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松榆斋百记:人类文明交往散论
10861500000008

第8章 有感于中国篮球最欠缺的是“篮球哲学”

乔丹的前教练、曾执教过美国奥运男篮的美国著名教练约瑟夫·赖特2003年9月在北京向记者说:中国篮球最欠缺的是“篮球哲学”。他解释说篮球:“也就是在篮球理论和篮球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完善的思维模式,它反映了对这项运动的深刻理解”。

赖特不愧为美国国球(篮球)的顶级教练人物,他培养了乔丹这样顶级的球星。正如他在中国篮协和北京体育大学举办的篮球教练员讲习班讲课中所说:乔丹不仅身体强壮或技术出众,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有“篮球思维,他永远知道在场上该做什么和能做什么。”他举了名教练鲍比·奈特,认为奈特之所以伟大,“也是因为他有这种思维,同时传授这种思维。他不是在教队员打球,而是教队员如何打球。”他总结说:“篮球不仅仅是比赛,而是一种哲学和思维模式。技术也许能在短期内成就几个优秀人才,但哲学才能成就整个篮球运动的持续发展,从而不断产生真正的巨星。”

篮球在中国的地位较低,不如排球,更赶不上火得惹眼的足球。我对三大球的前景,持冷静的乐观态度,是因为相信迟早主持者们都会重视哲学。

大凡站在前列的,而且是持续保持其领先地位的运动项目,必须有其理论和基于特殊理念的思维模式,这是其深层动因。人们常常只看到表层的技术,而忽视其理论思维对运动员行为的指导和理性估计。所谓拚搏精神,所谓健康的心理状态,所谓长期形成的传统作风,所谓代代相承的队伍,所谓夺目的运动明星,尤其是训练指导的教练,无不在背后有其运动哲学思想。中国的国球(乒乓球)也证明了这一点,其技术的指导思想就是乒乓哲学,这种哲学造就了整个乒乓运动的持续发展,而且不断产生自己的球星。可惜哲学的理性自觉还不够,几乎没有教练员像赖特那样明确地认识到这一点。

恩格斯早就说过,一个民族要站在历史的前列,没有先进的理论思维是不行的。事实上作为哲学的理论思维,对运动项目,对各门学科,对各个民族和国家,对各种不同文明,都在起着指导作用。这种理论思维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的。旧的哲学终结了,新的哲学便随之开始,唯其如此,方能保持其久远的发展活力。否则,便会失去活力而终结其先进地位。中国有句俗话,“心明眼亮”。在波斯有句名言:“哲理正是治疗心灵的眼病的皓矾”。“皓矾”,古波斯人用以治疗眼疾的药。反省自身和学习别人,同样需依靠理论思维,理论思维的力量通过知识、技术、理念、理性、经验的穿透,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达到理性、道德、审美和文明交往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