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经方治疗脾胃病研究
10850400000078

第78章 通脉四逆汤

“治法”

破阴回阳,通脉救逆。

“组成”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碎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服用方法”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方义分析”

通脉四逆汤即四逆汤倍干姜重用附子而成。义在温阳驱寒之力增强,用治手足厥逆,脉微欲绝之阴盛格阳证。

“方歌”

一枚生附草姜三,招纳亡阳此指南;

外热里寒面赤厥,脉微通脉法中探。

面赤加葱茎用九,腹痛去葱真好手;

葱去换芍二两加,呕者生姜二两偶。

咽痛去芍须加桔,桔梗一两循经走;

脉若不出二两参,桔梗丢开莫掣肘。

“历代论述”

莫枚士《经方例释》:“此与四逆汤药味同,而干姜特倍之,故主治异。四逆症,里寒而外亦恶寒,阳气虽虚而不大甚,故制轻。通脉症。里寒而外有热,为阴盛拒阳于外,阳气将脱,危亡立见,故制重。且干姜主里寒,附子生者,主外寒。四逆症,外内皆寒,故姜重于附,而甘又重于姜;通脉症,里寒外热,故姜重于附,而甘转轻于姜。且据干姜下云:强人可四两,是四逆比甘草为君;而通脉以干姜为君,二方之别以此。”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明显的强心、抗休克作用,同时能明显扩张冠状动脉及四肢血管,增加其血液供应,有利于改善四肢厥逆的状态。单药研究则表明,附子还具有抗炎、镇痛、局麻、增加肾上腺皮质功能,抗寒冷以及促进免疫作用;干姜则具有抗炎、镇痛、促进消化系统功能作用;甘草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还有解痉抗溃疡、抗过敏及解热作用。

“病案分析”

1.张某,男,42岁。忽然腹痛腹泻,下利清谷,呕吐频作,气促喘满,面赤烦躁,四肢厥逆,脉沉细而弱,戴老诊后急书:附子25g,干姜15g,炙甘草21g,加水煎至200ml,两次温服。一服安,二服厥复阳回,呕停泻止。复诊再进二服而痊愈。

按语:考其病因乃少阴肾病也,少阴肾者,胃之关也,前阴利水,后阴利谷,其疏泄有度常者,原赖肾脏司开合之权耳,肾受寒侵,则开合失职,胃气告止。本例有开无合,故利不止。故以通脉四逆汤急温为要。方中附子大辛大热,引火归原;干姜温中散寒;炙甘草益气补脾,共奏运化水谷之功,三药同用,脾肾之气得权,复其开合之职,则开者有合而下利止。

2.戴鉴周医案:王某,女,56岁,1965年9月4日初诊。二便阻塞不通,腹痛绵绵,胀闷不堪,经用泻药罔效,而痛愈重,喜热饮而恶寒,四肢厥冷,六脉沉细。方以通脉四逆汤:附子30g,干姜18g,炙甘草12g。4剂,日2剂,煎分4次服。复诊:溺长便利,身温脉和,腹痛除,闷胀减,饮食增。再诊2剂而愈。

按语:《素问·水热穴论》云:“肾者,胃之关也。”夫前阴利水,后阴利谷,输泻有常度者,全赖肾司开阖之权矣。肾受寒侵则开阖失职,若开而不阖,则二便泄利;阖而不开,则二便不通。故以通脉四逆汤急温肾阳,以复开阖之权,则二便自通。

3.王妇,患霍乱,呕吐频繁,下利清谷,神志模糊,手足厥逆,脉微欲绝。此症非用大温之药,不能挽救其欲绝之阳,给予通脉四逆汤,嘱服2剂,服后,脉续出,手足渐温,但口渴不已,家人疑为姜附大热所致。余曰:“此口渴非真热,乃吐泻过甚,伤津液之故。”此时若去姜附,不但阳气不回,阴反失守;遂仍用通脉四逆汤以回阳固脱,加粉光参以生津。药煮成后,入童便少许,取其同气相从,以为反佐,服后,吐泻止,手足温和,口不渴矣。

处方:制附块12g,炮姜9g,炙甘草5g,加葱白5茎,煎分两次服。

按语:《伤寒论》曰:“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叙述真寒假热,阴盛格阳的证治。本例霍乱吐泻,神昏厥逆,脉微欲绝,实系阳气衰微,阴寒内盛之证。故先服通脉四逆汤,温散阴寒,通阳复脉,口渴乃吐泻频剧,阴津耗损象征,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假热症,故二诊仍守原方以回阳散寒,少佐粉光参以生津固脱。杨老临证用药,随机应变,丝丝入扣,可为同道者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