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天都烟云
10849600000027

第27章 曹启文事略

余俊贤

●曹启文事略

●怀念张自忠将军

●曹启文在台湾为孙立人鸣冤

●我与牛化东的相识经历

●徐洪泽其人其事

●回忆我的父亲马百华

●有口皆碑马三魁

●海原中学出了赤色分子

●兴仁地区教育之先驱

●流落红军杨海清

●民国海原籍十八位远征军人

曹启文先生,字汉章,一字牧夫,甘肃省海原县人,民国前八年农历八月初一日生。祖父明月公,业农,父克振公,邑庠生,旋习医,终生悬壶济世。胞兄炳文,袭父业,仁心仁术,乡里交誉之。

先生幼承庭训,胞与为怀,有大丈夫志。民国十三年冬,赴兰州,考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深得校长水梓先生之启迪熏陶,学业猛进……(省略处为编辑所删,后同)。未几中国国民党中央派田昆山先生由北平入甘主持党务,深器先生之智勇,延之入党。厥后先生以中国国民党党员,矢竭忠诚,为三民主义之实现而奋斗者,终其生如一日。

民国十六年冬,先生卒业于第一师范学校第一期。翌年夏,远赴南京,报考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第一期,入社会经济系,民国二十一年夏毕业,派赴江宁县社会局实习。民国二十二年初,新疆省主席金树仁电请中央派员赴新发展党务,先生奉委为新疆党务特派员。夏四月,苏联策动新疆政变……先生往抵安西不得进,折返兰州待命。是年冬边防督办盛世才敉平变局,中央复循其情,命先生赴新。有以其地僻处边陲,强邻压境,情势不稳,且非中央力量可及,以劝阻其行者,先生不之顾,毅然就道。及抵新,怵目兵燹之余,农村凋敝,哀鸿遍野。先生认非辑抚流亡不足以奠治安,非增进生产不足以拯贫困,乃倡议地方政府及乡绅,筹集资金,捐献粮食,创设被服纽扣工厂,以安流离;发配谷种,贷放资金,给予一切之便利,使返乡复耕,以裕民食。旋又倡以工代赈,修拓沟渠,整理荒芜,复兴农田水利。不两年农村复苏,地方大定,党务工作益加顺利推行,省政当局自主席刘文龙、盛督办以次,莫不钦之敬之。

民国二十四年,先生奉命返京出席国民党中央全会,因深感全国边陲地区,民族复杂,语言隔阂,风俗习惯不同,中央派往工作人员,多不能适应环境,为开发边疆巩固国防计,特提请在边疆地区设立学校,就近培育边区青年,学成参加地方建设。当即采纳,付诸实施,于同年底在包头、肃州、西宁、康定、大理各设中央政治学校分校。先生应命筹设肃州分校,并出任该分校主任,嗣虽转任甘肃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仍兼分校主任,前后八年,成材无数……

民国二十六年春,日本间谍于宁夏省额济纳旗内伪装喇嘛,进行不轨图谋,经先生悉心侦破,擒日谍二十余人,获无线电机两部,枪械多支,及帐幕寝具食粮药品等大批物资,厥功至伟。先生任事之智勇,可见一斑。

先生之于办理肃州分校也,教师敬如上宾,学生爱如子侄!尝以良师难得,远赴兰州、西安,甚而重庆以求之,及其至也,生活照料无微不至,用心之良苦,令人感佩。迨至抗战中期,物资奇缺,学生有衣难蔽体者,先生于校中设立工厂,教以纺织之技或着编织毛衣,又或韧革皮以为服,师生卒无寒冻之处。时先生又以行政督察专员兼酒泉县长,清盘全县粮仓,得积余小麦颇丰,请准以为员工福利。因见师生面多菜色,乃将其应拨部分8000余公斤,悉数移付学校,作为改善师生伙食之需。民国二十九年冬,新疆督办盛世才闻该校学生衣食粗劣,日用品多有不足,以两卡车物资相赠,并赠先生伊犁名马两匹,俄国瓷器一批,时值法币四百余万元,先生将其个人赠品变卖,移作学生深造奖学金,成立保管委员会保管,凡毕业学生有志外出深造者,均可申请。终其任,而奖学金犹有余存焉。

先生之于督察县政也,虑其大而慎其始,举凡国计民生所在,无不经之营之,以是政通人和,治绩斐然。民国二十八年冬,辖内老君庙发现石油原油,蕴藏量十分充沛,中央设厂开采,而人员器材奇缺,尤以矿工为甚,经先生协助筹划,并亲赴陪都准将辖内七县征集之壮丁,拨充开矿之用,而不派赴战地服役。因是而得大量开采。然炼油器材之补充与成品之运送,亦遂之而复发生问题,经先生协洽新绥汽车公司总经理朱西亭,允将绥包停驶货车四十余辆,全部移付矿区使用,使石油之产销均获妥善解决。其勇于任事,有如此者。是以三十一年间,中央宣慰团赴西北宣慰后方支援抗战军民,行至酒泉时,团长李根源先生曾赋诗以美之。诗云:“祁连积雪皑如银,化作甘泉下泽民。难得酒泉贤太守,八年政教协天人。”信非过誉也。同年先生辞行政督察专员,以在任内急公好义故!竟亏欠债务折合达银元三千元有奇,得其尊人变卖家产以偿之。及至兰州竟无资赁屋,借居友家,并赖其夫人张成君女士暗中典当首饰度日,闻者贤之。

民国三十二年甘肃省参议会成立,先生获选为参议会副议长,献替良多。三十五年任第七区公路党部主任委员,对西北交通多所建言。同年任制宪国大代表,于宪政基础之建立,亦与有力焉……

民国三十七年膺选行宪第一届监察委员,次年四月,政府搬迁广州,时西北尚未沦陷,先生认大局仍有可为,乃毅然离穗,遄返兰州部署,不幸绥包等地相继失守,匪军节节进逼,先生于危急中离兰州,之西宁,越祁连,走酒泉,得外籍教士之助,乘英机飞渝,转抵台湾,劫后余生,所存者一身耳。

先生秉性刚直,而宅心仁厚,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平日生活刻苦,清廉自持,尤于奖掖后进,不遗余力。于民国四十三年起,以节衣缩食之所得,筹集“成君助学基金”,奖助清寒学生。二十余年来受其奖助以完成学业而事业亦有成就者近百人,然先生默行其事,故世知者鲜。其职司风宪三十年中,凡所建言,一本于忧国恤民之情怀;有所纠弹,胥发自望治之心切。不为势屈,不稍私循,亦天秉之笃厚与赋性之刚毅而然也。

先生躯体素健,去岁偶感微疾,旋即康复,原可克享天年,不意脑溢血突发,于民国六十六年四月一日晨九时十分在耕莘医院溘然长逝,享寿七十有四,遗子女九,在台者五女为,六女为雅,虽均年幼在学,然夫人刘涵华女士,深娴内则,贤淑持家,善于教导,他日定可抚育成立,以告慰先生在天之灵无疑也。

△余俊贤:曾任国民党广东省党部主任委员、国民党(台湾)监察院院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