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汉魏六朝风云人物大观
10861000000003

第3章 文武治国起义首领风云人物(2)

不战降燕

还在战斗激烈进行时,韩信就传令不准伤害李左车,能活捉他的给予重赏。果然,战斗刚一结束,李左车就被绑到了韩信帐下。韩信见了,连忙迎上前去,亲手为李左车解缚,并把他让到上座,恭敬地说:“假使成安君(陈余)听从足下的意见,我早已被擒了。因为他没有采纳足下的意见,韩信才得以取胜。”接着,韩信恳切地说:“我计划北攻燕,东伐齐,先生看怎样才能成功呢?”“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我如今已成将军的俘虏,怎敢与将军议论大事呢?”李左车答道。“先生不知百里奚曾经住在虞国,但是虞国却被晋国灭掉了;后来他又到了秦国,却帮助秦国称霸诸侯。同是一个百里奚,并非在虞国时他就愚笨,在秦国时就聪明。这里只有用不用他的策略、听不听他的主张的区别。当初,如果不是陈余不肯重用先生,我今天怎么会有机会向您请教呢?我是真心诚意地听取先生的意见,望先生切莫推辞。”

李左车见韩信诚心求教,便说道:“我本亡国大夫,不敢参议。既然将军诚心垂问,不妨略述己见。古人曰:‘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将军平魏灭赵,名闻海内,威震天下,这是将军的长处。但是,汉军连战疲敝,如果继续用武力攻伐,敌人据险固守,则很难攻克,这是将军的短处。”李左车见韩信频频点头,继续说道:“依我看来,将军现在最好是按兵休整,镇抚赵地,鼓励军心,引而不发。然后暗中先遣一能言善辩之士致书燕王,宣扬汉军声威,向燕王详陈利害,燕王必然畏服。蒸国臣服以后,再遣使入齐,齐成孤立,归降更好,如欲抵抗,不亡何待?这就是兵法上说的先声后实。请将军采择。”

韩信听罢,深以为然,连声称好,当下厚待李左车,留他在营中参谋军事,并遵从李左车建议,立即遣使入燕,燕国果然降服。接着,韩信又派人报告汉王刘邦,并请求立张耳为赵王,以便镇抚赵国,秣马厉兵,再图西进。

大破联军

汉王三年(前204年)九月,项羽亲率大军东征彭越,刘邦趁机派郦食其前往齐国劝降。与此同时,韩信也按照刘邦之命率兵东进,准备攻打齐国。

当韩信到达平原(今山东平原南)时,齐王田广听从郦食其的劝说,背楚降汉,于是韩信就想停止前进。时值齐国说客蒯通来投,对韩信说:“将军奉汉王之命去攻齐,今汉王又暗中派人去劝降,既无汉王命令,将军怎能按兵不动呢?再说郦食其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说降了齐国70多座城池,而将军数万人马征战一年,才攻下赵国50多座城池。你一个堂堂大将军,尚不及一白面书生吗?”一席话终于使韩信下了最后的决心,于是下令大军渡河,继续向齐地迸发。

齐王田广听从郦食其劝降之后,对韩信的行动毫无戒备,天天同郦食其饮酒作乐。汉四年十月,韩信率大军突袭齐国在历下(今山东济南西)的守军,直逼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齐王以为受了骗,一怒之下将郦食其烹死在油锅里。之后,勿忙领兵逃到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同时派人向项羽求援。项羽立即派大将尤且率军20万,与齐王会合,齐、楚联军准备迎战韩信。

尤且手下谋士献计说:“汉军长途奔袭,远斗穷战,锐不可挡;齐军在本土作战,牵挂家室,容易溃散。因此,最好的办法是令军士挖沟筑垒,让那些已丢失了城邑的人知道齐王还在,楚王发了救兵,这样他们就会纷纷起兵反攻韩信。汉军处处受敌,断绝给养,定会不战自退。”尤且不以为然,他有自己的算盘。此番率军前来,名为救齐,实则是想趁机夺占齐地。他对其心腹说:“我军此番前来是为了救齐,如汉军不战而降,我还有什么功劳呢?现在我战而胜之,齐国大半疆土岂不垂手可得?”但是,尤且做梦也没有想到,韩信正连夜为这位骄傲的将军准备墓地。几天以后,两军在潍河两岸摆开阵势,尤且在河东,韩信在河西,准备交战。

韩信仔细观察战场地形,决定再用水战破敌。他连夜秘密派人装满1万多个沙袋,将潍水上游堵起来,这样下游河水变浅了。次日上午,韩信率军过河进攻尤且。尤且见状,毫不示弱。亲率大军迎敌。双方未战几合,韩信佯败退兵。尤且不知是计,以为汉军无能,得意地说:“我早知道韩信胆小。”于是,传令全军渡河追赶,想一举消灭韩信。当齐、楚联军刚刚冲到河心,韩信暗令埋伏在上游的汉军扒开沙袋,飞奔而下的大水将正在渡河的齐、楚联军截为两段,被大水卷走的士兵不计其数。韩信回兵掩杀过去,一举全歼了已过河的齐、楚联军,齐王逃跑,尤且战死,留在东岸尚未渡河的齐、楚联军见主帅已死,纷纷弃甲曳兵,落荒而逃。就这样,汉军一举占领了齐国全境。

韩信平定齐国,楚汉之间已势均力敌,谁胜谁负,韩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刘邦为争取韩信,采纳张良、陈平的建议,封韩信为齐王。项羽也派说客武涉往见韩信,劝韩信绝汉和楚,三分天下,为一方之主。韩信义正辞严地说:“臣侍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执戟侍卫),言不听,画(谋划)不用,故背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背之不祥,虽死不易。”使者回禀项羽,项羽叹口气道:“想不到韩信这个跨下小儿,居然如此忠信,悔当初未能重用他!”

韩信连克魏、代、赵、燕、齐五国,占领了长城以南、黄河以北和山东的大部分地区,取得了北面战场的全部胜利,完成了对成皋楚军的战略包围,有力地支持了刘邦在正面战场上的作战,为刘汉政权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对魏、赵、齐的作战中,韩信因宜用兵,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采取了声东击西、背水列阵和断水塞流的战法,显示了这位历史名将善于先计后战和出奇制胜的作战特点。

十面埋伏 平楚灭羽

汉五年(前202年),由于韩信占领了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彭越又在梁地不断骚乱,使楚军供应困难,形势对项羽越来越不利。而汉军方面,萧何不断从关中运送兵员和粮草,支援前线,刘邦兵足粮足,在荥阳以西稳住了阵脚。

汉四年九月,项羽拔营东归,向彭城而去。这年十月,刘邦见围歼项羽的时机已经成熟,便采纳张良、陈平的建议,率兵出阳夏(今河南太康县),同时传令各路诸侯率军西向,在固陵(今河南淮阳西北)会师。不久,韩信、彭越、英布等诸路兵马先后到达,从成皋到荥阳一路相连数百里,人马跃动,震天动地。刘邦见诸路兵马如期而至,心中大喜,当下命韩信为总统帅,指挥各路大军;又命萧何、夏侯婴运输粮草,供应前方。

