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布斯教诲录》确实是一本富于生活哲理的书。该书第九章《论老年和青年》,尤其富于哲理,而且有科学精神,还具有人类交往中的一些普遍精神。
老人多智慧,青年人多朝气;老年人多冷静思考,青年人多“狂劲”(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语)。这几点是他的基本论点。该章有以下要点:
1、“要趁年轻时候,尽力工作,而不要虚度年华,因为到老年就后悔莫及了”。这与中国谚语“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以及俄国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那句“回首往事”的意思相同。
2、“要尽量消除年轻的傻气。朝气使人奋进,傻气却只能给人带来祸害”。
3、年轻时易产生“骄气”,因而要头脑清楚,“要想到死亡”。这与我的“倒看人生”的“从后面”、“从终点”看现在的思维方式相同。
4、“不要整天同年轻人混在一起,也要同老年人交往。在你的相好和朋友中,应当有青年人,也有老年人。”“然而,你不要同昏愦的老人交朋友。”
5、面对老的现实:“人到年老时,若还是冒充年轻,便像在失败的时候,奏乐欢庆一样”。
6、具体细分“老年形态”三例:
① 五官大门关闭:五官即五种感觉器官,“不论是视觉(眼)的大门、语言(舌)的大门、听觉(耳)的大门、嗅觉(鼻)的大门、触觉(身)的大门,以及所有欲望都要紧紧地关闭。”
② 以十岁为单位的变化:“我曾在一本书上读过:人一旦到三十四岁,都是处于上升的发育阶段。从三十四岁到四十岁是属于既不上升又不下降的持续阶段。这正像午时的太阳,移动得很缓慢。之后便开始下降,从四十岁到五十岁,便感到一年不如一年;从五十年到六十岁,便感到一月不如一月;从六十岁到七十岁,便感到一星期不如一星期;从七十岁到八十岁,便感到一天不如一天;一过八十岁,每过一个小时,都感到比前一个小时增加了痛苦。生命的顶点是四十岁。一过四十岁,便开始走下坡路。但这不像下梯子,一蹬一蹬的,而是像来时那样,逐步地下降,并且每小时都伴随着令人同情的痛苦和难受”。
③ 以太阳作比喻:“人的生命有如太阳。青年时期,就像太阳位于东方的地平线上,到了老年,就像太阳转到了西方地平线上。太阳一旦偏西,就气息奄奄了。”这是上面以十岁为单位中有关太阳的具体补充。除太阳比喻之外,他还提到,老年如白昼,“白昼过完后,该进行的是昏礼,而结束一天的宵礼,是在晦冥的夜里”。
这三个老年形态事例说明,人到老年,受生理规律制约,“不能随心所欲了”。孔子所说的“七十随心所,不逾矩”是指心理、理性的成熟,而不是生理的衰退。
这三个老年形态事例说明,生理年龄虽不能完全以十年计,正如孔子曾以十年计算人的社会年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一样不那样绝对;但是五十、六十以后的衰退,却为现代医学所证明。据现代医学研究证明,36岁是女性延续衰老的关键年。从36岁开始,女性的肾动力、五脏六腑功能日益衰退,经常出现怕冷、腰酸腿痛。男性衰老慢一些,老年期一般认为是六十岁,卡布斯说:“吉卡乌斯王啊!到了老年,你的精力也会丧失,六十三岁后,你竟也缺乏了明智”。但他还是认为,老年要使生活稳定下来,“仍旧到处流浪是不明智的”。
这三个老年形态还说明,太阳的运转,影响着哲人的思路。但卡布斯太悲观,认为太阳一旦偏西,就气息奄奄了。这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夕阳红”的心态不同。说青年时期,如太阳升起于东方地平线上,却和毛泽东的把青年比作“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正在兴旺时期”相似。
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过:“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我想,上天更赐人以大脑,让人们把所见所闻加以细致思考之后,再慎而言之。如果大脑停止了思考,那人生的太阳可真正落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