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经方治疗脾胃病研究
10850400000046

第46章 甘草干姜汤

“治法”

温中复阳。

“组成”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

“服用方法”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分温再服。

“方义分析”

甘草干姜汤中甘草味甘,干姜味辛,辛甘合化则为阳,且甘草量倍于干姜,重在复中焦之阳,中阳振奋,脾阳健运,则厥逆可愈。运用甘草干姜汤扶阳,其燥烈之性不强,药味相对平和。方中也可以看出仲景尽量避免扶阳药物的刚燥之性对阴液的耗损。将甘草蜜炙,且用量大于干姜,甘胜于辛,扶脾胃之阳,还可监制干姜之峻,以护其阴。正如刘渡舟所说“此方既可扶阳而又能摄阴”。

“方歌”

心烦脚急理须明,攻表误行厥便成;

二两炮姜甘草四,热因寒用奏功宏。

“历代论述”

陈恭溥《伤寒方解》:“甘草干姜汤,温脾土而生阴津之方也。凡手足太阴之阳气不足,以致阴津不生者,皆用之。”

曹颖甫《伤寒金匮发微》:“甘草干姜汤温胃以复脾阳,而手足自温。所以不用附子者,以四肢禀气于脾,而不禀气于肾也。其不用龙骨、牡蛎以定烦躁,吴茱萸汤以止吐逆者,为中脘气和,外脱之阳气,自能还入胃中也。此误用桂枝汤后救逆第一方治,而以复中阳为急务者也。”

章虚谷《伤寒论本旨》:“前方(指甘草干姜汤)辛甘化阳,此方(指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皆是脾胃之药。前方甘多于辛,辛从甘而守中助阳,此方酸甘并用,故专入营和阴,厥逆既回,阳气已达,故和营血,其足挛即伸也。”

“现代研究”

1.治疗急性胃肠炎:中医辨证为寒邪犯胃,气机受阻者,予甘草干姜汤加陈皮、生姜、蔗糖水煎服,半小时即汗出痛减。

2.治疗寒性胃脘痛:均见脉迟(57~67次/分钟),口不渴,舌淡,苔白。方药:甘草9~15g,干姜9~15g,煎汤温服并随症加减。取效在1~2剂之间,重者3~5剂亦愈。治疗结果:患病断续发作多年者治愈(胃脘痛消失)2例,1例无效;患病数日者治愈23例,2例效果不明显。总有效率96%,治愈率89%。

“病案分析”

1.某女,3岁,患腺病毒性肺炎,因过用寒凉之药,中阳大伤,气弱息微,咳嗽不已,体温尚高而汗冷肢凉,大便泻下清水,脉象细微,舌不红,苔薄白。蒲老诊为寒凉伤阳,肺冷全寒,用甘草干姜汤小量频服,药后泄止厥回,脉象渐起,舌质红润,病势遂转危为安。

2.史某,男,1岁,发热10天始出麻疹,出迟而没速,低热久羁不退,咳嗽微喘,喉间有痰,不思饮食,大便日行1~2次,色绿如稀水状,脉沉迟无力,舌淡,唇淡,无苔,奄奄一息,病程已逾1月。此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本体素弱,正不胜邪,故疹出不透,出迟而没速,全毒内陷肺胃,又因苦寒过剂,以致脾胃阳衰,虚阳外浮,急扶胃阳为主,若得胃阳回复则生。药用炙甘草6g,干姜(炝,老黄色)3g,党参3g,粳米(炒黄)9g,大枣两枚,二剂。每剂煎取120ml,分6次服,4小时1次。药后稍思进食,脉渐有力,苔亦渐生,手足见润汗,此胃阳渐复,正气尚虚,易方用四君子汤加干姜,药后体温正常,大便亦不再清稀,纳增,精神亦振。

按语:这两例虽然都是肺炎,但由于体质素弱,在治疗过程中又过用寒凉之药,不仅病程延长,病情还因此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热稽留未退,而肢冷脉微,汗出欠温,大便泻下清水,舌淡,这说明病邪未去而正气却岌岌可危,投以甘草干姜汤,以复肺胃之阳。由于审证精确,用药得力,所以能迅速地扭转颓势,转危为安。这两例都仅仅是肺胃虚寒,此际用甘草干姜汤温复其阳,恰到好处;如果病情到了肢冷、冷汗、下利清水、脉微的地步,那就不仅是肺胃虚寒,而且是全身虚寒,阳气欲脱,用甘草干姜汤犹嫌药力不及,当进一步,甘草干姜之外再加附子,即成“四逆汤”,如再加人参,即成“四逆加人参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