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1797.1.31~1828.11.19)生于维也纳。父为小学教师。自幼从父学习小提琴,从长兄学习钢琴,常与父兄合奏为乐。9岁师从当地乐师霍尔采。11岁入维也纳宫廷唱诗班,得以免费入帝国寄宿学校学习。这个学校由宫廷出资,学生则义务为皇室、王室的宗教仪式演唱。在校期间开始作曲,保留至今的《钢琴四手联弹幻想曲》即为13岁时所作。他还担任学校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手,演奏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作品,当指挥不在的时候则代指挥。1812年因变声离开唱诗班,同年其母去世。1813年父亲再婚。舒伯特经师范学校培训后于1814年任小学助理教师,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就在这一年创作了最初的杰作——艺术歌曲《纺车旁的格雷卿》。至1815年业已创作了交响曲、弥撒曲、弦乐四重奏曲等,同时创作了145首歌曲,其中以《魔王》、《野玫瑰》最著名。1816年创作歌曲《流浪者》。1817年结识49岁的宫廷男中音歌手米歇埃尔·福格尔,其歌曲经福格尔演唱轰动维也纳。1818年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辞去教职,专事创作。曾任匈牙利贵族埃斯特哈齐公爵家庭教师。其间创作了著名的歌曲《鳟鱼》以及不少钢琴联弹曲。1819年创作《鳟鱼五重奏曲》。1822年经朋友调解,与父亲和好回到家中,两年后却又返回维也纳,谋职未成,过着清贫的自由作曲家的生活,全靠朋友资助为生。后一度健康恶化,但创作力仍极为旺盛。1824年再赴匈牙利采勒斯埃斯特哈齐公爵家任教。1825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年,与福格尔一起在欧洲各地旅行演出。1827年参加贝多芬丧礼,为36个执火炬者之一。1828年才首次举办个人作品演奏会。同年11月9日因伤寒病逝于维也纳。享年仅31岁。人们遵其遗愿,将他葬于贝多芬的墓旁。
舒伯特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人物之一。他一生虽穷愁潦倒,但却给世界留下灿烂辉煌的音乐瑰宝。他的作品直至1821年才在友人的资助下陆续得以出版。他曾对朋友自称是“失败的音乐家”,是“世界上最不幸、最可怜的可怜虫”。在其短促的一生创作了9部交响曲,7部弥撒曲,许多室内乐曲和钢琴曲,以及包括《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天鹅之歌》等三部声乐套曲在内的600余首歌曲,9部歌剧,20首宗教音乐,70首以上的附管弦乐的合唱曲,各种管弦乐曲等。其中所作歌剧均以失败告终,但其所作《未完成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鳟鱼五重奏曲》《死神与少女四重奏曲》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戏剧配乐《罗莎蒙德》等却流传至今不衰。特别是他所作的艺术歌曲著称于世,被人们誉为“歌曲之王”,将歌曲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门德尔松
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1809.2.3~1847.11.4)生于德国汉堡。父为银行家,亦为艺术爱好者。当时著名的文化艺术界人士经常集会于其家,给幼年的门德尔松以极大的影响。9岁在柏林首次登台演奏,倍受关注。少年时即创作了包括第一交响曲在内的不少的作品。1826年创作了被后世称作经典的《仲夏夜之梦序曲》。后又在柏林大学旁听哲学与文学课程。1827年他指挥上演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使世人得以重新认识巴赫。1827~1835年指挥演出于欧洲各地,同时进行创作。1835年任莱比锡格文特豪斯管弦乐团指挥。1842~1843年为创办莱比锡音乐院而奔波。1846年赴英上演其清唱剧《伊利亚》,返回莱比锡后于翌年病逝。年仅38岁。
