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通史(第十卷)
10888100000004

第4章 天才的毕加索

毕加索是20世纪世界画坛上最知名的画家,他在7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留下了无数的珍品。全世界售价最高的10件艺术品中,有一半是他的作品。他被尊称为20世纪艺术大师,一个永远站立的巨人。但也有人批评他的作品晦涩难懂,批评和否定之声仍不绝于耳。

1881年10月,毕加索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一个图画教师家里,从小他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绘画,常常一画就是几个小时。毕加索少年时代最有名的作品是《科学与博爱》,曾参加马德里国家艺术展览,显示了他极高的创作天赋。年少的毕加索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和马德里的美术学院学画。1901年他到达巴黎,并在那里举行了第一次画展。当时他刚满21岁。

毕加索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才能使他开创了多种绘画的新形式。在20世纪绘画中有影响的立体主义,就是毕加索与朋友勃拉克共同创造的。比如毕加索的雕塑作品“公牛头”,就代表了他的艺术风格。他用一个旧自行车座作为牛的面部,再装上一个旧自行车把作为牛的犄角,效果看上去比真牛还要生动。他的这种艺术风格被人们传为佳话。

毕加索是个勤于探索的画家,在他的绘画生涯中总是不断地变化艺术手法,常常在带给人们惊奇不解后,又展现出耳目一新的感觉。

1901年至1904年初,毕加索的绘画主要使用蓝色。这是他创作的“蓝色时期”,反映了他当时严肃深思和忧郁伤感的心情。代表作有《两个姐妹》和《独眼女人》等。

1904年他来到巴黎定居,开始从感伤的蓝色世界中苏醒过来,进入了他创作的“玫瑰红时期”,以表现江湖流浪艺人的生活为主。代表作有《养猴子的杂技演员之家》和《牵马的男孩》等。但毕加索不停地否定自我寻找新的表现方式。

1906年至1907年,受黑人雕刻的影响,他的绘画进入了“黑人艺术时期”。代表作有《亚威农的少女》。它标志着立体主义绘画的诞生。和传统的绘画形式不同,不做如实描绘,而是采取形体的简化。这是一幅叫全世界都大吃一惊的作品。画中描绘了5个形象离奇的裸女,既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又体现着邪恶与罪孽。此画发表后,受到一些人的猛烈抨击。为此,毕加索的回答是:“让风雅绝灭吧!”

1914年以后,他又向传统方面变化,被称作“新古典主义时期”。代表作有《泉边三浴女》和《母与子》等。由此,毕加索赢得了“画坛变色龙”的雅号。

毕加索还是个战士画家。他以绘画作武器,在反法西斯、保卫世界和平的斗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6年,他以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名誉馆长的身份发表宣言,反对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破坏文物的行径。1940年至1944年巴黎沦陷期间,毕加索参加了反法西斯战线抵抗运动,并于1944年参加了法国共产党。

1948年,他参加了在波兰举行的保卫世界和平大会,随后创作了《和平鸽》、《朝鲜的屠杀》、《战争》等作品,画中倾注了他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与期望。

毕加索的油画《格尔尼卡》是他的代表作,画于1937年。那一年的4月26日,希特勒德国干涉西班牙内战,出动飞机轰炸了西班牙巴斯克共和国的首都格尔尼卡。在那次轰炸中,有1500多人死亡,大量的建筑物被夷为平地。为了歌颂西班牙人民英勇不屈的精神,毕加索创作了这幅壁画,献给他的祖国和人民。

《格尔尼卡》是一幅巨型壁画。在这幅画的创作中,毕加索先后画过63幅草图。画面上用黑、白、灰三色线勾画出法西斯轰炸后的血腥场景。画中有孩子被炸死后的悲痛欲绝的母亲;有血肉横飞的尸体;有象征着西班牙的牛头;还有嘶叫不已的马匹……画面的背景是黑暗的,还有一只闪闪发光的大眼,好似冷酷的恶魔。整个画面表现了西班牙人民的痛苦灾难和德国法西斯的兽行。

《格尔尼卡》参加了1938年在巴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又在挪威、英国、美国等地巡回展出,然后租借给美国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但毕加索生前对这幅画是留下了话的,那就是:“一个重新获得民主自由的西班牙,将是这幅画儿的当然故乡。”为此,后来西班牙政府和毕加索的继承人同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进行了长达4年的谈判。终于使这幅价值约4000万美元的名画归还了西班牙,保存在毕加索曾担任馆长的普拉多宫博物馆的一个大防弹玻璃罩内。

1973年4月8日,毕加索在巴黎逝世。他一生留下的作品约6万件,包括油画、雕塑、陶器、素描和版画等。用世界各种语言写的有关他的论著成百上千,在世界几乎所有的首都博物馆中都藏有他的作品。

鉴于他对现代艺坛所产生的重大影响,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杂志在他诞辰100周年时,为他出版了纪念专号,并呼吁各成员国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为了弘扬他对文化艺术所作出的世界性贡献,人们利用书刊、影视、戏剧等多种方式来纪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