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我与鄂尔多斯学
10851100000021

第21章 关于成吉思汗文化的初步思考

一、“成吉思汗文化”概念的提出及其研究对象

1.“成吉思汗文化”概念的提出

“不管人们以怎样的眼光和角度去评价成吉思汗,但随着历史进程的验证和人们认识的日益成熟,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固然成吉思汗有他的时代和社会局限性,但正是在那样一个不可改变的局限条件下,他却创造了伟大的奇迹,他奋斗一生建立了两大历史功绩:统一蒙古各部,促进了蒙古族的形成,为全国的大统一奠定了基础;虽然使用了野蛮的战争手段,但却打破了中西方的再度隔绝,大大推进了中原与西域及中亚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中华文明走向世界迈出了极其重要的步伐。”

当我们站在1206年蒙古各部统一、蒙古族形成后800年的历史新起点上,我们进一步的思考是,成吉思汗的作为和所带来的历史影响为什么会持续至今,而且成为蒙古族历史传统的主要内容?

回答这个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对成吉思汗这个历史人物本身的评价范围,而是需要在一个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来研究。于是我们想到一个概念:成吉思汗文化。

所谓‘成吉思汗’文化的内涵大体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成吉思汗时代巨大的历史变革所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包括思想观念、社会制度、科学技术、宗教艺术、典籍文字、民俗习惯等。二是对这些文化现象的传承、研究以及由此而对成吉思汗的崇拜和祭祀等。实际上,对这些内容的研究早就在进行着,并且积累了很多成果,但作为‘成吉思汗文化’这一特定领域的认识和界定还是初步的,显然还需要深入展开探讨和完善。(引自陈育宁、奇·朝鲁主编《成吉思汗文化论集》序一)

2.成吉思汗文化的研究对象

成吉思汗文化研究,就是对成吉思汗的思想、行为所引发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及其诸因素衍生关系的研究,对其发展脉络及其影响的研究。

成吉思汗文化是在继承、超越蒙古传统游牧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中原封建文化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形成的。除了具有原生态特征外,它还衍生出诸多新生态特点,以及多元性、时代性、持久性和世界性等。

原生态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以前,高原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原始生产方式条件下产生的文化现象,包括带有原始宗教崇拜和自然崇拜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以及草原游牧的行为生活方式。

新生态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以后,在逐步统一中原过程中,继承、超越传统游牧文化,广泛吸收中原封建文化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而形成的新质文化。主要是指对中原封建文化、契丹文化、女真文化、维吾尔文化、党项文化、吐蕃文化的吸收与融合;成吉思汗在统一进程中对中亚、西亚的波斯、阿拉伯文化以及印度、俄罗斯文化、欧洲文化的吸收与融合;

次生态成吉思汗之后,对成吉思汗文化直接孕育下的蒙元文化的发展、演变,以及传承至今的多元文化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逐步形成了成吉思汗文化的体系。

成吉思汗文化与孔子文化、老子文化、周易文化一样,是中国具有世界意义的经典文化。孔子文化、老子文化、周易文化以哲学思想见长,是一个伟大思想家的精神产品。而成吉思汗文化却是成吉思汗及在他影响下形成的哲学、政治、军事、法制、宗教、文化、礼俗思想等为一体的综合文化产品。

3.成吉思汗文化的研究方法

以历史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站在中华民族和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研究和认识成吉思汗文化的历史进步作用;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认识诸多民族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寻求成吉思汗在原生态文化的基础上,对其他民族文化吸收与融合的过程、结果及其特质性。避免孤立的、区域性和单一民族的观念、方法的影响。

运用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充分运用历史文献资料、社会调查资料、国际交流资料,力求科学性、准确性。

二、成吉思汗文化形成的背景

1.自然条件与生产方式的影响

自然条件:蒙古高原;草原、沙漠、戈壁;大陆性草原气候;

生产方式:“逐水草而居”;流动性、开放性、单一性;交换与掠夺。

2.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

(1)游牧社会的历史积淀蒙古高原早在旧石器时代就生存有很多部落。这些部落之间不断发生战争,不断迁徙,并不断与华夏民族、中亚、西亚、欧洲民族融合,形成了从大兴安岭以北向白令海峡以东,阿尔泰山以西,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以南的世界著名游牧民族迁徙带。在这个迁徙带上,随着自然生态的不断变化,多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多元文化的撞击更生,社会历史的长期积淀,演绎出了影响世界历史的众多重要事件和历史人物。

(2)民族融合与统一以蒙古高原为中心的游牧区,既是北方游牧民族迁徙的桥梁地带,又是多民族交流融合发展壮大的中心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不断出现的是战争与和平、割据与统一的交替,在反复的交替中走向越来越大的统一,走向新的文明融合。在中国历史上,北方的诸多民族,无一例外地遵循了这一规律,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民族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3)文化传统的继承以蒙古高原为中心的游牧区,自从有人类以来,就有了北方原始文化与华夏文化的交流。在此后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往来和交流,不断地互相融合,促使了北方文化与华夏文化的不断融合,形成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北方文化以蒙古高原游牧文化为主要特征,而成吉思汗文化是蒙古高原游牧文化的集大成者。