门德尔松是19世纪前半叶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作曲家之一。作品数量惊人,有描绘苏格兰赫布里群岛风光的管弦乐序曲《芬格尔山洞》,为纪念路德宗教改革200周年而作的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宗教改革”》(末乐章中采用了众赞歌“上帝是我们的坚固堡垒”)、似交响诗般的《第三交响曲“苏格兰”》以及充满南国色彩而又富于活力的《第四交响曲“意大利”》、《意大利随想曲》,他首创的小型钢琴体裁的曲集《无词歌》(1830~1845),音乐极其抒情动人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1844),管弦乐曲《平静的海洋和幸福的航行》(1828)、《美丽的梅露西娜》(1838),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艺术歌曲《乘着那歌声的翅膀》(为海涅诗谱曲,1834)等,以及歌剧、协奏曲、室内乐曲、宗教音乐、清唱剧、无伴奏合唱等。
舒曼
德国作曲家舒曼(1810.6.8~1856.7.29)生于德国一偏僻小城茨维考。父为书商且酷爱文学,母为著名外科医生之女,舒曼为其末子。8岁从圣玛利亚教堂管风琴师学习音乐。9岁开始作曲。14岁立志当钢琴家。但他父亲却希望他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舒曼也喜读歌德、拜仑、霍夫曼等人的文学作品,并尝试作诗。1826年父逝后,舒曼即遵母命于1828年入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在大学期间,对所学课程甚感枯燥乏味,却以很大的精力在课余从莱比锡著名钢琴教师弗里德里希·维克学习钢琴,并陆续出版了一些钢琴作品等。他还到瑞士、意大利等地旅行,在法兰克福聆听了当时最著名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演奏,决心致力于钢琴表演艺术。1830年他回到莱比锡,住在维克家,一面继续向维克学习钢琴,一面与指挥家海恩里希·多恩学习作曲理论,并由维克出面去说服舒曼的母亲,终于得到其母的首肯,弃法律而改事音乐。1831年投稿于芬克办的《音乐报),开始了文笔活动。他在一篇评论中盛赞了当时还默默无名的肖邦,并向人们宣告:“先生们,请脱帽吧!在你们面前的是一位天才!”1832年为求钢琴技艺的进步,增强手指的灵活性,用自己设计的机械方法练琴,以致扭伤食指,医治无效,遂被迫放弃成为钢琴家的理想,转向以钢琴创作为主的作曲生涯。1833年为维护和促进新艺术的发展,舒曼与一些青年知识分子在莱比锡创办了《新音乐报》。舒曼出任主编。他托借想象中的“大卫同盟”中的两个盟员弗罗列斯坦和约塞比乌斯之名,亲自撰写评论文章阐述自己的艺术思想。1837年舒曼与其老师维克的女儿克拉拉私订终身,遭到维克的坚决反对。1838年为扩展《新音乐报》一事赴维也纳时,舒曼发现了舒伯特《C大调第九交响曲》的遗稿,带回莱比锡,由门德尔松指挥首演。他与克拉拉的婚事诉诸法律后,于1840年终成眷属。爱情获胜的喜悦,使他沉浸在幸福之中,创作热情异常高涨,仅1840年这一年,他就写了著名的声乐套曲《诗人之恋》、《妇女的爱情与生活》与歌曲138首,舒曼自称这一年为“歌曲年”。1841年,在克拉拉的勉励下,转向管弦乐的创作,创作了第一交响曲《春天》。1842年与克拉拉一起研究海顿和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曲,致力于室内乐的创作。1843年任门德尔松创办的莱比锡音乐院的作曲和钢琴教授。1844年抑郁症加剧,在哈尔茨山疗养无效,于同年12月迁居德累斯顿。康复后恢复了创作力。1848年爆发了欧洲中产阶级革命,舒曼热情响应,创作了歌曲《拿起武器》《自由之歌》《黑、红、金》《英雄颂》等。1849年,舒曼创作了钢琴曲集《森林情景》等许多富于独创性和个性鲜明的音乐作品。1850年被杜赛尔多夫交响乐团聘为指挥。其间作有《第三交响曲》等作品。后因精神病的困扰,引起乐队和合唱人员的不满,不得不中途辞职。1853年与克拉拉一起赴荷兰旅行演出时,经约阿希姆的介绍与勃拉姆斯相识,并撰写了介绍勃拉姆斯的著名论文,也是他音乐评论的绝笔之作。然而病况不断恶化,1854年2月,他避过家人,只身出走,投入莱茵河,幸被渔夫救起。同年3月入波恩近郊恩德尼希的精神病院疗治,两年后于该地病逝。享年46岁。