汉五年十一月,刘邦率兵进入楚地,围攻寿春(今安徽寿县)。又派人诱使驻舒县、(今安徽庐江县西)的楚国大司马周殷叛楚降汉,以舒县兵屠破六(县名)县。到了十二月,终于将项羽围困于回奔彭城的路上——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沱河北岸的濠城)。

再说项羽兵至垓下时,登高西望,只见汹涌扑来的汉兵像蚂蚁一样多,不禁仰天长叹道:“我悔不该当初不杀刘邦,竟受他欺骗,与他议和。如今他背约发兵,太无信义了!”项羽怒不可遏,命10万将士就地扎营,布兵列阵,准备与汉军决战。

韩信受命汉军总统领之后,将30万人马分成10队,布置了十面埋伏阵,四环接应。请刘邦守住大营,他亲率3万人马上前挑战。士兵按韩信命令,冲着楚营高喊:“人心皆背楚,天下已归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项羽一听,气得七窃生烟,率众冲杀出去。两军相接,交战几个回合,韩信且战且走,把项羽引进了包围圈。楚将虞子期怕中埋伏,打马追上项羽。劝道:“韩信多谋,汉军势众,主公不必急于追杀,待我江东援兵赶到,汉兵粮草空虚,再杀他也不迟。”此时项羽已怒不可遏,如何能听进这些话,他狠狠瞪了虞子期一眼,全不把汉军放在眼里,一直杀奔过去。

忽然杀声四起,汉军伏兵两路杀出。两军鏖战一阵,项羽冲开汉军,直追韩信。没追出多远,又有两路伏兵杀出,截住项羽,再度厮杀,不多时,又被项羽冲破。项羽气得血往上涌,一心要抓住韩信,径直追去。接连汉兵伏兵四起,十面埋伏,一起杀出,将楚军团团围住。项羽方知中计,余气未消,身心俱惫,只得奋力杀开一条血路,带领残部退回垓下大营。

十万楚军经过几番厮杀,剩下的已不足两三万人,垓下被围,岂能动弹!一晃几日过去,粮草断绝,外无援兵,不禁陷人工筹莫展的苦境。时值隆冬,寒风刺骨,雪飞冰凝,楚军将士忍饥受冻,多有怨声。这天夜里,寒风凄凄,忽高忽低,像是怒号,又像是哭泣。随着凄切的风声,四面隐约地传来楚歌,低沉凄怆,如泣如诉:“寒月深冬兮,四野飞霜,天高水涸兮,寒雁悲怆。最苦戍边兮,日夜彷徨,披坚执锐兮,孤立山岗。虽有田园兮,谁与之守?邻家酒热兮,谁与之尝?白发倚门兮,望穿秋水,稚子忆念兮,泪断肝肠。终生在外兮,何时反省?妻子何堪兮,独宿空房。一旦交兵兮,蹈刃而死,骨肉为泥兮,衰草沓茫。魂魄幽幽兮,不知所往,壮士寥寥兮,付之荒唐。”项羽听了,暗暗吃惊,对身边的爱妃虞姬说:“莫非汉军已把楚地全占了吗?为什么汉军里有那么多楚人呢?”楚军将士也被这歌声引动了思乡之情,无心再战,纷纷逃散,连跟随项羽多年征战的将军们,也暗地里不辞而别,就连项羽的叔父项伯也偷偷离去了。军心大乱,一夜之间,项羽身边只剩下了千余人。项羽愁眉不展,坐卧不安,连声叹息。次日凌晨,项羽别姬突围,几经转战,只身来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40里江岸的乌江浦)边,见前有滔滔江水,后有汉将灌婴率兵紧迫不舍,心灰意冷,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便拔剑自刎了。一代悲剧英雄,就这样血洒乌江之滨,时年31岁。自此,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终于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韩信先以歌谣激怒项羽,使其误人十面埋伏之阵,后用“四面楚歌”之法,致使项羽的八千子弟离肠寸断,战斗力荡然无存。可以说,这是韩信采用的心理战略的成功战例,充分显示了韩信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血溅钟室

刘邦消灭项羽后,于汉五年(前202年)二月,正式登基,史称汉高祖;为了巩固刚刚建立起来的西汉政权,刘邦旋即开始筹划消灭异姓王。在楚汉战争中,为了分化瓦解项羽的势力,拉拢并承认项羽所封的诸王,刘邦迫不得已曾先后封了韩信、英布、彭越等8个异姓王。如今天下已定,刘邦越发感到这些跨州连郡而又拥有重兵的强大异姓王的存在,对刘氏政权的巩固是很大的威胁。于是,他开始腾出手来铲除这些心腹之患。他选择的首要目标,便是功高盖世、智勇兼备的大将军韩信。

其实,早在韩信为大将军后,刘邦便对韩信有所疑忌。他一方面巧妙地利用韩信攻城略地,为汉王朝的开创立下了赫赫战功;另一方面,待自己羽翼丰满、实力雄厚之后,便开始一步步地排挤、贬低韩信。在楚汉战争中,当韩信在北线破魏平赵,收燕伐齐后,便虚抚韩信,封他为齐王;待汉军兵围楚军于垓下、最后消灭项羽后,刘邦旋即改封韩信为楚王,使其远离根基深厚的齐地。

汉六年(前201年),有人密告韩信收留了楚将钟离昧,蓄意谋反。刘邦听说后,命令韩信交出钟离昧,韩信没有理睬,这成了刘邦的心腹大患。想要发兵征讨,但苦于不是韩信的对手,这时谋士陈平给刘邦献计,叫刘邦以“伪游云梦”(假装巡视云梦——今湖北江陵一带)为名,以便乘机拿下韩信。同年十月刘邦遣使遍告诸侯到陈地朝会,宣称“朕将南游云梦泽。”随后,汉高祖刘邦便率队出发了。

其实,韩信对于刘邦那种畏己、恶己的心理也早有觉察,因此他也时刻提防刘邦算计自己。但自忖没有什么地方可让汉帝疑忌,只是收留钟离昧似有不妥。权衡利害,只得如实向钟离昧说不能再加庇护。钟离昧恨恨地说:“我不该误投至此!我今日死,明日恐怕就轮到你了!”说罢自刎而死。韩信取了钟离昧的首级,到陈地献于汉帝,借此表明心迹。谁知一见面,便被汉帝喝令拿下,载在后面的车中。韩信既已被绑,方长叹一声道:“果然如人们常说的,‘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是该死了。”刘邦说:“有人告你谋反,故而将你拿下。”韩信听了,也不多辩,任其缚之,带回洛阳。大约是查无实据,不久就马马虎虎地将韩信由楚王降为淮阴侯,控制在京城。韩信深知刘邦忌恨他的才能,便托病不出。

公元前197年,阳夏侯陈稀举兵谋反,自立为王。刘邦亲率大军前去征讨。当时韩信推说自己有病,没有随同前往。谁知,韩信手下的人上书告发,说陈稀造反是韩信的主意,韩信与陈稀秘密约定,里应外合,由韩信做内应,准备在一天夜里,假传圣旨,释放囚在牢里的所有奴隶和犯人,干掉吕后和皇太子刘盈,然后共取天下。

