒雨淋受到损坏。而招待来宾的宾馆,大门矮小得连车辆也进不去,我们不把围墙拆了,让车马进到宾馆院内,万一出了意外,你们不是又会加罪于我们吗?”一席话说得士文伯哑口无言,赶紧把子产的话报告给了晋国执政大臣赵文子。赵文子赶快让士文伯代表他赔礼道歉。随后,晋平公就十分隆重地会见了郑简公和子产,还举行了盛大宴会,欢送他们回国。

子产治理郑国,取得了很大成绩。国家安定了,生产发展了。老百姓也得到了不少好处。所以,当子产死的时候,郑国人像死了亲人那样悲伤。

春秋时期是社会大变动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子产立法来治国,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到了春秋晚期,这种改革孕育着社会制度的变革——由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