舒曼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重要的浪漫主义音乐家,并且有着很高的文学修养,集作曲与理论于一身。他的歌曲创作,对德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音乐评论活动则促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代表作还有钢琴曲《蝴蝶》(1831)、《交响练习曲》(1834)、《童年情景》(1838)、《狂欢节》(1839),歌曲《两个掷弹兵》,管弦乐曲《曼弗雷德序曲》(1849),协奏曲《a小调钢琴协奏曲》(1845),交响曲《春天》(1841)、《莱茵河》(1850),以及室内乐曲等。
肖邦
波兰钢琴家、作曲家肖邦(1810~1849)生于华沙附近的采拉左洼·沃拉。他的父亲原籍法国,移居波兰后任教于华沙一中学(教授法语、文学)。其时,正值波兰为俄罗斯等列强瓜分之际,波兰人民奋力抗争,其父亦投入起义行列;另一方面,随着民族意识的高涨,在文学艺术领域涌现出一批如密茨凯维支(1798~1855)那样的爱国诗人和革命家。他的母亲是波兰人,善弹钢琴,并熟悉波兰民歌。肖邦4岁开始学钢琴,8岁即登台表演,一时成为华沙贵族沙龙中的宠儿。1826年入华沙音乐院学习作曲。期间,曾聆听了帕格尼尼等大演奏家的演奏,观赏了亨德尔的清唱剧以及罗西尼、韦伯的歌剧,以及在国内外一系列成功的音乐会的举办,不仅开阔了他的音乐视野,而且更加坚定了他成为音乐家的信念。肖邦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波兰民族的文学艺术的熏陶中度过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教育,成为日后肖邦终生的精神支柱。1830年11月赴巴黎深造。途中,惊闻华沙起义遭沙俄残酷镇压,愤而创作著名的《c小调练习曲》(通称“革命练习曲”)。
华沙起义失败后,肖邦的思想逐渐成熟,而19世纪30年代初的巴黎,又是刚刚兴起不久的浪漫主义文艺的中心,使肖邦得以有机会与聚集在巴黎的各国著名的文艺家(如李斯特、密茨凯维支、雨果、巴尔扎克等人)密切交往,后又与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同居。肖邦经常演奏于贵族沙龙之中。1837年,他拒绝接受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自1846年与乔治·桑分手后,肺病加深,生活孤寂,思想消极,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对1848年席卷欧洲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相当冷淡,但却始终坚持反沙俄的爱国主义立场。1848年应邀赴英。翌年10月病逝于巴黎,他的心脏按其遗愿送回波兰。
肖邦所作钢琴作品,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后人誉为“钢琴诗人”。所作各种钢琴音乐体裁无不涉猎,以感人至深的如歌旋律,色彩丰富而又极具表现力的和声,潇洒的节奏韵律,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音乐风格,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力作。其中不少作品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期望和忧国伤时的悲愤心情。他是在创作中把时代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紧密结合的典范。
主要作品有4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3首奏鸣曲,27首练习曲,19首波罗乃兹,58首玛祖卡,17首圆舞曲,4首即兴曲,2首幻想曲,21首夜曲以及两部协奏曲等钢琴作品。尚作有若干摇篮曲、船歌、回旋曲、室内乐曲和歌曲等。
学习期间,喜听巴黎上演的歌剧(歌剧艺术为当时法国的一种时尚),并在巴黎音乐院图书馆埋头钻研总谱,受格鲁克影响较深。后不顾父母的反对,从师学乐。直至1826年方得到父亲的许可,入巴黎音乐院学习作曲。学习期间,迷上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并博览文学、哲学等著作。1830年创作了著名的《幻想交响曲》,同年他创作的清唱剧《沙达那帕》获罗马大奖,遂于翌年赴罗马进修。在意大利期间,与门德尔松、格林卡等人相识。