吕后和萧何秘密商量后,由萧何出面,设计骗韩信入宫。因为韩信是萧何保举推荐给刘邦的,所以韩信对萧何未加防范,便跟着萧何来到长乐殿拜见吕后。岂不知宫里早已埋伏着刀斧手,吕后一见韩信中计。喝令刀斧手将韩信绑翻在地。韩信高呼萧何,哪知萧何早已避开,哪里还呼喊得应?吕后坐在长乐殿上,尽数了韩信如何与陈稀暗约谋反,如何欲害她和太子等罪,也不容韩信申辩,便令刀斧手把他拖到殿旁钟室中杀死。随后,吕后又下令将韩信的父、母、妻三族一古脑捕杀净尽。一代名将就此损命。因此后人有云: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前指萧何,后指漂母和吕后。)

在辅佐刘邦战胜项羽、建立西汉王朝的历史过程中,韩信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对韩信“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天才,刘邦也心悦诚服,自叹不如,并把他列为“开国三杰”(张良、萧何、韩信)之一。宋代史学家司马光评论道:“汉之所以得天下,大抵皆韩信之功也。”这话是非常中肯的。

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军事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为营,拔帜易帜,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但人无完人,韩信在政治上犯有严重的失误,几次关键时刻都优柔寡断,最终死于妇人之手。

萧何

萧何(?~前193年),沛人(今江苏沛县),汉初三杰之一,著名丞相。曾任沛县吏,精明能干,办事有条理,后来辅佐刘邦打天下。刘邦入咸阳,其将秦朝文档归纳梳理,了解天下情况,谏刘邦布告“约法三章”安民。又竭力推荐韩信为大将,对胜楚建汉起了重要作用。后作了刘邦的丞相,参加汉初“与民休息”政策的制定,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参照秦律作了《汉律》九章,今佚。

开国功臣

萧何刘邦是同乡人,在刘邦还是个平民的时候,萧何作沛县功曹掾,他曾多次以官吏的身份资助刘邦。后来,刘邦以小官的身份到咸阳服役,县里的同僚每人资助路费三百钱,只有萧何资助五百钱。

秦朝的御史到沛检查工作时,让萧何协助工作,萧何把事情办得井井有条,于是被提升为泗水郡的卒史。秦朝的御史对他很赏识,准备升迁他到其它地方。萧何坚决请求留下来,才没有被高调走。

刘邦起兵,人称沛公。萧何以县丞督办公务,沛公打到咸阳,许多将士都抢府库的财宝,只有萧何进入秦宫收取了丞相和御史掌握的律令、图书封存起来。沛公被封为汉王,萧何作了汉王的丞相。萧何手中有资料,使汉王能全面了解各地的军事要塞,户口多少,地方强弱,民众疾苦。

韩信在汉军中担任接待宾客的小官时,曾多次与萧何交谈,萧何以自已的慧眼看出韩信是个有才之人,就向刘邦推荐,刘邦任韩信为治栗都尉。当汉军行到南郑时,将领、士兵逃离的有很多,韩信估计萧相国早已把自己的情况向刘邦汇报了,而汉王刘邦不重用他,就逃跑了,萧何知道后,来不及向汉王报告就亲自去追赶。有人向汉王报告说“丞相逃跑了”,汉王大怒,如失去左右手。过了两日,萧何回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气又喜说:“丞相逃跑是什么原因?”萧何回答:“我是不敢逃跑的,我是去追逃跑的人。”刘邦又说:“丞相追的是什么人?”萧何说:“韩信。”刘邦说:“将领们逃跑的很多,你没追别的人,只追韩信,是假的。”萧何说:“其他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天下没有第二个。大王如果想长期在汉中称王,就不用韩信,如果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再没有谁能同您商量大事了,就看大王怎么想的了。”刘邦说:“怎么能长期呆在汉中这个小地方呢?”萧何说:“大王如果想向东推进,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留下来,如不能重用,韩信终究要跑的。”刘邦说:“看在丞相的面上,我用他作将领。”萧何说:“这样,他也不会留下来的。”刘邦说:“我用他作大将。”在萧何的竭力举荐下,韩信终于被拜为大将。后来历战说明萧何确实有识人的慧眼。

刘邦带兵平定三秦,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巴蜀。后来,公元前205年,楚汉相争,刘邦带军攻打楚军,萧何又留守关中,他在后方治理得井井有条,刘邦几次兵散,萧何总能在关中征发士卒,补充军员,军队粮食等给养的供应也从未缺过。汉王和项羽在京、索一带对峙时,多次派人回关中慰问丞相,原来汉王对萧何有了疑心,怕他在关中称王,萧何就把自己能打仗的儿孙全部送到了汉王军中,汉王很高兴。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即帝位,接着就论功行赏。5月,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大宴群臣。刘邦问群臣:“你们都说实话,我为什么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又为什么会失掉天下?”群臣所说不一。最后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有他们,所以我能够得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重用,因此最后败在我手中。”从上面的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刘邦认为张良、萧何、韩信是他最得力的功臣,这三人被称为“汉初三杰”。

刘邦分封天下有功之臣,他认为萧何功最大,就封他为酂侯,给予的食邑最多。很多立有战功的人不服,刘邦说:“诸侯知道打猎吗?”群臣说:“知道。”刘邦又说:“知道猎狗吗?”群臣说:“知道。”刘邦再说:“打猎,追捕野兽兔子的是狗,而发现野兽的踪迹,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人。如今诸位只是能猎获野兽而已,功劳如同猎狗。至于萧何,发现野兽踪迹,指示猎取的目标,功劳如同猎人。况且诸侯只有一个人追随我,最多不过三个,而萧何全宗族几十个人随我打天下,功劳是不可忘记的。”群臣都服了。萧何父兄十多人都得到了封邑。

在排列群臣位次时,刘邦想定萧何为首位。很多功臣又愤愤不平,说他们都身经百战,身上多处负伤,而萧何只不过发发议论,做做文字工作而已,毫无战功,为什么他的食邑反而比我们多?

关内侯鄂君了解刘邦的心思,于是就当廷进言说:“在楚汉相争的五年中,陛下有好几次都是全军溃败,只身逃脱,全靠萧何从关中派出军队来补充。有时,就是没有陛下的命令,萧何一次也派遣几万人,正好补充了陛下的急需。不仅是士兵,就是军粮也全靠萧何由关中供应,才保证了军队的粮食。陛下有好几次败退把山东都丢了,幸亏有萧何坐镇关中,陛下才能重新振作。这些都是创立汉家天下流传后世的大功劳,怎么能把像曹参等人只是一时的战功列在万世之功的前面呢!我认为,萧何应排第一,曹参第二。”于是,刘邦把萧何排第一,并恩赐他可以带剑穿鞋上殿,上朝时不必按常礼小步快走。

恪守相职

刘邦即位后,便下诏罢兵归农,让士兵都回家种田、开荒。减免百姓赋税。这时,定都的问题日益紧迫。刘邦暂居栎阳,命令萧何营建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为都城。

