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胃肠病辨治心法
10848000000037

第37章 消炎散结速治胃息肉——散剂临床新用

胃黏膜腺瘤是一种上皮良性肿瘤,因肿瘤多呈息肉样隆起,又称胃息肉,多发于萎缩性胃炎,一般认为宽基息肉表面可恶性变。发病年龄为35~90岁,胃镜下能有效的发现小息肉及其部位与类型,息肉可呈圆形或卵圆形隆起,表面光滑,色泽暗红或呈玫瑰色。不带蒂的息肉其基部宽窄不一,带蒂者不活动。如果息肉表面粗糙,苍白或糜烂,溃疡伴渗血,粘附黏液等,多提示有炎症或恶变,常规做活检以确诊。

本病属于中医胃痛、积聚的范畴,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散结之法多能取效,一般3~6个月即可消除。

“典型病例”

李某,女,52岁。2002年3月29日初诊。主诉:胃脘部胀满疼痛一年,加重三天。现胃脘部胀满,时有疼痛,伴有胸闷,头晕,恶心异常,纳呆,食后痛作,口苦,睡眠较差,耳鸣,大便3~4天一次,黏稠不爽,时有肠鸣腹胀,舌红苔黄腻,脉沉细。体查心肺(-),腹部按之软,压痛(-)。胃镜提示食道、贲门未见异常,胃底、胃体黏膜光整充血,黏液清亮,胃角迹黏膜光滑,未见白苔,胃窦黏膜呈斑片状充血;前壁有一宽基息肉,约0.6cm×0.6cm×0.3cm,表面光滑,幽门圆,开放好。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未见异常。内镜诊断为胃窦宽基息肉,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检验报告为(胃窦)浅表黏膜组织显示慢性炎症。中医辨证为感染邪毒,气血瘀阻,治以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散结消肿。药用石决明12g,石菖蒲、生牡蛎各15g,半夏、枳实、厚朴、乌药、三棱、莪术、浙贝母各10g。用水煎100ml,每日3次服完。出入12剂,症状消失,改汤为散,每次3g,每日3次,冲服,药至2002年6月6日,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宽基息肉消失。

治疗体会:胃息肉大多为黏膜组织慢性炎症,部分区域呈息肉样增生,或浅表黏膜组织显示慢性炎症,所以中药抗菌消炎、行气止痛、软坚散结,多可取得良效,正如《圣惠方》云:“症犹征也。坚硬在腹中,按之而应手。通治之法以化症回生丹为良。若瘕者,以其病未成症也。总之皆有痛久在络,虽凝聚成形,仍属经病。《内经》谓:‘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半则止。’”