(4)权力与思想结合成吉思汗在逐步完成蒙古统一、中原统一的过程中,将蒙古传统的“天力论”思想和统治集权结合起来,将传统文化与军事实力、国家权力和统一事业结合起来,为文化提升、继承、传播提供了条件。

三、成吉思汗文化的主要内容

1.哲学思想与宗教信仰

(1)原始的自然崇拜对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树木、水、火、雷电、五行等崇拜,这是远古人类“万物有灵”观念的延续。

(2)“天力论”与萨满教“天力论”是在萨满教的基础上产生的。萨满的意思是“巫”,兼卜、医、幻人、占星、解梦于一身。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认为“天”是最高神。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继承了萨满教“天”的主神思想,并发展强化为“长生天”的宗教思想和“天力论”的哲学思想。

(3)“敬天爱民”与道教“敬天爱民”本是道家全真派领袖丘处机提出的。成吉思汗晚年,接受了丘处机“以敬天爱民为本”的思想,并训诫子孙严格遵循。

(4)开放的宗教观念与政策在经略中原、中亚、西亚的过程中,遇到了中原信仰佛教、道教、儒教等民族,中亚、西亚、南亚信仰伊斯兰教、犹太教、也里可温教等民族,欧洲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民族。成吉思汗意识到不同宗教文化对不同民族的精神作用,也认识到对这些不同民族宗教文化的宽容和开放,是实行其统一大业的不可忽视的基础。他对佛教、道教、也里可温教实行免税政策。开放宽容的宗教政策起到了安抚民心、选拔人才、推进统一的作用。

2.治国理念与法制

(1)“天之家族”正统观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是“受天而生”的,他们的正统地位与蒙古的统一紧密相连。英勇善战的“乞颜”部落的可汗们,为蒙古民族的统一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受到蒙古民众的拥护。

(2)儒家观念的影响在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成吉思汗主张忠、诚、信、义,爱民、重民、惠民,与孔子的“仁者爱人”,《尚书》所倡的“民为邦本”,孟子的“仁政”“王道”思想是一致的。

(3)“一统之制”的国家观成吉思汗一生致力于建立“自国之中央达于四方边极之地,皆有一年行程”的“匡普天下于一统之制”的蒙古大汗国,体现了他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国家观和追求统一的世界观。

(4)灵活多变的外交政策生产方式和生存环境及其不稳定性和易变性决定了成吉思汗十分重视外交和外交政策。由于联合对象的客观易变性,又决定了外交政策的易变性和灵活性。

(5)人才观与用人机制成吉思汗一生坎坷的经历和他过人的智慧,使他深知朋友的可贵和人才的重要。要成就大业,必须要有忠诚勇敢、智勇双全的“那可儿”“古列延”;必须要知人善任、人尽其才、爱惜人才、培养人才。

(6)法制思想与《大札撒》法制思想的建立,法制制度的完善,是一个民族走向强大统一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政权发展壮大的重要政治保障之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统一中原的过程中,强烈意识到,建立一套法制如同建立一支军队一样重要。他的法制思想和内容集中体现在《大札撒》中,强调立法严纪,统一言行;赏罚分明,不避亲疏;创立札撒,垂范立教;维护札撒,坚定不移。

3.军事思想

(1)“总体战”的军事思想与全民皆兵的总体战略所谓总体战思想,即不是为了争一时一地,而是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与长期的征服和统治。对每一场战争都十分慎重,从双方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诸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对比,寻找克敌制胜的有利因素,以求在政治与军事两方面获得更大的成功。

全民皆兵则是蒙古游牧狩猎生活方式在战争中的必然反映。成吉思汗把这一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2)军事、政治、经济三位一体的军事制度长期的战争实践形成了成吉思汗完备的军事制度,这些制度保证了蒙古军队的特殊地位,也保证了成吉思汗政治目标的实现。成吉思汗的军事活动是与他的政治抱负紧紧连在一起的。没有明确政治目标的军事是没有生命力的。同时,成吉思汗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军事战争,也需要通过军事战争来掠取经济。这种军事、政治、经济三位一体的军事制度,是成吉思汗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3)兵制、兵种、装备

兵制:千户制、怯薛制、探马赤军。

兵种:主要是骑兵。在经略中原、中亚、西亚的过程中,创立了工兵(匠军)、炮兵、水军。

装备:多种多样的武器装备及优良的战马。

(4)灵活的战略战术。

4.文化艺术与教育

(1)蒙古语言文字的创造、流传与功能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前,蒙古人没有文字,靠刻木、结绳传达信息。1206年,成吉思汗命塔塔统阿用畏兀儿字拼写蒙古语。畏兀儿蒙古文成为官方文字,一直沿用到忽必烈建元后八思巴文字的产生。畏兀儿文和八思巴文曾交替流传。畏兀儿蒙文对于传承成吉思汗文化、加强蒙古族的民族凝聚力、促使蒙古民族走向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2)文学艺术——代表作及思想内涵成吉思汗时代是一个战争的时代,是一个历史风云波澜起伏让世界震惊的时代,为当时和以后的历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提供了重要的创作素材,留下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成为我们研究成吉思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如《蒙古秘史》《黄金史》《蒙古源流》《水晶珠》《青史演义》《格斯尔》《江格尔》《成吉思汗箴言》等。宴歌、祭祀歌、民歌、军歌及舞蹈、绘画(岩画、木刻画等)、书法等。