公元前199年,刘邦来到长安。萧何正在建未央宫,建好了东阙、北阙(高大的宫门),又建前殿、武库、太仓等,刘邦嫌宫室过于壮丽豪华,责备萧何说:“连年战争,刚刚安定,战争的结局还不知怎么样,你为什么修建这么豪华的官室?”萧何回答说:“正因为天下刚刚安定,才好借机会多征发些人和物来营建宫室,况且天子以四海为家,宫室壮丽才能显出威严,也免得子孙后代再来重建。”刘邦这才转怒为喜。西汉建都长安,历时二百余年,最早规划设计的就是萧何。

汉帝刘邦为巩固政权,寻找借口陆续消灭异姓王。他见韩信功高望重,且握有兵权,就几次借故削去韩信的兵权,最后降为只有虚名的淮阴侯。

公元前197年,阳夏侯陈稀谋反,自立为王。刘邦亲率大军前去征讨。当时韩信推说自己有病,没有随同前往。于是,韩信的一个门客求见吕后,告发韩信本是陈稀的知交,这次陈稀谋反,韩信是内应。准备在一天夜里,假传圣旨。把奴隶和犯人释放出来,袭击吕后和太子刘盈。

吕后一听,认为事关重大,便秘密召见丞相萧何。他们两人商量出计策,由萧何参加执行。第二天,萧何就让人去请韩信到相府赴宴。韩信自称有病,婉言谢绝了。萧何就亲自到韩信府上,以探病为由,直接进入韩信的内室。韩信再也无法推辞,只得与萧何寒暄一下。萧何说:“我和你是好朋友,请你去赴宴,是有话对你说。”

韩信忙问有什么话。萧何说:“这几天皇上从赵地发来捷报,说征讨军大获全胜;陈稀已经逃往匈奴。现在朝中的王侯,都亲自进宫去向吕后祝贺。你自称有病不上朝,已经引起人们的怀疑了。所以我来劝你同我一起进宫,向吕后道贺,消除人们的怀疑。”萧何说的话,让韩信不得不信。所以就跟着萧何来到长乐殿向吕后道贺。哪里知道宫中早就埋伏好了武士,吕后一见韩信中计,喝令刀斧手将韩信绑翻在地。韩信见事情不妙,急忙呼叫:“萧丞相快来救我!”哪知萧何早就避开了。吕后不容韩信申辩,命令武士把他拖到殿旁边的钟室中杀死。随后,又将韩信的父、母、妻三族一古脑地捕杀。萧何辅助吕后,谋杀韩信,很符合刘邦巩固政权的需要,为刘邦除去了一块心病。

公元前195年秋天,黥布谋反,高祖亲自率军征讨,又多次派人回来,问萧何相国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此时萧何因在高祖在外,自己就安扶百姓,把自己家财捐做军费,深得民心,刘邦已对相国有怀疑,所以才屡次派人问相国干什么呢?萧何就用低价赊帐强卖田地来败坏自己的名声。高祖知道后,大为高兴。

刘邦晚年,宫廷内部发生了一场废立太子的斗争。刘邦要废掉太子刘盈,改立赵王刘如意为太子。只是由于萧何等大臣的多次诤谏,刘邦才一直未作决定。公元前195年,刘邦病死,萧何辅佐太子刘盈登上帝位,这就是汉惠帝。萧何继任丞相。萧何为相期间,在约法三章的基础上,参照秦法,摘取其中合乎当时情况的内容,制成《汉律》九章。这是汉朝制作律令的开端。萧何制定的汉律九章,删除了秦法的苛烦、严酷,使法令明简。

公元前193年,年迈的相国萧何,由于长期为汉室操劳,终于卧病不起。病危之际,汉惠帝亲自去探望他,并趁机询问:“您百年之后,有谁可以代替您来做丞相?”接着惠帝又问:“曹参怎么样?”萧何听了,竟挣扎起病体,向惠帝叩头,说:“皇上能得到曹参为相。我萧何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恨了!”萧何与曹参本有些私怨,这番话表明,萧何为国家为百姓着想,不记宿怨的大度胸怀。不久,萧何病逝,谥号文终侯。

萧何是西汉第一个丞相,为刘邦夺得天下立下了功勋,与张良、韩信并称汉初三杰。他亲手规划和组织了长安营建工程,又拟定了汉初的各种典章制度,竭力支持“休养生息”政策的执行,对西汉王朝巩固统治起了积极作用。身为国相,生活俭朴,购置田地一定在穷乡僻壤。建家园不修围墙,并说:“子孙后代如果贤能,就学习我的俭朴,不贤能,不要被有权势的人家夺去。”

后来,他的子孙因为犯罪有四代失去侯爵封号,每次断了继承人,汉天子总是再寻找萧何后代,续封为酂侯,功臣没一个能与他相比。

萧何一生谨守相国之职,又能顺应民心,实行宽松政策,名声流传后世,是历史上的名相良臣,表现出了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风度和治国才能,几千年来被人们所称颂。

曹参

曹参(?~前190年),字敬伯,汉初大臣,沛县(今江苏)人。曾显沛县狱吏。秦末随刘邦起兵,屡次战斗,身先士卒,“身披七十创”屡立战功。汉朝建立,封平阳侯,任齐相九年,颇多政绩。后继萧何为惠帝丞相,悉遵旧制,与民休息,社会安定,被称为“萧规曹随”。

封平阳侯

在秦朝末年,曹参和萧何一起在县里当差,是萧何的副手。和萧何相比较,曹参会打仗,但是内政能力远远逊色于萧何,所以终其一生,曹参都没有能够超越萧何,行政级别始终要比萧何低那么一些。

在秦末与秦军争夺的战争中,曹参随刘邦转战南北,屡立战功。曾参曾率军攻打胡陵、方与,进攻秦朝郡监公的军队,大败敌军。之后,向东攻占孽县,在薛县外城西边攻打泅水郡守的军队。然后再次掉转军队,攻打胡陵,并占领了它。当时方与已经反叛,投降了魏,曹参只好再次攻打方与。后来,丰邑也投降了魏,曹参又去攻打丰邑。他东奔西走,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沛公赐于七大夫。

曹参在砀县东边攻击秦朝军队院校,秦军溃败,于是曹参夺取了砀县、狐父和祁县的善置地区。又攻打下丰邑以西欧国家地方,一直打到虞县,去进攻章邯的车骑部队。又与人一起攻打爰戚和亢父,曹参攻入,率先登城,被升为五大夫。

楚汉相争时,曹参随韩信征战。特别是在对齐国的战争中,曹参在韩信的指挥下斩杀了楚国仅次于项羽的悍将龙且。征齐之后,韩信上书要官,当上了齐王,曹参领齐国的右丞相。韩信领军与刘邦一起打败项羽的时候,曹参留在了齐国,看守韩信的后方,负责管理齐。从曹参和刘邦的关系来看,当时刘邦说是让曹参来辅佐韩信,其实也是让曹参来监视韩信。

