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通史(第十卷)
10888100000021

第21章 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1968年8月20日深夜11点,一架苏联民航客机飞临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国际机场,机上发出求救信号:飞机发生故障,请允许紧急降落。飞机一降落,从机舱里就冲出了几十名荷枪实弹的苏联军人。他们迅速占领了机场,接着装载着坦克、大炮和苏军士兵的大型运输机一架接一架地降落下来。当晚,苏军就占领了布拉格各主要据点。与此同时,苏联、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东德五个华沙条约国的50多万军队从四面八方越过捷克斯洛伐克边境,占领了捷克主要城市和战略要道,不到24小时,捷克全面沦陷。手无寸铁的青年人用身体阻挡坦克前进,工人、市民纷纷走上街头抗议苏军入侵,苏军开枪射击,有几十人中弹身亡。

苏军为什么竟敢入侵一个主权国家捷克呢?这得从捷克的国内形势说起。

二战后,捷克斯洛伐克成为“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一员。捷克人民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战后国民经济发展较快。但从60年代起,由于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国家的经济开始出现困难,人民群众强烈不满,要求对现行体制进行改革。当时担任捷共第一书记的诺沃提尼对群众的改革呼声不加理睬,继续推行僵化的路线,国内矛盾激化。

1967年9月,捷共召开中央全会,中央书记杜布切克对诺沃提尼的政策提出批评。杜布切克是斯洛伐克人,他的父亲是一位老共产党员。杜布切克是在前苏联长大的,成人后,又在前苏联高级意识形态学校学习了三年,这一切都是杜布切克从众多共产党员脱颖而出的资本。诺沃提尼对杜布切克的批评大为恼火,准备搞掉他,不料计划泄露,诺沃提尼把自己置于“被告”席位上,失去了多数人的支持。1968年1月,在捷共召开的中央全会上,经多数中央委员的同意,诺沃提尼的第一书记职务被免除,由主张改革的杜布切克接任。这意味着杜布切克成为捷克斯洛伐克的真正掌舵人。

杜布切克上台没有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应,前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于他就职第二天,便向他表示“热烈祝贺”。一个月后,杜布切克正式飞到莫斯科拜见苏共领导人,并且保证,捷共将会一如既往地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尽其义务。苏捷发表了“友好、诚挚”的联合公报。“家长”勃列日涅夫认可了这位新人。

杜布切克有着远大的抱负,他就职竭力把改革派人物推上领导岗位。4月,捷共中央全会通过了改革的《行动纲领》,宣布将进行实验,探求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形式。《行动纲领》将改革运动推向高潮,人民群众自发举行各种集会,对国家的政治生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民主空气大增,出现了西方人所称的“布拉格”之春的活跃局面。

杜布切发克的《行动纲领》明显背离了勃列日涅夫的社会主义大家庭的观点。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苏联的核心地位是不容动摇的,而杜布切克却要“平等”、“互相尊重”。在勃列日涅夫的眼中,杜布切克是在“造”“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反”。的确,杜布切克是想摆脱苏联的控制,走出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走一条适合捷克斯洛伐克国情的独立自由的道路。

捷克探索走本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实验引起了苏联的不满和恐慌,被认为具有反苏倾向,越出了社会主义民主的范围。同年5月,杜布切克被召到了莫斯科,受到严厉指责,苏联要求他立即停止国内的改革进程,但是遭到拒绝。接着,苏联国防部长突然飞抵布拉格,提出要在捷克举行华沙条约国军事演习,企图以此对捷克施加压力。捷克方面勉强同意。

6月3日夜,一个师的苏军坦克由波兰边境开入捷克斯洛伐,接着,通讯部队、警戒部队也堂而皇之地进入捷境内,这次“演习”一直持续到7月1日,“演习”结束,但军队并未撤离。苏联的行为引起捷克人民的强烈愤慨,一批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知识分子发表了《两千字宣言》,号召人民按自己的决定行事,加速各方面改革。苏联称这一宣言为“反革命的号召书”,把它作为反苏的“罪证”,开始积极策划华沙条约国对捷克的入侵。

苏联占领捷克后,8月21日凌晨3时,苏军冲入中央大厦绑架了杜布切克等捷克主要领导人,用一架运牲口的飞机把他们运到了苏联,通过威胁利诱,迫使捷克在苏联事先炮制的协定上签字,承认苏军进入捷克是被“邀请”的,使苏联的军事占领合法化。

在前捷克斯洛代克音乐界有一个传统,每年5月都要在首都举行名为“布拉格之春”的音乐节。杜布切克的改革发在“布拉格之春”音乐节正在进行之中,世人因此称杜布切克的改革为“布拉格之春”。

一场生机勃勃的捷克改革运动被苏军的坦克无情地与碾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