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胃肠病辨治心法
10848000000004

第4章 胃痛胃胀查腹诊——虚实缓急当细辨

随着纤维内窥镜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临床医生更加依赖仪器的诊断,而忽视了临床诊断。中医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临床诊断,在胃肠疾病的辨证中尤其重视腹诊。中医认为腹部是脾、胃、肠的外廓,通过经络相联系,内脏一有病变,势必反映于腹部,如《先哲医话集》云:“腹者生之本,故百病根与此焉。是以病必候其腹,外证次之。有主腹状焉者,有主外证焉者,因其所主,各殊治法。扁鹊曰:病应见于大表。仲景曰:随证而治之。宜取其古法而术其要矣。”

腹诊在胃肠病诊断中的应用,首见于《难经》,经云:“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医圣张仲景更有详尽的论述,首先通过腹诊辨别胃肠病的虚实,《金匮要略》中说:“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腹中胀满不适,是由于脾胃气滞所致,当喜温喜按,按之则舒,可用温补脾气的方法治疗。如果是实邪阻滞之气滞,多为实证,当用下法。

其次重视四诊合参。在腹诊的同时,注重舌诊,如实证腹痛腹满,必然出现舌苔黄腻或黄厚的舌象,张仲景明确指出“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只要是湿邪内停,胃气熏蒸于上,当用攻下实邪之法,实邪一去,腹满必除,黄苔自去。同时非常重视通过腹诊辨部位来指导治疗。如胁下偏痛,为寒实内结,邪气内阻于局部,当用温下寒湿的方法治疗,如大黄附子汤。心下满痛,多在剑突部位,为肝胆火旺,乘伐脾土,腑气不通,如现代医学中胆囊炎、胆石症、胆汁返流性胃炎,提出通腑泻浊,疏利肝胆,用大柴胡汤治疗,《金匮要略》中说:“按之心下满痛,此为实也,当与大柴胡汤。”腹中胀满,持续不解,多为实热,或食热内停,腑气不通,邪气内阻,不通则痛,当予大承气汤通腑泻浊,实邪一去,腑气自然通畅。张仲景明确指出:“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大承气汤主之。”如腹中寒痛,持续不解,按之疼痛,出现肠型,痛苦异常,多为因寒成实,寒湿内阻,伤及阳气,气滞不通。如张仲景指出:“心胸中大寒痛,腹满,出现有头足,上下痛,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心下(胃脘部)坚满,如有物内停,摸之坚硬,具有形状,多为脾虚气滞,胃中水饮内停,方用枳术汤进行治疗,枳实行气,大剂量白术健脾利湿。如果是阳虚寒饮水内停,多用麻辛附子汤治疗。

“痞”为气滞症状,自觉胃脘部胀闷,“硬”为轻按有抵抗感或不适感。重按有疼痛,不适感,心下(胃脘部)痞硬,如果是脾虚水饮内停所致,当伴有恶心呕吐,不欲饮水,饮水则哕,下利清谷,完谷不化之证,当用生姜泻心汤治疗。如《伤寒论》157条:“伤寒汗出解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如果脾气虚弱,胃气上逆动膈,伴有呃逆频作,则用旋复代赭汤治疗。《伤寒论》161条:“伤寒若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如果是数用攻下损伤脾胃,寒热内陷,脾虚气滞,出现泄泻,胃脘部满而硬,当用理中汤加桂枝温暖脾胃。《伤寒论》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伴有唇青紫,腹中刺痛,当为瘀血内停,当用失笑散合丹参饮治疗。

总之,腹诊是中医特色,对胃肠病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已被古今医家所共认,如《皇汉医学全书》中说:“以腹为生存之本,百病之根,而注重腹诊,也是汉方医学的特征。近代的西洋医学家梅起尼可甫曾经发表肠内异常发酵学说,认为人体的中枢……营养的根源,在于腹部。良好的血液,在脐下丹田之中,元气和生命之泉,也在脐内。腹部受了重大的损伤,或是有了不能治愈的病症,生命便不能继续保存。自古以来,能延命长寿者,胃肠全是强健的。所以观察疾病的原因之道,在于诊察腹部。”我们还应该努力挖掘,加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