之后,刘邦封韩信作了楚王,让自己的大儿子刘肥去作齐王,很自然的,曹参又成了刘肥的相国。后来刘邦封赏功臣的时候,把曹参封为平阳侯,功劳列为第二,仅次于萧何。

汉朝建立之后,不断有造反的,刘邦被迫东征西讨。曹参率领齐军,配合刘邦作战,最大的一次功劳是曹参率领步骑兵十二万人,帮助刘邦一举击溃了英布的造反部队。

在历次战斗中,曹参的机智表现出了一员大将的形象,在仗打完了之后,曹参又完成了从一位将军到政治家的转换,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少的。

英布造反被镇压之后,汉朝集团内部趋于稳定,这个时候威胁汉朝生存的不再是内部的纷争了,而是外部的敌人——匈奴。当年秦始皇曾派大将蒙恬“北却匈奴八百里”,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但是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争霸战之后,中原的人口锐减,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国力大打折扣。相反地,匈奴在杰出的领袖冒顿单于的领导下,实力大增,开始对中原地区进犯。刘邦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亲自去和匈奴交手,结果大败,差点被对方活捉,最后还是靠陈平的“奇计”才保住了一条命。

这个时候刘邦认识到,以现在的实力和匈奴正面作战是不可能的。要战胜匈奴人,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骑兵,而要有一支骑兵,首先要有足够的经济做保障。所以,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成为当务之急。

曹参一直在刘邦的大儿子刘肥手下干活,刘肥年纪还小,事情基本上都是交给曹参处理。为了拟定治国方针,曹参邀请了各界名士共商大计。齐国这个地方原来读书的风气就很重有许多的名人隐士,他们分别属于各个不同的门派,所提供的意见也是各不相同。

曹参听说在胶州以西有一位盖公,善黄老之说,于是派人携厚礼尊敬地请了过来。盖公的主意是:清静无为民自定。意思是说,政府不要过多地去干涉市场,应该让市场去调配社会上的供给。这也就是老子在《道德经》内非常著名的论断:治大国若烹小鲜。采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曹参当了九年齐相,国家安定,百姓乐业。

无为而治

汉惠帝二年,萧何去世。曹参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立即告诉门客,让他们赶快收拾行装,准备出发,说我入朝当丞相啦!过了几天,朝庭果然派来了使者。曹参临走的时候还嘱咐自己的后任不要过多地去干涉市场经济。

萧何与曹参在没有发迹的时候,两个人的关系不错,但是后来出将入相之后,两个人的关系就有了隔阂,但是萧何在临死的时候,推荐曹参接替自己。曹参当了丞相后,所有的操作都沿袭萧何的做法,没有更新任何的条条框框。相应的,曹参选择各级官吏的时候都选择那些不善于言辞文笔的“忠厚长者”,如果某位官吏的文字稍稍写的深刻些,曹参就认为是想求名求利的人,总把他们拒之门外。

曹参推崇无为而治的做法,并沿袭萧何的法度,所以没有什么急迫的事情做,于是就日夜饮酒。一些官吏见到曹参这样不做事情,就想劝谏。每当这时,曹参就会拿出醇香的美酒,让客人喝酒,使对方无法开口。

丞相府后院紧临一些小官吏的住宅,这些小官吏成天在里面吃喝弹唱。丞相府的管家非常讨厌,有一天请曹参到后院,想让曹参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处理那些小官吏。结果曹参听到隔壁醉酒欢歌,立即在后院摆开酒席,与隔墙交相呼应。

曹参的这种行为很快反映到了汉惠帝耳中,汉惠帝心想:是不是曹参欺负我年纪小不懂事,这不是轻视我吗?于是,惠帝对曹参的儿子说:“你回家的时候,私下里问一下你父亲,高祖刚刚离开了群臣,新皇帝还年轻,你身为丞相,整天饮酒作乐,是依据什么来治理国家大事呢?”曹参的儿子闲暇时陪同父亲,把惠帝的话转变成自己的话对曹参讲了。曹参闻言大怒,打了他儿子一顿大板,然后对儿子说,“赶快进宫去侍奉皇上,天下大事你不该乱说。”曹参的儿子就把父亲的反应告诉了皇上。

上朝时,汉惠帝就责备曹参:“你为什么要打你儿子?这是我让他来劝你的!”曹参把帽子拿下来,谢罪道:“陛下觉得和先帝比较谁强些?”汉惠帝回答:“我怎么能够和高祖相比?”曹参又问:“陛下觉得我和萧何谁强些?”汉惠帝呵呵一乐:“好像萧何要强一些。”曹参回答:“陛下说得对,先帝和萧何订立的法令清晰明了,我们又有什么必要去更改呢?我们要做的就是谨守法则不就可以了吗?”汉惠帝顿时没了话:“好啊!我懂了!”这就是非常著名的典故——“萧规曹随”。

曹参做汉朝的丞相,一共三年。去世后,谥号懿侯。百姓歌颂曹参说,萧何制定的法规明白划一,曹参接替他,遵循原制而不改变,没有使萧何的成果付之东流。曹参以无为而治的策略造福海内,百姓因而安居乐业。”

曹参的儿子在后来周勃的“安刘灭吕”行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没有辱没父亲的英名。

樊哙

樊哙(?~前189年),汉初将领,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人。初随刘邦起兵反秦,为其部将。起义军进入咸阳,刘邦留恋宫廷生活,他与张良质问刘邦:“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力劝刘邦封闭宫室府库,还军霸上。鸿门宴上,范增欲杀刘邦,他不顾个人安危,直闯营帐,斥项羽背信弃义,使刘邦得以脱走。汉朝建立,随刘邦击败臧茶、陈(豕希)和韩信叛乱,任左丞相,封舞阳侯。

力劝刘邦

樊哙出身寒微,早年曾以屠狗为业。他与刘邦交往甚密,曾与刘邦一起隐于芒砀山泽间。后与萧何、曹参共同推戴刘邦起兵反秦。待刘邦做了沛公,樊哙做了他的随从副官跟随刘邦征战,先是攻打胡陵、方与,在丰县一带打败了泅水郡监和郡守的军队,后又平定了沛县。与司马橺在砀东作战时,表现英勇,斩首15级,打退了敌人。抵抗章邯军队时,樊哙率先登城,斩首23级。此后经常跟随刘邦出征,常立战功。攻城阳,下户牖,破李由军,共斩首16级。在围攻东郡守尉的战斗中,打退敌人,斩首14级,俘获11人。之后又破秦河间守军,赵贲、杨熊等的军队。屡次先登陷阵,捕斩有功。攻武关至霸上,樊哙率军斩杀都尉一人,首级10个,俘获140人,降2900人。