(3)教育——形式、特点与作用家庭教育、社会(宗教)教育、军事教育。

5.科学技术

(1)蒙医蒙药形成的文化理念蒙古民族生活的高原地区,干旱、寒冷,气候变化无常,居住条件差,饮食结构单一,易“藏寒生病”。加之游牧、狩猎、战争,冻伤、消化不良以及骨伤、金疮伤者居多。他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积累了一些重要的医疗经验。最初的医疗技术,掌握在少数萨满手中,医疗技术并不发达。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促进了蒙医的发展。蒙古医学在不断吸收中原医学、阿拉伯医学、印度医学、藏医学等基础上形成,表现出了多元文化的特点以及因地制宜的医疗技术。

(2)兵器制造与战争观成吉思汗十分重视兵器制造技术。在统一蒙古初期,军事装备只有弯刀、弓箭、金盾牌、铁马、长枪等,进入中原,尤其是西征时,已经有了攻城的“投石机”“投掷器”“弩”等,而且组建了一支攻城野战的兵。成吉思汗重视、爱惜和使用有技术、有学问的人才,优待俘虏的工匠。破国屠城,唯工匠免之。组织工匠建立作坊,为其军事战争服务。

成吉思汗在战争中讲究“省力”原则,讲究战争技巧、战争心理;总结战争经验,加强实地训练。

(3)交通驿站与统一开放思想成吉思汗创建“驿站”制度,主观上是为了保证军情、军备、使臣、商道的畅通,客观上发挥了多方面的作用。“驿站”的功能、管理、效果在当时都是先进的、完备的。从文化的角度讲,驿站不仅是一种军事设施,又是蒙古草原游牧民族对外开放理念的体现和热情好客文化传统的升华。

6.民族风俗

(1)祭祀与崇拜成吉思汗继承和发扬了蒙古民族长期形成的祭祀与崇拜的文化传统,主要内容有祭天、祭火神、祭山神、祭敖包等,以及马崇拜、苏勒德崇拜等。

(2)狩猎与竞技狩猎是蒙古族游牧生活的主要内容,又是军事训练的重要方法,后来成为元朝三大国事(征伐、宴享、狩猎)之一。竞技活动主要有博克(摔跤)、赛马、射箭等,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那达慕活动传统。

(3)婚俗与葬俗婚俗与葬俗是蒙古民族最具特色的风俗文化之一,也是最具有历史传统的风俗文化之一。丰富的形式和内容反映了悠久的传统习俗和浓郁的草原游牧生活气息。

(4)饮食与服饰饮食和服饰是最具民族特色表现力的民俗文化,直接显示了民族的风俗习惯、信仰意识、感情爱好及环境条件等。成吉思汗的统一活动使高原的各种民俗形式间加强了交流,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四、成吉思汗文化的基本特点

1.兼容性

生存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决定了其对农业经济的吸纳与开放,也决定了与其他民族兼容的相互关系。兼容性的特点是北方游牧民族生存竞争和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成吉思汗走向统一、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蒙古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其他民族文化及外来文化兼容的特点尤为突出。

2.开放性

生存环境的变迁和流动的游牧生产方式是文化开放的基础。成吉思汗的统一活动继承和大大推动了蒙古传统文化的开放性,这种开放又大大丰富了以成吉思汗文化为核心的草原文化。

3.统一性

成吉思汗文化成为蒙古民族凝聚统一的核心和动力,也为成吉思汗在更大范围里的统一活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4.强大的传承力

丰富的多元内涵使成吉思汗文化充满了生命力,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推进了更大范围的征服和统一活动,又为其传播和传承提供了条件。

五、成吉思汗文化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1.蒙古原生文化的集大成者

2.草原文化的核心

3.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世界文化的瑰宝

5.成吉思汗文化的历史作用

(1)走向统一

(2)走向世界

(3)走向文明

成吉思汗文化是在北方游牧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它以蒙古族传统文化为核心,经过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草原文化的典型和代表。从成吉思汗时代开始,对成吉思汗文化的关注和研究一直不断,产生了许多重要著作,有的成为蒙古学的经典。与此同时,在历史局限的条件下,也形成了对成吉思汗的崇拜和文化祭祀现象。科学意义上的研究是从近现代开始的,国内外都有许多研究成吉思汗及其文化现象的专家和著作。但对“成吉思汗文化”这样一个命题范畴的研究,还是初步的、不全面的。对这一命题的研究,将有助于对草原文化深刻内涵的理解,有助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