1832年返回巴黎后,创作进入旺盛期,并从事音乐评论、指挥等工作。1832年应帕格尼尼之托,创作了为中提琴和管弦乐队而作的四乐章的《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哈罗尔德为拜仑所作叙事诗中有着不幸遭遇的主人公)。1844年完成管弦乐序曲《罗马狂欢节序曲》,同年并出版所著《管弦乐法》,是号称配器大师的柏辽兹对管弦乐法的重大贡献。1846年完成大型戏剧合唱《浮士德的沉沦》(根据法译词脚本谱曲),1852年在魏玛上演了他的歌剧《切里尼》,1858年创作了歌剧《特洛伊人》。50岁后,接连丧妻丧子,在孤独寂寞中病逝于巴黎。
《幻想交响曲》是他最大的杰作。这部交响曲副题为“一个艺术家的生活片断”,由5个乐章组成:梦幻与热情、舞会、田野景色、赴刑进行曲和妖魔夜宴之梦。这部交响曲使用一“固定乐思”代表曲中女主人公,并在各个乐章中加以变化发展。《幻想交响曲》是标题交响曲的范例,为柏辽兹所首创,亦开浪漫主义标题音乐之先河;它以固定乐思的手法贯穿全曲,也为后人所效仿。他还是一位管弦乐法大师,以色彩斑斓的配器,以及庞大的乐队编制,展现了音乐巨大的表现力和大胆的革新精神,给德国浪漫主义音乐家以强烈的影响。他的音乐评论在19世纪欧洲的音乐生活中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李斯特
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李斯特(1811.10.22~1886.7.31)是古今罕见的钢琴演奏大师,与瓦格纳同为探索新音乐的作曲家。他生于匈牙利的肖普朗。父亲为埃斯特哈齐公爵领地的管事,并是个音乐爱好者。李斯特6岁从其父学钢琴,三年后即登台表演。1820年赴维也纳师从车尔尼(钢琴)和萨里埃利(作曲)。1822年巡回演出于欧洲各地,于1823年秋至巴黎。1831年聆听了帕格尼尼的演奏后,立志做“钢琴的帕格尼尼”。他在巴黎与浪漫主义文学家、音乐家肖邦、柏辽兹、帕格尼尼、雨果、乔治·桑等人结成深厚的友谊,深受他们的影响。1848年任魏玛宫廷乐长,期间创作了许多作品,撰写了不少音乐评论文章,大力介绍浪漫主义新音乐。1861年赴罗马,在这里他热衷于宗教音乐和清唱剧的创作,加入天主教,并于1865年罗马教皇赐予李斯特方丈头衔。1875年创建布达佩斯音乐院,亲任院长兼教授。他的思想矛盾重重,既有积极要求变革生活的沸腾的热情,又有怀疑和失望的消极情绪(前者是主要的);在艺术上,曾与市侩的庸俗保守的风气进行不懈的斗争,大胆进行革新,并与匈牙利民间音乐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表演华丽而近乎夸张。作有大量不同体裁的作品,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钢琴音乐和交响曲。他在贝多芬的钢琴创作基础上,讲一步扩大了钢琴艺术的表现力,而且他的音乐以标题性为其特色,并首创“交响诗”这种新体裁,极大地影响着后世标题音乐的创作。
作有交响曲《但丁》和《浮士德》,交响诗《前奏曲》、《塔索》、《玛捷帕》等14部,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A大调钢琴协奏曲、钢琴与管弦乐队《死之舞蹈》,钢琴奏鸣曲,19首匈才利狂想曲,以及钢琴独奏曲、歌曲等,并作有《高级练习曲》(1851)等。
约翰·施特劳斯
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施特劳斯(1825~1899)是老施特劳斯的长子,人称“圆舞曲之王”。自幼酷爱音乐,但老施特劳斯反对他学音乐。初为银行职员,并私下学习小提琴,后又学作曲。1844年自组乐队演出,在舞会上博得好评,形成与其父之乐队竞争的局面。后陆续创作了大量舞蹈音乐。1846年与父和解。1849年丧父后,与其父乐队合并,演奏于欧洲各地,使维也纳圆舞曲一时风靡全欧。持续性繁忙的演出生活,使他过度劳累,于1853年引起神经性疾患,将乐队交其弟约瑟夫和爱德华交替指挥。1855年赴俄国任彼得堡罗包洛夫斯基公园夏季音乐会指挥。1863~1870年任新皇帝弗兰兹·约瑟夫的宫廷舞会指挥。1872年应邀赴美演出。1899年74岁时患肺炎而逝于维也纳。死后在维也纳塑其铜像,以示纪念。
约翰·施特劳斯一生创作数量巨大,作有维也纳圆舞曲及其他舞曲约400余首,其中以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涯》、《春之声》等最著名。尚作有《蝙蝠》、《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普赛男爵》等16部轻歌剧,成为维也纳轻歌剧的奠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