刘邦率军入关,灭秦后封关自守,欲依楚怀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旧约,称王于关中,引起了项羽的不满,派英布等攻下函谷关。项羽入关后,驻军于戏西,欲击灭刘邦军。樊哙早在刘邦人咸阳后,就力劝刘邦还军霸上,勿贪秦宫奢丽的享受。待项羽兵临城下,刘邦自度势单力薄,乃与张良率一百多随从赴鸿门谢罪,樊哙随往。项羽在鸿门设宴,酒酣之时,亚父范增预杀害刘邦,授意项庄拔剑在席上献舞,想趁机刺杀沛公。此时,席间只有刘邦和张良在坐,身在营外的樊哙听说情况紧急,不顾卫士阻止持剑盾闯入项羽营帐。项羽用眼盯着他问:“此人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欣赏道:“是位壮士!”于是赐酒一杯和一条生猪腿。樊哙一饮而尽,拔剑切肉而食,片刻就把肉吃光了。项羽问:“还能再喝吗?”樊哙面斥项羽道:“臣死都不怕,难道怕喝酒!且沛公先入定咸阳,等待大王。大王现在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怕天下人心疑大王啊。”项羽沉默不语。这时刘邦借故去厕所,把樊哙召了去,出了营帐,刘邦独骑一匹马,樊哙等四人步行护驾,从山下小路偷偷回到了霸上营中。而让张良向项羽谢罪。项羽因为已经顺心遂意也就没有诛杀刘邦的念头了。

刘邦在汉中站稳脚跟后,从而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在战争中,樊哙常率先登城陷阵。随后又参加对楚作战,屠煮枣,在外击破王武及程处军,攻取邹、鲁、瑕丘、薛等地。项羽兵败于彭城后,樊哙屯守荥阳的户武。一年后,又随高祖追击项羽,取阳夏,虏获楚将周将军的士卒四千人,把项羽包围在陈县,大胜而归。

任左丞相

项羽死后,刘邦称帝。汉初,异姓诸侯王反叛不断,樊哙成为征讨叛军的主将。先攻打反叛的燕王臧荼,俘臧荼,平定了燕地;楚王韩信反,樊哙随刘邦到陈,活捉楚王韩信,平定楚地;与周勃等共同平定了代地;因击退陈豨、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先登,收取赵地清河、常山等共27县,被提升为左丞相。所部败陈豨的胡人骑兵于横谷,斩将军赵既,虏获代丞相冯梁、郡守孙奋、大将王黄等十人。与诸将共同平定代地乡邑73个。前195年,又以相国职率兵击燕王卢绾,平定燕地18县,51个乡邑。总计樊哙战功:跟随高祖作战,斩首176级,俘虏288人;自己单独领兵作战,打败七支军队,攻下5个城邑,平定6个郡,52县。虏获丞相一人,将军12人,将官11人。

樊哙一直跟随刘邦左右,是刘邦的爱将。后娶吕后妹吕须为妻,生有一子樊伉,因此与皇帝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可是他因是吕后妹夫,也险些被诛。当初英布造反时,刘邦病重,讨厌见人,诏令守宫侍卫,不准大臣入见,群臣中就连周勃、灌婴都不敢人内。十几天后,樊哙终于忍不住,带领群臣闯进宫中。刘邦这时正枕着一个宦官睡卧。樊哙见到刘邦痛哭流涕地说:“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说得刘邦笑着起来了。

不久,卢绾反叛,刘邦派樊哙攻打卢绾。这时高祖病重,有人诋毁樊哙是吕氏的党羽,皇上如哪天驾崩,樊哙就会举兵诛杀戚夫人和赵王如意这些人。刘邦听到这话大怒,派陈平乘车送周勃替代樊哙统帅军队,还命令在军中斩樊哙。陈平惧怕吕后,所以决定把樊哙押解长安让刘邦亲自处决。陈平、樊哙到长安时,刘邦已死,吕后就释放了樊哙,并恢复了他的爵位和封邑。前189年樊哙病故。通俗演义中把樊哙写成当时仅有的可与项羽战十余合的猛将,他的表现确实也不辜负猛将之名,而他出身仅仅是一个杀狗的,难道杀狗也能练出高强的武艺?

公元前189年,樊哙卒,谥为武侯。子樊伉代舞阳侯,樊伉母吕须为临光侯。吕后时听政后,独揽朝政,大臣无不畏惧。九年后,吕后卒。陈平、周勃率众大臣诛杀诸吕,吕须婘属,因此将樊伉诛杀。汉文帝即位后,又封樊哙庶子樊市人为舞阳侯,复故爵邑。樊市人立二十九年而死,被谥为荒侯。其子樊他广代舞阳侯。

陈平

陈平(?~前178年),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他足智多谋,锐意进取,屡以奇计辅佐刘邦定天下,汉初被封为曲逆侯。汉文帝时,曾升为右丞相,后改任左丞相。

宰肉言志

陈平少年时父母双亡,同哥哥嫂嫂在一起生活。他家境贫穷,可陈平并不把心思放在种地过日子上,而是一心一意地读书,犹喜钻研黄帝、老子之学。他的哥哥陈伯是个忠厚人,看到自己的弟弟如此聪明好学,就心甘情愿地挑起全家生活的重担,不让弟弟在学习上分心,还支持他到外地去求学。

几年以后,陈平便成了当地名闻遐迩的饱学之士,而且长得一表人材,身体高大魁伟,肤色白润而微胖。一天,陈平在家正同嫂子一起吃麦饼。正巧邻居有人前来闲聊,见陈平面色丰腴,便打趣地问陈平:“你家那么穷,你究竟吃了什么好东西,长得这么白胖?”他嫂子刻薄地说:“也不过是吃些麸糠粗粮罢了。”他嫂嫂对陈平不干活,早就不满意了,所以在人前人后,就免不了发泄几句,可是陈平的哥哥极偏爱自己的弟弟,听到妻子经常这样数落弟弟,很生气,竟把妻子给赶走了,继续支持陈平读书求学。

陈平长到该结婚的年龄了,却迟迟未能婚配。有钱人家看到陈平这样穷,没有人愿意把女儿嫁给他;穷人家的姑娘,陈平还看不上,他的婚事就这样耽搁着。但事有凑巧,乡里有个富人叫张负,他的孙女先后嫁了5次人,5次都是不久就死了丈夫,因此再没有人敢娶她,可陈平却很想娶她。张负知道了陈平的心意,想了解一下他的人品怎样。这时正碰上乡里有一户人家办丧事,陈平来给这家帮忙。他每天总是早去晚归,特别勤快。张负也来参加丧礼,他对陈平特别注意。张负觉得这个小伙子外表既高大英俊,又懂事勤快,第一印象是好的。为了加深对陈平的了解,张负又悄悄来到陈平家门口,看看他居住的地方。发现陈平家的房屋虽然破敝简陋,门口却有许多尊贵者车马往来留下的辙迹,因此他觉得陈平决不是凡夫俗子,将来定会有大出息,心里的主意便拿定了。这天张负回家后,召来儿子张仲,说:“我想将孙女许配给陈平。”张仲愕然道:“陈平是个穷士,何以与他提起亲来?”张负道:“世上像陈平这样的奇伟男子,岂能长久贫穷!”张仲仍不太愿意,便回房问自己的女儿。他的女儿虽然一直低头不语,但看她那种情景似乎很愿意。正巧陈平的朋友前来说亲,张负便一口应允了。又暗地送给陈平许多银两,作迎娶之资。陈平喜出望外,不久便成了亲。娶亲这天,张负又叮嘱孙女,叫她谨守妇道,切勿倚富欺贫。孙女唯唯听命应允,嫁到了陈家。这时,陈平的哥哥陈伯也另讨了一房亲事,陈平夫妇待兄嫂如同父母。妻子温柔贤惠,真是外得富翁舅,家有贤内助。陈平从此去掉了建功立业的后顾之忧。

