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经方治疗脾胃病研究
10850400000079

第79章 白通汤

“治法”

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组成”

白通汤方: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服用方法”

白通汤方: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方义分析”

本方在四逆汤的基础上去甘草加葱白而成。去甘缓之甘草,意在驱寒取其速。姜附大辛大热虽能助阳,但阴阳格拒,助阳之品何以入阴。故加辛温之葱白以通上下之阳气,阳气下达,阴寒消散。主证:下利,面色赤,手足厥冷,小便清白,脉微。病机:阴盛于内,格阳于上。治则: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若服用白通汤以后,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则说明阴寒极盛,格阳不纳,故须在破阴回阳的基础上加猪胆汁、人尿反佐用药,以引阳入阴,以解阴阳格拒之势,则可破阴回阳。此为苦寒反佐法,意在同气相求。《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童便,味咸凉,以十岁以下健康儿童的尿为好,去头尾。

“方歌”

白通汤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

葱白四茎姜附一,加入胆尿治呕烦。

“历代论述”

钱天来《伤寒溯源集·少阴篇》:“白通汤,即四逆汤而以葱易甘草,甘草所以缓阴气之逆,和姜附而调护中州,葱则辛温行气,可以通行阳气而解散寒邪,二者相较,一缓一速,故其治亦颇有缓急之殊也。”

张璐玉《伤寒大成》:“加葱白于姜附之中,以通其阳而消其阴,遂名其方为白通,取葱白通阳之义也。”

“现代研究”

1.治疗阳虚阴盛之泻利。儿童腹泻日行10余次,为蛋黄色便,无脓血,无腥臭,时腹自痛,柔按则舒,温熨则安,肢冷畏寒,面白色苍,皮肤皱褶松软,神靡乏力,口唇黯淡,苔白,脉微,重按迟缓。辨证:阳虚中寒,洞泻伤津。治法:温中暖肠,收涩止泻。方药:白通汤加味。组成:干姜6g,附子4g,葱白2寸,人参5g,乌梅6g,车前子15g(布包),赤石脂6g。每日1剂,水煎100 ml,分5次温服。复诊:药服3剂,腹泻已止,肢冷转温,精神转佳,欲进食,应控制,胃肠康复尚需时日,以防食复,继服3剂愈。

2.治阴盛阳虚之腹泻:朱氏曾用白通汤加味治疗阴盛阳虚之腹痛腹泻多例,均获较好疗效。

“病案分析”

刘某,女,47岁,2004年12月28日初诊。患者脘腹胀满,纳少,进食后不易消化,伴口淡无味,嗳气,大便每日3~4次,量少,伴解不尽感,舌质暗红、苔腐,脉细缓。曾行纤维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贲门口炎;慢性浅表性胃窦炎。中医诊断:胃胀。治宜温阳除湿,散寒通络,方以白通汤加减。处方:制附子、薤白、川芎、金荞麦、干姜、炙甘草各10g,黄连3g,葛根、败酱草、薏苡仁各20g。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服4剂,胃脘胀明显减轻,纳食转佳,予以桂枝加葛根汤合半夏泻心汤化裁调治,基本痊愈。

按语: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气机不利轻则致脾胃升降失常,重则形成阴阳格拒。本例以白通汤交通上下,恢复脾胃升降功能,切合病机。《伤寒论》中白通汤可用于治疗太阴病误下所致胸下结硬,临证凡胃脘气机阻滞,心下痞满属阳气不足者均可用。本方为温通之剂,通阳宣散,久用易耗伤阳气,故不宜久服。此外,气机升降出入障碍,气不行则血滞,亦可适当加活血药。阴阳格拒甚者用反佐,《伤寒论》中常用反佐药物,人尿、猪胆汁或不易取,或施之不便,可在方中加入黄连、竹沥等具有止呕作用的凉性药物,引阳药入至阴,通调上下之气,使阴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