陈平自从娶了张负的孙女,用度自然宽裕,交游也就更广泛了,就是邻里乡亲,也早已另眼相看了。一年,正逢社祭,人们推举陈平为社庙里的社宰,主持祭社神,为大家分肉。陈平把肉一块块分得十分均匀。为此,地方上的父老乡亲们纷纷赞扬他说;“陈平这孩子分祭肉,分得真好,太称职了!”陈平却感慨地说:“假使我陈平能有机会治理天下,也能像分肉一样恰当、称职。”

巧救刘邦

公元前209年,陈胜在大泽乡起义,并立魏咎为魏王。于是,陈平辞别兄长,前往临济投奔魏王。后来又转入项羽手下做谋土。陈平得不到项羽重视,郁郁不得志。他在鸿门宴上见到了刘邦,认为刘邦将来必成大器。

于是,才华横溢的陈平就处于“身在楚营心在汉”的矛盾之中了。正在这时,刘邦被项羽困在咸阳,等于软禁。刘邦问计于张良,可张良也身陷敌营,一筹莫展。这时,他们想到了陈平,张良决定孤注一掷,暗中去找陈平。没想到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临别,张良直言来访的意图,陈平思考片刻后,说:“要从项羽身边救出刘邦,首先要‘调虎离山’,必须让范增离开项羽几天,不然怎么也不行。”

第二天,陈平设计:请项羽给楚怀王上义帝的尊号,送他到郴州去养老,这样项羽就可以此号召天下了。陈平的话,正中项羽的意。不久,范增上朝见项羽,项羽对范增说:“天无二日,民无二主。”

接着,把陈平的话变成自己的话说了一遍,说是自己想起来的,范增立即附和说:“大王,这事儿还真得解决,宜快不宜迟。而且,这事儿还就得我去。”但范增毕竟也是谋士,临行前向项羽提出三件事,第一件就是不能让刘邦回到汉中,项羽答应后,范增才走。陈平估计范增走远了,就趁着早朝奏上一本说:“刚安定下来,必须节约。现在诸侯们聚集咸阳,每路兵马都不下四万人,军粮的负担极重,若不赶快让诸侯们回国,恐怕老百姓就负担不起了。”

项羽一听,大吃一惊,马上传旨:天下诸侯,路远的给10天期限,路近的给5天期限,在限期内作好回国的准备;唯有刘邦留在咸阳,陪王伴驾。项羽扣住刘邦,也在陈平的意料之中,陈平趁各路诸侯返国的机会,授意张良,使用声东击西的计策。于是,刘邦依张良之意上表,向项羽请假回故乡沛县省亲。

项羽犹疑不决,张良故意说:“不能叫刘邦回乡取家眷,不然他也许就在沛县称王了。您不如派遣他带着残兵败将回汉中去,再派人去沛县取他的家眷做人质,好教他规规矩矩做人。”陈平乘机上奏:“陛下既封刘邦为汉王,也已经布告天下,臣民共知,却不让他上任,恐怕不足以取信天下吧。人家也许会说,陛下一登位便说假话,那以后执行法令,也会阳奉阴违了。不如听张良的话,把刘邦的眷属当人质,留在咸阳,遣他回汉中去,这样既可以保全信用,又可以约束刘邦,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项羽想了很久,同意了。刘邦心里欢喜无比,回营后立即拔寨起程。陈平出的声东击西的计策救出了刘邦,不仅保住了刘邦的性命,更为刘邦日后东山再起赢得了良机。

投奔明主

公元前205年春,因司马卯背楚降汉,项羽迁怒于陈平。陈平不仅遭到了项羽的责备,而且他出的计谋项羽也不再采纳。尤其是他看清了项羽是个鲁莽武夫,最终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于是他偷偷地走了。他想起在汉王手下的魏无知是自己的老朋友,不如也去投奔刘邦。

天快黑时,他逃到了黄河边。一个摆渡的艄公见黄河里浊浪排空,岸上树摇影暗,估计不会有过客了,正准备躲进小舱喝壶热酒,忽听岸上有人高喊:“艄公,行个好吧,快将我渡过去。”声音很急。艄公抬头一望,黑影中只见来人身躯魁伟,气宇轩昂,像个将军。少时,客人走到船边,揖手行礼,道:“行个方便吧,艄公,我多给你些银两。”艄公心里琢磨,这人仪表非凡,黑夜独行,必是私逃的将官,腰里头准缠着金银细软,待船到江心,敲他一竹杠。想到这儿,艄公忙解挽绳,划动舟楫。船到江心,乘客发觉艄公神色不对,眼睛总是盯着自己,大有谋财害命之意。乘客见情势危急,急中生智,诡说船摇得太慢,恐误行程,索性脱去上下衣裳,往船板上用力一甩,便去帮艄公摇船。艄公见此人腰间别无一物,衣服落地也无硬物撞击之声,知是行囊空空,大失所望,于是打消了相害的念头。

机灵的陈平死里逃生,他上得岸来,朝艄公施了个礼,便急如星火,朝前方走去。

陈平经汉将魏无知推荐,面见刘邦。两人纵论天下大事,十分投机。刘邦破例任陈平为都尉,留在身边做参乘(陪他出行,为他驾驭马车的官员),并命他监护三军将校。这一下引起了将领的不满,纷纷说他品行不端,贪图贿赂(也就是后人有时提起的“昧金”“盗嫂”),认为这种人不能信任重用。

刘邦经不住众人再三诋毁陈平,便也心生疑团,召陈平来质问道:“听说你原来是帮助魏王的,后来离开魏王去帮助楚霸王,现在又来帮助我,这怎么不让别人怀疑你的信义呢?”陈平不紧不慢地回答道:“同样一件有用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作用就不同了。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能用我,我离开他去帮助楚霸王,霸王也不信任我,所以我才来归附大王。我虽然还是我,但用我的人可不一样了。我久慕大王善于用人,所以才不远千里来投奔大王。我什么也没带,来到这儿,所以什么都没有,才接受了人家的礼物。没有钱,我就生活不了,也就办不了事。如果大王听信谗言,不起用我,那么,我收下的那些礼物还没有动用,我可以全部交出来,请大王给我一条生路,让我辞职回家,老死故乡。”寥寥数语,道明了各方的政治优劣,话中有话。

刘邦的疑虑顿消,对陈平倍增好感,并重重地赏赐一番,提升他为护军中尉,专门监督诸将。从此,陈平一心一意为刘邦“六出奇计”夺取天下,成为西汉安邦定国的著名谋臣。

巧除敌手

公元前203年,楚汉战争到了最激烈的时刻。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荣阳城内达一年之久,并被断绝了外援和粮草通道。

刘邦向项羽求和,项羽不许,刘邦十分忧虑。这时,陈平献计,让刘邦从仓库中拨出四万斤黄金,买通楚军的一些将领,让这些人散布谣言说:“在项王的部下里,范亚父和钟离昧的功劳最大,但却不能裂土称王。他们已经和汉王约定好了。共同消灭项羽,分占项羽的国土。”这些话传到霸王的耳朵里,使他起了疑心,果然对钟离昧产生了怀疑,以后有重大的事情也就不再跟钟离昧商量了。他甚至怀疑范增私通汉王,对他很不客气。

为了彻底孤立项羽,陈平想法要把范增除掉。为此不惜设计嫁祸于范增。有一天,项羽派使者到刘邦营中,陈平让侍者准备好十分精致的餐具,端进使者房间。使者刚一进屋,就被请到上座,陈平再三问起范增的起居近况,大赞范增,并附耳低声问:“亚父范增有什么吩咐?”使者不解地问道:“我们是霸王派来的,不是亚父派来的。”陈平一听,故作吃惊地说:“我们以为是亚父派来的人呢!”便叫几名小卒撤去上等酒席,随后把使者领至另一间简陋客房,改用粗茶淡饭招待。陈平则满脸不高兴,拂袖而去。使者没想到会受此羞辱,大为气愤。

回到楚营后,把情形一五一十地都告诉了项羽,霸王更加确信范增私通汉王了。这时,范增向项羽建议应该加紧攻城,但是项羽却一反常态,拒不听从。过了几天,范增也知道了外面说他私通汉王的谣言,并且感到项羽已不再信任自己了,于是他就对项羽说:“天下大事已基本定了,希望大王自己好好地干。我年岁大了,身体又不好,请大王准我回家养老吧!”

项羽十分薄情,竟然毫无挽留之意,同意了他的请求,还派人护送他回家乡。范增一路走,一路叹气,吃不下,睡不着,伤心不已。他已经75岁了,哪儿受得了这么大的委屈?到彭城的时候,气得背上生了一个毒瘤,就此一病不起,呜呼哀哉了。项羽手下唯一的一个著名谋臣,竟被陈平略施小计就除掉了。

项羽中了陈平的反间计,气死了范增,项羽大怒。公元前203年5月,项羽猛攻荥阳,形势十分危急,陈平就给刘邦献计:“请大王速写一封诈降信给霸王,约他在东门相见。霸王一定会把他的大军布置在东门外,我们再想办法把他在西、北、南各门的卫士引到东门口来,大王就可以从西门冲出去了。”汉王同意了。不一会儿,陈平领着一个貌似汉王的将军来见汉王,说把他化装成汉王的样子出去诈降,吸引敌人把兵力集中围住东门,然后汉王就可以从西门突围了。

次日,天还没亮,汉军便开了东门,陈平差遣二千名妇女,一批一批地从东门出去。南、西、北门的楚兵一听东门外全是美女,便争先恐后地涌向东门。忽然,有人大喊“汉王来了!”大家抬头一看,果然是“汉王”坐在车里,由仪仗队开道:慢慢地走出东门。一直走到楚营近前,霸王才发现坐车出来的不是汉王。真正的汉王则乘着东门一片混乱,已冲出西门,带着陈平、张良、樊哙等人杀开一条血路,已向关中方向逃去了。

计封韩信

公元前203年11月,汉军大将韩信在齐地节节胜利,军威大振。而刘邦受伤正屯兵在广武,与楚军相峙,双方处于胶着状态。韩信乘刘邦失利之机,派遣使者来,要求刘邦封他为王。刘邦一听,立即勃然大怒,竟当着韩信使者的面破口大骂。“我被困在这里这么久了,天天盼着他到这儿来助我,如今不但不来相助,反而要自立为王!”刚骂到这里,忽然觉得自己在桌案下的脚被人踢了一下,一愣,连忙住口。

原来,陈平、张良二人正坐在汉王身边。二人深知韩信文武全才,又手握重兵,并且远在三齐,刘邦根本没有能力阻止他称王。这件事倘若处置不当,一但激成兵变,韩信在齐自立为王,与楚、汉成三足鼎立之势,汉军便又树一敌,天下大事谁胜谁败就更难以预料了。所以,陈平才在桌案下用脚尖踢了刘邦一下;刘邦也很精明,连忙改口说:“大丈夫既平定诸侯,就要做个王!”于是,顺水推舟地封韩信为齐王,稳住这支十分重要的力量,避免了汉军的分裂。多亏陈平踢了刘邦一下,才封韩信为齐王,韩信从此感恩,无论谁再来劝说他,都不忍忘恩背汉,并最终引大军击楚,为刘邦统一天下起了决定性作用。

8月,双方划定“楚河汉界”。9月,陈平以其谋略家的敏锐洞察力,看到项羽已到了穷途末路了,因此对刘邦说:“现在我们已经占据了大半个天下,而且各路诸侯也都诚心诚意地来依附我们。相反楚军连年作战,疲惫不堪,粮食也快吃光了,这正是上天要我们灭掉楚国的大好时机。我们必须乘此机会把楚灭掉。假如您不抓紧时机去攻打它,就会像人们所说的‘养虎遗患’啊!”

刘邦采纳了陈平的建议,立即发兵攻打项羽。到公元前202年12月,项羽的军队被围在垓下,汉军采取“十面埋伏”之计,击溃项羽,迫使他退至乌江自刎而亡。陈平设计封韩信为齐王,以借力杀项羽,使刘邦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至此,结束了将近四年的楚汉战争。

请君入瓮云梦擒韩信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登皇帝位,史称汉高祖。封韩信为楚王。不久就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刘邦向诸将征询对此事的意见。诸将都说:“赶紧发兵讨伐他!”高祖自知这些并不是好主意,就没有吭声。

这时,张良已经借口有病而功成身退了,只有陈平依然是刘邦身边最重要的谋士。刘邦便向陈平请教,陈平开始不肯出主意,直到刘邦再三追问,并说:“我打算派兵前去讨伐他,你看怎么样?”

陈平沉着地反问道:“这次有人上书告发韩信造反的这件事,还有人知道吗?”

刘邦说:“没人知道。”

“那韩信自己知道吗?”

“也不知道。”

陈平低头沉思了一会儿,又问:“陛下的军队比韩信的军队厉害吗?”

刘邦回答:“不见得。”

陈平又问:“陛下手下的战将中,有谁在战场上能敌过韩信?”

刘邦回答:“没有人能敌得过他。”

陈平说:“军队实力不如韩信,将领又不是韩信的对手,现在您反而要出兵去打韩信;一旦引起战争的话。胜负就难以预料了。这样做我真是很为陛下担心啊!”

刘邦一听,十分着急,连忙问有没有什么稳妥的办法。陈平说:“古时,天子常常在全国各地巡行,会见各地的诸侯。南方有一个地方叫云梦泽。陛下装作出游云梦泽,要在陈州会见各路诸侯。陈州在楚地西界,韩信听到天子出游,又到了他的地盘上,他当然会来谒见。当他谒见陛下的时候,您便可以把他抓起来。这样就不用派兵,只需一个武士就足够了。”

刘邦依计行事;韩信果然郊迎在路中央。刘邦便让埋伏下来的武士将韩信捆得结结实实,投入囚车中。后来刘邦把韩信贬为淮阴侯,留居京城,不让他到外地任职,韩信也就不能再有所作为了。陈平的这一计谋,避免了一场战争,消除了再度分裂割据的祸根,维护了新王朝的统一与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